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 : 公用事业行业知识

摘 要
一、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发展环境
2009年,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面陷入衰退的空前危机中走出了一条强劲的“V”型反弹复苏曲线。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13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2.7亿元,同比增长15.5%;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出口12017亿美元。总体可以概括为:投资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稳步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度增速上涨;外需萎缩导致出口负增长,年末得到很大的改善,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CPI和PPI全年下降,年底出现上升;货币政策逐渐由宽松转向中性,并选择性紧缩,加息预期强烈。
2009年对城市供热行业有影响的国家政策主要着眼于防范雨雪冰冻灾害,节能减排,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推进按用热量计量收费等方面。同时根据煤炭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对供热价格进行了调整,促使多数城市的供热企业扭转了上年严重亏损的状态。
城市供热行业是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行业,国家鼓励集中供热、热电联产。预计今后十年,集中供热企业将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集中供热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技术发展的创新与推广,如供热自动化、热电冷联产、分户计量、新能源利用等。
二、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发展情况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规模继续扩大,总资产达到2093.42亿元,同比增长15.22%,增速较2008年有大幅度的上升;负债达1467.94亿元,但同比增速呈上升趋势;销售收入达到624.09亿元,同比增速25.04%,供热需求仍然比较旺盛;总利润为-20.97亿元,相比08年的-28.73亿元稍微得到改善。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主要指标统计
单位:个、人、亿元、%
年份 企业数量 从业人员 总资产 负债 销售收入 总利润
金额 同比增长 金额 同比增长 金额 同比增长
2004 414 123469 844.12 16.17 483.91 25.84 193.77 16.39 -7.47
2005 595 144343 1065.76 13.84 670.18 23.34 303.31 30.47 -8.38
2006 675 150711 1290.03 12.55 816.91 15.12 385.44 20.38 -5.58
2007 719 152673 1584.81 15.34 1021.63 17.23 401.65 19.85 -2.12
2008 776 153592 1691.27 5.15 1139.85 14.00 465.54 19.00 -28.73
2009 1008 177767 2093.42 15.22 1467.94 16.85 624.09 25.04 -20.9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的运行特点是:企业亏损改善;销售收入增长快速;总资产同比增速大幅度上升。
三、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竞争状况
中国城市供热行业是一个集中度不高的行业,2009年6家大型企业的销售收入仅占10.4%,行业集中度进一步下降。与之对应的,小型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销售收入的比重持续升高,2009年小型企业销售收入占54.3%。

资料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城市供热行业竞争结构
我国城市供热行业的上游供应商主要是煤炭等能源供应商。我国煤炭市场是卖方市场。随着小煤窑的不断关停,煤炭生产供不应求,城市供热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很低。
我国的城市供热价格与国家政策有很大关系,作为热的购买者基本不具备讨价还价能力,但同时供热企业也不具有定价能力。
目前我国城市供热行业的竞争不大,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较小,基本不受替代品的威胁。
结合我国城市供热行业的发展特征和世界各国城市供热行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的城市供热行业处于生命周期中的成长阶段。
四、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产业链情况
城市供热的上游行业为能源行业,即热力生产的原材料。目前来说,煤仍然是热力生产的主要燃料。
2009年,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后,我国煤炭行业已走出低谷,景气快速回升,主要表现在煤炭产量和价格双双上升,下游行业快速复苏为煤炭行业景气进一步回升奠定了基础。2009年9月份以前,动力煤价格相对比较平稳,9月份之后,煤价迅速狂飙。
影响煤炭价格的因素很多,最基本的是供需面,替代品石油价格也将影响煤炭价格,而从煤炭生产角度来看,煤炭成本也是逐年上升,进而会影响煤炭价格。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最有效的节能方式是提高能源产品的价格,而煤炭价格从1993年双轨制以来已逐步市场化,政府已逐步退出,煤炭价格的市场化与倡导低碳经济是一致的,因此从长期来看,考虑到成本增加,以及供需关系及外因,煤炭价格长期应该是上涨的。
煤价经历了08年的暴涨暴跌,09年进入疯狂之后的理性回归,持续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窄幅波动。从国家层面来看,煤炭行业作为关乎战略性、安全性的支柱性能源行业,重在可持续性地稳步发展;而市场以及参与主体经历了08年,也进行了必要的反思,达成共识短期的暴涨和疯狂最后对企业自身好处并不多。
2010年影响我国煤炭行业运行的因素错综复杂。经济复苏带动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全国范围内的煤炭资源整合将消减煤炭供给增长;供给平稳增长,结构调整仍是主基调;需求总量与供给基本匹配,不同煤种有分化;通胀、国际环境回暖提升煤价上涨预期,结合供需,炼焦煤动力更强。
五、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财务状况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速17%,低于销售收入同比增速25.04%,其他两种费用的增速为管理费用14.34%,销售费用12.13%,均低于销售收入增速。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三费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销售收入 同比增速 销售费用 同比增速 管理费用 同比增速 财务费用 同比增速
2004 193.77 16.39 2.34 12.77 21.25 17.74 9.01 47.33
2005 303.31 30.47 3.43 15.43 25.33 9.73 11.99 27.70
2006 385.44 20.38 4.04 10.11 30.33 14.36 17.17 45.96
2007 401.65 19.85 4.46 30.74 31.44 16.30 19.19 26.40
2008 465.54 19.00 5.31 9.59 36.25 13.04 20.68 21.30
2009 624.09 25.04 5.95 12.13 41.45 14.34 24.2 1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亏损面下降,销售毛利率上升到4.29%,销售利润率为-3.36%,资产报酬率为0.17%。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6.77次,有了进一步的较大的提高;产成品周转率为46.53,有大幅度的下跌;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04次,有一定的上升。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指标 2009年11月 2008年11月 2007年11月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盈利能力
销售毛利率(%) 4.29 0.40 7.74 7.95 6.30 7.40
销售利润率(%) -3.36 -6.17 -0.53 -1.45 -2.76 -3.85
资产报酬率(%) 0.17 -0.52 1.18 0.90 0.34 0.18
偿债能力
负债率(%) 70.12 67.40 64.46 63.33 62.88 57.33
亏损面(%) 45.67 52.06 44.51 51.26 51.93 53.86
利息保障倍数(倍) 0.13 -0.39 0.89 0.67 0.30 0.17
发展能力
应收账款增长率(%) 7.62 -5.32 5.82 9.23 13.63 5.22
利润总额增长率(%) -32.54 -12763.57 -74.04 -38.11 1.34 429.19
资产增长率(%) 15.22 5.15 15.34 12.55 13.84 16.17
销售收入增长率(%) 25.04 19.00 19.85 20.38 30.47 16.39
营运能力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 6.77 5.70 4.84 5.06 4.63 3.65
产成品周转率(次) 46.53 49.78 74.65 95.55 65.44 69.47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 1.04 0.98 0.99 1.00 0.98 0.8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城市供热行业财务总体状况并不理想。销售利润率在过去的6年里都为负值,销售收入虽然有增长,但不及成本增长的速度。
从表面分析,成本过高是导致城市供热行业财务状况不佳的根本原因。城市供热行业成本的很大一部分是煤炭等能源的购买费用,2009年煤价继续上涨,由于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财务状况有所好转。
但更深层次地分析,这种结果与城市供热行业的性质有关。由于城市供热行业长久以来带有福利性质,对于热的生产者或输送者来说,生产、输送热首先是为了满足我国北方地区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承担着部分政府职责,所以即便没有实现应有的供热价值也要保证冬季供暖。同时热价由地方政府发改委和物价局决定,供热企业无法根据煤价等条件的变动自由调整。这使得供热企业的财务表现很难改善。
六、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区域发展情况
从企业资产规模和企业数量来看,北京、辽宁、山东、吉林是城市供热行业的大省,这与供热行业的特性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有关。河北、江苏资产规模较大,但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新疆、内蒙的企业数量较多,但资产规模相对较小。
从企业销售收入来看,辽宁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15.79%,比重最高,其次是山东省、北京市、江苏省、吉林省、内蒙。这六大省份的销售收入占全国的累计比重达到60.46%。
从城市供热行业的盈利情况来看,2009年多数省份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但是相对2008年已有较大的改善。
2009年11月北京城市供热企业总资产占全国的15.82%,但销售收入只占8.31%;辽宁和山东城市供热企业总资产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14.81%和11.26%,销售收入占比为15.79%和11.32%,辽宁和山东的销售比重基本与各自的资产比重相当。
七、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子行业发展情况
城市供热行业的子行业包括热电联产行业、地源热泵行业和太阳能供热行业等。
我国的热电联产今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国热电联产的年供热量达259651万吉焦,比2006年增加14.13%。2008年底全国供热机组总容量约为1.1亿千瓦,占同容量火电装机容量约19%,占全国发电机组总容量的14%左右。到2020年,预计我国城市集中供热和工业生产用热的热电联产装机容量为1亿千瓦,我国总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9亿千瓦左右,热电联产将占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22%,在火电机组中的比例为37%左右。
地源热泵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运用地热在供暖、制冷中的比例还不高,仅仅占1%左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地源热泵的运用会逐渐推广。
我国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根据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中的太阳能集热器安装面积的发展目标,提出太阳能供热采暖项目在集热器总 安装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15年:20万平方米(千分之一);2020年:150万平方米(千分之五)。
八、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重点企业发展情况
我国城市供热行业上市公司综合排名前三位分别是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是最大的独立发电公司之一,主要经营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发电业务。截至2009年底,公司及子公司完成发电量1418.69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12%;完成上网电量1335.52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12%。实现经营收入人民币479.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93%;营业利润人民币28.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9%,实现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合并净利润人民币14.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91%。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最大型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也是热电联产企业。200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达到366.62亿元,营业利润为16.4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62亿元。2009年公司完成发电量1,074.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5%。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194.47亿元,同比增长18.29%;完成发电量624.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3%;发生营业成本157.60亿元,同比增长7.87%;毛利率为18.96%,同比增长6.35%。
九、2010年城市供热行业风险分析
在目前的发展环境中,城市供热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煤炭等上游能源价格上涨的风险,热费拖欠风险,此外还有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和需求风险。
十、2010年城市供热行业投资及信贷建议
由于城市供热行业长久以来带有福利性质,供热企业承担着部分政府职责,即便收入无法弥补成本也要保证冬季供暖。同时热价由地方政府发改委和物价局决定,供热企业无法根据煤价等条件的变动自由调整。这使得供热企业的经营表现不佳,整体呈亏损状态。2009年煤炭等上游能源价格前三季度保持平稳,四季度开始上涨,而热价格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得供热行业相对2008年的亏损得到一定缓解。
目前我国供热行业正处于体制改革与发展阶段,用热商品化、热计量收费等改革逐步深化,其市场化进程加快,外资、民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已进入供热市场,节能高效大吨位,联片集中供热、地源供热等运营方式将不断推进行业的发展。但短时间内供热行业的性质难以改变,其对煤炭价格非常敏感,煤炭等能源行业的走势和热价走势仍是决定供热行业经营情况的重要因素。而2010年煤炭价格上涨趋势明显,供热行业面临成本风险。节能减排的标准也不断提高对供热企业的要求,供热企业更新技术设施,从而资金需求也不断增加,许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提高,也面临一定财务风险。
城市供热行业虽然经营表现不确定,但大都有财政补贴、政策支持,故信贷风险相对降低。
2010年城市供热行业的信贷总体原则是:关注拥有供热工程业务、计量相关设备生产业务的企业;关注技术含量高、供热模式符合地区特色的新型供热企业;关注开发优化煤炭资源,降低成本的新项目的供热企业;关注积极进行整合,建设大型高效供热机组工程的供热企业;根据能源行业和热价的走势适度调整对热电企业的信贷;谨慎对待低效小型锅炉的信贷项目,选择性参与有发展潜力的供热企业的兼并重组项目,选择性参与优质供热企业股票、债券、票据发行等其他融资安排。

目 录
第一章 城市供热行业基本情况 1
第一节 城市供热行业的定义及分类 1
第二节 城市供热行业的特点 2
一、热的商品属性 2
二、网络性 2
三、季节性 2
第三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
第二章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4
第一节 2009年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4
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超额完成保八任务 4
二、投资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稳步回升 5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度增速上涨 7
四、外需萎缩导致出口负增长,年末得到改善 8
五、CPI和PPI全年下降,年底出现上升 9
六、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中性 10
第二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1
一、重点政策汇总 11
二、重点政策及重大事件分析 11
三、政策未来发展趋势 13
第三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14
一、城市供热行业主要技术术语及简要解释 14
二、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劳动生产率 14
三、供热热源技术的发展现状 15
四、行业技术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6
第三章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20
第一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规模分析 20
第二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供给分析及预测 21
一、供给总量及速率分析 21
二、供给结构变化分析 23
三、2010~2012年供给预测 23
第三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需求分析及预测 26
一、需求总量及速率分析 26
二、需求结构变化分析 26
三、2010~2012年需求预测 27
第四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供需平衡及价格分析 28
一、供需平衡分析及预测 28
二、价格变化分析及预测 28
第五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32
第四章 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38
第一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集中度情况分析及预测 38
第二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40
第三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41
一、“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41
二、行业当前竞争特点总结 42
第四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43
第五章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产业链分析 44
第一节 城市供热行业产业链介绍 44
第二节 2009年煤炭行业分析 45
一、煤炭行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45
二、煤炭行业的价格情况及未来走势 47
第三节 煤炭行业对城市供热行业的影响分析 49
第六章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50
第一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三费变化情况 50
第二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52
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52
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52
三、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52
四、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52
五、行业财务状况总体评价 54
第七章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区域发展情况分析 55
第一节 行业区域分布总体分析及预测 55
一、行业区域分布特点分析及预测 55
二、行业规模指标区域分布分析及预测 55
三、行业效益指标区域分布分析及预测 56
第二节 北京行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60
一、区域在行业中的规模及地位变化 60
二、区域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60
三、区域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61
第三节 辽宁省行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67
一、区域在行业中的规模及地位变化 67
二、区域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67
三、区域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68
第四节 山东省行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71
一、区域在行业中的规模及地位变化 71
二、区域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71
三、区域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72
第八章 城市供热行业子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76
第一节 热电联产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76
一、行业规模 76
二、热电联产的优点 76
三、热电企业面临的问题 78
四、发展趋势 79
第二节 地源热泵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80
一、行业规模 80
二、运行特点 80
五、发展趋势 81
第三节 太阳能供热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82
一、行业规模 82
二、太阳能供热的特点 82
三、发展趋势 82
第九章 重点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84
第一节 行业内上市公司综合排名及各项指标排名 84
第二节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情况分析 88
一、企业简介 88
二、经营状况分析 88
三、企业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分析 89
四、SWOT分析 90
五、企业竞争力评价 90
第三节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情况分析 92
一、企业简介 92
二、经营状况分析 92
三、企业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分析 93
四、SWOT分析 94
五、企业竞争力评价 94
第四节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情况分析 95
一、企业简介 95
二、经营状况分析 96
三、企业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分析 97
四、SWOT分析 98
五、企业竞争力评价 98
第十章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风险分析 99
第一节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99
第二节 政策风险 99
第三节 技术风险 100
第四节 供求风险 100
第五节 相关行业风险 101
第六节 热费拖欠风险 102
第十一章 信贷建议 103
第一节 行业总体授信原则 103
第二节 鼓励类信贷政策建议 104
第三节 允许类信贷政策建议 106
第四节 限制类信贷政策建议 106
第五节 退出类信贷政策建议 106

附 表
表1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 3
表2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11
表3 城市供热技术术语汇总 14
表4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主要指标统计 20
表5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工业产值 21
表6 2003-2008年全国城市集中供热情况 22
表7 城市供热行业在建及拟建项目(投资总额前20) 23
表8 2009年全国部分城市供热价格调整情况表 29
表9 2008-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兼并重组 32
表10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集中度分析 38
表11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三费变化情况 51
表12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53
表13 2008年各省市供热面积 55
表14 2009年11月各省城市供热企业资产规模及企业数量 56
表15 2009年11月各省城市供热企业销售收入 57
表16 2009年11月各省城市供热企业亏损状况 58
表17 2009年11月各省城市供热企业盈利状况 59
表18 2004-2009年北京供热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61
表19 2004-2009年辽宁省供热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68
表20 2004-2009年山东省供热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72
表21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上市公司热生产供应营业收入 84
表22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上市公司总资产排名 85
表23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上市公司热生产供应营业利润排名 86
表24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指标加权排名 87
表25 2005-2009年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指标 89
表26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90
表27 2005-2009年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指标 93
表28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94
表29 2005-2009年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指标 97
表30 国电电力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98

附 图
图1 供热系统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1
图2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工业产值及其占GDP比重 3
图3 2001-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5
图4 2001-2009年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6
图5 2001-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7
图6 2001-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8
图7 2001-2009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9
图8 2008年3月-2010年4月CPI、PPI同比增长 10
图9 2005-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劳动生产率 15
图10 2005-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总资产及其同比增长 20
图11 2004-2008年城市供热行业工业总产值及其同比增长 21
图12 2003-2008年蒸汽、热水供热能力及管道长度 22
图13 2003-2008年蒸汽、热水供热总量及集中供热面积 23
图14 2005-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销售收入及其同比增长 26
图15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集中度分析 39
图16 城市供热行业竞争结构 41
图17 城市供热行业产业链 44
图18 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全国原煤产量 46
图19 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全社会煤炭库存 46
图20 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动力煤价格 48
图21 2005-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三费比重变动图 50
图22 2005-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三费同比增速图 51
图23 2005-2009年供热行业亏损额及增速 53
图24 2005-2009年供热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速 54
图25 2005-2009年北京城市供热行业规模比重图 60
图26 2005-2009年辽宁省城市供热行业规模比重图 67
图27 2005-2009年山东省城市供热行业规模比重图 71
图28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 88
图29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 92
图30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 96

第一章 城市供热行业基本情况
第一节 城市供热行业的定义及分类
城市供热是利用集中热源,通过供热管网等设施向热能用户供应生产或生活用热能的供热方式。
我国城市供热热源的型式有热电厂、集中锅炉房、分散锅炉房、工业余热、核能、地热、太阳能、热泵、家庭用电暖器和小燃煤(油、气)炉等。集中供热广泛应用的热源主要是热电厂和集中锅炉房。
城市供热系统一般由3部分组成,即热源、热网和热用户。热源又称热力的生产,主要是指生产和制备一定参数(温度、压力)热媒的锅炉房或热电厂。热网是输送热媒的室外供热管路系统,是热源与热用户连接的纽带,起着输送和分配热源的作用。热用户是指直接使用或消耗热能的室内采暖、通风空调、热水供应和生产工艺用热系统等。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1 供热系统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城市供热系统可按下列方式进行分类:
按热媒不同,分为热水供热系统和蒸汽供热系统。
按热源不同,分为热电联产系统、锅炉供热系统,另外还有以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工业余热、核能、太阳能等作为热源的供热系统。供热所用能源包括煤炭、燃油、天然气、电能、核能、地热、太阳能等,集中供热所用能源仍以煤炭为主。
按供热管道的不同,可分为单管制、双管制和多管制的供热系统。

第二节 城市供热行业的特点
一、热的商品属性
由于城市供热服务具有可替代性低、非排他性、公用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因此具有了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了该类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必须是介于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由市场和政府通过一定的机制结合来解决该行业产品的供给问题。
沿袭计划经济的思维习惯,人们常把供热取暖看作是政府的一项福利事业,没有把供热取暖关系看作是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买卖合同关系。然而,事实上我国《合同法》早就将"供用热力合同"与用电、水、气合同规定一起放在同一章节里,并把这种合同称作“供用热力合同”。此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作为经营者的出卖人,即供热方,和作为消费者的买受人,即取暖方,客体是热能;内容是供热方享有收取取暖费的权力,承担着提供符合标准的热能的义务和作为经营者应承担的其他义务,供热方与取暖方所交易的是热能这一特殊的商品。
二、网络性
热水和蒸汽的输送必须通过固定管网进行,因而城市供热行业是典型的"网络性"公用事业,随着服务网络的发展,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有降低的趋势,服务的有效性有增加的趋势。热电行业属于公用基础设施行业,为避免重复建设,一个热区往往只设一个主要热源,具有较强的区域垄断性,再加上热电项目属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
三、季节性
与水、电、气等其他公用行业不同,供热行业具有季节性。且不同地区供热长短有所差别。
热力供应属于供热地区冬季生活必需品,需求较强,是国家在基础建设领域中重点支持的行业。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该行业作为公共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存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特别在脊柱供热和热电联产等国家鼓励并支持发展的范畴将有较为理想的发展前景。而作为一大耗煤产业,降低供热成本、减少污染排放将成为该行业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城市供热行业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不大,基本稳定在0.15%左右。2006年该比例达到0.176%,出现一个小的高峰,这主要是因为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部分小锅炉供热改成了集中供热,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增大。2009年0城市供热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35.37亿元,同比增长20.64%,占GDP比重达到0.1895%。主要是城市供热覆盖面积的提升。
表1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增长率 城市供热行业工业总产值 增长率 工业产值比重
2004 159878.3 17.71 229.93 12.05 0.1438
2005 183217.5 14.60 269.98 17.42 0.1474
2006 211923.5 15.67 372.88 23.73 0.1760
2007 257306 21.41 391.30 20.27 0.1521
2008 300670 16.85 450.14 15.98 0.1497
2009 335353 8.7 635.37 20.64 0.189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工业产值及其占GDP比重
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供热以及冷热联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城市供热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提升的空间。
第二章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09年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与其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密不可分,城市供热行业也不例外。受雪灾、地震,以及美国次贷危机等国内外因素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急转直下,出现大幅度的下挫。而在2009年,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面陷入衰退的空前危机中走出了一条强劲的“V”型反弹复苏曲线。
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超额完成保八任务
初步核算,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2%,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10.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
2009年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一路上扬,其中第一季度的6.2%是本轮金融危机以来的阶段性低点。GDP连续三个季度反弹,呈现趋势性的向好。2010年一季度经济保持惯性反弹,GDP同比增速达到11.9%,为2007年以来第二高点,而环比增速继续有所回落。2010年投资和消费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但出口将引领全年宏观经济走势。出口回暖的幅度,是带动一季度工业生产旺盛、经济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展望未来三个季度,出口仍将是不确定性最大的变量,而与之相伴的汇率问题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央行政策工具的使用余地。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更趋平衡:一季度消费贡献6.2%,较去年的4.6%有明显提升;投资贡献6.9%,从去年的8%回落;净出口贡献-1.2%,比去年的-3.9%有明显改善。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可以形象地概括为热水瓶——“外冷内温”,在外需仍存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保持国内经济适度的“温热”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仍未完成,国内内在的发展动力仍然很强劲,中国经济仍处于快速向上发展的通道中。国内稳定的政治局面以及不断推进的体制改革,将是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目前,中国经济所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挑战和风险,不足以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中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3 2001-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二、投资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稳步回升
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2%;私营企业增长18.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9.7%,重工业增长11.5%。
近期来看,工业增加值增长高、回升最快的是私营企业,其次是股份制企业,最低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随着外部需求的逐步增加以及政府的“扩内需”政策的继续实施和完善,2010年我国的工业经济将继续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将达到15%左右。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4 2001-2009年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4139亿元,增长30.5%,加快4.4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0707亿元,增长27.5%,加快6.0个百分点。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9.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3.0%。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3.9%,中部地区增长36.0%,西部地区增长35.0%。
固定资产投资在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方面功不可没。2001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期中,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维持在高位运行,其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仍高速增长,这也拉动了GDP增长。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5 2001-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度增速上涨
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2.7亿元,同比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增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创1986年以来最高实际增速。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9年8.7%的经济增长中,消费拉动4.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52.5%,比2008年提高6.8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98.0亿元,同比增长15.0%;二季度实现29313.2亿元,同比增长15.0%;三季度实现30964.9亿元,同比增长15.3%;四季度实现35666.6亿元,同比增长16.5%,呈现出上半年增长平稳,下半年逐季走高的态势。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类值看,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平稳,汽车、家具、建装材料等类商品销售高速增长,成为2009年消费品市场的亮点。2009年,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2.3%,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同比增长35.5%和26.6%,分别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6.8、20.0和11.1个百分点。表明自金融危机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保民生政策措施成效显著。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6 2001-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2009年四季度消费增长继续加速,当季增长16.5%,较三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四季度消费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家电和汽车消费增长的动量放缓的同时,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等一般性消费则有一定加速。消费结构的这一转变可能与就业市场逐渐好转有关。反映低端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家庭维修与加工服务价格指数表现出反弹迹象,暗示就业状况可能有一定的改善。就业市场的好转和居民收入的改善对消费的平稳增长起到一定支持作用。
从三季度进入乐观区域之后,中国消费者信心继续上升,消费者信心持续提升主要源自于消费者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乐观判断和对于未来经济持续向好的信心,以及未来就业形势和收入增长的良好预期。
四、外需萎缩导致出口负增长,年末得到改善
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出口相抵,去年的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
2009年初,受金融危机影响,外需低迷,我国外贸形势非常严峻。前三季度,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度为-3.6%,远低于投资与消费。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实现年内首次月度同比正增长。
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外贸出口状况的改善,净出口对我国整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在逐渐降低。2009年的最后一个月,外贸进出口更是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良好局面。出口强劲的发展势头在2010年有望得到延续,出口将成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7 2001-2009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五、CPI和PPI全年下降,年底出现上升
通货膨胀率较高是2007年下半年中央政府决定实施紧缩性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到2008年4月,CPI达到最高点,迫使宏观紧缩力度进一步加大。到2008年12月CPI降到1.2%,2009年1月份进一步下降为1%,2月份降为-1.6%,出现通货紧缩。而在货币极度扩张、中国经济率先反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恢复性上涨等因素的作用下,CPI和PPI先降后升,较快走出通货紧缩,通胀预期逐步抬头。
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下降0.7%;其中12月同比上涨1.9%,比11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5.4%,12月份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比上个月加快3.8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触底后较大幅度的回升是PPI持续回升的主要因素。自从今年7月跟随PPI触底以来,生产资料价格回升的速度较快,从7月的-10.1%回升至11月的-2.7%。生产资料的价格回升,和经济启稳回升的趋势较为吻合。
随着经济的回暖,CPI环比在09年8月份开始转正,且上涨0.5个百分点,CPI环比正增长成为常态,逐步抬高同比水平。2010年流动性仍将保持适度充裕,经济复苏带动需求回升,物价上行压力将继续增大。但由于需求总体上仍然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仍然突出,在宏观经济景气度提高的背景下物价更多地可能表现为一个慢涨的过程,预计2010年CPI全年涨幅约3.0%左右,PPI全年涨幅约4.0%左右。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8 2008年3月-2010年4月CPI、PPI同比增长
六、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中性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共进行了6次加息,这是针对经济过热风险和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而采取的措施。2008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突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变,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内国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金融政策转向“积极”,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降息,将2009年定调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2万亿元,公开市场操作,呈现动态微调趋势,随后,为配合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从4月份开始,央行在公开市场曾连续5个月净投放资金,其资金量达到了6465亿元。7月份,央行重启1年期央票发行,第四季度,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强,央行加速回笼货币。
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货币供应持续增大,信贷爆发式增长,市场流动性宽裕,资产价格快速上扬。目前的货币乘数、货币比率都处于历史平均水平,指标也提示货币政策需要适度收紧。受全球复苏进程、“退出政策”、贸易摩擦加剧和国内产能过剩、结构转型、通胀预期、流动性管理、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2010年宏观调控的环境将更为复杂。

