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知识拾贝(Pytorch)(三):DL元素之二:损失函数

文章目录

    • 1. 回归任务中的损失函数
      • 1.1 MAE loss(L1)
      • 1.2 MSE loss(L2)
      • 1.3 选MSE还是MAE?
      • 1.4 Huber loss 和 Smooth L1 loss
    • 2. 分类任务中的损失函数
      • 2.1 交叉熵损失
        • 2.1.1 什么是交叉熵损失?(举例)
        • 2.1.2 softmax loss
        • 2.1.3 Pytorch中的二分类交叉熵损失
        • 2.1.4 Pytorch中的多分类交叉熵损失
      • 2.2 铰链损失(Hinge loss)
      • 2.3 KL散度
      • 2.4 Triplet loss
    • 3. PyTorch 如何自定义损失函数
      • 3.1 调用torch.Tensor的原生接口
      • 3.2 Pytorch使用numpy/scipy扩展

       对于一个深度学习的训练过程,可以将它描述为让网络输出值和实际值越来越接近的过程。我们通过训练优化器来完成这个过程,还需要一个评估函数来为我们的优化器指明方向。这个评估函数用来估量模型的预测值和真实值的不一致程度,也就是所谓的损失函数。
       Loss函数有很多,并且在很多的深度学习任务中,有时候是需要我们自行去根据任务相关来设计Loss函数的。

1. 回归任务中的损失函数

1.1 MAE loss(L1)

       L1 Loss 是一个衡量输入x(模型预测输出)和目标y之间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也叫MAE Los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L1 Loss 具有稀疏性,为了惩罚较大的值,因此常常将其作为正则项添加到其他Loss中作为约束。L1 Loss的最大问题是梯度在0点不平滑,导致会跳过极小值。
       在Pytorch中,L1 Loss的实例化类为:

class torch.nn.L1Loss(size_average=None, reduce=None, reduction='mean')

       其中N为一个batch的样本数,参数reduction控制batch的loss取每个样本L1 loss的均值还是总和,缺省为mean。
DL知识拾贝(Pytorch)(三):DL元素之二:损失函数_第1张图片

1.2 MSE loss(L2)

       L2 Loss是输入x(模型预测输出)和目标y之间均方误差,所以也叫做MSE Los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同样,L2 Loss也常常作为正则项。
       当y和f(x)也就是真实值和预测值的差值大于1时,会放大误差;而当差值小于1时,则会缩小误差,这是平方运算决定的。MSE对于较大的误差(>1)给予较大的惩罚,较小的误差(<1)给予较小的惩罚。也就是说,对离群点比较敏感,受其影响较大。如果样本中存在离群点,MSE会给离群点更高的权重,这就会牺牲其他正常点数据的预测效果,最终降低整体的模型性能。
       在Pytorch中,L2 Loss的实例化类为:

class torch.nn.MSELoss(size_average=None, reduce=None, reduction='mean')

       同样,N为一个batch的样本数,参数reduction控制batch的loss取每个样本L2 loss的均值还是总和,缺省为mean。
DL知识拾贝(Pytorch)(三):DL元素之二:损失函数_第2张图片

1.3 选MSE还是MAE?

       L1 Loss作为损失函数更稳定,并且对离群值不敏感,而且 L1 Loss 在0处不可导,大部分情况下梯度都是相等的,这意味着即使对于小的损失值,其梯度也是大的。这不利于函数的收敛和模型的学习。另外,在深度学习中,收敛较慢。L2 Loss导数求解速度高,但是其对离群值敏感,不过可以将离群值的导数设为0(导数值大于某个阈值)来避免这种情况。
       在实际的应用中,这两种损失函数的选择要视情况而定:从计算机求解梯度的复杂度来说,MSE 要优于 MAE,而且梯度也是动态变化的,能较快准确达到收敛。但是从离群点角度来看,如果离群点是实际数据或重要数据,而且是应该被检测到的异常值,那么我们应该使用MSE。另一方面,离群点仅仅代表数据损坏或者错误采样,无须给予过多关注,那么我们应该选择MAE作为损失。

