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梳理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听完虞大明老师的《在柏林》,脑海中不由自主浮现出了这几句,虞老师以屏幕阅读为载体,引导孩子沉入文本,聚焦细节,直面矛盾,践行质疑发问、想象猜读、链接阅读、联想写话等方法,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面,引导孩子读懂微型小说的大致内容以及文字背后的“反映战争残酷”的主旨,初步了解微型小说“故事以小见大”“空间无限延展”“结尾耐人寻味”的特点。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边问边读,边读边问,从字到词,到内容、情节,抓住矛盾点提问,短短一节课,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们的质疑能力逐步在得到提升;边猜边读,边读边猜,带着猜测的答案往后读,也就是验证性阅读,读到最后,谜底揭开,能体会到那种被猜中的喜悦感;边想边读,边读边想,创设一切机会让孩子透过文字想象;边比边读,边读边比,提供平台,搭建扶手,踩着台阶,攀着扶手,让孩子去发现,用文本促使学生去发现,发现文本的精妙所在。朴实的课堂,沉稳的风格,开放的课堂,着实彰显了名师的姿态。

初看管建刚老师的《教学简案》,真是简案啊,五个环节,只有55个字,搞不懂他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不过课伊始,很快明晰:卖的是迷魂药。思路怪,问题精准,幽默有趣,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在吸引着孩子们,也吸引着台下的我们,一篇课文变成一句话,删掉两个字,需要再加上一个字,三处却不知道,一处却没顾到,透过眼睛感受表情变化,感情朗读,甚至仅仅是两个逗号,也可以拿过来大做文章,一读再读,一品再品,螳螂的凶猛,婵的悠闲,瞬间再现。由讲故事到解密策划,到最后指向写作,改编版的出示和解读,管老师似乎有七十二变,曲径通幽处,柳暗花明时,实实在在验证管老师的教学主张,上课只解决三件事:朗读,内容理解,指向写作。多读并不代表会写读者不可能成为作者,充其量只能从一个年轻的读者成为年老的读者,从读者到作者的关键通道是培养学生写的阅读思维,如何找到写作的表达点和阅读的理解点,二者结合,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管老师,大家风范,名不虚传!

第三位登台的是我的小伙伴逯继英老师,尽管主持人用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样的介绍,可是,逯老师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榜样,优雅温婉的形象,不落俗套的鼓励,层层深入的设计,从扶到放,不急不缓,不急不躁,带领着一班一年级的小朋友渐入佳境,仿佛一汩清泉,无声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也如一缕清风,令听课老师们,有说不出的惬意和舒服,真棒!

王文丽老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让阅读变得单纯起来,四个字就够了,那就是:开卷有益。一切从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开始。猜测,猜想,抓重点,分享课上的统整,连结,推论,比较,视觉化,做笔记,这是王老师通过自己的日常实践总结出来的八条策略。

“想要人造船

不是给他木板

也不是给他锤子和钉子

而是唤起他

对辽阔大海的无限渴望”

在一首小诗中,王老师结束了她的分享,却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课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