第二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重点政策汇总
1996年建设部发布的《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规定,我国热计量收费工作要“1998年通过试点取得成效,开始推广。2000年在重点城市推行,2010年基本完成。”《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可以说是我国供热改革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从《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发布到现在,国务院和建设部颁布了许多有关供热改革的技术经济政策,包括比较齐全的技术标准、八部委的两个文件、热计量收费实施意见、热价办法、热计量管理规定和节能法等。
2009年对城市供热行业有影响的国家政策主要着眼于防范雨雪冰冻灾害,节能减排,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推进按用热量计量收费等方面,并又针对供热企业亏损状况提出适当调整供热价格,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继续实行税收优惠,对低收入家庭给予适当照顾。具体政策汇总如下表。
表2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时间 政策名称 政策思路
2008.09 关于做好冬季供热采暖工作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适当调整供热价格,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继续对供热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对低收入家庭给予适当照顾
2008.09 关于做好2008年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 节能减排
2008.11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工程验收办法》 节能减排,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
2008.11 《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实施办法》 保障居民供热
2009.02 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继续对供热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2009.0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09年工作要点》 节能减排
2009.1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强降雪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 保障城镇居民冬季正常采暖
2010.01 关于做好城建行业应对冰雪寒潮灾害天气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紧急通知 强对供热用煤储备情况的指导、监测
2010.0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0年工作要点》 全力推进城镇节能减排
2010.02 《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 推进供热计量改革,促进建筑节能
2010.05 《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 节能减排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经未来整理
二、重点政策及重大事件分析
(一)《关于做好冬季供热采暖工作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2008年9月11日,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做好冬季供热采暖工作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表态:各地可根据煤炭价格上涨情况,适当调整供热价格。具体调价水平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居民承受能力自行确定。
《通知》要求,对供热企业成本增加,按政府财政、企业和用户共同负担的原则,综合采取价格、财政、税收措施予以适当缓解。
政府也将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包括加大对困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以及增加地方财政对供热专项补贴资金。对于各地已经出台的对低收入家庭的采暖照顾政策,继续完善并抓好落实;尚未出台的,要连同调价方案同步出台。
(二)《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2009年2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通知指出:三北地区供热企业自2009年至2010年供暖期期间,对供热企业向居民个人(以下称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自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对向居民供热而收取采暖费的供热企业,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继续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本通知所述供热企业,是指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和热力产品经营企业。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包括专业供热企业、兼营供热企业和自供热单位。
本通知所称三北地区,是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大连市、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青岛市、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
2010年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热采暖每年消耗煤炭1.5亿多吨标煤,占北方地区建筑能耗50%以上,大大高于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水平,浪费严重。为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进一步深化城镇供热体制改革,推进供热计量改革,促进建筑节能,提出了相关意见,并坚持政府主导、供热单位实施主体、新建建筑工程建设与供热计量装置安装同步推进的原则。
意见要求,大力推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从2010年开始,北方采暖地区新竣工建筑及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取消以面积计价收费方式,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方式。用两年时间,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全部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并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十二五”期间北方采暖地区地级以上城市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实现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依据《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按照供热计量工作实施进度同步出台供热计量价格,出台的供热价格政策要有利于鼓励和促进按用热量计价收费。为调动用户行为节能的积极性,可将两部制热价中按面积收取的基本热价比例暂按30%执行。
保质保量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要将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与老旧小区环境改造通盘考虑,进行综合改造。对已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项目要及时组织验收。发挥国家奖励资金的引导作用,制定地方激励政策,调动供热单位、产权单位、居民个人以及其他投资主体的积极性,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创新资金投入方式,精心组织实施,保质保量完成《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中规定的1.5亿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
加强供热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对本辖区内的供热计量器具生产企业的计量监督检查,建立企业监管档案,依法强化供热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和制造许可监管,严厉查处无证生产、不按产品标准和已批准的型式进行生产以及将不合格产品出厂销售的行为。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依法组织开展供热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抽查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要依法进行处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快完善供热计量器具检定装置建设,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做好支持和配合工作。
三、政策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供热改革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完成供热的商品化改革。这包括:把热由福利变为商品、把暗补变成明补;制定两部制热价,实现平米热价向计量热价形式上的转化;制定热计量收费制度,使热计量收费能够平稳和顺利地实现制定标准供用热合同。实现规范供热这一商品交易双方的行为和权力义务、保障双方的利益、实现相对的公平交易。
我国供热改革中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完成供热的市场化改革,这项改革的完整内涵包括供热垄断体制的改革和多层次供热市场的建立。
我国供热改革高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在所有的新建和既有建筑实现热计量收费和供热节能。
目前,我国正处于供热改革的初级阶段,可以预测近期的政策会继续趋向于供热计量改革和节能减排的方向。

第三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城市供热行业呈现多元化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能源:由于能源结构的变化和煤在许多城市的限制使用,现已形成煤、燃气、油和电四种主要能源。同时,水、空气、土壤和太阳能等新能源,也在积极开发之中。
(2)热源形式:在燃煤的条件下,采暖热源的大型化集中是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而在采用其它能源的条件下,大型化热源的优势消失,除热电联产集中供暖以外,小型集中和分户供暖,显示出多方面的优越性。
(3)具体采暖方式:传统的散热器对流采暖方式,目前虽然仍是主流,但由于多种原因,正在向辐射采暖方式或完全的空气对流(热风)采暖方式扩展。
每一种具体的供暖技术,都是上述这三个层次的排列组合。
一、城市供热行业主要技术术语及简要解释
下表中包含了城市供热行业涉及的大多数专业术语,以及本报告涉及的主要术语和简写。
表3 城市供热技术术语汇总
技术术语 简要解释
热电联产 供热式汽轮发电机组的蒸汽既发电又供热的生产方式
IGCC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的发电机组(IntegratedGasificationCombinedCycle,简称IGCC),IGCC技术是当今国际上正在兴起和发展的一种先进的洁净煤发电技术,脱硫效率可达到98%以上,与常规燃煤电厂相比,SO2、烟尘和NOX的排放量均较低。
亚临界供热机组 主蒸汽参数低于临界参数(水蒸汽临界状态的温度、压力和比容)的机组
超临界供热机组 主蒸汽参数高于临界参数的机组
超超临界机组 目前最先进的汽轮机组,主蒸汽参数远高于临界参数(炉内蒸汽温度不低于593℃或蒸汽压力不低于31MPa)
背压式机组 汽轮机的排汽为正压排汽,排汽直接送到热用户,其发电负荷的大小和供热大小有直接关系,所以运行方式不灵活。
抽凝式机组 部分没做完功的蒸汽从汽轮机的抽汽口抽出送到热用户,其余部分在汽轮机继续做功后排入凝汽器凝结成水,然后回到锅炉。其运行方式灵活,受供热负荷限制小。抽凝式汽轮机是凝汽式汽轮机和背压式汽轮机的组合体。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二、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劳动生产率
城市供热行业劳动生产率用人均工业总产值衡量。2004年劳动生产率为1.63万元/人/月,近几年来不断提高,至2009年为3.25万元/人/月。

数据来源:统计局
图9 2005-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劳动生产率
三、供热热源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目标的实现,国家在能源政策上提出了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在城市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地方城市供热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以热电联产为主,集中锅炉房为辅,其他方式为补充的供热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供热产业热源总热量中,热电联产占62.9%,集中锅炉占35.75%,其它占1.35%。其中,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面积增长较快,并向过渡区发展。在全国集中供热面积中公共建筑占33.12%,民用建筑占59.76%,其它占7.11%。
(一)热电厂发展的现状
热电厂建设中以区域热电厂为主,以企业自备热电厂为核心兼顾周围企业供热的联片供热为补充。热电厂的建设服从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城市热力规划。上级曾明确规定没有城市热力规划的热电项目不予审批。因而现在的城市和县城均编有热力规划,将热电厂纳入长期发展规划。热电厂的建设已由单一的电力部门独家经营,发展为电力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建设的局面。随着电力事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有部分老发电厂已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机组陈旧煤耗高,已不适应电力发展的需要,于是纷纷改建成热电联产的供热机组,使老电厂恢复了生机。供热机组以小于20MW的中小型机组为主,影响热电厂综合效益的提高。随着城市集中规供热的发展,200和300MW抽凝供热机组已开始采用,这些大容量,高参数的机组,在非采暖期与凝汽机组的效率基本相同,在采暖期节能效果明显,在城市供热产业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潜力。随着供热产业的发展,各地方都已将集中供热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热电厂。热电厂发电煤耗均在300克/千瓦时以下,有的已达到260克/千瓦时,供热标准煤耗已达到36-37克/千焦。
(一)集中锅炉房发展的现状
分散供热的小锅炉运行工况较差,一般采用人工除灰渣方式。这样,锅炉房内外常充满了灰尘,灰渣的飞散对锅炉房周围环境和工人工作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供热锅炉的除尘器除尘效率较低(仅达60-70%),缺乏有效的脱硫设施,加重了城市的冬季大气环境污染。分散供热的锅炉烟囱一般较低矮,使灰尘得不到及时扩散,致使锅炉房附近的粉尘浓度远远超过国家环保标准。集中锅炉房能量的利用率较低,热效率大多低于60%。
四、行业技术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一)高效率、节能环保技术推广
1.供热自动化控制水平提高
锅炉自动控制、换热站自动控制、无人值守自动供热机组等将得到广泛应用、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不仅保证了供热的可靠性,而且提高了供热效率。
2.大型供热机组比重增加
一些城市未满足热负荷的急剧增加,正建设单机容量100兆瓦以上的大型供热机组,代替小型供热机组,200兆瓦以上的供热机组也在太原、北京、沈阳等城市投入运行,大型供热机组比重将日益增加。
3.城市热、电、冷联产快速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既需供热又供冷的公用建筑大量增加,一些城市以热电厂为热源,实行热、电、冷联供。夏季热负荷的增加,使热电厂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4.大力推广锅炉节能技术
利用锅炉自动控制,分层给煤燃烧,水泵、风机的变频调速等技术,高效省煤器等降低锅炉房能耗指标。
5.开始使用洁净燃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加强,以油、气、水煤浆等洁净的燃料代替煤炭而作为都市使用的主要一次能源已成为必然趋势。部分城市开始发展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热电厂,已达到高效、节能、减少污染、提高电网调峰能力的目的。
(二)分户计量收费
分户计量收费是现阶段城市供热行业改革的重点之一。供热系统使热用户按需取热,可以节省多余的热量和开支。从这个意义上讲,计量供热的实施可将热量作为商品推向社会,谁用热谁掏钱,形成良性的供需关系,彻底改变过去福利供热的旧观念,解决供热收费难的问题,推动供热事业的发展;计量供热的实施带来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是巨大的:计量供热带来的节能效果将产生明显的环境效益,资源效益和社会效益,节能节钱使国家和用户都将从中受益。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颁布实施和人们节能意识的提高,以促进供热系统和节能为目的的采暖分户计量工作开始实施,温控阀、热量表、自力式压差控制器、自力时流量调节阀、变频循环水泵、蓄热器等在供热系统中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供热计量试点面积达到1.98亿平方米,其中已经实现按用热量计量收费的面积达到4600万平方米。北京市供热计量收费试点面积5700万平方米,其中公建1500万实现了计量收费,4200万住宅模拟收费。天津市供热计量收费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其中,居民住宅、公建供热计量收费面积各300万平方米。实现供热计量收费的项目总体上都实现了节能省钱。天津市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后,用户退费率达到了60%以上,退费额在8-18%,供热系统实现节能11%,多数用户实现节能节费,供热计量收费得到了用户的拥护。
就我国情况来说,对于新建筑,因为按分户热计量收费设计的户内采暖系统和按传统设计的户内采暖系统的费用(不含热表)相差不多,而所需费用又可以纳入基建投资解决,容易实现,因此可以要求新建筑的户内采暖系统自规定日期起一律按分户热计量收费设计,以加快采暖计量收费的实施。
自2003年以来的6年间,北方新增集中供热面积约18.8亿平方米,其中1.98亿平方米已经安装了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占10%;16.8亿平方米没有安装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占90%。为改变这种局面,建设部颁布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于2007年10月1日实施,明确将新建建筑安装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列入了强制性条文。目前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吉林省、辽宁省、青海省6个省市对新建建筑供热计量做了强制性要求。2008年北方地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约4.3亿平方米,其中达到供热计量标准的约1.4亿平方米,占34%,新建建筑供热计量设施欠账率达到66%。加大新建建筑供热计量验收监管力度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对于旧建筑要做到分户热计量收费的难度就很大。这是因为:(1)工作量大:全国现有集中供热面积约8.6亿m2,其中住宅面积约5亿m2,进行改造的工作量很大,需要很长时间。(2)花钱多:按每户的改造费用2500元计算,共约需200亿元,难以筹集这样多的资金。(3)改装困难:对用户,特别是内装修比较好的用户,将会给他们带来不方便和经济损失。(4)现有供热系统不能适应建筑采暖计量收费的要求:实行建筑采暖计量收费之后,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室内温度,改变流量,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热电厂很难做到根据供热系统用热量的变化来及时改变供热量,因此,供热公司也就很难去承担这个任务。(5)热费收入减少:由于计算收费的供热指标和采暖季总供热量低于实际的供热指标和采暖季总供热量,初步算下来,实现建筑采暖热计量收费后要少收10%-20%热费,这个数字还不包括由于水力不平衡,房屋冷热不均等原因造成的能源浪费。如果把这部分计算在内,实际的供热指标和采暖季总供热量还要低,热费的收入将减少20%-30%。
总的看来,分户计量收费是我国今后供热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各省市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实施分户计量改革。
(三)供热新能源开发方兴未艾
地热能、核能、热泵、垃圾焚烧、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得到重视,促进了供热能源结构的调整,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1.地热能。地球是一座天然的巨大能源库,它内部蕴藏着大量热能。地热能为地球上的热量的一亿不需要燃烧任七千万倍。地热能取存储的全部煤燃烧时放出自“天然的地下锅炉”,何燃料,更省去了复杂庞大的燃料运输和燃烧系统,避免热因燃烧而产生的污染,因此是一种清洁、廉价的能源。我国的华北、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蕴藏有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将对改善供热能源结构、减少污染起巨大作用。
2.垃圾燃烧等新热源。垃圾焚烧可实现垃圾的无害降量化及资源化,将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用于供热或发使城市垃圾成为新能源变为可能这既有利于环境保化电护,又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安装有近十座垃圾焚烧炉,生产的热水用于集中供热。而我国南方深圳等城市也已经有垃圾焚烧的成功的经验,利用垃圾焚烧技术处理城市垃圾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纳。
3.核能供热技术。核能是一种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能源。核燃料的热值比煤高270万倍。核能过去主要用于发电,近今年已逐步应用于供热。由于供热反应堆比发电厂的动力反应对输出蒸汽或热水的压力和温度低得多,其安全性大大提高,故可靠近城市和热用户。另外投资费也大大降低,一般仅为动力对的1/10,其经济性也可和燃气、燃油供热站相比较。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开发的5MW试验性供热堆已正式投人运行,沈阳热力公司2*200MW核能供热机组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核能供热正在走进百姓生活。
4.热泵供热技术。热泵可以把不能直接利用的低位热源(空气、土壤、水、太阳能、工业废热)转换为可利用的高品位热能,从而达到节约高位热能的目的,特别是将低位能源转换为采暖用能方向,热泵有独到的优势。热泵技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目前技术上已十分成熟,热泵装置目前已进入家庭、公共建筑、厂房以达到供空调、采暖、热水供应所需的热量。热泵在上海、广州等南方城市已有大量应用,以青岛为代表的北方城市也已开发出新型的热泵产品。
5.太阳能供热采暖
太阳能供热采暖是继太阳能热水之后,最具发展潜力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是今后应大力推广的技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太阳能资源区划的第1区和第2区),都是气候寒冷、常规能源比较缺乏的偏远地区,如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既有实际的采暖需求、又有充足的资源条件,是应用太阳能供热采暖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大多比较贫困,缺乏工程示范的经济支撑能力。所以,国家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这些地区开展太阳能供热采暖的工程示范,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并在条件成熟后,率先出台推广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的地方性政策法规,逐步过渡到全国。
必须努力提高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做到全年综合利用;应研究开发短期和季节蓄能新技术,在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夏季凉爽的地区,蓄存春、夏、秋季太阳热能用于冬季采暖,提高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的节能效益,这是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进步的重要发展方向。
第三章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规模分析
近几年来,城市供热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至2009年企业数量达到992个,从业人员达到177767。从总资产来看,2009年达到2093.42亿元,同比增长15.22%,增速较2008年有大幅度的上升;从负债来看,2004年以来负债规模不断扩大至1467.94亿元,但同比增速呈上升趋势;从销售收入来看,自2004年持续增长,2009年达到624.09亿元,同比增速25.04%,在高位先上升后下降至09年开始复苏;而由于城市供热行业的福利性质,总利润一直为负值,2008年受煤炭价格上涨的影响总利润为-28.73亿元,亏损加剧,2009年总利润为-20.97亿元,相比稍微得到改善。
表4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主要指标统计
单位:个,人,亿元,%
年份 企业数量 从业人员 总资产 负债 销售收入 总利润
金额 同比增长 金额 同比增长 金额 同比增长
2004 414 123469 844.12 16.17 483.91 25.84 193.77 16.39 -7.47
2005 595 144343 1065.76 13.84 670.18 23.34 303.31 30.47 -8.38
2006 675 150711 1290.03 12.55 816.91 15.12 385.44 20.38 -5.58
2007 719 152673 1584.81 15.34 1021.63 17.23 401.65 19.85 -2.12
2008 776 153592 1691.27 5.15 1139.85 14.00 465.54 19.00 -28.73
2009 992 177767 2093.42 15.22 1467.94 16.85 624.09 25.04 -20.9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0 2005-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总资产及其同比增长
第二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供给分析及预测
一、供给总量及速率分析
(一)产值分析
2004年以来城市供热行业工业总产值不断增长,2008年达到635.37亿元,同比增长20.64%。但从增长速度来看,连续三年的降低后在2009年实现增幅的增长。
表5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工业产值
单位:亿元,%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增长率 城市供热行业工业总产值 增长率 工业产值比重
2004 159878.3 17.71 229.93 12.05 0.1438
2005 183217.5 14.60 269.98 17.42 0.1474
2006 211923.5 15.67 372.88 23.73 0.1760
2007 257306 21.41 391.30 20.27 0.1521
2008 300670 16.85 450.14 15.98 0.1497
2009 335353 8.7 635.37 20.64 0.189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1 2004-2008年城市供热行业工业总产值及其同比增长
(二)产量分析
下面重点分析城市集中供热的产量情况。
自2003年以来,城市集中供热的供热总量、供热面积都是不断上涨的,2008年城市供热总量达256549万吉焦,集中供热面积达348948万平方米。具体分析供热能力、供热总量和管道长度可以发现,热水供热所占比重较大,自2005年以来,蒸汽的供应略有下降,而热水的供应持续增长。
表6 2003-2008年全国城市集中供热情况
单位:吨/小时,兆瓦,万吉焦,公里,万平方米
年份 供热能力 供热总量 管道长度 集中供热
面积
蒸汽( 热水 蒸汽 热水 蒸汽 热水
2003 92590 171472 59136 128950 11939 58028 188956
2004 98262 174442 69447 125194 12775 64263 216266
2005 106723 197976 71493 139542 14772 71338 252056
2006 95204 217699 67794 148011 14012 79943 265853
2007 94009 224660 66374 158641 14116 88870 300591
2008 94454 305695 69082 187467 16045 104551 348948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2 2003-2008年蒸汽、热水供热能力及管道长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3 2003-2008年蒸汽、热水供热总量及集中供热面积
二、供给结构变化分析
我国城市供热热源的形式有热电厂、集中锅炉房、分散锅炉房、工业余热、核能、地热、太阳能、热泵、家庭用电暖器和小燃煤(油、气)炉等。集中供热广泛应用的热源主要是热电厂和集中锅炉房。随着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目标的实现,国家在能源政策上提出了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在城市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地方城市供热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以热电联产为主,集中锅炉房为辅,其他方式为补充的供热局面。其中,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面积增长较快,并向过渡区发展。
中小型燃煤锅炉浪费率高,环境污染严重,而且分散的中小型燃煤锅炉没有形成城市整体的供热管网,供热温度等都容易出现不稳定现象,所以各地都在拆并整改中小型锅炉。
三、2010~2012年供给预测
(一)在建及拟建项目分析
表7 城市供热行业在建及拟建项目(投资总额前20)
项目名称 项目地点 项目性质 建设周期 投资总额(万元) 建设内容/产品 企业性质
上海漕泾IGCC示范项目 上海 新建 2011年-2014年 1000000 建设两台400兆瓦级别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余热回收锅炉。 股份制
锡林浩特热电厂2×660兆瓦扩建工程 内蒙 续建 2010年-2012年 600000 扩建2×660MW超临界空冷机组 股份制
魏桥长山热电厂4×330兆瓦工程 山东 新建 2011年-2012年 600000 建设4台330兆瓦热电机组 股份制
鸿山热电厂(一期)“上大压小”工程 福建 新建 2008年-年 560000 建设两台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 股份制
华电新疆西山热电(一期)工程 新疆 新建 2009年-2011年 540000 建设两台66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 股份制
板桥电厂(三期)工程(十一五) 江苏 改扩建 2008年-2011年 510000 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 股份制
焦作龙源电厂2×60万千瓦工程 河南 新建 2009年-2011年 490000 建设两台6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 三资
呼和浩特金桥热电厂扩建工程 内蒙 改扩建 2009年-2011年 480000 建设两台60万千瓦超临界空冷供热机组。 股份制
南京热电厂“以大代小”技改工程 江苏 新建 2007年-2011年 450000 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 股份制
金昌热电联产工程 甘肃 新建 2010年-2011年 450000 2×330兆瓦热电机组 股份制
京丰燃煤电厂工程(更新) 北京 改扩建 2008年-2011年 420000 建设3×30万千瓦高效率燃煤供热机组。 股份制
北方联合包头第二热电厂项目 内蒙 改扩建 2009年-2011年 370000 建设两台60万千瓦超临界空冷供热机组。 股份制
沧州华润渤海新区热电联产(一期)工程 河北 新建 2010年-2012年 369925 建设两台33万千瓦双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 三资
淮安2×180兆瓦燃机热电联产工程 江苏 新建 2010年-2012年 360000 建设两台18万千瓦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 股份制
大唐襄樊热电联产机组项目 湖北 新建 2010年-2012年 330000 建设两台3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 股份制
大唐国际唐山北郊热电2×30万千瓦供热机组工程 河北 新建 2009年-2011年 320000 建设两台30万千瓦供热机组。 股份制
粤电中山三角热电联产项目 广东 新建 2009年-2011年 315975 建设两台33万千瓦国产亚临界热电联产机组。 股份制
天津市西南郊热电厂(一期)工程 天津 新建 2009年-2011年 310000 建设2×30万千瓦亚临界中间再热抽汽凝汽式汽轮机。 股份制
任丘热电2x350兆瓦超临界燃煤供热机组项目 河北 新建 2010年-2011年 307800 建设2x350兆瓦超临界燃煤供热机组,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并留有再扩建余地。 其他
华能轮台2×350兆瓦热电联产工程 新疆 新建 2010年-2012年 300000 建设2台350兆瓦热电联产机组 股份制
数据来源:中国拟在建项目网
(二)2010~2012年供给预测
由于煤价和供热价格的倒挂,2008年供热企业多处于亏损状态,2009年稍有好转,且由于城市供热行业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只要人民的需求不减少,供热企业很难自行减少供给。
2009年各地均已经根据煤炭价格上涨情况,适当调整了供热价格;对于供热企业继续实行税收优惠;且2009年前三个季度的煤炭价格的回落,城市供热企业的盈利空间会继续有所好转,对于供给的增加有推动作用。
此外,国家正逐步向城市供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从在建项目的分析也可发现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力度很大,可以预测将来城市供热行业的供给水平会有所提升。