1.4 Huber loss 和 Smooth L1 loss

       Huber loss结合了MSE和MAE,定义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uber Loss 包含了一个超参数 δ。δ 值的大小决定了 Huber Loss 对 MSE 和 MAE 的侧重性,当 |y−f(x)| ≤ δ 时,变为 MSE;当 |y−f(x)| > δ 时,则变成类似于 MAE,因此 Huber Loss 同时具备了 MSE 和 MAE 的优点,减小了对离群点的敏感度问题,实现了处处可导的功能。
       Smooth L1 loss就是Huber loss的参数δ取值为1时的形式。在Faster R-CNN以及SSD中对边框的回归使用的损失函数都是Smooth L1 los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mooth L1 Loss 能从两个方面限制梯度:

       1.当预测框与 ground truth 差别过大时,梯度值不至于过大;
       2.当预测框与 ground truth 差别很小时,梯度值足够小

DL知识拾贝(Pytorch)(三):DL元素之二:损失函数_第3张图片
       从上面可以看出,Smooth L1 loss函数实际上就是一个分段函数,在[-1,1]之间实际上就是L2损失,这样解决了L1的不光滑问题,在[-1,1]区间外,实际上就是L1损失,这样就解决了离群点梯度爆炸的问题。

       在Pytorch中,Smooth L1 Loss的实例化类为:

class torch.nn.SmoothL1Loss(size_average=None, reduce=None, reduction='mean')

2. 分类任务中的损失函数

2.1 交叉熵损失

2.1.1 什么是交叉熵损失?(举例)

       在一个多分类任务中,交叉熵损失函数是非常常见的,其定义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

  • [ M M M] ——类别的数量;
  • [ y c y_c yc] ——指示变量(0或1),如果该类别和样本的类别相同就是1,否则是0;
  • [ p c p_c pc] ——对于观测样本属于类别 [c] 的预测概率。

       交叉熵,实际上就是真实标签和预测标签两个分布的交叉熵。举个例子:
       假设一个5分类问题,然后一个样本I的标签 y c y_c yc=[0,0,0,1,0],也就是说样本I的真实标签是4:

  • 假设模型预测的结果概率 p c p_c pc=[0.1,0.15,0.05,0.6,0.1],可以看出这个预测是对的,也就是类别4,那么对应的损失值为 L = − l o g ( 0.6 ) L=-log(0.6) L=log(0.6)
  • 假设 p c p_c pc=[0.15,0.2,0.4,0.1,0.15],这个预测结果就很离谱了,因为真实标签是4,而你觉得这个样本是4的概率只有0.1(远不如其他概率高,如果是在测试阶段,那么模型就会预测该样本属于类别3),对应损失值L=-log(0.1)。
  • 假设 p c p_c pc=[0.05,0.15,0.4,0.3,0.1],这个预测结果虽然也错了,但是没有前面那个那么离谱,对应的损失L=-log(0.3)。
           根据log函数的性质,有-log(0.6) < -log(0.3) < -log(0.1)。可以看出预测错比预测对的损失要大,预测错得离谱比预测错得轻微的损失要大。

2.1.2 softmax loss

       对于网络层中常用的softmax loss,其实,在交叉熵损失的公式里面,如果预测概率 p c p_c pc是由softmax函数(softmax函数输出向量为样本在N个类别中,属于每个类别的概率)得到的。那么此时的softmax loss就是交叉熵loss。

2.1.3 Pytorch中的二分类交叉熵损失

       在Pytorch中,交叉熵 Loss有几个函数,其中,二分类的交叉熵为:

1. class torch.nn.BCELoss(weight=None, size_average=None, reduce=None, reduction='mean')
2. class torch.nn.BCEWithLogitsLoss(weight=None, size_average=None, reduce=None, reduction='mean', pos_weight=None)

