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单位日常工作中,涉密文件保密管理可谓“老生常谈”,与此同时,由于保密管理不到位导致涉密文件的丢失、泄露的情况却多有发生,值得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涉密人员保密意识淡薄、思想麻痹,造成了泄密恶果。
签收登记环节
2014年1月下旬,某单位机要员李某在办公楼前的小广场上分发年货。市委的机要车来送机要文件,李某签收了装有9份秘密级文件的信封,随手放在就近的窗台上。2 月底清退文件时,才发现密件已丢失。后经该单位、市保密局及当地公安机关全力查找,仍未能找回。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给予李某开除党籍、公职处分,给予该单位保密办主任潘某撤销党内职务、行政降级处分,给予党委书记姜某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
保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收发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履行清点、编号、登记、签收手续。
本案中的李某作为机要员,理应十分清楚收到涉密文件后如何处置,却因保密观念不强,或心存侥幸认为能够避免,以致过失泄密。类似案件的发生,如果这些涉密人员具有较强的保密意识,管理国家秘密载体小心谨慎、认真负责,就会避免涉密文件的丢失或被盗。
传递环节
某日,某市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程某到市委办公厅领取涉密文件。当日下午退还文件时,办公室副主任方某未按规定派专车送还,而是让程某骑电动车送回文件。程某用信封封装涉密文件后,将其放在电动车脚踏板上,骑行途中不慎将文件丢失。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查找,至今未能找到文件。
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第十二条、第二十五条明确指出:传递秘密载体,应当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因工作确需携带秘密载体外出,应当采取保护措施,使秘密载体始终处于携带人的有效控制之下。
本案相关责任人方某和程某,贪图一时之便,违规运送涉密载体,造成泄密。这里需要注意和特别强调的是对细节的处理,千万不要因为一点疏忽和一丝马虎而铸成大错。
使用保管环节
某开发区信访办主任刘某在参加完涉密会议后,将1份机密级会议文件带回单位,不仅未按规定及时交保密室签收,而且在文件使用后疏于保管,随意放置在办公桌上,被一上访人员趁办公室无人拿走,在开发区服务中心复印后将原件送回,并将复印件交给一名个体职业者通过互联网向境外发送。有关部门发现后,随即对两人实施了刑事拘留。刘某也因此受到行政警告处分。
保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保存国家秘密载体的场所、设施、设备,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要求;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第二十八条明确指出,工作人员离开办公场所,应当将涉密载体存放在保密设备里。
本案中涉案文件被盗的原因非常简单,即刘某把涉密文件放置在办公桌上,未按要求存放。防止涉密载体丢失被盗,除了要配备基础防护措施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保持保密警觉性,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
清退销毁环节
2013年12月,有关部门发现某单位未能按时清退5份涉密文件。经调查核实,未能按时清退的涉密文件分别于2009年、2011年、2012年被单位党群事务部和其下属单位擅自销毁。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给予该单位党委副书记刘某、办公室副主任雷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其他责任人员进行通报批评,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及经济处罚等。
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按照规定应当清退的秘密载体,应当及时如数清退,不得自行销毁。”
保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销毁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履行清点、登记、审批手续,并送交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销毁工作机构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销毁。”
按照有关文件管理规定,一些下发机关的层级较高、密级较高的文件由有关部门定期组织清退,统一销毁。如对中央文件的清退程序和要求有明确规定。针对其他文件,如制发机关有清退要求,也应按要求进行清退,不得擅自处理或销毁。本案中有关责任人未经审批私自销毁涉密文件资料,违反了保密法律法规规定。
案件启示
与故意卖密牟利、对外提供等极端恶劣情形不同,机关工作中涉密文件的丢失、泄露多是过失或对相关后果预料不足所致,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保密态度,树正“三观”:
1
树正“利益观”
将国家利益时刻放在首位,严禁将密件作为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和手段,绝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秘密安全之上。
2
树正“业绩观”
不能因时间紧、任务重就放松了工作标准和要求,坚决杜绝各种图便利、走捷径的行为。
3
树正“大局观”
真正确立“文件保密一盘棋”的思想,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保密纪律。
对各机关、单位来说,必须加强相关管理,强化制度落实:
1
加强保密教育,强化保密意识
要从管“人”这个根本入手,加强机关干部保密宣传教育,让大家时刻绷紧保密这根弦,让“保守国家秘密人人有责”入脑入心。
2
狠抓制度建设,落实保密责任
各机关、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切实管用的保密制度,进一步明确职责和行为规范,认真履行保密责任,切实提高保密管理水平。
3
严格监督检查,严肃责任追究
要建立保密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定期组织保密自查自评,发现失泄密隐患或保密管理不到位的情况,要及时整改,发现违反保密法律法规行为的,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