第三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需求总量及速率分析
自2004年以来我国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销售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同比增长率为30.47%,增长较快;2006年至2008年基本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2009年同比增长率为25.04%,相比2008年有了较大的提高,城市供热行业的需求仍然比较旺盛。

资料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14 2005-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销售收入及其同比增长
二、需求结构变化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发展规划更加注重和谐发展的问题,逐步形成了高新科技区、工业开发区、金融区、商业区、居民居住区等,可清晰看出城市布局向功能化方向转变。对环保有影响的冶金、化工、制药等重工业企业相继搬出市区,完成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市区供热企业热负荷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工业热负荷逐年减少,居民采暖以及商用热负荷逐年增加。供热企业已不仅仅是单一的工业蒸汽供热,而且正在转向民用、商用热的供给,如北方城市冬季居民供暖,商业夏、冬季蒸汽制冷、制热,热水销售等,逐步形成供热产品的多样性。同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民用、商用楼盘面积大幅度增加,民用、商用热负荷迅速填补了工业用热企业搬迁后热负荷的空缺。
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不装采暖设施的城市,在新建设中也装了采暖设施。因而供热范围已由我国的北方向南方扩展,采暖范围不断扩大。城市集中供热热化率的提高、新建设的增加、供热范围的扩大从三方面对热源建设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生活热水供应,以前仅在一些大城市中的部分公共建筑、宾馆、饭店和外事用建筑中采用,一般的居民还很少使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大城市中一些高档住宅已经是24小时热水供应,从长远观点看,热水供应由于是长年的热负荷,对提高供热企业经济效益有利,因而将发展为可观的热负荷。可以设想民用采暖与生活用热,对供热发展的需求是巨大的市场。
三、2010~2012年需求预测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城市供热行业的需求仍会维持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是由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不会有更大的突破。
我国集中供热潜在的市场需求还是主要集中在已有集中供热的大部分省市。环保,节能,适宜,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供热方式将成为未来供热行业发展的方向。

第四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供需平衡及价格分析
一、供需平衡分析及预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生活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城市供热的需求会继续维持快速的增长。相对应地,国家也一直在鼓励发展城市供热行业,但由于供热行业的盈利较低,供热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城市供热的供给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对于热的生产者或输送者供热公司来说,它生产、输送热首先是为了满足我国北方地区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承担着部分政府职责,所以即便没有实现应有的供热价值也要保证冬季供暖;而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几乎不具备对于这种特殊商品的选择权,包括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也都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做到买卖双方地位对等,因此造成供需矛盾日趋增大。
此外,出于环保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考虑,很多地方开始拆除区域中小型锅炉。但是各地又都在不断有许多新增小区,这一增一减,造成供热企业热量供给出现缺口。供热企业除了承担小锅炉拆除后留出的巨大供热空间外,还要完成新增供热面积。虽然长期来说,拆并的小锅炉原来所覆盖的区域将会有集中供热形式弥补,但在部分地区新措施并不能马上到位。
二、价格变化分析及预测
在中国热价是由地方政府发改委和物价局决定的,供热企业无法随意调整热价,消费者的话语权也很小。
(一)两部制定价
目前,国内供热企业采用基于成本的定价法,但定价标准和方法不规范。没有明确的、量化的成本标准,法定的预测成本的根据;没有合理利润标准。利润是基于成本而不是资产价格为计算基础或对不同来源的资本规定不同的报酬率。
热价按居住面积收取热费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的直接危害造成是热费和热耗量脱节,用户没有节约用热的积极性。引入热计量后,热价将和其他基于管网的公共服务一样,采用更科学的“两部制”热价。“两部制”价格能更理想地反映成本结构并能刺激供热企业和用户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资源。供热的固定成本是为建设、维修、管理供热系统而投入的资金,可变成本是向用户供热耗费的费用,它由用户实际耗热量的多少来确定。因此热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容量价格(元/m2或元/kw),以热用户的最大热负荷为计算依据。它能保证企业用于供热系统建设、维护资金的回收,并减少供热能力的闲置,将用户释放的热负荷提供给新用户。二是用量价格(元/kw),它按用户实际耗热量的多少收取热费,充分体现了“多用热多交费”的公平原则,有利于用户节约热量。
“两部制”热价消除了热量需求变动对企业财务安全造成的风险。如果使用单一制热价,完全按用户实际耗热量计费,当用户节热意识强,节热潜力大时,大幅度降低的热量消费将使企业销售额陡减,不能收回固定成本而产生损失。因此,两部制热价保证企业收入更稳定,避免入不敷出。
“两部制”热价中,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的比例不同,政策倾向也不同。如果要鼓励用户节约用热,且用户的节能潜力大,则容量费用的比例应大于用量费用。使供热企业在回收固定成本的同时,能弥补用量费用减少造成的损失。例如,东欧在供热改革中,固定费用的比例接近60%。如果户节热的潜力不大,且需求量平稳时,就应该适当降低容量费用的比例。因为用户节约用热不仅降低用量费用,而且通过调峰降低了热负荷,容量费用也应随之下降。而企业也把闲置的供热能力卖给新用户,降低了销售风险。例如,在西欧,固定费用的比例较低,大约为30%。目前,国内供热改革的试点城市都采用一个折中的办法,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各占50%的比例。随着热改的深入,这个比例将不断地予以调整直至合理。
总的来说,“两部制定价”的推出将有利于供热企业经营的稳定,未来城市供热价格将更接近于其在市场中的真实价格。
(二)多数城市随煤炭上涨上调了供热价格
近年来,煤炭等热电企业主要上游原料价格持续上涨,而作为热电企业主要产品的电价和热价长期受到限制,因此造成价格倒挂,热电产业面临困境。2008年9月,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做好冬季供热采暖工作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表态:各地可根据煤炭价格上涨情况,适当调整供热价格。2009年相对2008年多数城市供热价格均上升,从全国部分城市供热价格调整情况表可以发现,很多城市上调了供热价格。
表8 2009年全国部分城市供热价格调整情况表
供热单位 供热价格(元/m2)居民 供热价格(元/m2)非居民
08年价格 09年价格 同比增长 08年价格 09年价格 同比增长
长春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6 29 3 31 36 5
吉林市热力有限责任公司 25 25 0 30 30 0
四平热力有限公司 25.5 28.3 2.8 31 36 5
延吉集中供热有限责任公司 26 28 2 30 37 7
辽源集中供热建设管理处 25 27.75 2.75 32.5 37.25 4.75
通化恒泰热力公司 25.5 25.5 0 31 31 0
白城热力总公司 23.7 26 2.3 30.8 35.5 4.7
松原市供热公司 25.5 28.5 3 31 38 7
白山市热力公司 25 28 3 32 37 5
石家庄市 18.4 22 3.6 25.6 31 5.4
衡水市 17 19 2 21 25.2 4.2
邯郸市 16 21(按面积的90%计价) 5 23.6 33.6 10
保定市 15 18 3 21办公/23商业 23.4办公/25.2商业 2.4办公/2.2商业
沧州市 16.5 20.5 4 23 30 7
邢台市 15 18 3 19办公/20商业 23办公/25商业 4办公/5商业
廊坊市 17.5 22 4.5 24 38 14
张家口元/m2(月) 4.73 5.91 1.18 6.15办公/7.1商业 9.02 2.87办公/1.92商业
秦皇岛元/m2(月) 6.8(集中)/6.97(锅炉) 6.8/6.97 0 6.8(集中)/6.97(锅炉) 6.8/6.97 0
唐山市 22(集中)/23(锅炉) 26/27 4 21.3 32 10.7
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4 24 0 30 30 0
哈尔滨市热力公司 40.35 40.35 0 44.49 44.49 0
沈阳惠天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28 28 0 33 33 0
天津市热电公司 21.3 21.3 0 22 22 0
兰州市热力公司元/m2(月) 4.2 4.2 0 5.1事业/6宾馆/7商业 5.1/6/7 0
西安市热力公司元/吉焦 27 27 0 40.8 50.8 10
济南热力有限公司 26.7 26.7 0 36.4 36.4 0
太原市热力公司元/m2(月) 3.6/2.7按建筑面积 4.8/3.6 1.2/1.1 37.5(元/m2)供暖季 37.5 0
石家庄东方热电集团有限公司 24.56 24.56 0 25.6 25.6 0
呼和浩特市城发供热有限责任公司 22.08 22.08 0 30.18 30.18 0
佳木斯热力公司 24.8 24.8 0 34 34 0
大庆市热力公司 32 32 0 38公建/48商服 38公建/48商服 0
齐齐哈尔市 30 30 0 35 35 0
大连市 23 23 0 33 33 0
双鸭山市 28.5 28.5 0 35.5 35.5 0
绥化市 29.2 29.2 0 33.2 33.2 0
黑龙江七台河 21.8 26.8 5 31 38.1 7.1
山西大同元/m2(月) — 4.7 — — — —
数据来源:中国城镇供热协会
但是这次调价对供热企业并不是完全利好的。一方面由于调价幅度过小,仍解决不了供热价格与供热成本倒挂;另一方面,价格上涨可能会增加热费收缴难度,直接影响到资金来源和煤炭储备。
对于城市供热的价格走势尚需观望,政府支持补贴可能会是解决途径之一。

第五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2005年,建设部公布的八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培育规范供热市场,深化供热企业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支持和鼓励外资、社会资本参与供热设施建设和经营,要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鼓励供热企业以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实施企业改制,推动城镇供热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了推动城镇供热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部分城市已开始整合城市供热网络建立统一的集中管网。这样一来,城市供热的模式和供电类似,不同的热力生产企业将热力输入统一的集中供热管网,然后由同一集中的供热管网将热力分配给消费者。
2008年以来城市供热行业上市公司的兼并重组情况如下:
表9 2008-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兼并重组
公司全称 交易总价 交易相关公司名称 备注
北京京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556,466 北京京能国际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京能国际于2008年10月31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买入方式增持本公司股份1395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243%。本次增持后,京能国际持有本公司股份228,598,133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9.87%。
3,000,000 北京京能国际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巴林右风电是由北京京能国际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拟投资300万元对巴林右风电进行增资,持有巴林右风电50%股份,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
4,860,000 北京大雄华航置业有限公司 公司拟以自有资金收购北京大雄华航置业有限公司持有的内蒙古京科发电有限公司4.505%股权并同时享有北京大雄持有的尚未进行出资的京科发电17.495%投资权,并在完成该投资权的入资后享有相应的股东权利
42,688,200 北京京能国际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股东大会同意公司以协议转让方式收购控股股东北京京能国际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内蒙古京能霍林郭勒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100%股权,收购价格为4268.82万元,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
402,800,000 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目前已持有项目公司15%的股权,公司收购伊泰京粤酸刺沟矿业有限公司9%的股权,经商定,公司收购伊泰京粤9%的股权对应的股权转让价格为40,280万元
赤峰富龙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40,497,400 赤峰富龙非金属材料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 本次出售的资产为富龙科技园院内铁路专用线南轨18.2米以南区域的土地和房屋,受让方是博天糖业,出售资产价格为4049.74万元。
50,616,500 赤峰富龙非金属材料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 本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赤峰富龙非金属材料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将其持有的赤峰富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94.74%的股权转让给栾天先生。转让价格为5,061.65万元人民币。
60,000,000 赤峰富龙公用(集团)有限公司 因本公司与赤峰市元宝山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解除《矿业权转让合同》,元宝山国资公司应向本公司返还6000万元预付款。公司以应收元宝山国资公司的6000万元预付款抵顶公司所欠富龙集团的等额债务。富龙集团为本公司的控股股东,此项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赤峰富龙公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富龙集团决定采取公示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将其所持本公司的155,701,732股股份(占本公司总股本的40.90%)对外协议转让,同时由受让方对本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
赤峰富龙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富龙热电拟与内蒙古兴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重大资产置换,置入有色金属采选及冶炼类资产,置出上市公司除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0.75%股权及中诚信托投资有限公司3.33%的股权资产外的全部资产负债;置换差额部分由富龙热电发行股份购买;兴业集团通过协议收购赤峰富龙公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富龙热电存量股份及以资产认购富龙热电定向发行股份的方式获取富龙热电控制权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108,450,000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本公司同意將呂四港發電公司35%的股權轉讓給大唐集團,轉讓代價為人民幣1.0845億元(相當於1.205億港元)。本次轉讓完成後,本公司將持有呂四港發電公司55%的股權。
曾兴,真兴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会同意公司之全资子公司大唐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向真兴集团有限公司和自然人曾兴收购真兴电力有限公司90%股权,以间接控股青海-爱依斯电力有限公司,以运营青海直岗拉卡水电站4台38MW水力发电机组。
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8,034,800 东莞市安信电力检修安装有限公司 公司全资子公司广东粤电安信电力检修安装有限公司以803.48万元人民币收购东莞市安信电力检修安装有限公司相关经营性资产
广州恒运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09,000,000 广州城启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粤泰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分别收购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粤泰集团有限公司和广州城启集团有限公司所持广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16360万股(按每股2.5元/股),共占广州证券公司20.02%股权
530,000,000 公司控股子公司广州锦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人民币伍亿叁仟万元竞得广州萝岗中心区北部地块。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龙源电力集团公司 龙源电力集团持有的公司40605.6846万股股份无偿划转给中国国电持有,划转后,中国国电持有2910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53.42%;龙源集团不再持有公司股权。
鄂尔多斯市铁路投资有限公司 公司与公司持股50%的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共同受让对鄂尔多斯市铁路投资有限公司的出资权。
国电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10,000,000 武汉华天置业有限公司,湖北汉电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同意以人民币1000万元全资收购武汉新国电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股权,使其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并增资9000万元,使新国电公司资本金达到1亿元,以定向开发建设公司办公大楼国电长源大厦。
10,747,000 东方博润公司 公司以人民币1074.7万元收购东方博润公司所持国电长源荆州热电有限公司49%股权
94710000
63140000 禹州市安华投资有限公司
芜湖裕生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控股子公司国电长源(河南)煤业有限公司(公司持股比例75%),以15,785万元收购了禹州市安华投资有限公司和芜湖裕生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所持有的禹州市安兴煤业有限公司60%股权和40%股权。
66,420,000 郑州正豫置业有限公司 公司控股子公司国电长源(河南)煤业有限公司、,以6,642万元收购了郑州正豫置业有限公司所持有的禹州市兴华煤业有限公司100%股权。
91,000,000 湖北省电力公司 公司出资人民币9,100万元,收购湖北省电力公司持有的汉新公司20%股权。本次收购不构成关联交易
105,000,000 湖北省电力公司 2008年4月28日,公司与湖北省电力公司签署了《关于国电长源汉川第一发电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协议》,决定出资人民币10500万元收购湖北省电力公司持有的汉川一发30.68%的股权。上述事项已完成
哈尔滨哈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哈尔滨哈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现持有中国民生银行219,436,000股股票,决定拟出售中国民生银行股票5000万股;出售价格根据收购资金的付款时间及市场情况由董事会决定。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出售俄罗斯二月城林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议案》。
拟再次出售中国民生银行股票不超过1.3亿股,期限自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一年,出售价格不低于每股5.8元。
河北建投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 河北建投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拟向控股股东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收购其持有的河北建投任丘热电有限责任公司60%股权。
2008年10月31日,河北建投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增持本公司股份383,6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4%。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197850000
34165300 中国华电工程(集团)公司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以合同总价人民币197,850,000元和人民币34,165,300元,委聘华电工程设计、建设及安装河南漯河一期项目正在建设中的两台3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所需的输煤系统和中水处理系统。
729,000,000 陈祥文,王建朝,吴建民,刘连晓,何增运,田东均,王力,董双武,许铁柱,邱丽娟,张冀宁,阎建国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人民币7.29亿元的价格购买卖方出售的华瑞公司100%股权。待收购完成后,华瑞公司将成为本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本公司将100%合并其财务报表。
2,011,043,500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从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收购:(1)四川华电杂谷脑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49%之股权(2)杭州华电半山发电有限公司64%之股权(3)河北华电石家庄热电有限公司82%之股权(4)河北华电混合蓄能水电有限公司100%之股权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芜湖公司的注册资本将由人民币3.726亿元增至人民币10亿元。增资协议完成后,本公司于芜湖公司的持股比例将由95%降至65%,该名独立第三方将维持于芜湖公司5%的持股比例,而淮南矿业将持有芜湖公司30%的股权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11月10日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煤炭采购框架协议》。
自2008年2月14日至2008年2月18日,华电香港通过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交易系统共增持了华电国际50,000,000股H股股份,占华电国际总股本的0.83%,平均买入成本为2.7574港币/股。
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12月12日,收购人与华电能源签署了附生效条件的《股份认购协议》本次收购前,华电能源总股本为1,369,065,592股。收购人持有股份为283,516,904股,占总股本比例为20.71%,是华电能源的第一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本次收购完成后华电能源总股本增加至1,966,675,154股。收购人持有股份为881,126,466股,占总股本比例为44.80%
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万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公司急需购置一处办公楼,解决目前机构设置分散、办公场所紧张的局面
内蒙古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30,420,000 龙源电力集团公司 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审查了公司拟收购内蒙古北方龙源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8.75%股权的关议案,认为收购该股权是可行的,有利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宁波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节能实业发展公司 第二大股东浙江节能实业发展公司于2007年12月26日至2008年1月16日通过二级市场累计出售所持本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1,68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本次减持后,浙江节能共持有本公司股份18,138,160股,持股比例由11.80%变为目前的10.80%。
浙江节能于2008年1月17日至2008年1月25日通过二级市场累计出售所持本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1,76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5%。本次减持后,浙江节能共持有本公司股份16,378,160股,持股比例由10.80%变为目前的9.75%。
浙江节能于2008年1月28日至2008年2月19日通过二级市场累计出售所持本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1,97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7%。本次减持后,浙江节能共持有本公司股份14,408,160股,持股比例由9.75%变为目前的8.58%。
山西通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10,700,000 山西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本公司全资子公司山西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将其持有的阳泉辰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90%的股权和债权以评估值作价转让给山西国际电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交易金额总计为1,070万元。
183,317,606 除收购人之外的通宝能源全体股东 收购人向除收购人之外的通宝能源全体股东发出要约,按每股4.20元的价格收购其持有的不超过43,647,049股通宝能源股票,占被收购公司总股本的比例5%。
山西国电 山西国电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入的方式,于2008年9月2日至2008年11月24日累计增持本公司股份17,396,693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1.993%。增持前,山西国电持有本公司的股份数量为404,952,196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46.39%。增持后,山西国电持有本公司的股份数量为422,348,889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48.38%。
山西国电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入的方式,于2008年9月2日增持本公司股份871,700股,本次增持前山西国电持有本公司的股份数量为404,952,196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6.39%。增持后,山西国电持有本公司股份405,823,896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6.49%。
山西国电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入的方式,于2008年9月2日至2008年10月22日累计增持本公司股份10,859,849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1.24%。增持前,山西国电持有本公司的股份数量为404,952,196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6.39%。增持后,山西国电持有本公司的股份数量为415,812,045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7.63%。
汕头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31,789,682 常州市国土资源局武进分局 本公司全资子公司常州万泽置地房产开发有限公司有意向参与竞买出让公告其中地块2008158、2008159。并在规定时间内按常州市国土资源局武进分局指定账户支付竞买上述两地块保证金合计634万元。
44,100,000 汕头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汕头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热电一厂原是汕头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全资的下属企业,本公司现将热电一厂49%股权转让于科能石化(汕头)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基准日为2007年10月31日,股权转让价为4410万元。本次股权转让不构成关联交易。
95,000,000 万泽集团有限公司 关联交易的基本情况:股权出让方:万泽集团;股权受让方:万泽地产;交易标的:北京万泽49%的出资;交易价格:人民币9500万元正
121,000,000 黄永权 广州市君通拍卖有限公司于2008年8月25日下午3时在广州市寺右新马路162号二楼西座拍卖厅公开拍卖以下标的:广州市花都华美实业开发有限公司70%股权
125,000,000 汕头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2月,本公司将持有的广州市花都华美实业有限公司70%的股权转让给原股东黄永权,原股东黄永权愿意回购该部分股权,转让价款为人民币1.25亿元。
162,000,000 深圳市百诚来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市联合蓝海投资有限公司 本公司控股子公司万泽地产之全资子公司北京市万泽碧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08年12月12日以1.62亿元成交拍卖标的:北京浩利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95%的股权。
  常州市国土资源局武进分局 公司意向同意参与常州武进湖塘广本4S店北侧2008022地块竞买,并根据常州市国土资源局武进分局提供的竞买保证金账户划付该项目的全额保证金1700万元。
广州市君通拍卖有限公司 汕头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参加广州市君通拍卖有限公司近期将拍卖的广州垦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和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机场北路地段有关项目土地的使用权,项目土地建筑面积为约84000平方米,竞拍股权和土地使用权金额控制在叁亿叁仟六佰万元以内,并预先缴纳竞拍保证金1亿元。
汕头汇晟投资有限公司 汕电力A股东汕头汇晟投资有限公司于2008.1.2-2009.2.6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289万股,占总股本的1.13%。本次减持后,该公司已不再持有公司股份。
汕头市电力开发公司 截止2008年3月3日收盘,开发公司共计从二级市场被司法处置本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3,294,204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1.29%。
截止2008年1月31日收盘,开发公司共计从二级市场被司法处置本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3,559,575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1.39%。
万泽集团有限公司 万泽集团有意向将其旗下的医药类资产–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入汕电力,扩大汕电力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模
公司拟向万泽集团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常州万泽天海置业有限公司100%股权、深圳市万泽房地产有限公司47.75%的股权。万泽集团目前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本交易构成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
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27,846,000 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拟通过“上大压小”方式建设深圳滨海电厂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工程,为促进项目早日启动,深圳能源于2008年12月10日正式来函提出购买本公司南山热电厂上述关停的10.71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容量。交易金额:收购单价为260万元/千瓦,总价款2,784.6万元人民币;
48,000,000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同意中山发电厂有限公司根据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达成的初步意向,以一定金额承接信达资产管理公司4,800万元债权,并授权经营班子具体操作。
95,000,000 中山市工商银行 2008年11月7日,完成债务重组并释放相关贷款抵押物,以现金9,500万元人民币结清1.299亿元贷款,并获得利息减免5,121.84万元。
336598692
284550288 深圳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香港南海洋行(国际)有限公司 2008年8月26日深圳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将直接持有的本公司的A股股票65,106,130股和间接控股子公司香港南海洋行(国际)有限公司持有的本公司B股股票92,123,248股,分别以每股人民币5.17元和港币3.51元的转让价格,转让予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南能源(新加坡)有限公司 2008年11月14日,董事会同意公司转让境外全资子公司–新加坡公司持有的兴德盛公司的100%股权给深业投资公司。
沈阳金山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105,214,600 丹东鸭绿江电力开发有限公司 公司拟购买丹东金山热电项目前期由公司大股东丹东东方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丹东鸭绿江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先行出资并形成的相关资产,最终购买价格确定为10,521.46万元。
石家庄东方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石家庄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资委同意无偿划转所持有的石家庄东方热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集团)100%股权,本次划转不涉及支付对价之相关事宜
武汉祥龙电业股份有限公司 13,519,944 武汉祥龙电业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华通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对公司上述房产中的武胜路3号房屋(占地面积1557.89平方米,建筑面积3473.11平方米,原值1128.95万元,净值777.85万元)进行拆迁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行 截止2008年3月4日收市,第二大股东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行已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累计减持本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1874886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
截止2008年11月13日收市,工行省分行已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累计减持本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3790053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1%。本次减持前,工行省分行共持有本公司股份63165715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6.85%。本次减持后,工行省分行共持有本公司股份59375662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84%。
截止2008年12月16日收市,工行省分行已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累计减持本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38745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3%。本次减持前,工行省分行共持有本公司股份59375662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83%。本次减持后,工行省分行共持有本公司股份55501162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4.80%。
从2008年1月19日起至2009年4月16日收市,工行省分行已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累计减持本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4133058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0%。本次减持前,工行省分行共持有本公司股份51760616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80%。本次减持后,工行省分行共持有本公司股份47627558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69%。
新疆天富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270,600,920 新疆天富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出资27060.092万元,收购新疆天富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持有的石河子天富农电有限责任公司40%股权,收购完成后,天富农电将成为本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新疆天富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同意公司处置位于石河子市5小区的一块闲置土地,土地面积16580.22平方米,处置价格不低于评估价11,397,615.59元,处置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出售转让等。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城市供热行业处于改革发展阶段,兼并重组可以有效地促进产业发展。可以预计未来在供热行业改革的过程中,兼并重组会一直持续下去。
第四章 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集中度情况分析及预测
城市供热行业是一个集中度不高的行业,小型企业占了绝大多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城市的地域分布直接相关的。因为城市供热受到地域的严重的限制,所以数量巨大的小城市中的供热企业就构成了绝大多数的小型供热企业。但不同城市的供热企业之间基本不存在竞争。
2004年以来大型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销售收入的比重持续降低,2009年6家大型企业的销售收入仅占10.4%,行业集中度进一步下降。与之对应的,中型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销售收入的比重较08年提高了4.2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销售收入的比重维持在较高比例,2009年小型企业销售收入占54.3%。
表10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集中度分析
个、亿元、%
年份 企业类型 企业单位个数 产品销售收入 个数比重 销售收入比重
2004 大型 6 46.55 1.45 24.02
中型 71 70.69 17.15 36.48
小型 337 76.53 81.40 39.49
2005 大型 6 58.28 1.01 19.22
中型 79 95.46 13.28 31.47
小型 510 149.57 85.71 49.31
2006 大型 7 62.57 1.04 16.23
中型 94 127.25 13.93 33.01
小型 574 195.63 85.04 50.75
2007 大型 7 62.55 0.97 15.57
中型 95 125.97 13.21 31.36
小型 617 213.13 85.81 53.06
2008 大型 6 55.24 0.77 11.86
中型 98 144.61 12.63 31.06
小型 672 265.70 86.60 57.07
2009 大型 6 64.93 0.6 10.4
中型 114 220.55 11.5 35.3
小型 872 338.61 87.90 54.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15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进入城市供热行业需要一定的资本投入,但更重要的进入壁垒是准入审批。我国城市供热行业尚未实现市场化,企业想进入该行业需要相关部门的准入审批。各地区会根据供热需求进行规划。
以热电联产为例:
1.单机容量25兆瓦及以上热电联产基本建设项目及总发电容量25兆瓦及以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报国家计委审批。
2.单及容量25兆瓦以下热电联产基本建设项目及总发电容量25兆瓦以下的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委组织审批,国家计委备案。
3.现有凝汽发电机组改造为热电联产工程、热电联产技术改造工程和燃料结构变更与综合利用的热电联产技术改造工程总投资大于5千万元的项目报国家经贸委审批;总投资小于5千万元的项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委组织审批,报国家经贸委备案。
4.外商投资热电厂工程总造价3000万美元及以上项目,基本建设项目报国家计委审批,技术改造工程由国家经贸委审批。
5.热电厂、热力网、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应同时审批。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投入使用。热力网建设资金和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不落实的,热电厂项目不予审批。
城市供热行业的退出壁垒也主要是政策法律方面。由于供热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属于居民福利的一部分,所以国家有保证供热的要求,企业不可以随便停产。
随着供热行业改革的推进,市场化程度会有所提升,企业的进出政策壁垒会有所下降。