       对于BCELoss,由于二分类样本的输出只有两维,所以有:
DL知识拾贝(Pytorch)(三):DL元素之二:损失函数_第4张图片
       其中参数reduction表示一个batch样本loss的统计方式,默认为均值统计。API提供权重参数weight来调整loss值,weight是和分类维度一样的tensor,一般weight默认即可。
       BCEWithLogitsLoss相当于在BCELoss的基础上加了sigmoid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用一个tricks:log_sum_exp ,使得数值结果更加稳定,实际任务时,二分类交叉熵损失建议使用BCEWithLogitsLoss。

2.1.4 Pytorch中的多分类交叉熵损失

       多分类任务的交叉熵loss为:

class torch.nn.CrossEntropyLoss(weight=None, size_average=None, ignore_index=-100, reduce=None, reduction='mean')

       Pytorch的CrossEntropyLoss实际上做了这么几件事情:
       1.计算了一层softmax: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oftmax函数会返回样本分类成每一个类别的概率分数,值在0~1之间。
       2.将Softmax之后的结果取log,将乘法改成加法减少计算量,同时保障函数的单调性 .
       3.上面的输出与Label对应的那个值拿出来,乘以权重weight(用于数据样本分布不均衡的调整),去掉负号,再求均值(reduction缺省为mean)。
       Pytorch中也提供了两个函数:

1. class torch.nn.LogSoftmax(dim=None)
2. class torch.nn.NLLLoss(weight=None, size_average=None, ignore_index=-100, reduce=None, reduction='mean')

       而nn.CrossEntropyLoss的作用就相当于nn.LogSoftmax + nn.NLLLoss。

  • nn.LogSoftmax完成上面的步骤1-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nn.NLLLoss完成上面的步骤3(取出label对应的值):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nn.CrossEntropyLoss已经做了一次softmax,所以它的input在之前不需要再在网络中添加一个softmax层了。

2.2 铰链损失(Hinge loss)

       铰链损失的出名应用是作为SVM的损失函数,其名字来自于Hinge loss的图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 y ^ \hat{y} y^是预测值,为一概率分数, y y y是标签值。与0-1损失相比,Hinge loss的图像如下:
DL知识拾贝(Pytorch)(三):DL元素之二:损失函数_第5张图片
       同样对于多分类问题,Pytorch提供如下函数表示多分类hinge loss:

class torch.nn.MultiMarginLoss(p=1, margin=1.0, weight=None, size_average=None, reduce=None, reduction='mea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次数p一般缺省为1。weight为根据样本类别分布而设置的权重,可选择性设置。margin为hinge的阈值,就像图像表示的函数,1也是margin值。 x [ i ] x[i] x[i]为该样本错误预测的得分, x [ y ] x[y] x[y]为正确预测的得分。两者的差值可用来表示两种预测结果的相似关系,margin是一个由自己指定的安全系数。我们希望正确预测的得分高于错误预测的得分,且高出一个边界值 margin,换句话说, x [ y ] x[y] x[y]越高越好, x [ i ] x[i] x[i]越低越好,( x [ y ] x[y] x[y] x [ i ] x[i] x[i])越大越好,( x [ i ] x[i] x[i] x [ y ] x[y] x[y])越小越好,但二者得分之差最多为margin就足够了,差距更大并不会有任何奖励。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对单个样本正确分类只要有margin的把握就足够了,更大的把握则不必要,过分注重单个样本的分类效果反而有可能使整体的分类效果变坏。分类器应该更加专注于整体的分类误差。

2.3 KL散度

       KL散度也被称为相对熵,常被用于生成模型,比如GAN。在信息论中,关于熵有如下表述:

  • 熵:可以表示一个事件P包含多少信息。
  • KL散度:可以表述事件P和事件P的拟合事件Q有多大不同
  • 交叉熵:可以表述从事件P的角度如何去描述P的拟合事件Q。

