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后,《纽约时报》用一句话评价自杀的将领们,看完泪目了

甲午战败后,《纽约时报》用一句话评价自杀的将领们,看完泪目了_第1张图片

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这是我们都熟知的史实,然而在战争准备阶段,以美国《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媒体普遍都看好大清。因为当时,在国力、领土面积和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大清朝面前,日本不过只是蕞尔小国。我们实在没理由输,而日本也实在没理由赢。

然而结果很意外,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最终全军覆没,海军提督丁汝昌拒绝了日本将军伊东祐亨的劝降,吞鸦片自尽以向国人谢罪,还有另外两位将领也选择了自杀殉国。


甲午战败后,《纽约时报》用一句话评价自杀的将领们,看完泪目了_第2张图片

事后,《纽约时报》报道了此事,在文章最后写了一句评论:“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个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生命更宝贵。”简短的44个字,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他们对三位为国尽忠的将领,表达了由衷的赞叹。

可惜在清廷这边,丁汝昌虽死,却未能得到朝廷的同情。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们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两国的发展态势有了巨大的转变。

日本这边,获得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钱对日本意味着什么?要知道,当时整个日本的国民财政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外交官员陆奥宗光曾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有了这笔钱,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这也为他们后来大举侵华埋下了伏笔。

而在中国这边,战败意味着清朝苦心经营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失败,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保罗•肯尼迪教授撰写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曾提到,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宝座直到1890年代才被美国抢去。而具体时间,就在甲午战败之后。这次战争也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无能,最终出现了几个大国争夺中国的局面,亡国迫在眉睫。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中国的经济实力这么强,为什么会败给小日本?清政府甲午战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从战争的结果看,不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且北洋舰队损失5舰,日方1舰未沉。所以我们本能地以为,是我们的装备出了问题。

可是翻查史料你会发现,日本舰多为英国造,机动性很强,但中国舰多为德国造,防护力更好。当时北洋舰队这边,虽然超勇、扬威、广甲这三支是老舰,吨位小,战斗力弱,但两艘主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都是铁甲舰,装甲厚,防护力强。而日本都是巡洋舰,虽然在速度上占了优势,但是在海战中,防护力往往比机动性更重要。

在激战过程中,定远号和镇远号均中弹多达上百发,但并没有致命损伤,都坚持到了最后。海战的最后阶段,日方5艘巡洋舰围攻定远号,连日本水兵都惊叹“定远号怎么还不沉”。由此看来,我们的军舰不差,甚至还要略胜日本一筹。

既然装备没问题,那难道是打战的人出了问题吗?难道我们技不如人?

也不是。当时北洋水师的军官大多留学欧美,接受过西方先进的海战军事技术训练。很多外国教官评价北洋水师训练严格,军纪严明,具备良好的素养。

北洋水师里有个舰长麦吉芬是美国人,他亲身经历了这场海战,事后回忆:“镇远舰上一门十二吋巨炮的炮长,正在瞄准敌舰时,一发炮弹削去他的头颅,头骨碎片波及其他炮员,他们并不为所动,最近一人镇静如常地接住炮长的尸体,转给身后之人,迈前一步,递补死去的战友,抓紧火炮拉火绳,重新瞄准,发射火炮。”由此可见,北洋水兵们极其英勇,视死如归。

看来战败的原因并不在北洋水师身上,那问题到底是出在了哪里?

回答这个题目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曾被拍在了电视剧《走向共和》里。

甲午战争之前,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觐见明治天皇,忧心忡忡地说:“如果我们买了吉野号,军费占比将由10%增至30%。可是如果不买的话,中国北洋水师的威胁,就摆在面前。”

明治天皇正准备用膳,听了伊藤博文的话后,放下筷子问道:“吉野号多久可以买回来?”

伊藤博文回答:“一年。”

“半年之内,必须买回。”顿了顿,明治天皇继续说:“从今日起,直至我们的海军超过北洋水师为止,朕一天只吃一餐饭。”

说完,他挥了挥手,让随从把他的膳食全部撤了下去。

而在北京紫禁城内,此时慈禧也在用膳,整整118道菜,铺满了硕长的餐桌。桌上有鲜黄色的丝绸桌布,还搁着精美考究的纯银餐具。

慈禧举着筷子,叹了口气,说:“就这么点菜,真没办法下筷子。”

甲午战争结束后,伊藤博文去给明治天皇报喜:“在黄海大战已将清国北洋水师全部歼灭,并攻占了旅顺、威海卫军港,我陆军在辽东战场也取得了胜利,接连攻陷了海成、金州、牛庄,现在已直逼山海关。”

明治天皇喜极而泣,只说了一句:“朕饿了。”

伊藤博文赶快叫下人准备筵席。明治天皇挥了挥手:“不需要筵席。”他从衣袖里取出一个饭团,吃了起来。

这边呢,慈禧抱着光绪嘤嘤哭着,面前依然是满满一桌的山珍海味,可她再也吃不下了。

看出清政府甲午战败的根源了吗?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凡一个朝代没落,接连挨打,根源绝不是敌人太强,而是自身出现了问题。

有一个成语叫“上行下效”,还有个词叫“君明臣直”,那么君昏呢?臣自然就贪了。

试问你慈禧作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在国家屡受列强欺压时,都可以坦然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完全没有筚路蓝缕、艰苦兴业的决心,那下面做大臣的哪个还会舍己忘我、大公无私,真心为国家付出?

大Boss喜爱奢华,下面的打工仔就免不了贪污受贿。晚清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是贪官。就说当时权倾朝野的李鸿章吧,他的财产有多少,估计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总该在千万以上。就说他有个女儿李菊耦,就是张爱玲的祖母,结婚时的嫁妆就足够张家人挥霍三代了。当时民间有一句诗,叫“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说的就是李鸿章的腐败。

慈禧六十大寿挪用了海军军费,她这个以公谋私的行为,也被当时一些官员学到了,比如,奉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拿了两成的回扣,本来可买4舰的钱,最终只买了3舰。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时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的供应,因为他中饱私囊,严重影响了炮弹的质量。估计这些事情,李鸿章都知道,但他懒得管。反正清朝也不是他的,那个大Boss都不管国家的兴衰,他又何必“皇帝不急太监急”呢!

光绪帝的宠妃珍妃曾经因为卖官,被慈禧严惩。当时珍妃还顶嘴:“我这都是跟老佛爷学的。”客观的说,珍妃的顶嘴也不无道理,当时慈禧卖官,还容忍大总管李莲英卖官,你慈禧有什么资格指责珍妃,这明明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嘛!

在晚清时期,卖官买官已是公开的秘密,很多官职都是明码标价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花了几万两银子买了官,等他上位之后,他是不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把之前买官的钱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赚回来?这样下去就使得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种恶性循环。

再反观日本,明治天皇节衣缩食,支持日本的海军发展,皇太后连嫁妆都捐出来了,贵族子弟纷纷跑去参军,他们的行为感染了日本民众,普通百姓也自觉捐款,全国上下一心,只为谋取海对岸的大清。

这样子一分析,答案就很明显。没落的体制,和只顾自身享乐不管国家利益的统治者及各阶层官员,才是甲午战败的根源。换句话说,当时的清政府,已经烂到骨子里了,无论北洋水师的硬件设施有多好,参战将士们多么勇猛无惧,都逃不开惨败的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甲午战败后,《纽约时报》用一句话评价自杀的将领们,看完泪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