第三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根据波特五力模型,一个行业的竞争状况主要由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侃价能力、潜在进入者威胁、产品替代者威胁以及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五个方面的因素构成。这五种基本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同时也决定着行业最终获利能力。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16 城市供热行业竞争结构
下面分别就这5个因素来研究城市供热行业的竞争状况。
(一)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我国城市供热行业的上游供应商主要是煤炭等能源供应商。对于以煤为能源的供热企业,购煤费用占热成本的65%左右。
目前,我国煤炭市场是卖方市场。随着小煤窑的不断关停,煤炭生产供不应求。而煤炭生产企业优先保证电力和冶金行业用煤,供热用煤不在其重点保障计划内。这样供热企业必须先将购煤款交付煤炭生产企业,而后再等待交付。这样的供求关系使供热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很低。
(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我国的城市供热价格与国家政策有很大关系,作为热的购买者几乎不具备对于这种特殊商品的选择权,包括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也都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做到买卖双方地位对等,但同时供热企业也不具有定价能力。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城市供热行业目前的盈利状况不佳,2009年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国家提倡发展城市供热行业,但各地方政府会根据供热的现状与需求进行规划,城市供热行业尚未实现市场化,企业进入城市供热行业的门槛较高。所以目前现有企业收到新进入者的威胁较小。
(四)替代品的威胁
城市供热行业的替代品主要是空调等可以提供独立供热的家电产品。但国家现在提倡集体供热,且集体供热具有各种优势,城市供热行业受到替代品的威胁不大。
(五)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供热行业正处于体制改革与发展阶段,用热商品化、热计量收费等改革逐步深化,其市场化进程加快,外资、民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已进入供热市场,节能高效大吨位,联片集中供热、地源供热等运营方式将不断推进行业的发展。但总的看来,由于热的特殊性,各企业的竞争较小,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基本不存在。
二、行业当前竞争特点总结
供热市场需要鼓励竞争。供热作为公用事业,理所当然地集中了公共资源,再加上供热本身的自然垄断属性,很容易形成以行政垄断为主要支撑的垄断行业。如果对这种供热行业不加规范、监督和限制,他们就会抛掉公用事业服务的宗旨,供需双方的矛盾就容易激化。因此引入市场竞争,实行特许经营,进行企业改制,既有利于减轻市民的负担、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也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传统供暖方式受到挑战
近年来,以燃气、燃油、电力、煤炭锅炉等为动力的供暖方式,正面临着来自热电企业集中供热(冷)的挑战。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集中供热将进一步发展,分散锅炉等能量利用率低、污染高的供暖方式将逐渐被替代。
(二)鼓励非公资本参与供热竞争
2005年,建设部公布了八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原则上要求各地区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供热商品化、货币化,鼓励非公资本参与供热竞争。《意见》要求培育和完善供热市场。各地区在推进供热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达到投资多元化、运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提高供热投资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改善供热服务,满足用户需求。要加大国有供热企业的改革力度,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允许非公有资本等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参与热源厂、供热管网的投资、建设、改造和经营。此举对一些靠国家补贴生存的热网公司、热源厂来说,是一件好事,可以促进其自生能力。

第四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我国城市供热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较快,但与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该行业还比较落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的集中供热发展居世界领先水平。以丹麦为例,几十年来一直不遗余力的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每个大城市都建有热电厂和垃圾焚烧炉用于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天然气和再生能源满足丹麦全国3/4的热负荷需求。自1970年来,丹麦经济增长了70%,但能源消耗总量却仍保持在七十年代的水平,这归功于能源利用的高效率和建筑保温技术的改善。世界各国几十年的供热发展证明,热电联产是最有效的生活用能供应方式。我国集中供热起步晚,目前仍处于数量扩张阶段。
俄罗斯也是世界上集中供热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自1924年开始集中供热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目前俄罗斯城市集中供热占总热量需求的86%,其中热电厂供热占36%,大型及超大型锅炉房占46%,二次能源占4%,其余为分散小锅炉。全俄动力设计研究院是俄罗斯最大的热电联产设计研究部门,负责全国各城市热力规划、设计及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供热行业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小型企业数量占大多数;供热需求稳定告诉增长;供热技术不断发展,各种新兴能源得到利用。综合看来,城市供热行业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
第五章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城市供热行业产业链介绍
城市供热的上游行业为能源行业,即热力生产的原材料。目前来说,煤仍然是热力生产的主要燃料,部分城市从环保以及燃料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正在实施煤改气工程。
总体来看,城市供热行业的产业链示意图如下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17 城市供热行业产业链

第二节 2009年煤炭行业分析
一、煤炭行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煤炭市场的景气程度主要取决于我国工业生产的增加值,特别是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四大主要耗煤工业产品产量的持续增长。其中,电力用煤在煤炭消费中的地位最为重要,其消耗量约占到全国煤炭消耗量的61%左右。钢铁行业数煤炭消费的第二大户,其炼焦用煤占到了煤炭消费的约30%左右。因而,可以说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与我国整体工业发展速率息息相关,特别是电力行业和冶炼行业需求,更是对煤炭市场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些下游产业如电力、冶金等行业在未来的持续发展将促使我国对煤炭的消费量日益增大。
在居民消费方面,我国多数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居民生活,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而且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农民生活中60%以上的能源仍然是靠柴草,农村从使用生物能源向矿物能源转变是必然的趋势,这将进一步扩大对煤炭的需求。
对于城市供热行业,供热所用能源包括煤炭、燃油、天然气、电能、核能、地热、太阳能等,集中供热所用能源仍以煤炭为主。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化石燃料仍将是人类社会的主要能源,根据国际系统应用分析研究所预测,到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的构成是煤炭29-34%,石油19%-22%,天然气15%-17%,核能23%,水力和地热4%-7%,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4%,因此,煤炭仍将成为城市供热的主要能源。
2009年下半年以来,行业政策面相对平静,近期最明显事件即为发改委的安全生产通知和资源税预期的交织。对扩张产能的限制,将使2009年山西省的主要资源整合主体不会盲目地将原有的整合矿进行改造并投产;其他省份的煤炭企业再新建矿井之前也会先思而后动,不敢轻易确定产能。总体上看,这相当于对煤炭供给进行压缩,只要煤炭需求继续保持,煤炭价格上涨预期将再度形成。
尽管控制供给提振了市场信心,但资源税推出的预期短期内也给予市场较大冲击。近期,由于澳洲酝酿高额资源税和国内某些企业再度放出资源税即将调整的传闻,煤炭板块受到一定冲击。如果按从价计征,税率在5%的范围内,市场可以承受;如果一步调整至8-10%,将使煤炭行业出现行业性亏损,负面影响极大。以煤炭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行业规模来看,年内直接调整至8-10%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目前的供需环境下,5%的调整幅度容易向下游转移。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18 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全国原煤产量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19 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全社会煤炭库存
二、煤炭行业的价格情况及未来走势
2009年,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后,我国煤炭行业已走出低谷,景气快速回升,主要表现在煤炭产量和价格双双上升,下游行业快速复苏为煤炭行业景气进一步回升奠定了基础。
2009年,我国煤炭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单月生产量维持在每月2.5亿t左右,全年原煤产量在29亿吨左右,较去年全年增长近2亿吨,增幅7.8%。2007年中国在建和改扩建煤矿的煤炭产能达11亿吨,按照2-3年的改扩建进度,2010年全国煤炭总产能将超过31亿吨,即09-10年年增产能2亿吨。
2008-2009年度中澳大利亚动力煤出口国家中中国进口8.4百万吨,同比增长586%,除中国外,进口国国家中焦煤的进口量下降最为厉害,动力煤相对稳定。2010年上半年由于国际煤价低于国内煤价,导致进口井喷,尤其是炼焦煤。而炼焦煤、无烟煤、动力煤基本是齐头奋进。外围经济的疲软及我国主要产煤省份适时的调整为2010年我国成为净进口国提供了非常好的背景环境,预计今年净进口将达到9500万吨。
2009年9月份以前,动力煤价格相对比较平稳,9月份之后,煤价迅速狂飙,山西优混动力煤价格从8月底的575元上涨到年底的780元,已经上涨205元,比540的合同价高出了240元。炼焦煤也小幅上涨,无烟煤相对稳定。
四季度煤价上涨幅度超出预期,主要还是经济回暖以及天气因素。每年7、8以及12及次年的1月份是两个耗煤高峰期,往年11月份耗煤是少于8月份的,但2009年由于天气原因11月份耗煤比8月增加了5%,月耗煤比往年增加了500万吨左右,天气及经济回暖拉长了冬季煤炭需求月份,这也导致煤炭价格进入冬季后节节攀升。
影响煤炭价格的因素很多,最基本的是供需面,替代品石油价格也将影响煤炭价格,而从煤炭生产角度来看,煤炭成本也是逐年上升,进而会影响煤炭价格。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最有效的节能方式是提高能源产品的价格,而煤炭价格从1993年双轨制以来已逐步市场化,政府已逐步退出,煤炭价格的市场化与倡导低碳经济是一致的,因此从长期来看,考虑到成本增加,以及供需关系及外因,煤炭价格长期应该是上涨的。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20 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动力煤价格
煤价经历了08年的暴涨暴跌,09年进入疯狂之后的理性回归,持续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窄幅波动。从国家层面来看,煤炭行业作为关乎战略性、安全性的支柱性能源行业,重在可持续性地稳步发展;而市场以及参与主体经历了08年,也进行了必要的反思,达成共识短期的暴涨和疯狂最后对企业自身好处并不多。
2010年影响我国煤炭行业运行的因素错综复杂。经济复苏带动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全国范围内的煤炭资源整合将消减煤炭供给增长;供给平稳增长,结构调整仍是主基调;需求总量与供给基本匹配,不同煤种有分化;通胀、国际环境回暖提升煤价上涨预期,结合供需,炼焦煤动力更强。而主产省份小煤矿复产超预期,从而导致煤炭价格下跌的预期;资源税的征收,从而影响企业业绩下调;下游需求恢复低于预期等都是2010年的不确定因素,但煤炭价格仍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第三节 煤炭行业对城市供热行业的影响分析
“热”是特殊商品,实行政府定价,而处于上游的煤炭生产企业则完全市场化经营,煤炭企业有自主定价权。虽然国家发改委己经制定了煤热联动机制,2004年开始至今,煤炭价格仍翻了一番。2009年前三季度煤价基本稳定,燃料成本上升主要体现在4季度。从而多数供热企业2009年受益于煤价下跌,盈利出现了大幅回升,但考虑市场煤价涨幅,供热企业单季的成本增加幅度仍显偏高。与此同时,供热价格的调整非常有限。这样供热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小。因此,当前城市供热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煤炭价格上涨与供热企业利润下降之间的矛盾。
1.煤炭价格上涨,供热企业面临不确定性,多数供热企业处于微利或保本经营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供热企业多数采取压低其他成本和降低供热质量的方法来弥补这一部分损失。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一是成本折旧费降低,可能造成重大损失。二是供热质量降低影响居民生活。三是一些小型供热企业出现“弃管”现象。
2.供热用煤不能保证供应。目前,我国煤炭市场是卖方市场。随着小煤窑的不断关停,煤炭生产供不应求。而煤炭生产企业优先保证电力和冶金行业用煤,供热用煤不在其重点保障计划内。这样供热企业必须先将购煤款交付煤炭生产企业,而后再等待交付。这样的供求关系使供热企业用煤得不到及时供应。没有煤就要停止供热,居民取暖会受影响,而供热管线也可能会被冻裂。
3.采购原煤品质名不附实,增加了企业支出。多数供热企业采购原煤达不到购买的燃烧值,比如企业支付的是热值为5000大卡的煤的费用,但实际所交付煤的热值为4300大卡,即原来需要1吨煤,现在需要1.16吨才能达到供热要求。企业因此增加了不必要的支出。
4.煤炭供应紧张导致供热企业财务费用支出过大。供热费不能及时到账时,企业很难用这部分资金来购买煤炭,而必须贷款买煤。由于煤炭供应紧张,供热企业必须在上个供暖期结束就开始计划购买下一个供暖期用煤,而且必须是先付款后付煤,煤炭费用占用了供热企业大量资金,企业财务费用支出增加。
为了应对煤炭供应对供热企业的影响,城市供热企业应需做好煤炭采购业务;抓好热收费工作,降低供热企业的财务费用;创新供热机制,开发新能源。
第六章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三费变化情况
城市供热行业中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最大,其次为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所占比重最小。截止2009年11月,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64%、3.88%和0.95%。
2004年至2009年,管理费用的比重逐步降低,可见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的管理效率在提高;财务费用的比重在2005-2007年持续升高,2008年略有下降,2009年进一步下降,原因在于近年来城市供热管网的改造和升级需要供热企业从外部获得较多资金,财务费用的比重升高;而由于城市供热属于公用事业行业,目前竞争激烈程度不大,又受到政府管制较多,所以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较小,而且比较稳定。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21 2005-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三费比重变动图
具体看销售收入和三费的同比增速:2009年财务费用同比增速17%,低于销售收入同比增速25.04%,其他两种费用的增速为管理费用14.34%,销售费用12.13%,均低于销售收入增速。
纵向看来,从2004年至2009年,销售收入和三费的同比增速起伏较大,这与城市供热行业的行业特性有关,但总的看来,财务费用的增速较高,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增速较低,并在2009年均有一定回落。

表11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三费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销售收入 同比增速 销售费用 同比增速 管理费用 同比增速 财务费用 同比增速
2004 193.77 16.39 2.34 12.77 21.25 17.74 9.01 47.33
2005 303.31 30.47 3.43 15.43 25.33 9.73 11.99 27.70
2006 385.44 20.38 4.04 10.11 30.33 14.36 17.17 45.96
2007 401.65 19.85 4.46 30.74 31.44 16.30 19.19 26.40
2008 465.54 19.00 5.31 9.59 36.25 13.04 20.68 21.30
2009 624.09 25.04 5.95 12.13 41.45 14.34 24.2 1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22 2005-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三费同比增速图

第二节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城市供热有公共事业的性质,是微利行业,销售利润率基本为负值,但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相比2008年亏损得到极大改善,销售毛利率上升至4.29%,销售利润率为-3.36%,资产报酬率为转负为正,达到0.17%。
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城市供热行业近几年的负债率持续升高,亏损面在2007年之前逐步降低,但2008年亏损面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而2009年虽然负责率相对上升,但亏损面下降,从而导致了利息保障倍数的正增长,偿债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三、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利润总额增长率在2008年急剧下降到-12763.57%,2009年有了较大的改善,为-32.54,从其他三个指标看2009年的表现也非常令人满意,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供热行业虽然不够市场化,但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随着供热改革的推进,发展前景必有转机。
四、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6.77次,有了进一步的较大的提高;产成品周转率为46.53,有大幅度的下跌;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04次,有一定的上升。

