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而不教,老来难尽孝

养而不教,老来难尽孝_第1张图片
图片选自网络

昨天看到一则消息:3月26日,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七江镇双桂村的13岁留守儿童欧阳某朋,在73岁的孤寡老人张某姑家附近将其杀害,随后,将张某姑身上的700元现今拿走后逃离现场。当案发后警察拘捕他时,他正在网吧上网。

消息引发了近两千条网友评论,有提出应该把欧某枪毙的,不然留下也是祸患,会继续害人;

有人提出不能完全怪孩子,现在的孩子太容易被诱惑,因为上网没钱,杀人,伤人,的事太多。网络暴力一直在影响他们,而不是简单一句留守儿童!网络里面的砍杀直接影响他们现实的思维!

悲剧已经发生,作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除了深感唏嘘,我深知自己没有资格去评判孰是孰非;但作为一名扎根于农村教育近二十年、长时间接触过无数留守儿童的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我想从自己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关于留守儿童成长教育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当中某个环节的缺失或是教育不到位,便很容易导致问题的发生,使孩子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下大多数农村的现象是,父母常年出外打工,很多孩子都成了留守儿童,孩子多半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是隔代抚养,家庭教育根本不到位。

当然,很多家长的要求也很低,只要孩子不学坏,便认为是教育上最大的成功。

但是,脱离家长监管的孩子,由刚开始的内心孤独,到一旦沉迷网络的无拘无束,因为长时间缺少有效的管制,最终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的大有人在。

去年,听八年的老师说起一个学生,经常迟到、旷课,每次打电话到家里,都是孩子的爷爷或奶奶接听,而且对方每次都说孩子早就出门了。后来才知道,孩子打着去上学的旗号早早出了门,其实是去网吧里上网。

孩子的父母知道后,多次打电话回来教育,但均无效果。由于实在无心向学,八年级才上了一个学期,男孩便辍了学。

一年后我再次看见他,头发染成了金黄色,开着一辆看似应该报废的摩托车在大街小巷蹿来蹿去,故意制造出巨大噪音引人侧目。

好几次还看见他和另外几个社会青年坐在商场门口,捧着手机无所事事地上网,神情怠惰。

在我们家前面,有一个男孩,一年前自从有了手机以后,便经常拿着手机到我家后面蹭wifi,天刚亮就到来,天全黑还没离开。有时候站在他家的楼顶,每次看见他的姿势,无一不是低着头看手机屏幕。

男孩住在外婆家里,父母均出外打工。我曾暗示孩子外婆应该对孩子过度沉迷手机的现象加以管制,但对方不以为然,说比他去网吧好多了。

后来我暗中打听那男孩在学校里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二名。

卡尔.威特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提到: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

作者在卡尔还是婴幼儿的时候,便对孩子施予了及时而正确的教育:

卡尔一学会走路,孩子的父母就经常带他去散步,并让他注意天空的颜色、树林的颜色和人们服装的颜色等等,以此来发展他的色彩感觉;

在卡尔还只有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便每天给他讲故事,就像上课一样,她的母亲还找到一套方法吸引小卡尔能够耐心地听下去,每讲到情节高潮处就停下,下面的情节让儿子自己去想象。就是通过这样的培养,卡尔的创造力不断提高;

当卡尔稍大一点以后,卡尔的父亲便经常带他出席各种场合和接触各类人物,以此来增长他的见识和培养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当卡尔还只有十几岁的时候,他便对出席各种场合表现得镇定自若、落落大方。

而当卡尔在数学和语言学习方面表现出惊人的能力而受到众人的赞誉和仰慕的时候,卡尔的父亲则及时阻止了大家的这一行为,避免卡尔因此而骄傲自满、夜郎自大……

总之,看过全书之后,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卡尔的父母都不需要干活,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对孩子进行陪伴和教育,在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之前,父母从来没有缺席过。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正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一出生就有点小智障的卡尔才能激发出巨大的潜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八九岁时就掌握了德育、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等六国语言,并且掌握了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他尤其擅长数学,9岁便考入莱比锡大学;10进入哥根廷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他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在23岁的时候就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轰动但丁研究学界,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

而反观很多农留守儿童,在他们还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很多父母便已经出外打工,在家里陪伴孩子的除了祖父母,便是冰冷的电视或是手机网络,所以那么多孩子沉迷上网,就一点也不足为奇了。

他们在电视的陪伴下,学会了打发时间和娱乐;

他们在手机的陪伴下,学会了交友和吹牛,在虚拟的世界里打杀拼搏,威震四方;

他们在一群同样没有父母管制的死党的陪伴下,学会了抽烟酗酒,装酷耍帅;

……

即使有些孩子没有沉迷网络,但是由于在成长的关键期缺乏家长必要的引导,最终也难以打破阶层的流动,只能和父母和周围大多数人一样走向平庸。

有一个亲戚的儿子,由于父母出外打工,家里又没有老人帮忙照看小孩,于是在孩子还在上三年级的时候,便把他放到寄宿学校去上学,一个学期大概会回来探望一两次,寒暑假再把孩子接出去。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一个学期难得见两次,所以造成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与父母的关系淡薄,成绩也并不理想。初中和高中都是花高价钱买学位入读重点学校,到高中毕业,因为成绩实在不怎么样,于是出去打工。

由于没有技术和学历,只能去从事一些低端的体力工作,报酬也不高,从一千几到带加班时的两三千,一直难以有大的突破。

很多家长外出打工、把孩子放在家里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有条件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希望孩子将来能更好的孝顺自己,让自己老有所养。

但是这样养而不教的结果,就像一棵小树只施肥不扶植,任其自然生长,很容易使孩子的成长偏离方向,到那个时候,别说老了尽孝,能让自己少操点心已经不错。

而很多从留守儿童过渡到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自身难以打破阶层的流动,本身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或生活压力,面对自己日渐老去的父母,也难以很好地尽孝道。

如何更好地解决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如何让留守儿童获得家庭和社会更爱的关爱,是值得每个人乃至全社会深思并解决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而不教,老来难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