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欠你太多了

不要让孩子欠你太多了_第1张图片
(Guzz Soares作品).jpg

前天晚上,刚回到家,就发现门上贴了一张广告,是房产中介贴上去的。上面写着:本人手头有一位客户急需购买一套××小区的二手房用于落户,为了孩子上学。该小区二手房,平均单价在14.5-15.5万左右,一居室可达16万。客户诚意购买。

说实话,在北京看惯了各种天价房,早已经神经麻木了。但这条求房广告还是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并不是一条单纯的租房信息。它是父母们在这个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市场,寻求“教育自救”的一种手段。

很显然,在中国,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为了让孩子享受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忍痛买天价房的父母绝不止一个两个。

可是,这样的关心,在我看来,怎么就如此沉重呢?如果我是这位父母的孩子,在前行的路上,我该要背负着怎样的重担前行呢?

两年前,做毕业论文时,我到北京一所非常好的高中调研。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小男孩儿,至今都印象深刻。那是一次校友交流活动。一间教室里,大部分孩子都在积极地向已经读大学的学长、学姐请教问题,求取经验,只有一个小孩儿,一直坐在位置上不知所措。我问他,难道就没有自己的疑问吗?男孩儿回答说,他不知道要问什么。聊了一会儿,我才知道,为了让他到这所学校读书,他的父母很早就搬了家。学校的课是父母帮忙选的。物理竞赛也是父母替他报的,虽然自己一点也不喜欢。他还说,父母已经帮他选择好了未来要走的路。在高内读完高中,就把他送出国,去见见世面。我问男孩儿,他是否愿意出国,如果真出去了,要去国外学什么。他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说自己其实更喜欢待在中国。但他父母为他付出太多了,自己不想让他们失望。

那一刻,我惊诧于一个16岁的孩子如此没有主见,更惊诧于一个独生子的父母如此付出,同时又如此霸道。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儿并不是个智慧的孩子,可他的父母在尽全力想让他智慧起来。如果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并不能变成他们期待的样子,他们付出了许多年的金钱、时间、精力,将全部成为一场空,该怎么办?这实在让人不敢想象。

前段时间读过一篇文章,夫妻俩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夫妻俩生了一个女儿。但他们发现女儿并不如自己想象得聪明。于是他们开始了给女儿各种补脑、补课,最后终于用强力把女儿的“潜力”开发了出来。女孩儿终于如愿读了名牌大学。毕业后,通过关系,女孩儿进入了一家知名企业。可是,她最终发现自己并不能胜任工作,而且慢慢沦为公司可有可无的对象。她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到此,父母才终于承认女儿并不智慧的事实。

在中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从来都是无比纠结、拧巴的。

父母们花费巨大的金钱代价,投诸巨大的精神寄托,努力将子女培养成人。这背后有一种隐隐的期望,就是孩子将来成才,能够摆脱像自己一样,因为知识匮乏而造成的不幸命运。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虽然许多父母不会明说,可孩子却能感受得到。那就是父母为我付出了太多,我一定要努力,将来有一天能够翻盘,把他们投入的加倍赚回来。

这样想的父母,他们自己累,孩子会更累。在父母看来,孩子的教育是一场长线的赌博;在孩子看来,自己是在背着镣铐在跳舞。在这种气氛烘托下,求学成了一件悲壮的、被赋予了至高意义的事情。

记得高三时,临近高考,每个班级都有高考誓词。我们班的高考誓词其中就有一句,“我要用辛勤的汗水播种希望,我要让父母的微笑在家乡绽放”。今天再读来,这句话实在幼稚。可是当年,喊这句口号时,每个人可都使出了洪荒之力。那时候,每次考试,只要考砸了,就绝望得想哭。内心想的,不是自己怎样,而是觉得对不起父母。后来,我在纪录片《高考》中也看到了极为相似的场景。

其实,每个孩子长大成人,都应该是一个努力追求自我,活出精彩的过程。可是因为父母的过度参与,使得孩子的个人成就与家族的荣耀、光辉,高度捆绑了起来。孰不知,被赋予了过多期望的孩子更容易失去自我,甚至背上巨大的感情包袱。可是并非所有孩子,都能背得起这个包袱。当有一天,这个包袱背不动了,很可能就会发生悲剧。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活得更轻松点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让孩子欠你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