表12 2004-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指标 2009年11月 2008年11月 2007年11月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盈利能力
销售毛利率(%) 4.29 0.40 7.74 7.95 6.30 7.40
销售利润率(%) -3.36 -6.17 -0.53 -1.45 -2.76 -3.85
资产报酬率(%) 0.17 -0.52 1.18 0.90 0.34 0.18
偿债能力
负债率(%) 70.12 67.40 64.46 63.33 62.88 57.33
亏损面(%) 45.67 52.06 44.51 51.26 51.93 53.86
利息保障倍数(倍) 0.13 -0.39 0.89 0.67 0.30 0.17
发展能力
应收账款增长率(%) 7.62 -5.32 5.82 9.23 13.63 5.22
利润总额增长率(%) -32.54 -12763.57 -74.04 -38.11 1.34 429.19
资产增长率(%) 15.22 5.15 15.34 12.55 13.84 16.17
销售收入增长率(%) 25.04 19.00 19.85 20.38 30.47 16.39
营运能力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 6.77 5.70 4.84 5.06 4.63 3.65
产成品周转率(次) 46.53 49.78 74.65 95.55 65.44 69.47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 1.04 0.98 0.99 1.00 0.98 0.8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23 2005-2009年供热行业亏损额及增速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24 2005-2009年供热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速
五、行业财务状况总体评价
通过上面的分析,城市供热行业财务总体状况并不理想。销售利润率在过去的6年里都为负值,销售收入虽然有增长,但不及成本增长的速度。
从表面分析,成本过高是导致城市供热行业财务状况不佳的根本原因。城市供热行业成本的很大一部分是煤炭等能源的购买费用,2009年煤价继续上涨,由于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财务状况有所好转。
但更深层次地分析,这种结果与城市供热行业的性质有关。由于城市供热行业长久以来带有福利性质,对于热的生产者或输送者来说,生产、输送热首先是为了满足我国北方地区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承担着部分政府职责,所以即便没有实现应有的供热价值也要保证冬季供暖。同时热价由地方政府发改委和物价局决定,供热企业无法根据煤价等条件的变动自由调整。这使得供热企业的财务表现很难改善。
随着供热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化将成为必然趋势,届时供热企业的表现值得期待。
第七章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区域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 行业区域分布总体分析及预测
一、行业区域分布特点分析及预测
城市供热行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气候特征。我国属于北半球国家,气候北寒南热。南方大多数省份居民冬天取暖都没有实行集中供热或区域分散锅炉供热,只有少数工业用热由工业锅炉提供。北方地区由于各城市所处地理纬度不同,供热时间也有长有短:黑龙江的供热季是6-7个月、辽宁5个月、吉林5-6个月、河北4-5个月、山西3-5个月、陕西3-4个月、内蒙古5-7个月、山东3个月、甘肃4-5个月、新疆3-6个月。
北方地区绝大部分尤其是黄河以北省市是必须采暖的区域,需要采暖范围遍布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面积的60%以上,采暖人口达7亿以上,初步估算每年冬季单纯用于采暖所消耗的能源折合人民币近700亿元,占全国能源总消耗的1/4左右。其中集中供热又占全国整体供热的90%以上,所以集中供热对我国的节能减排,能源高效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最新国家有关部门机构统计,至2008年我国供热总面积达34.89亿平方米,具体分布如下表。
表13 2008年各省市供热面积
单位:万平方米
省市名 集中供暖面积 省市名 集中供暖面积
辽宁 60989.8 江苏 10448.1
北京 42501 甘肃 8882.8
山东 41472.3 河南 8625.1
黑龙江 31481.9 陕西 6546.9
河北 26735.9 宁夏 5241.7
吉林 23568.5 浙江 3731
山西 22186.4 安徽 1993.5
天津 19245.4 湖北 857
内蒙古 18447.9 青海 135.1
新疆 15843.2 四川 14
数据来源:山东供热网
二、行业规模指标区域分布分析及预测
从企业资产规模和企业数量来看,北京、辽宁、山东、吉林是城市供热行业的大省,这与供热行业的特性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有关。河北、江苏资产规模较大,但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新疆、内蒙的企业数量较多,但资产规模相对较小。
表14 2009年11月各省城市供热企业资产规模及企业数量
单位:亿元、%、个
地区 资产总计 同比增长 比重 累计比重 地区 企业数量 比重 累计比重
全国 2093.42 15.22 100.00 全国 992 100.00
北京市 331.07 14.73 15.81 15.81 辽宁省 188 18.95 18.95
辽宁省 310.03 12.52 14.81 30.62 吉林省 95 9.58 28.53
山东省 235.62 16.60 11.26 41.88 北京市 91 9.17 37.7
吉林省 153.47 33.20 7.33 49.21 内蒙 83 8.37 46.07
河北省 128.71 5.44 6.15 55.36 山东省 78 7.86 53.93
黑龙江省 127.27 12.26 6.08 61.44 新疆 70 7.06 60.99
内蒙 103.92 10.91 4.96 66.4 黑龙江省 69 6.96 67.95
天津市 100.38 6.19 4.80 71.2 江苏省 49 4.94 72.89
江苏省 99.12 2.83 4.73 75.93 河北省 40 4.03 76.92
新疆 68.84 4.81 3.29 79.22 天津市 40 4.03 80.95
浙江省 63.82 9.90 3.05 82.27 浙江省 28 2.82 83.77
山西省 58.59 41.50 2.80 85.07 甘肃省 28 2.82 86.59
河南省 51.05 21.93 2.44 87.51 山西省 23 2.32 88.91
广西 43.62 23.84 2.08 89.59 河南省 16 1.61 90.52
安徽省 37.04 36.61 1.77 91.36 陕西省 16 1.61 92.13
陕西省 35.10 15.82 1.68 93.04 宁夏 16 1.61 93.74
湖北省 35.09 21.09 1.68 94.72 广东省 10 1.01 94.75
宁夏 30.23 41.35 1.44 96.16 上海市 10 1.01 95.76
福建省 26.68 31.14 1.27 97.43 湖北省 9 0.91 96.67
广东省 21.97 30.22 1.05 98.48 安徽省 8 0.81 97.48
甘肃省 14.36 33.13 0.69 99.17 福建省 7 0.71 98.19
上海市 10.25 3.83 0.49 99.66 青海省 6 0.60 98.79
重庆市 2.81 0.42 0.13 99.79 广西 4 0.40 99.19
江西省 1.81 15.04 0.09 99.88 江西省 4 0.40 99.59
湖南省 0.99 -19.61 0.05 99.93 湖南省 3 0.30 99.89
青海省 0.95 5.47 0.05 99.98 重庆市 2 0.20 100
四川省 0.59 -40.83 0.03 100.00 四川省 1 0.10 10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行业效益指标区域分布分析及预测
从企业销售收入来看,辽宁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15.79%,比重最高,其次是山东省、北京市、江苏省、吉林省、内蒙。这六大省份的销售收入占全国的累计比重达到60.46%。
南方城市供热行业企业的规模不大,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也较小。

表15 2009年11月各省城市供热企业销售收入
单位:亿元、%
地区 销售收入 同比增长 比重 累计比重
全国 624.09 25.04 100.00
辽宁省 98.56 28.47 15.79 15.79
山东省 70.65 28.60 11.32 27.11
北京市 59.71 22.72 9.57 36.68
江苏省 57.96 24.77 9.29 45.97
吉林省 47.29 23.49 7.58 53.55
内蒙 43.10 32.84 6.91 60.46
浙江省 35.78 6.52 5.73 66.19
河北省 34.43 29.30 5.52 71.71
黑龙江省 34.05 28.74 5.46 77.17
湖北省 25.37 11.10 4.06 81.23
天津市 24.51 22.72 3.93 85.16
新疆 18.56 29.92 2.97 88.13
河南省 13.03 34.08 2.09 90.22
广东省 9.55 63.60 1.53 91.75
山西省 9.26 26.37 1.48 93.23
安徽省 7.79 75.52 1.25 94.48
上海市 7.64 6.45 1.22 95.7
福建省 6.73 12.94 1.08 96.78
宁夏 5.35 68.75 0.86 97.64
陕西省 4.93 20.32 0.79 98.43
甘肃省 3.89 53.98 0.62 99.05
广西 1.66 -51.56 0.27 99.32
四川省 1.26 -20.29 0.20 99.52
江西省 1.16 -11.88 0.19 99.71
重庆市 1.00 122.42 0.16 99.87
湖南省 0.57 -5.69 0.09 99.96
青海省 0.26 44.02 0.04 10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城市供热行业的盈利情况来看,2009年多数省份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表16 2009年11月各省城市供热企业亏损状况
单位:个、%、亿元
地区 企业个数 亏损企业 亏损面 亏损总额 同比增长 比重
全国 992 453 45.67 50.03 5.73 100
北京市 91 51 56.04 3.45 23.47 6.89
辽宁省 188 81 43.09 5.79 -15.93 11.57
山东省 78 37 47.44 4.20 -60.62 8.39
吉林省 95 41 43.16 1.54 34.85 3.07
河北省 40 25 62.50 15.76 179.91 31.50
黑龙江省 69 29 42.03 4.09 19.95 8.17
内蒙 83 28 33.73 2.65 38.27 5.29
天津市 40 24 60.00 3.46 14.33 6.92
江苏省 49 8 16.33 0.63 -73.91 1.25
新疆 70 39 55.71 0.64 -22.95 1.28
浙江省 28 5 17.86 0.13 -88.85 0.25
山西省 23 16 69.57 1.91 82.07 3.83
河南省 16 8 50.00 1.25 35.66 2.50
广西 4 1 25.00 0.06 - 0.12
安徽省 8 8 100.00 1.33 76.97 2.67
陕西省 16 9 56.25 0.78 27.35 1.57
湖北省 9 3 33.33 1.24 -38.83 2.47
宁夏 16 11 68.75 0.34 2.34 0.67
福建省 7 1 14.29 0.02 -81.92 0.05
广东省 10 3 30.00 0.16 -68.95 0.31
甘肃省 28 13 46.43 0.22 2.18 0.43
上海市 10 4 40.00 0.02 -92.03 0.03
重庆市 1 1 100.00 0.16 -68.88 0.31
江西省 4 1 25.00 0.00 - 0.01
湖南省 3 1 33.33 0.17 16.35 0.33
青海省 6 4 66.67 0.04 79.07 0.07
四川省 1 1 100.00 0.02 -77.79 0.0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17 2009年11月各省城市供热企业盈利状况
单位:亿元、%
地区 利润总额 同比增长 比重 资金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
全国 -20.97 -32.54 100.00 -3.20 -3.36
北京市 -2.15 72.51 10.26 -2.41 -3.60
天津市 -2.86 -0.68 13.65 -9.12 -11.68
河北省 -15.20 200.36 72.49 -42.59 -44.15
山西省 -1.85 86.94 8.84 -11.09 -20.02
内蒙 -1.09 12.46 5.20 -3.92 -2.53
辽宁省 -1.25 -70.28 5.96 -1.05 -1.27
吉林省 0.70 -45.95 -3.34 1.61 1.48
黑龙江省 -2.80 12.77 13.37 -7.43 -8.23
上海市 0.75 98.99 -3.59 19.43 9.85
江苏省 3.62 -1357.11 -17.25 14.75 6.24
浙江省 4.03 985.05 -19.22 14.89 11.26
安徽省 -1.33 77.44 6.36 -10.75 -17.13
福建省 0.48 429.41 -2.31 15.21 7.20
江西省 0.03 -66.48 -0.16 6.71 2.82
山东省 -2.11 -79.58 10.04 -2.92 -2.98
河南省 -0.88 30.26 4.20 -4.20 -6.76
湖北省 -0.83 -58.57 3.98 -9.58 -3.29
湖南省 -0.17 16.35 0.79 -44.31 -28.81
广东省 0.53 -232.43 -2.51 6.16 5.50
广西 0.57 164.14 -2.73 2.51 34.35
重庆市 -0.16 68.01 0.76 -44.54 -117.20
四川省 -0.01 -12.45 0.05 -4.36 -3.29
陕西省 -0.22 -19.89 1.06 -1.30 -4.49
甘肃省 -0.01 -93.53 0.05 -0.40 -0.25
青海省 -0.02 23.87 0.11 -16.51 -9.42
宁夏 -0.16 -37.18 0.76 -2.68 -2.97
新疆 1.43 743.58 -6.82 6.25 7.7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二节 北京行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一、区域在行业中的规模及地位变化
从资产比重看,2004年以来北京城市供热行业占全国的比重在15-19%之间,2009年11月为15.82%。这主要是因为北京位于我国北方,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供热行业发展也相应较好。
从销售收入比重看,2004年至2007年北京占全国的比重由10.25%不断下降到8.31%,2008年上升至9.59%,2009年为9.57%,也属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比较其资产比重的水平,北京的收入比重不高。
从利润比重看,北京占全国的比重起伏较大,这是因为城市供热行业整体都处在盈亏平衡点左右,比重容易产生波动。自2004年以来,全国城市供热行业的利润总额都是负值,具体到北京只有2004年利润总额为正,128.9万元,占全国的比重为-0.17%。2008年,北京利润总额为-1.49亿元,占全国的5.18%,而2009年,北京利润总额为-2.15亿元,占全国的10.26%。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25 2005-2009年北京城市供热行业规模比重图
二、区域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盈利能力方面,城市供热有公共事业的性质,是微利行业,北京也不例外,销售利润率基本为负值,但由于政府补贴等原因,资产报酬率基本为正。但2009年,北京城市供热行不仅销售毛利率为-14.38,销售利润率为-3.6%,资产报酬率也继续下降到负值-0.19%,盈利能力不甚理想。
偿债能力方面,2009年北京城市供热行业的负债率和亏损面都有所恶化,加之盈利能力的下降,利息保障倍数呈负值。
发展能力方面,2009年北京城市供热行业的应收账款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至-14.93%,资产增长率转正为14.73%,但销售收入增长率为22.72%,略有下降。这说明北京的发展能力还是不错的,但在收款方面需要改进。
营运能力方面,北京的产成品周转率一直较高,2009年达到761.52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应收账款周转率6.43次、流动资产周转率0.73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看来营运能力较好。
表18 2004-2009年北京供热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2009 2008年11月 2007年11月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盈利能力
销售毛利率(%) -14.38 -8.27 -2.96 1.48 -7.69 -2.28
销售利润率(%) -3.6 -3.33 -5.21 -4.04 0.00 0.06
资产报酬率(%) -0.19 -0.08 0.21 0.40 0.47 0.52
偿债能力
负债率(%) 55.01 53.99 61.47 46.73 44.34 35.22
亏损面(%) 56.04 50.00 54.39 58.00 54.17 35.29
利息保障倍数(倍) -0.36 -0.15 0.25 0.37 1.00 1.02
发展能力
应收帐款增长率(%) -14.93 75.17 4.71 -7.90 40.66 27.32
利润总额增长率(%) 72.51 -11.36 -30.90 311.46 -99.84 -103.56
资产增长率(%) 14.73 -9.79 42.44 9.83 17.96 25.76
销售收入增长率(%) 22.72 30.50 15.55 10.18 17.43 12.01
营运能力
应收帐款周转率(次) 6.43 4.23 6.54 5.30 3.78 2.88
产成品周转率(次) 761.52 1070.08 808.61 312.58 594.40 326.00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 0.73 0.80 0.67 0.70 0.72 0.7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区域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一)郊区用上集中供热
根据规划,北京市在2010年前将建设30座集中供热中心,目前已有10座投入使用。在建设区域集中供热中心前,郊区县的居民小区冬季都要靠自行建设的小锅炉房供热。截至2009年底,分布于各郊区县的30个大型集中供热中心代替670座分散燃煤锅炉房,为1亿平方米以上的建筑提供冬季供热热源。远郊区县新城居民也可以像城区市民一样享受到高质量的暖气供应。小燃煤锅炉布局散乱、能源效率低下的现状也将得到很大程度改善。
(二)城区热源更加清洁
截至2010年3月22日,去冬今春供暖期,全北京市天然气用气量达到51.55亿立方米,比上一个采暖季增加了10.76亿立方米,相当于减少燃煤180万吨,对改善和提高首都大气环境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去冬今春采暖季,本市天气寒冷导致用气量激增。正式供暖第一天,全市天然气用量就达3590万立方米,刷新历史纪录,且同比增幅达58%。据相关资料,去年全市新发展天然气居民用户近24万户。截至去年底,全市天然气居民用户已达379万户,天然气管线长度近1.3万公里,燃气管网覆盖了北京市全部城八区以及远郊区县的85%以上。天然气在全市主要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超过12%。
目前北京市清洁能源的供热面积已与燃煤锅炉供热面积基本相当。北京还计划2020年后,燃煤锅炉供热全部退出城八区,首都城区供热将形成热电联产和燃气供热为主、新能源等供热为补充的局面。同时,新城逐步由燃煤锅炉集中供热改为燃气和热电联产供热。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市计划通过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供热、整合改造城区燃煤供热锅炉房、推动新城集中供热、强化供热节能等多种有效途径,大力提高城市供热水平。
到2020年,全市供热系统将消耗天然气(含热电厂用气)约65亿立方米;供热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约20%;烟尘排放总量减少6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60%以上,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30%以上。
(三)外部热源引进北京
据有关数据,2000年至2006年,本市城市供热面积年均增加320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7.5%;2005年以来,年均新增4000万平方米。按照年均增长3000万平方米发展趋势,到2010年全市城镇供热需求不低于6.5亿平方米,到2020年达到10亿平方米。
北京的热网越来越大,能源建设却无法同步跟上,所以北京选择了引入“外援”。北京与河北省开展能源合作,首次引入周边热源供热。2010年前,将三河热电厂的热源引入北京,实现引入外部热力零的突破。2009年冬季供暖引入国华三河发电有限公司的高温热,三河热源接通后,替代通州区现有的100余座燃煤锅炉房,大大降低采暖期的空气污染,环保效益明显。
据预计,到2020年,通州区供热面积将达到6000万平方米,为了弥补三河热源远期供热能力的缺口,北京市政部门还沿通朝大街向朝阳区建设了一条干线管道,接驳华能热电厂三期工程,形成供热“双保险”。除三河热源外,位于北京南部的廊坊热电厂也将建设两台30万千瓦的热电机组,为亦庄地区提供1000万平方米的热源。北京市将在新供热能力的基础上,以城市热网为依托,快速发展西部、西南、东南以及东部新供热区域体系。
(四)“煤改电”工程竣工,8万户居民告别烧煤采暖
2009年“煤改电”配套的电力工程将全面竣工,家住在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的约8万户平房居民告别小煤炉,用上清洁能源的电采暖。北京市城区文保区的平房居民2009年冬天全部告别蜂窝煤,年底前文保区的平房将全面实现“煤改电”,而且通过政策优惠和政府补贴,电采暖的居民取暖费用将和用煤采暖相当甚至更低。
“煤改电”工程是指通过内外电网增容、房屋保温改造及蓄能电采暖设备购置、安装等,解决城区平房居民冬季供暖难的问题。文保区平房居民冬季主要依靠小煤炉采暖,污染严重。为改善北京市大气环境,提高平房区居民生活质量,北京已在东城、西城、崇文和宣武文保区实施了“煤改电”工程,截至2008年底,累计投资约60亿元,完成了约9万户平房的设施改造。
2009年京实施的能源安居“3+3”工程总投资约90亿元,完成东城、西城和宣武三城区文保区内平房的设施改造,实现了全市核心区内文保区约16万户平房居民采暖无煤化的清洁能源采暖。据初步测算,城区文保区平房全部完成改造后,北京每年仅煤炭用量就减少约30万吨。2003年至2008年,全市“煤改电”工程已经累计完成8.1万户。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监测显示,按照2009年煤改电工程完成后改造的居民累计达到16万户测算,比2005年为基准每年的采暖季可减排二氧化硫190万吨,一氧化碳约为10100吨。
此外,2009年在对11个区县170个小区实行了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后,已从根本上解决了15万户居民冬季暖气不暖的问题,供热效率提高约15%。2010年北京市将为100个小区、10万居民实施老旧供热管网改造。
(五)北京区域供热银行代收示范项目开通
2009年5月6日下午,北京市供热协会举行北京区域供热银行代收示范项目开通仪式。
过去银行代收业务仅限于大企业与银行的业务对接,中小企业难以单独采取这种方式。北京热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做为银行供暖缴费平台的技术支持单位为各供热单位和四家银行信息专线的开通创造了条件,解决了中小企业银行代收工作。
由收费人员入户收费、用户到供热单位交费以及物业代收等传统方式有很多不利因素。一方面因供暖费现金流转量较大,供热单位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存在现金管理不安全;另一方面热用户自己到供热单位交费,费时费力很不方便;物业代收又因为信息不透明,极易造成管理漏洞和供热单位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以致影响到供热质量。
2009年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供热采暖办法》确立了供热单位为收费的主体单位,供暖单位要收费管理到户,必将使我们供热单位要建立新的收费机制来完成收费工作。随着供热收费制度的改革的推进,实行有“暗补变为明补”的制度,全部由供热单位直接向用户收取热费,必将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采用银行代收缴采暖费体现以下三点优势:一是降低供热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二是方便了用户交费;三是减少了现金流动的不安全性因素。
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分行、北京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都表示将先期为北京天岳恒房屋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丰台供暖设备服务所及西城区供暖管理所等20余家供热单位和广大居民采暖用户提供优质的银行代收热费服务。2009年北京区域供热银行代收采暖费系统已经为11家供热企业提供代收热费服务。11家供热企业、北京银行和热联科技都付出了努力,供热企业在供热区域发放银行代收宣传单、银行对网点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在供热企业收费大厅设立柜员机、热联科技为代收系统提供技术支持等。在系统试运行期间,北京银行为其11家供热企业的部分采暖用户办理了银行缴费业务,拉开了银行代理收缴采暖费的新模式。
各供热单位面对供热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已开始寻求新的收费方式以满足改革后的需要。银行代收热费平台的开通是继08年热力集团委托银行代收费实现之后的又一创新成果,将利用科技手段规范供热行业的收费管理,提升供热企业服务水平,为用户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的交费方式,还将使北京市80%的区域供热企业可以实现委托银行代理收费,这标志着对于银行代理收取热费这一全新收费模式的探索已经全面成功,对整个供热行业收费管理的规范化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六)北京市的城市供热工作目标
1.加快大型热电项目建设,建立全市的支撑性热源
加快供热热源建设与改造项目。完成草桥、太阳宫、郑常庄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项目并投产;加快华能二期、第三热电厂大型燃煤机组热电联产项目和三河热电厂热源引入北京管网工程建设;加快实施高井热电厂改造扩建及配套管网项目、国华和石景山热电厂迁移新建项目;到2012年,力争全市热电集中供热能力从目前的1亿平方米达到2亿平方米。
积极开展热源建设项目的研究。开展草桥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二期项目、廊坊热电厂引入北京管网项目、大兴建设大型燃煤热电联产项目、垃圾焚烧项目与大型燃煤热电联产合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集中供热项目。
2.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供热,加快实施供热资源整合
积极推进远郊区供热资源整合。2011年前基本完成资源整合工作。拟完成33座集中供热中心建设,整合660座分散锅炉房,替代供热面积7007万平方米,新增供热面积8538万平方米,总计达到15149万平方米。
尽快启动城八区供热资源整合。完成城八区供热发展及资源整合详细规划,并落实相关政策,围绕63座大型燃煤锅炉环保与升级改造积极推进城八区供热资源整合。2012年前力争完成40座大型燃煤锅炉房改清洁能源或升级改造,搭建“x+1+x”城市热网输配平台,建立多热源联网运营模式,实现多热源与城市热网联网运行。
加快供热管理体制性资源整合。在供热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的作用下,通过市场整顿、资产重组、企业改制、后勤社会化等方式,各区县、各系统和企业集团先期进行系统内供热资源的整合,建立专业化供热公司,对本系统内供热资源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改变原有后勤部门分散管理模式,促进供热向企业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力争地热、热泵、太阳能、垃圾焚烧发电余热等供热能力每年以1000万平方米的速度增长。
加快农村供热方式研究与指导。完成对农村供热发展方式初步研究,并继续深化农村供热相关经济政策研究,编制《农村供热方式技术及政策指南》,将农村供热发展纳入各区县“十二五”供热发展规划的重点,将供热管理的重心向农村倾斜,广泛宣传、指导农村因地制宜、合理供热、科学采暖,逐步实现“让农民暖起来”的目标。
3.积极推进供热系统节能,加快供热系统节能改造
全面开展供热系统节能改造。2012年完成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年供热效率平均提高10%以上。
加快实施老旧管网设施改造。2015年完成老旧管网改造,改善居民采暖质量,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提高供热管网能效10%以上。
加快推进公建供热计量改革。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2009年对具备热计量条件的政府机关及大型公建实施按热计量收费,为此要对为政府机关及大型公建供热的热力站或锅炉房进行热计量改造;继续开展居住建筑按热计量收费试点工作;加快北京市热计量仪表法定检测平台建设,执行热计量仪表法定检测制度。2009年,供热计量改革初见效,涌现出了如北京金房暖通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众力德邦智能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海林节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以供热计量技术开发与产品生产为主体的企业,接下来要更进一步有效地推动供热计量改革科学、规范、健康地发展,不断探索合理的技术模式。
深入开展供热节能培训工作。2012年完成10000名供热运行骨干人员节能技术培训和运行管理培训。逐步建立供热能耗统计制度。供热单位应依法申报供热统计报表;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市统一部署完成国家能耗抽样点的调查、计量改造和能耗统计工作,逐步建立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能耗定额管理的监管体系。
努力营造供热节能社会氛围。坚持供热“低保高控”的方针,广泛开展供热节能宣传、供热节能展览和供热节能典型经验交流,加大供热节能监督检查,全力推进供热节能降耗,努力营造供热节能社会氛围。
建立供热节能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供热节能相关标准,建立供热节能检测体系;加强终端能耗管理,编制供热系统能耗评定标准和评定办法,同时强化检测手段,建立检测认证中介机构,逐步形成供热节能监管机制。推广供热节能先进技术和贯彻供热运行标准;加强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引导并促进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和节能技术产业化。
4.《北京市“十二五”供热发展规划》
2010年4月召开《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供热发展规划》启动会,为优化供热能源结构,深化北京市供热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推动供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其中供热规划、热指标、节能目标、乡镇发展、供热基础设施投资和热计量等均是重点问题,为未来供热行业发展方向提供战略指导。
北京市供热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后奥运提出的“三个北京”理念和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都与供热行业息息相关,也为供热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要求。一是要建立清洁安全高效的采暖系统。充分利用气候补偿、烟气冷凝热回收、燃气锅炉集中控制技术、水泵变频控制、供热管网水力平衡调节及公共建筑分区分时控制等技术手段提高供热系统和管网的运行效率和能源利用率,提高供热保障能力。二是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供热行业队伍。第一,需要企业建立人性化的管理、精细化管理和程序化的管理、全方位服务、和谐供暖、节能减排注重效能、注重细节赢在执行及拓展市场一举双赢的理念。第二,需要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供热质量保障体、维修收费到户的服务、应急处置与抢修保障及内部数字化管理服务体系。

