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寄养在花盆里丨《生死学十四讲》读书笔记04

每个人都寄养在花盆里丨《生死学十四讲》读书笔记04_第1张图片

这一章的标题是《生寄死归》。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活着都是一种寄养的状态,无论是杨绛小说《我们仨》中说的客栈,还是书中比拟的花盆,我们的常观世界就是花盆那么大。

人的思维受到花盆的限制,因此所做出的判断都是不完整的。无论你在这个花盆里长的多么茂盛,那都是OTB的结果。当然不是说茂盛不重要,但那不是生命的全部,只是一个方向发展出来的生命状态,生命还有另一种状态就是“默存”。

如果人能意识到自己活在一个花盆里,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说明你的根须可能已经突破了一点点花盆的限制,而闻到了大地(存在)母亲的味道,这就是超越心理,而长出来的灵性。

如何走向生命的另一个状态?生出决断心(谛念),这是极不容易的。书中说接近临终时,谛念则与身体状况相合。人在“当下”的观看是投向未来的,且这种投向接近“无限”。比如身边爱你的人,每天看到的景色,我们内心总是有一种错觉,认为这是永远存在的,只有生命进入倒计时,生命才会出现回转,才会想到我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没有做完,才会想到对爱着的人没有好好去爱,才会看到活着的整体。人性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虽然极不容易,我们仍要试着去了解些方便的法门。

第一,要确认我们现在的“活着”是一种被抛与沉沦,是一种“无家可归”的寄养。就像钱钟书一直跟女儿说:回家吧,回家吧,回属于你自己的家。花盆只是一种暂存,大地(存在)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心才能心甘情愿地对“存在”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

第二,否定“活着”给出的意义。比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升职、加薪、考博士、评职称、人们需要我等等。只有解构常人状态,才有可能生决断心。

第三,不要过度认真。每天紧巴着所做的事情,稍微没有做好就心生挫败感。人生就像小时候玩过家家,不要把它太当真,但玩的时候你必须认真,不然没人愿意和你玩儿了,但你说这是真的吗?不是。再比如你去整容,结果漂亮了许多,那炫耀一下就可以了,但如果你反假为真就不必了。这就是认真的不认真,以及不认真的认真,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第四,保持对“不完整”的警觉。什么坐井观天,什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什么三季人,什么朝生暮死,这都是告诉人们你所看到的永远有残缺,常人的思维又何尝能轻易突破花盆的囹圄。

第五,保持对“活着”的焦虑。这可能是一个生命出离的契机,是一次软件的“翻墙”,让你窥到了“常人专政”的牢笼,震惊于“突然发现自身被抛于世的飘荡”。

生寄死归的意思是,当我活着的时候,我寄养在花盆里;当我死的时候,就回归到大地。

任若水 写于2016年4月2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人都寄养在花盆里丨《生死学十四讲》读书笔记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