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西行之 西安

西行线路:西安(城墙、碑林、大雁塔)-敦煌(莫高窟、鸣沙山)-雅丹魔鬼城-阳关-玉门关-汉长城-嘉峪关-张掖(七彩丹霞、马蹄寺)-兰州(白塔山、黄河母亲像、中山桥)-西宁(塔尔寺、马步芳公馆)


一路西行之 西安_第1张图片

楔子

记得以前看过某个城市的宣传片,里面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几个女孩站在夜色旖旎的中环,面对着五光十色的光影霓虹,手里提着名牌LOGO的纸包,兴奋得东指西点,笑得花枝乱颤,画外音是个娇俏的女声:“来吧,买东西,吃东西,买东西,吃东西……。”

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一段旅程,总是从看,到吃,再买,人们乐此不疲,循环不止。

我的西北之行,却基本跳出了这个模式,在享受世俗快乐的同时,更得到了精神上莫大的满足。


第一站  西安

八月的西安,流火烁金,从前,她有一个辉煌的名字——长安。

汉代,因城墙走向颇似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长安被称作“斗城”,到了唐代,长安城是当时的“天下中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华彩的篇章。中国历史上约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超过1200年。

抵达西安已是深夜,轻风拂来,带着一股内陆城市特有的味儿,耳边,陕西话铿锵有力,所有的词都发四声,说一不二的干脆,在我这个重庆人听起来,有种陌生的熟悉感。

经过流光溢彩的城楼,看着一群负着硕大行囊的老外背包客,我不禁想,一千多年前,一定也有这样一个夜晚,万头攒动,车马辚辚,各种肤色的人们汇聚在此,谈笑间,时光就这样游走到了今天。

抛开常规的游客线路,我们着重探寻的是久负盛名的“关中八景”——华岳仙掌、雁塔晨钟、草堂烟雾、咸阳古渡、骊山晚照、 曲江流饮、霸柳风雪、太白积雪,其中最令我景仰的,便是“曲江流饮”了。

曲江池位于西安市南约5公里之低凹地带。唐朝时,此地宫殿连绵,楼阁起伏,每逢上巳(三月三日)、中元(七月十五)、重阳(九月九日),皇室贵族、达官显贵们都来此宴乐。新科进士得中,皇帝会在曲江池赐宴,进士们将酒杯放在曲流上,杯随水势,流至谁的面前,必须将其饮尽,成为唐时风尚之一。其实,这种游戏,自古有之,古“逸诗”云:“羽觞随波泛”,汉也有“引流引觞,递成曲水”之说,后来逐渐成为上已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好友,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他们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

想想看,这是多么风雅的一种活动,春来风徐徐,赋诗语声声,青衿长袍,衣衫袖湿,长醉于曲水流溪中……

一路西行之 西安_第2张图片

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而这篇被世人顶礼膜拜的《兰亭集序》,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现存唐人摹刻本藏于西安碑林。

如今的曲江池早已干涸,修缮成人工旅游点,失却了意趣,我们在囫囵了一碗油泼辣子面之后,直奔西安碑林。

参观的过程无需赘述,遗憾的是许多碑刻都被厚厚的玻璃保护,看不真切,相机也因玻璃反光,失去了用武之地,只恨不得把眼睛再睁大一些,再多看一些,真正体会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无上风姿。同行的朋友酷爱书法,自进到碑林,他的心智就已迷失其中,看着如此集中如此完好的各朝代碑刻,完全不知该如何宣泄心中的欢喜,只有不停地拍,不住地看,不断的写,嘴角的笑容保持了好久。

西安碑林保存着一套中国目前仅存的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令人叹为观止。在印刷技术还不发达的唐代,为避免士子们在学习时传抄的错误,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经为范本。由于这套石刻经书刻于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称《开成石经》,其内容包括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周易》、《尚书》、《诗经》、《尔雅》、《孟子》等13部经书。我想,当年这部石经的地位,估计和我们现在的大学课本相当吧。

拉着一步三回头的朋友出了碑林,我们来到大雁塔下,“关中八景”之“雁塔晨钟”就在此。雁塔自古便是清雅高洁之地,本用来存放玄奘法师自天竺取回的经书,法师也在此设立译经院,带领弟子们译经十多年,直到圆寂。如今的大雁塔却人满为患,人们嬉笑追打、四处涂鸦,若是法师泉下有知,必深恨之!