第三节 辽宁省行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一、区域在行业中的规模及地位变化
从资产比重看,辽宁省城市供热行业占全国的比重自2006年以来呈下降趋势,2008年11月为17.61%,2009年继续下降至14.81%。
从销售收入比重看,辽宁省占全国的比重自2005年以来由20.8%不断下降到15.79%,与其资产比重基本相当。
从利润比重看,辽宁省占全国的比重起伏也比较大,2009年降至5.96%。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自2004年以来,辽宁省的利润总额一直为负值。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26 2005-2009年辽宁省城市供热行业规模比重图
二、区域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盈利能力方面,辽宁省综合看来高于全国城市供热行业的平均水平,但2009年也仍然处于亏损状态,销售毛利率为7.43%,销售利润率为-1.27%,资产报酬率为0.78%,相比08年的-0.38%已经得到很大改善。
偿债能力方面,辽宁省的负债率一直较高,2008年为72.15%,2009年继续升至76.16%;此外,亏损面降至43.097%,利息保障倍数从08年的-0.29倍转正为0.64。
发展能力方面,2009年辽宁省的应收账款有相当大幅度的增加,增长率为-2.13%,同时资产增长率为12.52%,销售收入增长率为28.47%,较之前都有所上升。
营运能力方面,辽宁省的产成品周转率比全国平均水平稍高,2009年为69.73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收账款周转率6.07次、流动资产周转率0.91次,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9 2004-2009年辽宁省供热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2009年 2008年11月 2007年11月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盈利能力
销售毛利率(%) 7.43 7.51 4.26 7.47 8.17 14.79
销售利润率(%) -1.27 -5.70 -2.08 -3.69 -5.65 -3.00
资产报酬率(%) 0.78 -0.38 0.66 0.36 -0.30 0.63
偿债能力
负债率(%) 76.16 72.15 67.42 67.33 73.60 65.18
亏损面(%) 43.09 52.70 42.25 54.48 56.45 43.53
利息保障倍数(倍) 0.64 -0.29 0.53 0.25 -0.22 0.47
发展能力
应收帐款增长率(%) -2.13 -12.32 -4.80 4.50 0.31 10.34
利润总额增长率(%) -70.28 239.68 -50.03 -14.04 44.80 171.52
资产增长率(%) 12.52 9.74 14.22 16.25 11.18 18.86
销售收入增长率(%) 28.47 16.52 37.97 20.32 33.54 16.81
营运能力
应收帐款周转率(次) 6.07 4.22 3.30 2.83 2.73 1.84
产成品周转率(次) 69.73 59.93 50.44 155.51 40.24 113.60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 0.91 0.78 0.81 0.88 0.82 0.7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区域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一)辽宁室温不达标按温差退采暖费
辽宁将进一步规范供暖服务市场,室温达不到政府规定标准的,供暖企业要按温差情况予以退费。
沈阳市制定了供暖退费标准,室内温度不合格的,用户可要求供暖公司按温差比例退费。2009年8月出台了《沈阳市居民住宅供热温室监测及退费规定》,对如何为居民住宅测温、室温检测依据如何认定、如何退费等问题制定细则,规定居民居室温度不低于18℃。室内检测温度在18℃~13℃之间的,供暖公司要退赔热用户日采暖费金额的50%;室温在13℃以下的可全额退赔日采暖费。沈阳市还完成了对居民反映强烈的10个锅炉房进行重点整改,涉及供热面积247.22万平方米。
(二)发展集中供热,推行计量收费
2008年下半年,辽宁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建设厅《关于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另了辽宁省将全面发展集中供热,推行分户供热,并逐步达到按用热量计量收费。意见中规定新建建筑将全部采用集中供热,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限制并逐步取消分散供热。这样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同时拆除小锅炉房,维修有专职人员负责,也便于维修管理。实行计量收费后,辽宁省沿用多年的按面积计价收费的供暖收费方式有望得到改变,居民在接受供暖服务时可以像使用水、电、气一样按计量收费。凡具备应用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条件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都必须采用“地热”供热制冷。按照规划,八年内沈阳供热将全部使用地源热泵等再生能源技术。
(三)十二市将用地源热泵等新技术供暖
2009年冬季沈阳市采用地源热泵清洁能源供暖的面积已达4300多万平方米,占全市供暖总建筑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与使用燃煤锅炉等常规供暖方式相比,地源热泵供暖具有清洁、高效、节能等诸多优势。以一个采暖期内沈阳每平方米燃煤供暖面积需要消耗煤35公斤计算,全市4300多万平方米的地源热泵供暖面积可节约煤15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87万多吨,减排二氧化硫1.9万吨。
近年来,辽宁省大力发展无污染再生能源用于冬季民用取暖。沈阳市利用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冷)的应用量居全国首位,大连市达到580万平方米,其他10个城市累计也达152万平方米,为生态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海水源热泵和污水源热泵应用技术也得到了推广。大连市已确定了13个海水源热泵利用工程项目,应用面积达250万平方米。沈阳、鞍山等5个城市利用污水源供热制冷的总建筑面积也达到了近500万平方米。
按照沈阳市出台的《全面推广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和应用工作实施意见》,计划到2010年完成1500万平方米;到2010年底,计划全市实现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面积6500万平方米,占全市供热面积的32.5%。
到2010年,沈阳由再生水源热泵供热的建筑物面积将逾1300万平方米,占现有总建筑面积的8.28%。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2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0.51万吨、烟尘排放0.38万吨、灰渣排放6.66万吨,全市约有18万户居民可以享受冬暖夏凉的“环保生活”。由于目前沈阳市的污水处理厂大多建在城市边缘,再生水源热泵供热的受益区域主要是沈北新区、细河经济区、苏家屯、康平、法库和新民等地。
使用绿色能源供热制冷已经成为辽宁省一些大城市共同的发展方向,地源热泵等新技术使用比例将大幅度提升。
(三)辽宁省供热规划
201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立法计划已经下发,其中《辽宁省城市供热条例》是今年列入调研论证项目的地方性法规,法规将进一步规范城市供热。
据初步统计,辽宁省的建筑存量年均增加12%左右,供热需求很大。在所有的供热体系中,约3/4的集中供热来自于大型供热锅炉房,1/4来自于热电厂和工业余热,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污染严重的分散小锅炉房。集中供热的主要原料是燃煤,由于煤在成本上具有一定优势,并且缺乏替代产品,在能够预知的未来仍是供热系统的主要燃料。
为了加强城市供热管理,保护环境,辽宁省实行统一规划,重点推进,新建建筑全部实行集中供热,既有建筑限期入网实行集中供热;促进供热企业逐步走向市场,在积极发展热电联产的基础上,再规划一批集中供热热源和管网改造工程;集中供热与供热收费体制改革相结合、推进供热计量和利用再生能源供热相结合。
“十一五”期间,全省要将新、改、扩建的热电厂、热源厂及规模较大的锅炉房覆盖的供热区域内的单台锅炉容量在10吨/小时以下的锅炉3345台全部拆除;14个省辖市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86%。
2010年沈阳市供热要实现的目标格局:集中供热率从现在的64%提升到90%,供热的锅炉房和热源厂从现在的1500余座压缩到100座以下,供暖单位减少到50家以下。

第四节 山东省行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一、区域在行业中的规模及地位变化
从资产比重看,2009年山东省城市供热行业占全国的比重有明显的上升,由2008年9.75%上升到11.26%。
山东省的销售收入比重一直与资产比重保持同步,由2008年的8.64%升至11.32%。
从利润比重看,山东省占全国的比重变化也较大。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自2004年以来,山东省的利润总额一直为负值。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27 2005-2009年山东省城市供热行业规模比重图
二、区域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盈利能力方面,山东省的三个指标表现都比较差,2009年销售毛利率为-2.69%,销售利润率为-2.98%,资产报酬率从08年的-5.62%转正为0.76%。
偿债能力方面,2009年山东省的负债率较高,为78.15%;亏损面相对2008年已有很大改善但仍较大,为47.44%;从而利息保障倍数也转正,从-4.56倍升为0.44。
发展能力方面,2009年山东省的应收账款增长率为-9.46%;资产增长率为1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销售收入增长率为2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营运能力方面,2009年山东省的应收账款周转率10.02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成品周转率为33.83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动资产周转率1.07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山东省2009年较2008年有较大的改善。

表20 2004-2009年山东省供热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2009年 2008年11月 2007年11月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盈利能力
销售毛利率(%) -2.69 -17.01 6.75 2.70 0.46 1.40
销售利润率(%) -2.98 -25.75 -5.43 -7.39 -8.82 -11.37
资产报酬率(%) 0.76 -5.62 0.44 -0.97 -1.38 -1.71
偿债能力
负债率(%) 78.15 78.83 74.37 76.06 73.52 66.49
亏损面(%) 47.44 73.77 56.25 57.63 64.81 71.88
利息保障倍数(倍) 0.44 -4.56 0.23 -0.84 -1.19 -1.51
发展能力
应收帐款增长率(%) -9.46 16.34 -19.57 13.25 14.12 12.82
利润总额增长率(%) -79.58 210.30 63.80 -14.37 22.19 153.21
资产增长率(%) 16.6 8.76 12.03 15.04 18.63 8.10
销售收入增长率(%) 28.6 11.98 18.22 12.76 56.10 11.37
营运能力
应收帐款周转率(次) 10.02 8.58 6.77 8.31 9.50 7.35
产成品周转率(次) 33.83 13.12 205.14 74.47 44.18 54.27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 1.07 0.77 0.99 0.93 0.96 0.88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区域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一)山东省将出台采暖费管理办法,停止福利供热采暖
山东省建设厅将会同省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加快制定出台全省采暖费发放管理办法,停止福利供热采暖,全面推行采暖费由“暗补”变“明补”,逐步停止政府财政对供热企业的供热采暖补贴,把供热采暖推向市场化。
山东省建设厅确定,计划到2010年,淘汰使用超过15年以上的老管网,供热成本在2008年的基础上下降幅度不低于30%,每平方米供热面积耗煤不超过20公斤;全部取消民用建筑蒸汽管网,实行热水管网供热全覆盖,供热系统网损控制在5%以内。对分散供热的小型锅炉房和换热站,有计划、有步骤地限期联网改造,不再分散建设小型锅炉房和换热站。
据统计,山东省各级政府已累计筹集供热资金9.66亿元,其中财政补贴3.52亿元,借款4亿元,贴息贷款0.63亿元,协调贷款1.51亿元。
(二)青岛实现环网供热
2009年青岛继续加快热源建设,建设5个热源项目、管网325公里,换热站63座,新增供热能力960万平方米,总投资9亿元。青岛已完成新增供热面积7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增长到60%以上。
泰能集团热电厂扩建工程是2009年青岛市的重点供热建设工程,该工程投资9000余万元,投产后新增有效供热能力150万平方米,以满足水清沟、李村等区域的供热需求。
扩建工程是在原有的两台130吨锅炉的基础上,新增一台130吨锅炉及其配套设施,整个工程投资估算是9000余万元。新增的锅炉设施中没有重新建设上煤系统、供水系统、回渣系统,都使用原有锅炉的系统,还进行了节能技术的革新,像上水水泵不再使用原来的电推动,而是采用蒸汽推动,均节约了成本。为了环保,这项工程还采用了高效的湿法脱硫技术和五电场除尘技术。
青岛要建立完善管理、巡检、应急处置三位一体的安全运行体系。要逐步实施环网运行,市内四区、崂山区被划分为李沧东部、碱厂后海、浮山新区、银都-社会福利院、水清沟等9大供热区要逐步实现区内环网运行、区间联网运行的目标。
到2012年,青岛集中供热普及率有望达到80%,城市供热难题基本解决
(三)淄博热率不足30%供热企业决定是否供热
2009年4月23日,淄博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供热工作的意见》。
此前用热率达不到30%不供热是行业规定,争议性非常大,每到供热时期淄博市公用事业局都会收到居民的投诉,主要内容是供热企业不提供热源,这种问题在新建小区尤为突出。但是,无论从节能角度,还是环保方面以及住户家的实际供热温度等,单元用热率达不到30%的底限将会形成“双亏”。
按照新下发的《意见》规定:各供热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热源企业蒸汽供应计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优先保证居民采暖用汽。对单元用热率达到70%以上的住宅,采暖期内用户室温必须达到规定标准;单元用热率30%以上、70%以下的住宅,采暖期内用户室温必须达到供用热双方协议约定的供热温度;单元用热率达不到30%的住宅,由供热企业决定是否供热。
(四)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
到2010年底,要实现全省所有城市和县城集中供热全覆盖,城市和县城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0%以上,到2015年达到65%以上。要求供热企业积极筹集资金,加快热源和供热管网建设,做到新建小区都能集中供热。尚未实行集中供热的市、县,加快建设进度;已经实行的,要不断扩大集中供热规模。
(五)改造供热系统,按热量收费
山东省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城市供热节能工作的通知》,从2009年9月起,山东省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城市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改造。其中,热源、供热管网、换热站节能技术改造是重点。热源:用于城市供热、具备条件的凝汽式热电机组,一律改为低温循环水供热系统;管网:用于采暖的蒸汽管网改为热水管网,全面更新改造使用15年以上的老化供热管网,将供热网损控制在5%以内;换热站:在换热首站采用汽轮机拖动技术替代电动泵,将间接换热站改为混水换热站并实行无人值守。供热系统需加快实行计算机远程遥测调控,优化系统运行,调节水力平衡,提高供热效率。改造完后,每个采暖期至少可节约400万吨标准煤。2009年采暖期前完成30%,2010年采暖期前完成50%,2011年采暖期前全部完成。
到2010年,将蒸汽管网和15年以上的老管网改造完毕,网损控制在5%以内,采暖期单位能耗降至标煤20公斤以下,全省将基本完成供热系统节能改造。
既有建筑供热计量节能改造,到2010年底,济南、青岛市完成35%,其他设区城市完成25%,县级城市完成15%。供热企业运行事故率控制在2‰以下。
山东省所有安装热计量与温控装置的新旧建筑,全部实行热计量模拟运转,充分采集数据,核算计量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应当试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计划到2010年,凡是安装热计量与温控装置的建筑,力争全部试行按用热量收费。
2009年采暖期,所有安装温控与热计量装置的新、旧建筑全部实行热计量模拟运转,采集数据;有条件的试行两部制热价收费;到2010年安装温控与热计量装置的,全部试行两部制热价收费。2007年出台的《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热力销售价格要逐步实行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相结合的两部制热价。基本热价主要反映固定成本;计量热价主要反映变动成本。基本热价可以按照总热价30%-60%的标准确定。
从2010年开始,新竣工建筑及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取消以面积计价收费方式,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方式。
(六)山东省供热计划
山东省计划到2010年底前完成19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任务,其中2009年年内完成900万平方米;到2010年基本完成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将蒸汽网和15年以上的老管网改造完毕,网损控制在5%以内,采暖期单位能耗降至标煤20公斤以下;县城以上城市规划区新建建设工程全面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公共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力争设计阶段执行率达到100%、施工阶段执行率超过95%;到2010年全省新型墙材年产量达到310亿标块,建制镇城市规划区内工程建设基本“禁实”;到2010年全省城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其中2009年年内达到20%;到2010年,全省设区城市基本建立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完成部分高能耗建筑节能改造。
山东省建立健全城市供热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了城市供热用煤保障机制、购煤资金筹措机制、煤热价格联动机制、城市供热行业保护扶持机制和城市供热应急预警保障机制。
第八章 城市供热行业子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城市供热行业的子行业包括热电联产行业、地源热泵行业和太阳能供热行业等。
第一节 热电联产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热电联产是指由供热式汽轮发电机组的蒸汽流既发电又供热的生产方式,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等综合效益。热电厂的建设是城市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热电联产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及有关部委颁布施行的《节约能源法》、《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10年热电联产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发展目标》等,均明确鼓励发展热电联产。
热电联产是一种热能和电能联合生产的高效能源生产方式。普通火电厂燃烧煤炭后,只产生电。在发电过程中,大量的热能被循环水带走,白白地排放到大气中,能源利用率仅为35%左右。而热电厂不仅可以提供电能,还能提供工业用蒸气和住宅暖气用热水,热效率一般都在45%以上。
一、行业规模
近年来,我国的热电联产得到迅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国热电联产的年供热量达259651万吉焦,比2006年增加14.13%。我国热电联产机组承担了城市热水采暖供热量的30%,城市工业用汽的83%。在城市集中供热的总面积中,有1/3是由热电厂供热的。特别是中小热电机组是我国中小城市和经济开发区与工业园区的主要集中供热设施,承担着广泛的社会责任和义务。2008年底全国供热机组总容量约为1.1亿千瓦,占同容量火电装机容量约19%,占全国发电机组总容量的14%左右。据专家测算,由于热电联产每年将为国家节约燃煤6000万t以上,为节能、环保做出重大贡献,因而是不容忽视的动力供应系统。目前我国热电联产装机容量已跃居世界前三名。
二、热电联产的优点
(一)降低能源消耗
从能源利用情况来看,单一供热锅炉只能转换成低品质热能,锅炉效率仅为60~70%。热电联产机组大多数已经采用高温高压锅炉,锅炉效率在80~90%,仅锅炉效率热电联产比单一供热节能10~20个百分点。一般在热负荷较稳定的情况下,一台5万千瓦的热电机组抽汽供热时煤耗可以低于300克/千瓦时,比全国火电平均供电煤耗345克/千瓦时低很多。如果考虑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替代供热的中小型锅炉,则节能量更大。据测算,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相比热效率高30%,集中供热比分散小锅炉供热效率高50%。
(二)提高能源利用率
从热能动力学第二定律方面考虑,热电联产可以做到高品质热能用于发电,中品质热能用于工业生产,低品质热能用于供暖,热电比值越高热能动力匹配越合理,如果热电比达到600%以上时,热电联产机组的热效率是一般大容量纯凝机组热效率的一倍,因此,采用热电联产,热能分梯次利用,使能源消费更趋于合理。
根据我国目前的煤炭供应情况,能够完全燃用设计煤种的锅炉不多,尤其是国家关停了部分不合格煤矿后,冬季煤炭供应较为紧张,不能满足供热企业对煤质的要求。而我国热电厂的小型热电机组普遍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该护型的特点就是煤种适应性强,热效率稳定在80%左右。
(三)提高空气质量,有利于环保
目前我国城市供民用、商用、工业用热采用单一供热锅炉的比重还很大,这些锅炉一般为小容量、低参数、高排放、环保设施等级低,而且设置分布面广,不易监控。尤其我国北方城市冬季采暖期,空气中弥漫着异味令人感到窒息,对环境危害极大。但是热电联产能耗低,可以减少大量的污染物的排放,而且热电联产供热的环保投入比一般燃煤供热锅炉投入大的多,因此环保水平较高。
据测算,供热小锅炉每年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640万吨、烟尘800万吨,向地面排放灰渣8700万吨,产生的污染占燃煤污染总量的1/3。而热电联产由于锅护容量大,烟囱在80米以上且均有除尘设备,较大的厂还有静电除尘和脱硫装置,污染物排放总量低。按当前热电联产装机规模初步估算,热电联产相对于热电分产,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0万吨,减少灰渣排放1470万吨。
(四)补充电源
很多热电厂在电力系统的末端,靠近电热用户,减少输变电线损,属于分布式电源,对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热电冷联产系统可独立于电网运行,也可与电网构成一个电力供应联合体。二者相辅相成,将大大增强电力供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其它优点
除以上优点外,由于能耗低,储煤、储灰量小,热电联产机组还节约了城市用地;供热的可能性和连续性高,供热参数稳定,提高供热质量;便于综合利用;减少了锅炉事故,小锅炉的安全性相对较差。
三、热电企业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电力价格采取了分类分级定价机制,主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决定,省级发改委和物价局提出建议,国家发改委审批。但是热价是由地方政府发改委和物价局决定的。
供热为主的热电联产企业,与纯凝发电企业和以发电为主的热电企业的主要不同点在于:热力和电力两种产品的市场不一样。电力销售是由国家统一定价,而热力销售,虽由地方政府确定热价,但基本上是市场竞争定价。只有供热价格比用户自备小锅炉成本低,用户才接受,否则就不接受。为照顾当地企业和居民利益,地方政府通常也支持这种机制。热电联产供热成本,虽然能耗低于小锅炉,但其他成本远高于小锅炉,也高于凝汽式火电厂或以发电为主的大型供热机组。
由于热电企业投资主体隶属关系不同,绝大多数热电厂不是中央或省级国有大企业,当燃煤价格节节高升,国家决定相应调整上网电价时,大多数省份都不会考虑地方小热电。涨价空间优先保障中央所属国有大型发电集团,其次保障省属大型国有发电企业,等到地方小热电,基本上连残羹剩饭也所剩无几。电力部在改制国家电力公司最后一刻,在起草《电力法》第25条中楔入了:“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的法条,当然这就是指他们自己,也就是说不经过他们同意发电厂就不能卖电,用户也不能买电,并用法律固化了这种利益关系。结果造成地方发电厂不论多少钱一度电上网,都于地方利益没有直接关系,地方政府没有权利调整当地电厂的电价,也不会从调整中得到任何实惠。而热价是实实在在的地方利益,热价上涨不仅影响地方经济,而且地方通常在招商引资之初曾经承诺热价,一旦调整热价会影响地方政府形象。况且很多地区因为煤价上涨而已经多次调整了销售电价,地方为此付出代价,所以他们更希望把球再扔回给中央或省政府,憋住热电企业到上级政府去争电价,因而更不给这些热电厂调整热价,同时还逼着热电厂要保障“安定团结”,贯彻“三个代表”不得停热。一些热电厂就是这样被困在中央和地方利益矛盾的夹缝之间,进退维谷。
从客观布局看,热电企业各居一隅,服务地方,形式上是一盘散沙。必要的时候要协调一致,组织起来共同主张自己的权利,共同争取平等的地位,共同影响舆论的关注,共同寻求公众的支持,共同推进政府依法给予保护。全国的热电企业如果可以更有效地组织起来,将成为中国落实“节能优先,效率为本”,建立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只重要的力量。热电厂能够代取无数的燃煤小锅炉,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益效率,节约了能源,改善了大气环境,节省了土地和水资源,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同时也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技术保障。热电厂星罗棋布,服务于各自的区域,互相几乎没有竞争。大家利益相同,处境相近,经验相通,这些都是我们团结一致的基础。
正是由于热电企业跨越两种产品,跨越了两个不同的行业分工体系,所以成为两个行业的边缘产业。供热行业协会无法管理也无法保护热电企业,电力行业协会又视热电企业为另类,看不上这些“小火电”之类企业。
四、发展趋势
(一)热电联产战略目标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一五”期间热电联产的工作目标是:到2010年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由2002年的27%提高到40%,新增供暖热电联产机组为4000万kW,年节能为3500万t标准煤。
我国《2010年热电联产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预计我国城市集中供热和工业生产用热的热电联产装机容量为1亿千瓦,我国总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9亿千瓦左右,热电联产将占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22%,在火电机组中的比例为37%左右。根据上述规划,到2020年期间,我国每年要增加热电联产装机容量约1000万千瓦,年增加节能能力约800万吨标准煤。
国产热电联供机组无论技术水平、还是综合性能均已达到国际水平。未来应采用引进或试制的方式,发展国产化、标准化的大容量、高参数专用供热机组。在2010年以前宜以发展300MW级供热机组;到2015年,应开发出设计合理、高效的600MW级供热机组。
(二)政策扶持
热电企业的节能、环保功能已被世界各国所确认,包括丹麦、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种种财政、金融、政策措施,鼓励热电行业的发展。相比较而言,中国有关部门对热电行业的扶持力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国外热电企业上网电量国家补贴的优惠政策和我国热电企业负担重的事实,我国也可以考虑实行对热电企业上网电量进行补贴的政策。从完善价格、金融、财税政策等多个方面,促进热电联产健康发展。

