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赏析:铭园绿水环倩竹;古调清风入碧松

对联赏析:铭园绿水环倩竹;古调清风入碧松_第1张图片
e81ecf680c62a9c4fea16f1dde5fbcd7.jpg

犹如一根轻柔的丝线,突然从历史的斑驳中迸出。它如蛇一样缠绕住我的焦躁与匆忙,我轻轻摩挲着它的纹路,内心重归久违的祥和。闭上眼,我仔细体会着丝线另一头所系的那抹微凉,我突然有种感觉,也许睁开眼,便会身处于一片古朴的绿色庄园——这便是这幅古联给我的第一感觉。

对联赏析:铭园绿水环倩竹;古调清风入碧松_第2张图片
6e6c49e71f29d511ff003eef28414d00.jpg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方寸之间的诗词歌赋往往会凝结大量的悲喜离愁,而对联更是一种意境浓缩的极致典范。铭园绿水环倩竹;古调清风入碧松。短短的十四个字,真是字字珠玑,意蕴不凡,值得我们好好评析一番。

首先,从景物数量来看,十四个字之中竟然蕴藏了六种实物:铭园、绿水、倩竹、古调、清风、碧松。每一种景物都给人一种宁静安致之感,不由得使人心境重向古朴与幽绝。

其次,从色彩来看,通联写绿。绿代表了生机与活力,代表了生命的蓬勃气息。然而该联并不是一味的对绿色进行死板的铺陈,而是通过三个不同的景物来表现绿色整体当中的层次感和律动感。“绿水”之绿是一种碧绿,水面在清风的挑弄下微起涟漪,碧绿便有了律动,有了生命;“倩竹”之绿是一种翠绿,修长的翠竹在微风当中微动细肢,潇潇作响,翠绿便有了律动,有了生命;“碧松”之绿是一种苍绿,松叶在空中和着古调随清风轻舞,苍绿便有了律动,有了生命。

第三,从动静关系上看,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在清风的作用下,绿水波光粼粼,将摇曳的翠竹环抱怀中;古调浮动于清风之中徐徐送达不远的松林。这一切的景物我们都可以在想象中观其行、闻其声,然而内心却不会感到丝毫的嘈杂,反而更是一种豁达的宁静。

第四,从感知觉来看,是一场视听盛宴。本联名园中的一切景物都处于动态之中,给人一种满目秀色的感觉,然而随风渐闻的古琴声更是慰藉了我们的双耳。一边观赏着雅致的风景,一边欣赏着幽动的琴声,让人似梦似幻,仿佛在字里行间就欣赏到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

对联赏析:铭园绿水环倩竹;古调清风入碧松_第3张图片
7f8b2a8f44350f826b6fb8261d22c89b.jpg

第五,从描述场景来看,更为丰满立体。上下联各用一个“长镜头”来进行景物的串联。上联的“镜头”按照由外及里的顺序来凸显景物。我们仿佛就是跟着它来进园游览,我们先是悠然地进入这座铭园,然后不疾不徐地往里走,接着就看到前方那一潭碧水,以及绿水中央的那片修竹。而下联的“镜头”则从另外一个路径来引导我们欣赏更美的风景。我们仿佛看到清风中蕴藏着的袅袅琴音慢悠悠地飘过绿水,飘过修竹,最终飘进不远处的一片松林。两个“长镜头“的运用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路径来欣赏园中的景物,使得整个场景更加宏大和立体。

最后,寓情于景,令人遐想。好的诗句,包括景联,无论对景物描写如何细致逼真,最终一定要落到人的身上,因为好的景物在文字中得以呈现,必定离不开背后隐藏的众人,这其中最起码会有作者的身影。而本联就是以景衬人的范例。上联是对景物的纯粹描写,并没有出现人的痕迹。然而下联的“古调“、”入碧松“就含蓄的表明,在整个场景之中最起码隐藏着两个人,第一个是弹琴的人,第二个是在松林中偷听琴声的人。因为只有人弹琴,古调才可以”入碧松“,而如果没有在松林中偷听琴声的人存在的话,怎知古调就”入碧松“了呢?因为声音是看不见的,只能被耳朵所捕捉。

对联赏析:铭园绿水环倩竹;古调清风入碧松_第4张图片
dc8e4ce0588985672a4d4771e3d8ded5.jpg

我们不禁浮想联翩:一位姑娘闲坐庭前,手抚瑶琴,而一位对她思慕已久的公子却不敢上前,只能藏身于不远处的松林,通过清风的媒介,聆听心上人的琴声。但是,姑娘真的不知有人在偷听琴声吗?这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清风、绿水、修竹、茂林、古琴、清风,再加上才子佳人,这幅古联铺展开来,便是一幅令人莞尔的铭园相思图。怪不得这幅对联会出现在雁山园的相思轩。

佳联如玉,仔细玩味,温润自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联赏析:铭园绿水环倩竹;古调清风入碧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