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微课版)】第1章 概述 课后习题及答案

1-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

计算机网络可以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即连通性和共享性。具体可以展开为提供:浏览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平台;通信和交流的平台;休闲娱乐的平台;资源共享的平台;网上办公的平台等等。

1-2试简述分组交换的特点。

分组交换的实质是——存储转发。存储转发的意思是,在发送报文之前,把较长的报文分割成为一个个较小的数据段,加上必要的控制信息后构成分组。当路由器转发分组时,先将分组临时存储下来,检查首部,查找转发表,找到合适的接口转发出去,给下一个路由器。

1-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电路交换

           主要特点:三次连接;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优点:(1)数据直接传输;(2)时延小,实时性强;(3)交换设备成本低

缺点:始终占用通信链路(包括没有传输数据的时候),(1)线路利用率低;整段信息传送,(2)不便于差错控制;三次连接只要有一步没有完成,(3)通信就不复存在而且不能自动恢复;在传输准备中,要求通信链路中每段链路都是空闲的,因此(4)当业务量大时,无法保证用户的每一个呼叫都能接通

    分组交换

           主要特点: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单个分组传输到相邻接点,通过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优点:利用动态分配传输,逐段占用信道链路,(1)利用率高,高效;为每个独立的分组选择转发路由,(2)灵活;以分组为单位,(3)可以不建立连接就发送分组,迅速;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可以使(4)网络具有很强的生存性,也可以通过可靠。

           缺点:由于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在存储转发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排队,(1)就造成了一定的时延;当排队的分组很多的时候,会造成路由器中无法临时存下分组而被丢弃,(2)造成网络拥塞;由于每一个分组都要加上控制信息,(3)造成其他开销;(4)整个分组转发网还需要专门的管理和控制机制。

    报文交换

           主要特点:同样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优点:不需要分组交换,所以(1)省去了划分分组和重组分组成报文的时间;(2)利用率比电路交换利用率高;(3)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

           缺点:增大了时延;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需要控制信息,增加了开销。

1-3 从以下方面比较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的特点

属性 分组交换网络 电路交换网络
建立连接 无连接、面向连接(X.25) 面向连接
何时需要地址 每一次路由选择和转发的时候 数据从客户进程传输的时候
是否独占链路 否,逐段占用 是,始终占用
网络拥塞 是,当分组过多且路由存储转发慢
数据是否会失序 是?
端到端时延的确定性 不能确定,因为采用路由选择协议 可以确定,因为始终占用信道
适用的数据传输类型 分组 整个文件

1-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因特网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方式,使世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

    第一阶段:从APRANET单个网络走向互联网,最初的分组交换网ARPANET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所有要连接在ARPANET上的主机都直接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而后发展为所有使用TCP/IP协议的计算机都能利用互联网相互通信。

    第二阶段:构成了三级网络:校园网(企业网)->地区网->主干网

    第三阶段:形成了多级ISP结构的因特网

1-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1. 因特网草案:还不是RFC
  2. 建议标准:开始成为RFC文档
  3. (草案标准):现已取消
  4. 因特网标准

1-7 小写和大些开头的英文名字internet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以小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联而成的网络。在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即通信规则)可以是任意的。

以大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因特网)则是一个专有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1-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核心区别是):

        局域网:是计算机硬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通信线路组成的网络,一般限定在较小的区域内,通常采用有线的方式连接起来。

        城域网:规模局限在一座城市的范围内,覆盖的范围从几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城域网基本上是局域网的延伸,通常使用与局域网相似的技术,但是在传输介质和布线结构方面牵涉范围比较广。

        广域网:覆盖的地理范围非常广,又称远程网,在采用的技术、应用范围和协议标准方面有所不同。

按传榆介质分类:

        有线网:采用同轴电缆、双绞线,甚至利用又线电视电视电缆来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又线网通过"载波"空间进行传输信息,需要用导线来实现。

        无线网:用空气做传输介质,用电磁波作为载体来传播数据。无线网包括:无线电话、语音广播网、无线电视网、微波通信网、卫星通信网。

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

        星型网络:各站点通过点到点的链路与中心相连,特点是很容易在网络中增加新的站点,数据的安全性和优先级容易控制,易实现网络监控,但一旦中心节点有故障会引起整个网络瘫痪。