       前面说到的交叉熵,便是表达了预测事件和真实事件的相关程度,同样,KL散度也同样能描述两个时间分布的关系,并作为损失函数使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公式是描述连续型事件分布的KL散度公式,不难发现,第一项便是之前说到的交叉熵的连续型,而后一项则是熵本身的定义,反映了事件P的信息量大小,所以,对于真实事件P和预测事件Q,熵,相对熵(KL散度),交叉熵有如下关系:
       P与Q的交叉熵 = P与Q的KL散度 - P的熵
       Pytorch中提供KLDivLoss函数来表述离散型KL散度损失:

class torch.nn.KLDivLoss(size_average=None, reduce=None, reduction='mean')

       对于一个N个样本的batch,KL散度损失做如下计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参数reduction控制batch的loss取每个样本loss的均值还是总和,缺省为mean。

2.4 Triplet loss

       Triplet loss用于训练差异性较小的样本,最初出现在FaceNet的论文中:
FaceNet: A Unified Embedding for Face Recognition and Clustering ,可以学到较好的人脸的embedding。
       Triplet loss的输入是一个三元组:(anchor,positive, negative),其中,从训练数据集中随机选一个样本,该样本称为anchor,然后随机选取和anchor同类的样本positive和不同类的样本negative。下图是人脸embedding产生的Triplet loss:
DL知识拾贝(Pytorch)(三):DL元素之二:损失函数_第6张图片
       训练模型使得Triplet loss最小就是拉近同类(anchor,positive)距离,拉远异类(anchor,negative)距离,如下图:
DL知识拾贝(Pytorch)(三):DL元素之二:损失函数_第7张图片
       Triplet loss的公式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训练的时候会得到很多的三元组(a,p,n),他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easy triplets:loss = 0,d(a, p) + margin < d(a, n),ap对的距离远远小于an对的距离。即,类内距离很小,类间很大距离,这种情况不需要优化。
  • hard triplets:d(a, n) < d(a, p) ,ap对的距离大于于an对的距离,即类内距离大于类间距离。这种情况比较难优化。
  • semi-hard triplets:d(a, p) < d(a, n) < d(a, p) + margin。ap对的距离和an对的距离比较高近。即,很近,但都在一个margin内。比较容易优化。

       一般在训练的时候是随机选取semi-hard triplets 进行训练的,但早期为了网络loss平稳,一般选择easy triplets进行优化,后期为了优化训练关键是要选择hard triplets,他们是活跃的,因此可以帮助改进模型。
       Triplet loss有两种训练方法,

  1. OFFLINE
           将训练集所有数据经过计算得到对应的 embeddings, 然后再计算 triplet loss,这种方式的效率不高,因为要遍历所有的数据得到三元组。
  2. ONLINE
           在ReID的论文:In Defense of the Triplet Loss for Person Re-Identification中使用了这样的方式。在训练时,分为Batch All和Batch Hard。Batch All计算了一个batch中所有val的的hard triplet 和 semi-hard triplet, 然后取平均得到Triplet loss。而Batch Hard则是对于每一个anchor,都选择距离最大的d(a, p) 和距离最大的d(a, n)。
           论文中选择Batchhard,随机抽取P个人,每个人K张图片形成一个batch,每个人的K张图片之间形成K*(K-1)个ap对,再在剩下其他人里取一个与该ap距离最近的negative,组成apn组并将apn组按照下面式子中的公式取模型里进行训练,使得下面的式子最小化。

DL知识拾贝(Pytorch)(三):DL元素之二:损失函数_第8张图片

       Pytorch中提供TripletMarginLoss函数来实现Triplet loss,其中p为距离范数,默认为2,即2-范数:

class torch.nn.TripletMarginLoss(margin=1.0, p=2.0,size_average=None, reduce=None, reduction='mean')

3. PyTorch 如何自定义损失函数

       关于PyTorch 如何自定义损失函数?总的来说,大体有三种方法:

3.1 调用torch.Tensor的原生接口

       和一般的自定义函数一样只需要在__init__()里面定义好超参数,再在forward里写好计算过程就可以了。因为继承了nn.Module,所以这个loss类在实例化之后可以直接运行__call__()方法。
       这里以center loss为例(center loss来自于ECCV 2016 的一篇论文,被使用在ReID任务中,论文地址)

import torch as t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class CenterLoss(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cls_num,featur_num):
        super().__init__()
 
        self.cls_num = cls_num
        self.featur_num=featur_num
        self.center = nn.Parameter(t.rand(cls_num,featur_num))
 
    def forward(self, xs,ys):   
        self.center_exp = self.center.index_select(dim=0,index=ys.long())
        count = t.histc(ys,bins=self.cls_num,min=0,max=self.cls_num-1)
        self.count_dis = count.index_select(dim=0,index=ys.long())+1
        loss = t.sum(t.sum((xs-self.center_exp)**2,dim=1)/2.0/self.count_dis.float())
 
        return loss

3.2 Pytorch使用numpy/scipy扩展

       原生接口提供了torch.nn.functional模块来代替一些函数操作,当该模块功能不能满足自定义函数的功能实现要求时,我们可以先将tensor转换为numpy,再使用numpy/scipy来实现函数功能,最后再返回tensor。下面是Pytorch官网给出的使用numpy/scipy扩展自定义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案例:

import torch
from torch.autograd import Function
from numpy.fft import rfft2, irfft2


class BadFFTFunction(Function):
    @staticmethod
    def forward(ctx, input):
        numpy_input = input.detach().numpy()  #先转换成Numpy
        result = abs(rfft2(numpy_input))
        return input.new(result)

    @staticmethod
    def backward(ctx, grad_output):
        numpy_go = grad_output.numpy()
        result = irfft2(numpy_go)
        return grad_output.new(result)

def incorrect_fft(input):
    return BadFFTFunction.apply(input)




input = torch.randn(8, 8, requires_grad=True)
result = incorrect_fft(input)
print(result)
result.backward(torch.randn(result.size()))   #返回tensor
print(input)


'''
运算结果:
tensor([[ 5.9226,  6.3469,  4.8813,  8.1814,  3.2829],
        [ 7.1644,  6.0789,  3.7858,  6.2823,  2.3036],
        [ 2.1042,  5.3961,  1.2794, 13.0508,  7.8831],
        [11.0937,  6.8053,  4.2092,  2.3636,  4.6894],
        [11.4806,  9.2691,  2.2958,  4.5882, 15.1742],
        [11.0937, 12.0654,  7.2496,  4.1519,  4.6894],
        [ 2.1042,  5.0917,  4.5153, 12.4071,  7.8831],
        [ 7.1644,  4.8029,  7.4481,  1.6412,  2.3036]],
       grad_fn=)
tensor([[ 0.6201,  1.2492,  0.1847,  0.1239,  0.0867,  0.1096,  1.1102,  0.8024],
        [-1.7598,  0.3906,  1.2448, -0.1645, -0.7275, -1.7156, -0.7443, -1.5144],
        [-0.3217,  0.1188,  0.1551, -0.9676, -0.8834,  0.8660,  0.2944,  2.7816],
        [-0.0698,  0.3642, -1.0339, -0.1114,  0.0208, -1.3441,  0.0184,  0.1927],
        [ 0.1153,  1.5583, -0.9675,  0.3124, -0.2498, -0.5960,  1.4346, -0.5523],
        [ 0.6704, -0.1076,  0.6561,  0.4233,  1.0294, -0.4443,  0.2737,  0.7467],
        [-0.1177,  0.6641,  0.8596,  0.5245, -0.4537,  0.8934, -2.1302,  1.0770],
        [-0.5317,  0.0276,  0.5124, -0.3272,  0.8176, -0.0871,  1.2068, -0.6912]],
       requires_grad=True)
'''

参考:
[1]:https://www.cnblogs.com/wangguchangqing/p/12021638.html
[2]:https://blog.csdn.net/wonengguwozai/article/details/74066157
[3]:https://msd.misuland.com/pd/2884250171976192486
[4]:https://mp.weixin.qq.com/s/Xbi5iOh3xoBIK5kVmqbKYA
[5]:https://blog.csdn.net/weixin_40671425/article/details/98068190
[6]: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191152/article/details/97762005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