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是《Python 数据科学手册》(Python Data Science Handbook)的摘录。
译者:飞龙
协议:CC BY-NC-SA 4.0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看到了如何使用简单的索引(例如,arr [0]
),切片(例如,arr [:5]
)和布尔掩码来访问和修改数组的片段( 例如,arr [arr> 0]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另一种数组索引方式,称为花式索引。
花式索引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简单索引,但是我们传递索引数组来代替单个标量。这使我们能够非常快速地访问和修改数组的复杂子集。
花式索引在概念上很简单:它意味着传递索引数组来同时访问多个数组元素。例如,请考虑以下数组:
import numpy as np
rand = np.random.RandomState(42)
x = rand.randint(100, size=10)
print(x)
# [51 92 14 71 60 20 82 86 74 74]
假设我们想要访问三个不同的元素。 我们可以这样做:
[x[3], x[7], x[2]]
# [71, 86, 14]
或者,我们可以传递单个列表或索引数组来获得相同的结果:
ind = [3, 7, 4]
x[ind]
# array([71, 86, 60])
使用花式索引时,结果的形状反映索引数组的形状,而不是被索引的数组的形状:
ind = np.array([[3, 7],
[4, 5]])
x[ind]
'''
array([[71, 86],
[60, 20]])
'''
花式索引也可以用在多个维度上。 考虑以下数组:
X = np.arange(12).reshape((3, 4))
X
'''
array([[ 0, 1, 2, 3],
[ 4, 5, 6, 7],
[ 8, 9, 10, 11]])
'''
与标准索引一样,第一个索引指代行,第二个索引指代列:
row = np.array([0, 1, 2])
col = np.array([2, 1, 3])
X[row, col]
# array([ 2, 5, 11])
注意结果中的第一个值是X[0,2]
,第二个是X[1,1]
,第三个是X[2,3]
。
花式索引中的索引对遵循“数组计算:广播”中提到的所有广播规则。因此,例如,如果我们在索引中组合列向量和行向量,我们得到一个二维结果:
X[row[:, np.newaxis], col]
'''
array([[ 2, 1, 3],
[ 6, 5, 7],
[10, 9, 11]])
'''
这里,每个行值匹配每个列向量,正如我们在算术运算的广播中看到的那样。例如:
row[:, np.newaxis] * col
'''
array([[0, 0, 0],
[2, 1, 3],
[4, 2, 6]])
'''
重要的是要记住,通过花式索引,返回值反映了索引的广播形状,而不是被索引的数组的形状。
对于更强大的操作,花式索引可以与我们看到的其他索引方案结合起来:
print(X)
'''
[[ 0 1 2 3]
[ 4 5 6 7]
[ 8 9 10 11]]
'''
我们可以组合花式索引和简单索引:
X[2, [2, 0, 1]]
# array([10, 8, 9])
我们可以组合花式索引和切片:
X[1:, [2, 0, 1]]
'''
array([[ 6, 4, 5],
[10, 8, 9]])
'''
我们可以组合花式索引和掩码:
mask = np.array([1, 0, 1, 0], dtype=bool)
X[row[:, np.newaxis], mask]
'''
array([[ 0, 2],
[ 4, 6],
[ 8, 10]])
'''
所有这些索引选项的组合,产生一组非常灵活的操作,用于访问和修改数组值。
花式索引的一个常见用途是从矩阵中选择行的子集。
例如,我们可能有NxD
矩阵表示D
维中的N
非点,例如从二维正态分布中获取的以下几个点:
mean = [0, 0]
cov = [[1, 2],
[2, 5]]
X = rand.multivariate_normal(mean, cov, 100)
X.shape
# (100, 2)
使用我们在“Matplotlib 简介”中讨论的绘图工具,我们可以将这些点可视化为散点图:
%matplotlib inline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eaborn; seaborn.set() # 设置绘图风格
plt.scatter(X[:, 0], X[:, 1]);
让我们使用花式索引来选择 2 0个随机点。 我们首先选择 20 个没有重复的随机索引,然后使用这些索引选择原始数组的一部分:
indices = np.random.choice(X.shape[0], 20, replace=False)
indices
'''
array([93, 45, 73, 81, 50, 10, 98, 94, 4, 64, 65, 89, 47, 84, 82, 80, 25,
90, 63, 20])
'''
selection = X[indices] # 花式索引
selection.shape
# (20, 2)
现在,要查看选择了哪些点,让我们在所选点的位置上绘制大圆圈:
plt.scatter(X[:, 0], X[:, 1], alpha=0.3)
plt.scatter(selection[:, 0], selection[:, 1],
facecolor='none', s=200);
这种策略通常用于数据集的快速分区,在训练/测试拆分中经常用于统计模型的验证(参见“超参数和模型验证”),以及在采样方法中用于回答统计问题。
正如可以使用花式索引来访问数组的某些片段,它也可以用于修改数组的某些部分。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索引数组,我们想将数组中的相应项设置为某个值:
x = np.arange(10)
i = np.array([2, 1, 8, 4])
x[i] = 99
print(x)
# [ 0 99 99 3 99 5 6 7 99 9]
我们可以使用任何赋值运算符。 例如:
x[i] -= 10
print(x)
# [ 0 89 89 3 89 5 6 7 89 9]
但请注意,使用这些操作来重复索引,可能会导致一些潜在的意外结果。 考虑以下:
x = np.zeros(10)
x[[0, 0]] = [4, 6]
print(x)