第二节 地源热泵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行业规模
地源热泵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它包括了使用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作为热源和冷源的系统,即地下土壤热交换器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热泵系统、地表水(湖水、河水、海水及污水)热泵系统。
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运用地热在供暖、制冷中的比例还不高,仅仅占1%左右。在我国,这是一种新兴的产业,让普通老百姓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但作为当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取得一定的发展。
目前,北京市地源热泵工程安装总面积已超过1800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安装6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市地源热泵工程安装总面积将达3500万平方米。
沈阳市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沈阳市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面积已达4300多万平方米,每个采暖期可节约煤15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87万多吨,减排二氧化硫1.9万吨。
此外,新疆、河北、重庆、青岛、广东等地的地源热泵行业都有较大的发展。据最新调查成果,应用浅层地热能进行供暖和制冷的地源热泵项目在我国已经超过2000个,建筑面积近8000万平方米。
二、运行特点
(一)地源热泵的优点
1、资源可再生利用;
2、运行费用低,每年运行费用可节省30%左右;
3、占地面积小,节约水资源;
4、绿色环保,工作过程中没有燃烧、排烟以及不产生废弃物;
5、自动化程度高,机组以及系统均可实现自动化控制;
6、一机多用,可用于供暖、空调以及制取生活热水。
(二)地源热泵的应用局限
从科学的角度看,并不是每个地区都适合地源热泵的使用。浅层地热能主要在地下200米以内的恒温层。这个恒温层的恒温是由于大地热流和太阳的辐射,共同经过几十亿年的运作,自然形成的一种热动态平衡点。我国各地的气候条件不一样,在哪些地方能够用,哪些地方不能用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说什么地方都可以用的。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低品位能源,利用时需考虑其可以支持的建筑面积,这可能会对地源热泵的规模产生一定的限制。
此外,地源热泵的发展要考虑对地下水以及地表温度等的影响。
五、发展趋势
地源热泵作为一种浅层地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据国家相关机构统计,截止2006年底,我国地源热泵技术应用的建筑面积为2650万平方米,截止2007年底,地源热泵应用面积近8000万平方米。与深层地热相比,浅层地温能分布广泛、储量巨大、再生迅速、采集方便、开发利用价值更大。据预计,2020年全国利用浅层地热能的供暖和制冷面积将达到2亿平方米。2030年为4亿平方米,2050年将达到10亿平方米。
有关专家预计,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如果城镇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到2020年每年就可节省3.35亿吨标准煤、减少8000万千瓦时空调高峰负荷,相当于每年节省电力建设投资约1万亿元。因此,地源热泵的广泛应用可说是大势所趋。
现在政府正不遗余力地为新能源推广创造条件,而初试地源热泵水深的房地产也都已尝到了新能源的甜头,有的老百姓也会购房时问起是否使用了可再生能源。由此可见,地源热泵的广泛应用为期不远。但在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时,应注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效果出发,对子孙负责。

第三节 太阳能供热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行业规模
太阳能是太阳光产生的一种辐射能源,太阳能供热技术是以太阳能为系统采集热源,同时辅以常规能源系统,采用低温地板辐射方式向建筑物提供冬季供暖,并同时提供建筑物全年生活用热水的一种新型节能供热方式。
相对于单纯的太阳能热水供应,我国兼有冬季供暖的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和工程应用水平较低,由于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复杂,设备多,所以初投资和经常维持费用都比被动式太阳能采暖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从国情出发,过去采取的政策是优先发展被动式太阳能采暖。
受经济水平的制约,主动式太阳能供暖系统在我国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建成若干单体建筑太阳能供热采暖试点工程:如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和北京桑普公司的办公楼,北京平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将军关、玻璃台等乡村的农民住宅,拉萨火车站等;但太阳能区域供热、采暖(小区热力站)工程则还没有应用实践。这种太阳能供暖系统的推广障碍并不在于集热、供暖技术本身,而在于投资费用高和春、夏、秋季热水过剩,需通过季节蓄能技术和全年的综合利用,与地源热泵、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互为补充来解决。
二、太阳能供热的特点
太阳能供热的主要特点是:可再生能源,不受区域限制(任何地点都可得到),无味且不会产生噪音污染,而且最主要的是不会产生CO2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另外,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利用太阳能作为区域供热热源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具有投资价值。
三、发展趋势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有2/3以上的地区,年太阳辐照量超过5000MJ/m²,太阳能采光面积平均每天吸收热量大约在13.5MJ/m²,太阳能年辐射总量大于4200MJ/m2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6%,优于大部分欧洲国家,具有发展太阳能供热采暖的优越自然条件。
太阳能供热采暖是继太阳能供热水之后,最具发展潜力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是今后应在建筑中大力推广的技术;根据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中的太阳能集热器安装面积的发展目标,提出太阳能供热采暖项目在集热器总安装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15年:20万平方米(千分之一);2020年:150万平方米(千分之五)。
(一)使用太阳能供热可享政府补贴
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新建两限房、普通商品房、公共建筑等若使用太阳能供热,太阳能集热器利用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将享受每平米200元的补贴。此外,还有5项“金色阳光”工程公布。《意见》已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到2012年,太阳能集热器利用面积将达到700万平方米,太阳能发电系统达到70兆瓦。到2020年太阳能集热器利用面积达到1100万平方米,太阳能发电系统达到300兆瓦。
《意见》发布了6项“金色阳光工程”。在将开展的光能热水工程中,新建保障性住房、两限房、普通商品房、公共建筑及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等建筑,将全面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这种光能热水系统将采取集中采集、分户利用的形式。按照支持高端先申先得的原则,到2012年12月31日前,对前100万平方米集热器面积,按照每平方米2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申请项目单体项目规模集热器面积须超过100平方米。
(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市场广阔
西苑小区中央热水系统工程是西安市一项整齐划一,布局合理的太阳能集中供热示范工程,一改各自为政、零落散乱的单机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局面。根据国家去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及《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目前,国家拟将西安市及深圳市列入“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规模化应用城市级示范”,如果正式批准,对于在建筑中广泛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将在每平方米补贴数百元。“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太阳能和太阳能年开发利用量将达到130万吨标准煤,年生产太阳能热水器12-24万平方米,拥有量160万平方米。
2009年7月,河北省通过《河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实行集中供热建筑应当配套建设供热采暖分户计量系统,并安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节能建筑可少缴供热费,房屋节能不达标可退房。
条例还规定,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采用太阳能、浅层地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建筑面积在三万平方米以上、用水量较大的新建公共建筑和建筑面积在十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住宅小区,应当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交付使用。鼓励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应当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建设单位应当依据技术规范,在民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为太阳能利用提供必备条件。
截至2008年底,河北省城镇既有建筑总量8亿平方米,其中节能建筑1.18亿平方米,其余建筑如都能进行节能改造,一个采暖季就可节约标煤748万吨。
第九章 重点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 行业内上市公司综合排名及各项指标排名
我国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上市公司共有60家,由于热与电的特殊联系,电力生产供应公司通常都会有一定比例的热生产供应业务。在本报告中只分析热生产供应营业收入较大的24家公司。
按照热生产供应业务的营业收入由高到低排序,我国城市供热行业上市公司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分别是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国电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表21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上市公司热生产供应营业收入
单位:亿元
证券代码 公司全称 营业收入 相对标准分 排名
601991 大唐发电 479.43 100.00 1
600027 华电国际 366.62 76.47 2
600795 国电电力 194.47 40.56 3
200539 粤电力B 122.35 25.52 4
600021 上海电力 111.04 23.16 5
600863 内蒙华电 71.97 15.01 6
600726 华电能源 61.69 12.87 7
000966 长源电力 58.50 12.20 8
000600 建投能源 47.34 9.88 9
000531 穗恒运A 28.90 6.03 10
000875 吉电股份 20.34 4.24 11
600780 通宝能源 19.08 3.98 12
600396 金山股份 19.06 3.98 13
000037 深南电A 18.68 3.90 14
600578 京能热电 18.51 3.86 15
600509 天富热电 16.49 3.44 16
000692 惠天热电 13.36 2.79 17
000958 *ST东热 10.94 2.28 18
600982 宁波热电 9.39 1.96 19
600864 哈投股份 7.38 1.54 20
600769 *ST祥龙 6.80 1.42 21
600719 大连热电 6.27 1.31 22
000534 万泽股份 5.54 1.16 23
000426 富龙热电 3.24 0.68 24
数据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世经未来整理
我国城市供热行业上市公司总资产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分别是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表22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上市公司总资产排名
单位:亿元
证券代码 公司全称 总资产 相对标准分 排名
601991 大唐发电 1820.64 100.00 1
600027 华电国际 1004.78 55.19 2
600795 国电电力 897.80 49.31 3
600021 上海电力 332.35 18.25 4
200539 粤电力B 301.64 16.57 5
600863 内蒙华电 223.48 12.27 6
600726 华电能源 186.30 10.23 7
000966 长源电力 148.26 8.14 8
000600 建投能源 100.74 5.53 9
000875 吉电股份 94.44 5.19 10
600578 京能热电 74.88 4.11 11
600509 天富热电 65.33 3.59 12
000531 穗恒运A 62.69 3.44 13
600396 金山股份 62.42 3.43 14
000037 深南电A 49.27 2.71 15
600864 哈投股份 40.86 2.24 16
000692 惠天热电 27.62 1.52 17
600780 通宝能源 27.48 1.51 18
600719 大连热电 18.33 1.01 19
000958 *ST东热 16.92 0.93 20
000426 富龙热电 16.66 0.91 21
000534 万泽股份 13.41 0.74 22
600769 *ST祥龙 10.76 0.59 23
600982 宁波热电 8.15 0.45 24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我国城市供热行业上市公司热生产供应营业利润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分别是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表23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上市公司热生产供应营业利润排名
单位:亿元
证券代码 公司全称 营业利润 相对标准分 排名
601991 大唐发电 24.67 100.00 1
600795 国电电力 21.24 86.09 2
600027 华电国际 15.93 64.57 3
200539 粤电力B 13.64 55.28 4
600863 内蒙华电 8.35 33.83 5
600021 上海电力 5.01 20.31 6
000531 穗恒运A 4.52 18.34 7
600864 哈投股份 2.24 9.10 8
600578 京能热电 1.74 7.05 9
000875 吉电股份 1.56 6.32 10
000037 深南电A 1.20 4.86 11
000600 建投能源 1.07 4.32 12
000426 富龙热电 0.78 3.17 13
600509 天富热电 0.77 3.12 14
600396 金山股份 0.48 1.97 15
000534 万泽股份 0.48 1.95 16
600982 宁波热电 0.47 1.92 17
000692 惠天热电 0.39 1.59 18
000966 长源电力 0.33 1.32 19
600719 大连热电 0.14 0.57 20
600780 通宝能源 0.07 0.28 21
600769 *ST祥龙 -1.98 -8.02 22
600726 华电能源 -7.96 -32.29 23
000958 *ST东热 -12.76 -51.71 24
数据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世经未来整理
评价企业的竞争力时,总资产代表了企业的规模,营业收入反映了企业的营运能力,营业利润可以考察企业获利能力。为了突出企业在热生产供应方面的能力,本报告对城市供热企业作综合排名时,赋予热生产供应营业收入50%的比重,此外,总资产40%,热生产供应营业利润10%。

表24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指标加权排名
单位:亿元
公司全称 总资产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加权标准分 加权排名
大唐发电 1820.64 479.43 24.67 100 1
华电国际 1004.78 366.62 15.93 66.768 2
国电电力 897.80 194.47 21.24 48.613 3
粤电力B 301.64 122.35 13.64 24.916 4
上海电力 332.35 111.04 5.01 20.911 5
内蒙华电 223.48 71.97 8.35 15.796 6
长源电力 148.26 58.50 0.33 9.488 7
建投能源 100.74 47.34 1.07 7.584 8
华电能源 186.30 61.69 -7.96 7.298 9
穗恒运A 62.69 28.90 4.52 6.225 10
吉电股份 94.44 20.34 1.56 4.828 11
京能热电 74.88 18.51 1.74 4.279 12
金山股份 62.42 19.06 0.48 3.559 13
深南电A 49.27 18.68 1.20 3.52 14
天富热电 65.33 16.49 0.77 3.468 15
通宝能源 27.48 19.08 0.07 2.622 16
哈投股份 40.86 7.38 2.24 2.576 17
惠天热电 27.62 13.36 0.39 2.162 18
宁波热电 8.15 9.39 0.47 1.352 19
大连热电 18.33 6.27 0.14 1.116 20
万泽股份 13.41 5.54 0.48 1.071 21
富龙热电 16.66 3.24 0.78 1.021 22
*ST祥龙 10.76 6.80 -1.98 0.144 23
*ST东热 16.92 10.94 -12.76 -3.659 24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根据排名,我们选择排名前三名企业重点介绍,分别是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节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情况分析
一、企业简介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原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于1994年12月1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注册成为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13日变更为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15日更名为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目前股权结构情况:中国大唐集团持股比例为33.61%;北京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1.41%;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持股比例为10.07%;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持股比例为10.29%;其他内资股股东持股比例为5.48%;社会公众股东持股比例为28.15%。
公司是最大的独立发电公司之一,主要经营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发电业务。其主要经营范围为:建设、经营电厂,销售电力、热力;电力设备的检修调试;电力技术服务。目前,公司管理全资、控股发电公司及其他项目公司50余家,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009年12月31日止,本公司管理装机容量30741.8兆瓦。公司发电业务主要分布于华北电网、甘肃电网、浙江电网、云南电网、福建电网、广东电网、江西电网、重庆电网、辽宁电网、宁夏电网以及青海电网。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28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
二、经营状况分析
截至2009年底,公司及子公司完成发电量1418.69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12%;完成上网电量1335.52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12%。发电量及上网电量的增加,主要受益于公司及子公司在役机组容量增长及机组安全稳定运行:(1)与08年同期相比,公司及子公司新增装机容量5645兆瓦;(2)09年期间,公司及子公司未发生电力生产人身死亡事故和重大及以上的设备损坏事故,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94.68%,比上年降低0.86个百分点。
2009年,公司更加深入了节能减排工作,公司将环保工作的重点,由提高环保设施的安装率转到环保设施治理。加强了对脱硫、脱硝及电除尘器等环保设施的检修和运行管理,提高环保设施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
期间,公司及子公司实现经营收入人民币479.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93%,主要原因是发电量增加,电价上涨,此外,本期非电板块业务规模扩大也导致营业收入增加;营业利润人民币28.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9%,实现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合并净利润人民币14.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91%,主要原因是发电量增加,电价上涨;基本每股盈利约为人民币0.125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人民币0.0713元/股。
表25 2005-2009年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指标
会计年度 2009-12-31 2008-12-31 2007-12-31 2006-12-31 2005-12-31
获利能力
销售毛利率(%) 17.77 11.86 28.02 29.5 29.31
销售净利率(%) 3.09 1.73 10.39 11.72 13.12
总资产净利润率(%) 0.87 0.46 3.22 3.77 4.16
净资产收益率(%) 5.67 2.44 11.61 12.31 13.14
运营能力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 9.21 8.33 7.93 10.49 13.33
存货周转率(次) 19.72 20.78 25.43 23.4 22.4
总资产周转率(次) 0.28 0.27 0.31 0.32 0.32
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倍) 0.37 0.29 0.28 0.44 0.28
速动比率(倍) 0.33 0.25 0.25 0.40 0.23
利息保障倍数(倍) 1.76 1.13 3.95 4.56 6.82
资产负债率(%) 82.03 80.59 72.01 70.17 68.21
发展能力
营业收入增长率(%) 799.5 -94.93 20.22 26.39 7.91
净利润增长率(%) 131.91 -82.44 16.88 23.62 4.63
总资产增长率(%) 14.83 32.57 34.30 40.78 30.58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三、企业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分析
2010年,既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又是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的关键之年,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但由于宏观经济减速,电力需求增长回落,高煤价、低电价的格局难以改变,发电利润空间受到严重制约。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持续坚持以电为主、多元协同战略即:坚持以电为主、多元布局、效益优先、协同发展,把大唐国际建设成为经营型、控股型,具有较强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能源公司。
根据“以电为主、多元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面对机遇与挑战,2010年公司将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完成2010年的生产经营目标,其中,发电量力争完成1700亿千瓦时。
2010年,公司工作重点:
(1)巩固安全生产基础地位,努力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
(2)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切实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3)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4)加大优化管理力度,着力创建基建精品工程。
(5)提高资本运作水平,充分发挥公司融资功能。
(6)实施精益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绩效。
(7)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8)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确保实现人才强企目标。
四、SWOT分析
表26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具体内容
优势 公司机组容量不断上升,最大独立发电公司之一。
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看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仍然存在。开发和收购内蒙古煤矿项目,将会增加煤炭供应。
劣势 装机规模的快速增加,导致资产负债率逐年提高,财务费用的高增长阻碍盈利增长。
威胁 由于全社会用电量需求增长放缓,加上发电装机容量增加,机组平均发电利用小时数将继续下滑。另一方面,煤炭价格虽比去年有回落但仍保持上涨趋势,发电成本将继续处在高位运行,煤电对峙矛盾并未缓解。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五、企业竞争力评价
由于装机规模的快速增加,大唐电力资产负债率逐年提高,从06年底的70.11%提高到09年6月30日的82.03%,09年上半年大唐电力财务费用高达19.88亿元,同比增长了30.71%,远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速,财务费用的高增长阻碍了其盈利能力的恢复。
截至2009年底,大唐电力资产总额已达1820.64亿元,同比增长14.83%。于年内大唐电力首次进入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上市公司“全球500强”,并持续入选普氏能源资讯评选的“全球能源公司250强”。
大唐电力实施了部分区域和产业整合,及时调整发电量考核体系,完成火电机组利用小时5255小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6小时,有效控制了燃料成本,确保实现目标。同时,大唐电力优选50项具有共性或前瞻性的科技项目作为2009年科技工作的重点,共安排科技资金1009万元。制订了中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了“以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发展为核心,推动科技兴企战略的实施,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原则。在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的基础上,大唐电力未来会有更大增长空间。