吾家小儿自幼学习书法,此次专为唐书法大家褚遂良之《雁塔圣教序》而来,此碑系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最能代表其独特的风格,为雁塔镇寺之宝。唐书法评论家张怀瓘曾赞曰:“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该碑刻由当时的名刻手万文韶所刻,精细入微,兼得褚书形神。

领着兴奋不已的孩子,大家兴致勃勃地找到碑刻欲行观摩,却被告知需另购门票,好吧,褚公位列初唐四大书法家,自然价更高嘛!谁知购票进入后,一盆冷水浇得众人透心凉——大铁门拦住去路,雁塔圣教序碑刻远在数米之外,还被厚厚的玻璃罩住,如何观其笔法?如何领其神韵?就连拍照,也拉不了这么长的焦距啊!管理员油盐不进,小儿失望至极。若是褚公地下有心,得知其忠实拥趸者无法近赏其墨宝,必深憾之!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遗憾,未尝不是一种体验吧,只得这样自我安慰了。

行走在路上,总是觉得饥肠辘辘,同行的两小儿更是一刻也没停过嘴。除了为抵御骄阳而灌下的一瓶瓶矿泉水,皮脆肉酥的肉夹馍、感觉作料糟蹋了原料的陕西凉皮、没有一丁点儿肉的臊子面、筋道的关中白馍等也轮番下肚,使得我越发想念重庆的火锅和豆花饭,想念豌杂面上香气扑鼻的浇头,进而对每天“面来面去”的西安人深表同情,哪里想到,这只是开始,漫长的面食之旅还在后面等待着我们,此为后话,暂不细表。

一路西行之 西安_第3张图片

从大雁塔出来,同行的朋友本想去昭陵看看,可由于时间不够只得作罢。的确,西安的另一精髓就是历朝历代的王陵,沿着汉武帝茂陵的兴平,到汉景帝阳陵的咸阳,30余公里狭长地带上,密集排布着9位汉代皇帝的陵墓,而唐代的18座皇陵,则沿关中平原北部的北山山脉一字儿拉开,与咸阳原上的汉陵遥相呼应,形成南北两行,依山而建,气势非凡。

而我心中对王陵是有些排斥的,总觉得王者受命于天,自然拥有比常人更为坚韧的魂灵,怕不那么容易随肉身灰飞烟灭,我们进入他们苦心经营的身后地,搞不好他们的灵魂依然静静地伏于室内一角,看着后人来了又去,走了又还,说不定也跟我们一样听着讲解,对今人的臆测和错漏呲之以鼻,若不慎有冒犯,他们只需伸出鬼手那么轻轻一拍……

想到这里,虽然站在7月盛夏的烈日下,我仍觉如寒冰浸背,不禁庆幸此次行程留给西安的时间不长,怕来不及去和历代帝王的鬼魂一一打招呼了。

从碑林到大雁塔,从城墙到钟鼓楼,我的灵魂在汉唐遗风中飘荡,每个毛孔都在咀嚼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长安,一忽儿迷失在晨钟暮鼓的城楼上,一忽儿陶醉在羊肉泡馍的香气里,一忽儿徜徉在高亢醇厚的秦腔中,恨不得把自己掰成许多块,每一块都深深浸入长安的芬芳。

直到坐上西去敦煌的列车,两小儿还在笑着背诵刚学会的西安童谣:“塔(他)大舅,塔(他)二舅,兜斯(都是)塔(他)舅;高昨(桌)子,迪(低)板凳,兜斯(都是)木头……

古朴厚重的长安,让人毕生难忘。


喜欢请点赞,转载请私信。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路西行之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