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六)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对话,沟通实践是教学活动存在的根本特征。

      一.教学:“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这是当然的基本公理。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活动中形成的是多种多样的、多层面的、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与学是一对关系概念,教与学互为内在的要素,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者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现象。

      人类的沟通与合作以语言为媒介,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的基础过程。

      二.对话与文本:“教材”与“教学”概念的重构

      教学“对话”的过程有可能用“文本”的概念,即从“文本产生、文本、文本接受”的整个过程来把握。教学文本是在教学沟通的过程中生产和接受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创造的极其复杂的产物。

      从我国“教学文本”的生产与接受的实际运作看,两个重要的问题亟待研究:

      第一个问题,“教材”概念的广义界定及其编制。教学是由种种要素构成的极其复杂的动力性过程,教学的结构通常由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构成。教学必须包容教师、学生以及共同处置的“第三者”——教材,“教材”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其中,教科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

      第二个问题,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生活化”。随着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的逐步实现,师生将借助于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沟通,达到互识共识。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是重要的,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和生活化,实际上提出了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超越具体情境的课题。

      三.教学规范的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教学遵从了倡导教师权威、坚持知识本位、宣扬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将这三种教育价值观融为一体的课堂教学否定了教学在于沟通与合作的本质,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从而也最终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教学规范转型的挑战。后现代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多尔提出新型的教学规范应该具备“4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谨性”。“丰富性”指课程要有深度、意义的层次,提供多种的可能性和诠释;“回归性”指反思的过程,对意义建构者自身和处于质疑之中的文本加以探索讨论,发展组织、整合、探究和诠释的能力;“相关性”指课程结构的内在关联,及其与文化脉络的关联;“严瑾性”指探寻潜在的假设,促使对话成为有意义的转变性的对话。

      多尔的主张为我们改革课程与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2018年秋季,安徽将正式步入高中新课改新高考,多尔的观点或许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