第三节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情况分析
一、企业简介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是中国最大型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自上市以来,公司通过新建和收购,装机容量不断扩大,年均增长率超过20%。截至2009年6月30日,本公司的控股装机容量为22,993.5兆瓦,权益装机容量为18,473.3兆瓦。
公司于1994年6月28日在中国山东省济南市注册成立,主要业务为建设、经营发电厂和其它与发电相关的产业。公司由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山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电力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山东鲁能开发总公司、枣庄市基本建设投资公司共同发起设立,设立时股本总额为382,505.62万元。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公司现为一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成立的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其股权结构为,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为50.60%;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3.30%;其他H股股东持股比例为22.35%;其他A股股东持股比例为13.75%。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29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
二、经营状况分析
2009年本公司系统克服重重困难,扭转了2008年业绩亏损的局面,保证了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积极争取电量计划,优化电量结构,积极争取多发电量。2009年公司完成发电量1,074.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5%;本公司燃煤发电机组利用小时完成4,954小时,同比下降约72小时。
200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达到366.62亿元,营业利润为16.4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62亿元。
2009年度本公司发生营业成本为308.95亿元,其中燃料成本227.76亿元,占总成本的73.72%;单位发电燃料成本为220.73元/千千瓦时,同比降低11.35%;管理费用11.68亿元,比去年上涨6.25%,主要是新增合并单位及新机组投产所致;财务费用29.48亿元,比去年下降0.56%,主要是国家去年下半年以来多次降息及本公司采用公司债券、票据等低息融资方式等原因,有效的降低了财务费用。本公司全年供电煤耗完成323.00克/千瓦时,主要是大机组容量比例上升所致。
截至2009年底,本公司控股装机容量达到24,548.0兆瓦,权益装机容量达到21,379.6兆瓦。
表27 2005-2009年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指标
会计年度 2009-12-31 2008-12-31 2007-12-31 2006-12-31 2005-12-31
获利能力
营业毛利率(%) 15.73 3.03 19.32 23.30 23.15
销售净利率(%) 3.2 -9.52 7.55 8.51 8.31
总资产净利润率(%) 1.59 -3.60 2.35 2.38 3.21
净资产收益率(%) 7.4 -27.63 10.79 9.63 8.82
运营能力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 14 16.39 12.12 9.38 10.03
存货周转率(次) 17.39 25.44 15.50 18.29
总资产周转率(次) 0.4 0.38 0.31 0.28 0.39
运营能力
流动比率(倍) 0.23 0.24 0.18 0.20 0.34
速动比率(倍) 0.19 0.17 0.15 0.16 0.27
利息保障倍数(倍) -0.07 2.32 3.58 4.14
资产负债率(%) 79.3 81.73 72.31 71.38 60.80
发展能力
营业收入增长率(%) 14.7 -19.21 34.04 4.54 -3.53
净利润增长率(%) 21.58 -20.79 -38.22
总资产增长率(%) 18.7 15.67 19.81 56.82 23.94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三、企业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分析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为:形成以大型燃煤火电为主体,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煤炭资源为保障的“一主多元”的优化资产结构;全面提高资产盈利能力,实现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本公司远景发展目标是:形成以火电为主,水电、风电等新能源互补的多元化发电结构,水电比重有较大提高,风电具备一定规模;煤炭可控供应能力满足电源发展需求,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发电公司。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的计划是:在认真分析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着眼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本公司确立的2010年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价值思维理念,紧紧围绕提升相对竞争力这个主题,更加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管理创新,更加注重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和资本运作工作,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确保完成本集团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开创本集团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加快建设全国性现代化优秀上市发电公司。在外部条件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2010年本公司预计力争完成发电量约1,145亿千瓦时,燃煤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力争完成约5,035小时左右,煤炭价格将比2009年有一定幅度的上涨。
工作重点为:一、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千方百计创造效益。强化市场营销网络的协同运转,扩大区域市场份额;加强燃料管理,推进大区域调运;强化资金管理和预算管理,降低财务费用。二、加快结构调整优化,积极推进科学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电源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优化;做好电源项目储备,加强技术机构调整升级;加强在建工程管理。三、深化管理创新,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管控体系,推进经营管理评价,创新工程管理机制,深化信息系统应用。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机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四、SWOT分析
表28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具体内容
优势 公司发电机组大多数为高参数、大容量、效率高、煤耗低、运行稳定、环保性能优越的火电机组,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公司总装机容量的90%以上。在节能调度政策实施时属于优先调度的序列,从而使公司火电机组在发电上网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机遇 中国国民经济企稳复苏,社会用电持续增长,2010年机组利用小时将小幅回升,为公司增发电量创造了条件。公司控参股的部分煤矿2010年将陆续投产,自身产能将从无到有,逐步提升,对于公司改善供煤结构和有效平抑煤价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并将开展低碳经济试点,为公司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创造了机遇。
劣势 公司机组过于集中在山东省。
威胁 一是从签订的2010年煤炭重点合同看,煤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但是煤电联动存在不确定性,同时中国提高铁路运价,煤炭运输成本加大,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经营成果和效益。二是中国推动环保收费改革,加强对环保设施的运行监管,环保成本将进一步增加。三是中国提高火电项目核准门槛,继续严格执行上大压小政策,常规火电项目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五、企业竞争力评价
华电国际2005年上交所上市,可控发电装机容量从上市时的1031万千瓦增加到2009年的2454.8万千瓦,增长2.38倍;权益装机容量从820万千瓦增加到2137.96万千瓦,增长2.6倍。从发电量增长情况来看,公司2009年完成发电量量1,074.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5%,比2003年的291亿千瓦时增长3.69倍。公司发电量增长与装机规模增长基本同步。随着机组结构的不断优化,公司供电煤耗从2004年的346克/千瓦时降低到2009年的323克/千瓦时。
截至2009年底,发电行业内的主要企业包括五大发电集团、其他中央电力企业、地方性电力企业、外资电力公司等,其中,五大发电集团包括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其所拥有的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约48%。随着电力供需形势的变化和电力改革的日益深化,电力发展和电力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发电集团不但在电源项目、煤炭资源、水资源、运力等有限资源方面展开全面竞争,更会在装备结构、市场份额、企业效益、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竞争。
中国华电作为全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利用其资产规模大、地域分布广等优势,一直以来积极支持公司的发展和对外扩张。中国华电把公司定位为整合电力资产的主要平台和发展电力业务的核心企业,对公司在项目发展和资产重组方面给予优先选择权。
本公司目前资产分布于山东、四川、宁夏、安徽、河南、浙江、河北、内蒙古和山西等省区。公司致力于拓展具有吸引力的区域电力市场,抓住上述市场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机遇,建设大容量、高效率、节能环保的电源项目,通过新建和并购等方式实现公司规模的快速扩张,提高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司发电机组大多数为高参数、大容量、效率高、煤耗低、运行稳定、环保性能优越的火电机组,300兆瓦及以上机组占公司总装机容量的90%以上。在节能调度政策实施时属于优先调度的序列,从而使公司火电机组在发电上网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大力发展大容量、环保型的火电项目同时,公司新能源发电项目开发也取得较大进展。随着生物质能、水电、风能等新能源项目的逐渐投产,本公司电源结构不断优化。
此外,公司是行业内对利用小时、电价和煤价最敏感的公司之一,且其因此在电价、煤炭价格上涨过程中理应得到重点关注。
第四节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情况分析
一、企业简介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控股的全国性上市发电公司,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窗口和实施整体改制的平台。公司于1992年经辽宁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批准正式成立,1997年3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2年底进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国电电力拥有全资企业9家,控股企业13家,参股企业18家,分公司5家。公司资产结构优良,所属发电企业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南、西北等地11个省、市、自治区。几年来,公司坚持并购与基建并举的发展战略,公司迅速发展壮大。截至2008年底,公司控股装机容量1360.15万千瓦。
2001年公司股票进入了“道琼斯中国指数”行列,列国内A股上市公司综合绩效第四位,2002年7月入选上证180指数,2003年12月进入上证50指数,2004年3月进入中信标普50指数和300指数,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上市公司50强,2007年再次入选中国上市公司百强,保持着国内A股证券市场综合指标名列前茅的绩优蓝筹股地位。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图30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
二、经营状况分析
2009年,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增控股装机容量266.6万千瓦,其中新投产276.6万千瓦,关停10万千瓦。截至2009年底,公司控股装机容量达到1630.55万千瓦(不含英力特、外高桥二期的装机容量为1526.55万千瓦),其中:火电1280.40万千瓦、水电298.55万千瓦、风电51.60万千瓦。
2009年公司全资及控股发电企业(不含外二、英力特)完成发电量624.84亿千瓦时,上网电量完成581.05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分别上升了3.4%和3.43%;完成供热量1650.99万吉焦,同比增长40.24%。公司(不含外二、英力特)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4982小时,同比下降8小时,其中火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5249小时,同比增加98小时;水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3873小时,同比下降361小时;风电完成2144小时,同比增加326小时。
200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4.47亿元,同比增长18.29%;完成发电量624.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3%;发生营业成本157.60亿元,同比增长7.87%;毛利率为18.96%,同比增长6.3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09年入炉标煤单价较08年下降8.33%,以及受08年电价调整的翘尾因素影响;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1.24亿元。
2009年公司加强管理降低燃料成本,上网电价增加等使电力产品毛利率同比增加,合并范围增加国电英力特化工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随着水电比重的不断加大,预计公司毛利有望呈上升态势。
表29 2005-2009年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指标
会计年度 2009-12-31 2008-12-31 2007-12-31 2006-12-31 2005-12-31
获利能力
销售毛利率(%) 18.96 11.13 24.53 22.09 24.09
销售净利率(%) 8.20 1.09 9.79 8.20 8.42
总资产净利润率(%) 2.01 0.28 3.24 2.90 2.76
净资产收益率(%) 10.17 1.26 12.75 11.10 12.50
运营能力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 10.55 7.69 7.60 8.70 9.26
存货周转率(次) 13.85 9.20 7.69 9.87 11.85
总资产周转率(次) 0.25 0.26 0.33 0.35 0.33
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倍) 0.19 0.40 0.46 0.60 0.43
速动比率(倍) 0.16 0.35 0.38 0.50 0.33
利息保障倍数(倍) 2.73 1.10 4.58 4.07 4.04
资产负债率(%) 73.30 71.65 66.92 65.38 68.88
发展能力
营业收入增长率(%) 18.29 -5.88 20.18 31.59 42.48
净利润增长率(%) 3756.79 -97.92 40.46 41.03 19.04
总资产增长率(%) 30.61 15.32 29.51 27.66 14.71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三、企业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分析
2010年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围绕“攻坚年”这一主题,突出“抓发展,强管理,增效益”的中心任务,以大力发展新能源为引领,以建设创新型企业为动力,创新思路,做实载体,细化措施,推动公司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管理水平达到新高度,盈利能力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电力上市公司。
2010年经营计划:在电源发展上,公司将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在开发风电项目的同时,加快海上风电的探索和实践,积极推进金太阳工程项目开发;全面抓好大机组和热电建设;积极抢占水电、核电资源,在保证大渡河水电机组按期投产的同时,立足东北“两江一河”,加大小水电并购开发力度;全力加快煤炭开发和清洁利用。2010年公司计划开工机组容量989.88万千瓦,其中火电541.8万千瓦,水电332.63万千瓦,风电103.95万千瓦,光伏11.5万千瓦;计划新投机组容量459.45万千瓦,其中火电66万千瓦,水电286万千瓦,风电103.95万千瓦,光伏3.5万千瓦。2010年,公司将加强电力市场营销,全力提高发电效益,计划完成发电量776亿千瓦时(不含外高桥二期和英力特);同时,依靠供热改造抢占供热市场份额,计划全年完成供热2328万吉焦。
四、SWOT分析
表30 国电电力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具体内容
优势 大机组、大产业基地建设,煤矿整合等项目进展顺利。
机遇 2010年,世界能源发展将持续向“绿色”转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能源发展政策,部分新能源技术瓶颈也有望通过国际合作得到缓解,新能源发展速度将远远高于传统能源,风电、水电、太阳能、核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市场需求进一步恢复。随着煤化工产品下游企业生产能力的恢复,煤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和产品价格也将逐步回升。
劣势 国电电力下属电厂共有54.4万千瓦装机容量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末关停计划,会对公司资产、收入和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威胁 受近年发电行业高速发展造成的容量过剩影响,部分地区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同比仍呈下降趋势,且受节能减排政策影响,小容量、低参数机组的运营将进一步受到限制,另外部分省区继续高耗能让利政策,发电企业负担较重。预计2010年煤炭价格将始终在高位运行。同时受煤电合作形势变化影响,电力企业将直接与煤炭企业、铁路部门洽谈供需和运力计划,燃料供应工作将面临更加直接和复杂的市场博弈格局。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整理
五、企业竞争力评价
公司积极进行向下延伸发展,此举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国电在化工行业景气谷底时出手,可谓底部廉价(PE=11)介入优质资产,一旦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来临,我们预计将显著增厚国电业绩,并完善国电的产业链结构。目前,国电宁东英力特化学工业园,一期投资148亿,主要建设2×330MW机组,300万吨积家井煤炭,120万吨/年煤基多联产等7个项目。2012年一期项目投产,年净利润预计将超过12亿元。
同时,公司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跟踪研究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加大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力度。着重抓好石嘴山、大二、东胜、宣威等单位机组的"汽轮机高效化"改造和石嘴山、庄河、东胜等公司的风机变频改造工作,确保机组改造后达到了预期效果。在宣威、石嘴山等单位推广应用"电除尘器高频电源",并借鉴外三公司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施空预器密封改造和烟气余热回收,全面提高机组经济性。全面优化生产方式。根据市场变化制定应对策略和应急预案,合理安排机组调度运行方式。推广应用"生产运行绩效管理考核系统",开展低负荷经济性研究,加强锅炉燃油控制、配煤掺烧和运行调整。改进生产管理方式,推行状态检测,实施优化检修,确保材料费、大修费、技改费等可控费用处于同类先进水平。
近年来,我国环保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在电力行业,国家推行了"节能减排"、支持新能源发展等多项行业政策。随着未来国家环保力度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标准日益提高,公司污染物排放缴费额度和环保设施改造运行维护费用支出可能增加,将提高公司的运营成本。

第十章 2009年城市供热行业风险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2009年来,国内外经济在各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经济逐渐好转。虽然有理由对2010年保持乐观,但综合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诸多问题,由宏观政策刺激作为目前主要特色的复苏之路将不会平坦,宏观经济仍有波动风险。最新爆发的“迪拜危机”以及希腊债务危机就给世界经济的恢复带来了阴影,其造成的影响还无法估计,说明不宜对全球金融和经济前景过分乐观,全球经济的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由此可能导致城市房地产建设放缓,影响城市供热行业市场扩张和供热负荷发展。此外,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最近以来全国用电增速出现回落,预计未来一定时间内,全国火电机组设备利用小时数将面临一定压力。
风险防范措施: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可以说是最难防范的风险,因为其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和不可控制性,面对恶劣的经济环境,银行不能故步自封,仍需要进行业务的拓展,此时只能以微观层面(目标客户)为主,以宏观层面(宏观经济)为辅,对各项业务进行谨慎的分析评价,而后决定资金和服务投向。
第二节 政策风险
2010年5月我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将进一步出台节能减排的政策,国家对城市供热行业的环保治理将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标准,企业将不断增加节能减排成本。城市供热行业开始进入高环保要求时代,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将面临淘汰的风险。
从短期到中期来看,政府对节能降耗目标紧迫性的强调使得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过资源定价机制调整的方式来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概率在加大,包括水、电、煤、油及天然气等资源品定价机制有望逐步理顺。同时,资源税调整将在短期内直接增加煤炭企业生产成本,对部分企业而言,资源税率变化1%对盈利的影响高达5%。据估算,我国吨煤资源税税额在2.5至3.6元/吨之间,实行从价计征后,企业资源税成本可能要提升5倍以上。如果资源税改革成功,煤炭的价格上涨幅度可能在28%至38%的范围内。这将对供热企业造成直接冲击。
中国国务院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围绕这一目标,中国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发展低碳经济,着力培育以新能源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都给新能源、清洁能源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同时,中国大力削减火电污染物排放量,加大环保监督和执法力度,合理把握火电核准规模和建设节奏,“上大压小”成为火电发展最主要的途径,并且核准愈加严格,这给火电项目发展、节能减排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随着低碳经济推进,在开展碳交易、应用低碳技术等方面,需要从战略上进行超前谋划。
随着未来国家环保力度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标准日益提高,公司污染物排放缴费额度和环保设施改造运行维护费用支出可能增加,将提高公司的运营成本。
此外国家出台了对热源、热网相关安全问题进行排查治理的政策,安全生产做得不够的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大。
风险防范措施:
国家的产业政策是规范行业发展的主要标准,银行应密切注意行业的产业政策,避免参与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项目,从而避免政策风险。
第三节 技术风险
城市供热行业处于成长阶段,技术进步的空间还很大,企业面临的技术风险也相应升高。环保、安全生产技术不到位将面临淘汰的危险;分户计量、大型供热机组、新能源利用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着技术落后的风险。
具体的技术进步给不同企业带来的风险不同。如果热输送技术有突破性进展,在远距离供热中减少热损耗,则集中供热的半径可以大大增加,大型供热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相对应的,一些小型集中供热或分户供暖的形式会面临更大的竞争。
风险防范措施:
类似于政策风险,生产水平的高低是银行需要密切关注的指标。将先进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做横向比较,以排除劣质企业;与前一时期的技术发展水平做纵向比较,以把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发现优质企业,唯有如此才能最大化避免技术风险。
第四节 供求风险
市场供求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热电联产企业来说,市场对其电的用量与对其热的用量不能完全匹配,从而达到效用的最大化。另一个风险在于如果燃气锅炉、太阳能等分散供热新技术发展很快,对于传统的集中供热方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在一些非传统供热的区域里。因此,对于集中供热项目要仔细考虑当地的市场需求状况,以及产能的匹配性。
风险防范措施:
城市供热行业的需求风险不是很大,但由于市场对电量的需求降低,银行应谨慎对待热电联产企业的信贷需求,尤其是以电为主要产品的电厂,调整信贷发放标准,避免增加不良资产。尽量选择产品技术含量高,需求比较稳定的企业,最大化避免信贷风险。
第五节 相关行业风险
煤炭、水、电、钢材等原材料市场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城市供热行业的供热成本,带来相应的成本风险。
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战之年。国务院5月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在国务院提出的种种节能减排措施之中,深化能源价格改革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压力之下,能源资源价格改革今年将提速,包括天然气价格改革、阶梯式电价和资源税改革等。《通知》还提出了其他的一些约束性指标,2010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吨。有关部门要确保落后产能在第三季度前全部关停。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石油石化、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监管,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要确保形成2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坚决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对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的单位,收取惩罚性电价。
根据国家煤炭“十一五”发展规划,未来煤炭供需将保持平衡有余,但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平衡和电煤运输能力制约,煤炭供应可能会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紧张局面,对城市供热行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2010年煤炭价格上涨的预期因素很多,最基本的是供需面,替代品石油价格也将影响煤炭价格,而从煤炭生产角度来看,煤炭成本也是逐年上升,进而会影响煤炭价格。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各煤炭企业也必将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大洗选,这必然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今年山西省大规模资源整合,整合后企业的管理幅度必然增加,相应的企业管理成本也会增加,再加上整合成本以及改扩建成本,最后必然传导致煤炭成本;随着开采年限的延长,资源开采深度以及难度都必然加大,相应成本也会提高;随着开采区域由东部向西部转移,企业运输成本也将增加,这些内因叠加起来都必然增加煤炭成本,最终抬高煤炭价格,将给供热企业造成成本压力,这是供热行业面临较重要的风险之一。
风险防范措施:
银行应适当关注上游能源行业的情况,尤其是煤炭行业的发展。根据城市供热企业对能源行业的依赖程度以及相应能源的发展情况调整信贷发放标准。
第六节 热费拖欠风险
供暖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性社会公益事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需求,近年来,相当一部分热力用户严重拖欠采暖费,已经成为北方地区冬季供暖的主要问题。低保户、买房长期不入住者、恶意欠费者等是目前欠费的主体。鉴于供热行业中拖欠费现象如此严重,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会成为坏帐,公司的现金流和长期利润都会受到影响。
风险防范措施:
热费拖欠是城市供热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银行应适度关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的应收账款情况,分析企业所处区域热费拖欠程度及潜在坏账,进而决定信贷发放标准。
第十一章 信贷建议
第一节 行业总体授信原则
由于城市供热行业长久以来带有福利性质,供热企业承担着部分政府职责,即便收入无法弥补成本也要保证冬季供暖。同时热价由地方政府发改委和物价局决定,供热企业无法根据煤价等条件的变动自由调整。这使得供热企业的经营表现不佳,整体呈亏损状态。2009年煤炭等上游能源价格前三季度保持平稳,四季度开始上涨,而热价格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得供热行业相对2008年的亏损得到一定缓解。
目前我国供热行业正处于体制改革与发展阶段,用热商品化、热计量收费等改革逐步深化,其市场化进程加快,外资、民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已进入供热市场,节能高效大吨位,联片集中供热、地源供热等运营方式将不断推进行业的发展。但短时间内供热行业的性质难以改变,其对煤炭价格非常敏感,煤炭等能源行业的走势和热价走势仍是决定供热行业经营情况的重要因素。而2010年煤炭价格上涨趋势明显,供热行业面临成本风险。节能减排的标准也不断提高对供热企业的要求,供热企业更新技术设施,从而资金需求也不断增加,许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提高,也面临一定财务风险。
城市供热行业虽然经营表现不确定,但大都有财政补贴、政策支持,故信贷风险相对降低。
2010年城市供热行业的信贷总体原则是:关注拥有供热工程业务、计量相关设备生产业务的企业;关注技术含量高、供热模式符合地区特色的新型供热企业;关注开发优化煤炭资源,降低成本的新项目的供热企业;关注积极进行整合,建设大型高效供热机组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节能减排指标的供热企业;根据能源行业和热价的走势适度调整对热电企业的信贷;谨慎对待低效小型锅炉的信贷项目,选择性参与有发展潜力的供热企业的兼并重组项目,选择性参与优质供热企业股票、债券、票据发行等其他融资安排。

第二节 鼓励类信贷政策建议
2009年开展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系统热计量改造,“十一五”期间大城市要完成热计量改造的35%,中等城市完成25%,小城市15%。具有相关供热工程业务、计量相关设备生产业务的企业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鼓励进入拥有以下技术或项目的企业的信贷业务:
新型供热技术,如低真空供热等。
高端锅炉。高端锅炉至少包括两个特征:功率大、利用率高。这样的锅炉既符合集中供热的趋势,也符合环保的要求。
城市供热管网建设所需阀门及管道等。
计量相关设备。
散热效果好能量利用率高的采暖器。
散热性能好的相关建筑材料。
供热系统改造工程。
除尘系统环保节能改造工程。
开发煤炭资源,提高自给率的优质项目。
根据城市供热行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必将进一步走向集中化和市场化。集中化需要有较强的实力的企业来进行,市场化需要企业有着较好的管理体制和文化。因此来说,各地的龙头企业如果运营管理体制良好,则是理想的授信对象。
比较相同营运情况的企业时,三北地区,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大连市、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青岛市、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热企业继续享有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可以适当关注。同时,北京、天津、长春、大连等作为计量改革示范城市2009年均有较好的运行结果,进一步推广深化时可以关注。
由于供热企业均对煤炭价格比较敏感,2010年煤炭价格成为企业经营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开发煤炭资源,提高自给率,保障煤炭供应,抵御成本风险,同时又延伸了上游产业链,提高综合能力,使得煤炭投资收益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点,其中一些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地区且比较成熟参股煤矿的企业是理想的授信对象。
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是各行业的发展趋势,虽然系统升级改造,更新设备,对企业短期造成资金压力,成为经营负担,长期可以节约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满足国家环保减排标准。可以关注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的系统改造升级,整合,开发新能源的优质项目。
近年来,供热企业的融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银行也可以参与一些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等融资计划。

第三节 允许类信贷政策建议
对于新建或新增产能与当地市场需求状况符合的区域的项目来说,可以考虑适当授信:
运用于厂矿企业,写字楼、宾馆、商场、医院、银行、学校等较分散的公用建筑以小型燃气发电机组和余热锅炉等设备组成的小型热电联产系统。
对于一些兼并收购项目,可以视情况予以授信。
第四节 限制类信贷政策建议
对于需求小于供给或未来需求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的区域来说,宜谨慎放贷。
限制进入涉及以下项目和技术的企业的信贷业务:
供热锅炉单台容量20吨/时及以上者,热负荷年利用大于4000小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项目需慎入,根据相关规定这种锅炉应改造为热电联产。
第五节 退出类信贷政策建议
坚决退出污染严重、效率低下,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应该拆除关闭的小火炉项目和高耗能、高污染的小机组项目。
此外,各类热电联产机组应符合下列指标:
一、供热式汽轮发电机组的蒸汽流既发电又供热的常规热电联产,应符合下列指标:
1.总热效率年平均大于45%。总热效率=(供热量+供电量X3600千焦/千瓦时)/(燃料总消耗量x燃料单位低位热值〕x100%
2.热电联产的热电比:
(1)单机容量在50兆瓦以下的热电机组,其热电比年平均应大于l00%;
(2)单机容量在50兆瓦至200兆瓦以下的热电机组,其热电比年平均应大于50%;
(3)单机容量200兆瓦及以上抽汽凝汽两用供热机组,采暖期热电比应大于50%。热电比=供热量/(供电量x3600千焦/千瓦时)x100%
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包括:燃气轮机+供热余热锅炉、燃气轮机+余热锅炉+供热式汽轮机。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应符合下列指标:
1.总热效率年平均大于55%;
2.各容量等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的热电比年平均应大于30%。
不能达到上述标准的项目不宜进入。

你可能感兴趣的:(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