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课程开发

日本学者基于R-PDCA循环的课程经营模式被学界视为学校校本课程的方法论规范。

P-PDCA循环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如下:

R阶段:课程诊断(Research):目的是,诊断学校所开发的课程是否符合国际课程标准的要求,合乎儿童的需求,合乎社区的需求,合乎家长的意愿,称为“课程诊断”。

P阶段:课程计划(Plan):目的是,根据诊断结果,着重计划需要充实的课程领域,包括年度教学计划、单位方案、微型课程等,称为“课程计划”。

D阶段:课程实施(Do):目的是,教师一边进行教学实践,一边展开校本研修,实施单元测验,借以诊断学生的学力,实际地实施课程,称为“课程实施”。

C阶段:课程评价(Check):目的是,根据学校课程的实施状况,对照初期的目标与期望的成果,来评价课程,称为“课程评价”。

A阶段:课程改进(Action):目的是,根据课程诊断的结果,具体地归纳改进意见,尽可能地采用改进措施,并总结成果与问题所在,称为“课程改进”。

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偏离了基础教育基本功能的所谓“创新”,不仅误导教师,也无异于毁灭儿童。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要基于课程标准,以体现国家意志,提升教育效果为责任。

那么,课程标准是什么?

所谓课程标准,包含了内容标准、成就标准(表现标准)、机会标准三大要素。

内容标准:反映的是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

成就标准:它是指每一个学生应当达成的“基础学力”或是“基本能力”、“关键技能”的目标规定。

机会标准:旨在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而制定的教学规范、关系规范、课程资源分配规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资源,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

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课程开发_第1张图片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2011)对阅读的要求

课程改革对于学校是一场“永远的革命”。学校,对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处理,是一个不断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真正学会倾听儿童、尊重儿童发展需求的从下而上从上而下的变革。

尤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需要扭转的观念是,首先,校本化处理不是追求学习者知识量的增长;其次,“学科”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堆积。构成学科的三大要素是:

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基础知识。

这些基本概念所隐含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

这些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