# [ 6. 0. 0. 0. 0. 0. 0. 0. 0. 0.]
4去了哪里? 这个操作的结果是首先赋值x[0] = 4
,然后是x[0] = 6
。
结果当然是x[0]
包含值 6。很合理,但考虑这个操作:
i = [2, 3, 3, 4, 4, 4]
x[i] += 1
x
# array([ 6., 0., 1., 1., 1., 0., 0., 0., 0., 0.])
你可能希望x[3]
包含值 2,而x[3]
将包含值 3,因为这是每个索引重复的次数。 为什么不是这样?从概念上讲,这是因为x[i] += 1
是x[i] = x[i] + 1
的简写。 求解x[i] + 1
,然后将结果赋给x
中的索引。考虑到这一点,它不是多次递增,而是赋值,这产生了相当不直观的结果。那么如果你想要重复操作的其他行为呢? 为此,你可以使用ufunc
的``at()```方法(自 NumPy 1.8 起可用),并执行以下操作:
x = np.zeros(10)
np.add.at(x, i, 1)
print(x)
# [ 0. 0. 1. 2. 3. 0. 0. 0. 0. 0.]
at()
方法使用指定的值(此处为 1)在指定的索引处(此处为i
),执行给定运算符的原地应用。另一种本质上类似的方法是ufunc
的reduceat()
方法,你可以阅读 NumPy 文档。
你可以使用这些想法有效地分割数据来手动创建直方图。例如,假设我们有 1,000 个值,并希望快速找到它们落入箱中的位置。我们可以使用ufunc.at
计算它,如下所示:
np.random.seed(42)
x = np.random.randn(100)
# 手动计算直方图
bins = np.linspace(-5, 5, 20)
counts = np.zeros_like(bins)
# 为每个 x 寻找合适的桶
i = np.searchsorted(bins, x)
# 给每个这些桶加 1
np.add.at(counts, i, 1)
计数现在反映每个箱中的点数 - 换句话说,直方图:
# 绘制结果
plt.plot(bins, counts, linestyle='steps');
当然,每次想要绘制直方图时都必须这样做是很愚蠢的。
这就是 Matplotlib 提供plt.hist()
例程的原因,它在一行中做了相同事情:
plt.hist(x, bins, histtype='step');
函数将创建与此处看到的几乎相同的图。为了计算分箱,matplotlib
使用np.histogram
函数,它与我们之前做的计算非常相似。 我们在这里比较二者:
print("NumPy routine:")
%timeit counts, edges = np.histogram(x, bins)
print("Custom routine:")
%timeit np.add.at(counts, np.searchsorted(bins, x), 1)
'''
NumPy routine:
10000 loops, best of 3: 97.6 μs per loop
Custom routine:
10000 loops, best of 3: 19.5 μs per loop
'''
我们自己的单行算法比 NumPy 中的优化算法快几倍! 怎么会这样?如果你深入研究np.histogram
源代码(你可以通过输入np.histogram ??
来在 IPython 中这样做),你会发现它比我们所做的简单的搜索更加复杂;这是因为 NumPy 的算法更灵活,特别是在数据点数量变大时,为更好的性能而设计:
x = np.random.randn(1000000)
print("NumPy routine:")
%timeit counts, edges = np.histogram(x, bins)
print("Custom routine:")
%timeit np.add.at(counts, np.searchsorted(bins, x), 1)
'''
NumPy routine:
10 loops, best of 3: 68.7 ms per loop
Custom routine:
10 loops, best of 3: 135 ms per loop
'''
这个比较表明,算法效率几乎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对大型数据集有效的算法,并不总是小数据集的最佳选择,反之亦然(参见“大 O 记号”)。但是自己编码这个算法的好处是,通过理解这些基本方法,你可以使用这些积木来扩展它,来做一些非常有趣的自定义行为。
在数据密集型应用中有效使用 Python 的关键是,了解一般的便利例程,如np.histogram
以及它们何时适用,但也知道如何在需要更精准的行为时使用更低级别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