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随笔

       借共读会再次翻开《百年孤独》,回想起读此书起码不下于三次了。要读懂此书前提得明白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小说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百度百科上解释是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水乳交融,大胆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文学各种表现技巧、手法,以鲜明独异的拉美地域色彩为特征。但明白了魔幻现实主义,也不一定读得懂《百年孤独》。打开豆瓣,2013年01月13日自己还签注了一个短评“阅历不够”,单单站定的每一个字都是力透纸背的自我怀疑和精疲力竭。在年少缺乏自信的时候,一旦不能读懂一本书或者读懂了但完全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多半会很心虚,觉得责任肯定都在自己身上:这么经典的书,我都不知道它好在哪,肯定是我笨极了。既然如此,不但要接着读,还要不断的吹捧,比如在共读群里不经意的引用“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她的内心不再为任何苦痛而波动。她深深遗憾没能在多年前获得这样的领悟,那时还来得及净化记忆,在崭新的光芒下重建世界,平静地唤回傍晚时皮特罗?克雷斯皮身上的薰衣草味道,并将丽贝卡救出悲惨的境地,而这不是出于爱,也不是出于恨,而是出于对孤独的深切理解。”“曾几何时一段真实的经历,一股青春年代不可抗拒的激情,如今对他而言已成为遥远的注脚:虚无而已。”“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我们不走」她说,「就留在这儿,因为我们已经在这儿生了一个孩子。」「我们还没有死人,」他说,「只要没有死人埋在地下你就不属于这里。」” 读着人物多,且名字重复率超高的奥雷里亚诺,读着读者就有把作者从坟墓里拖出来的冲动。还好现在我的认识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不要指望一本书带来的醍醐灌顶,推进一小点知识或者带来一个小启发也是甚幸。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年孤独》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