        总线型网络:网络中所有的站点共享一条数据通道,总线型网络安装简单方便,需要铺设的电线最短,成本低,某个站点的故障一般不会影响整个网络,但介质的故障会导致网络瘫痪,总线网安全性低,监控比较困难,增加新站点也不如星型网络容易。

        树型网络:是上述两种网的综合。

        环型网络:环型网容易安装和监控,但容量有限,网络建成后,增加新的站点较困难。

        网状型网络:网状型网络是以上述各种拓扑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应用。

按通信方式分类:

        点对点传输网络:数据以点到点的方式在计算机或通信设备中传输,在一对机器之间通过多条路径连接而成,大的网络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广播式传输网络:数据在共用通信介质线路中传输,由网络上的所有机器共享一条通信信道,适用于地理范围小的小网或保密要求不高的网络。

按网络使用的目的分类:

        共享资源网:使用者可共享网络中的各种资源。

        数据处理网:用于处理数据的网络。

        数据传输网:用来收集、交换、传输数据的网络。

按服务方式分类:

        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C/S计算的模式的结构是分散、多层次和具有图形用户接口的PC机作为客户机,不同的操作系统或不同的网络操作系统对应不同的语言和开发工具,其工作特点是文件从服务器被下载到工作站上,然后在工作站上进行处理,而基于主机的大型机工作特点是所有处理都发生在主机上。

        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主要特点是它与软硬件平台的无关性,把应用逻辑和业务处理规则放在服务器一侧。

        对等网或称为对等式的网络:对等网可以不要求具备文件服务器,特别是应用在一组面向用户的PC机,每台客户机都可以与其他每台客户机实现"平等"对话操作,共享彼此的信息资源和硬件资源,组网的计算机一般类型相同,甚至操作系统也相同,这种网络方式灵活方便,但是较难实现集中管理与控制,安全性也低。

按企业和公司管理分类:

        内部网:一般指企业内部网,自成一体形成一个独立的网络。

        内联网:一般指经改造的或新建的企业内部网,采用通用的TCP/IP作为通信协议,一般具备自己的WWW服务器和安全防护系统,为企业内部服务,不和因特网直接进行连接。

        外联网:采用因特网技术,有自己的WWW服务器,但不一定与因特网直接进行连接的网络,同时必须建立防火墙把内联网与因特网隔离开,以确保企业内部信息的安全。

        因特网:因特网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国际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结合多媒体的"声、图、文"表现能力,不仅能处理一般数据和文本,而且也能处理语音、声响、静止图象、电视图象、动画和三维图形等。

 1.9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 ,对等方式(P2P 方式)即 Peer-to-Peer方式。(1)C/S方式: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而服务器则是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进程)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2)对等连接方式(P2P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可能是客户又同时可能是服务器

        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中最复杂的部分。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C(bit/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电路交换:

              发送时延=x/C+s;传播时延=kd;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x/C+s+kd

        分组交换:

              发送时延=x/C;传播时延=(k-1)p/c+kd(PS,k段链路k-1个路由,每一次转发需要时间,但此时转发的是分组);

              总时延=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x/C+(k-1)p/c+kd

         因为要求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时延小,所有有不等式(x/C+(k-1)p/c+kd)<(x/C+s+kd)

         显然可得到关系(k-1)p/C

1-11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it/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题目也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时延与分组长度有关)

          信息整理:总长=x;分组长=p+h;分组个数=x/p;公式一致

          发送时延=(x/p)*(p+h)/b

          传播时延=(k-1)*((p+h)/b)

          总时延=(x/p)*(p+h)/b+(k-1)*((p+h)/b),求极值则求函数一次导数=0

          得到答案:p=√hx/(k-1)

1-12 从差错控制、时延和资源共享三方面分析,分组交换为什么要将长的报文划分成多个段的分组进行传输?

属性 分组交换网络 报文交换网络
差错控制

减小了出错的概率和重发的数据量,

只需要重发出现错误分组就可以了,

分组比报文短

一旦在中间某个结点出错,

则需要重传整个报文,任务量大

时延

分组长度小,路由器存储转发快,

可以选择最优路由

整段传输每一个路由都需要存下整个

报文,报文数据量大,

在存储转发的过程中增加了时延

资源共享 简化了对缓冲区的管理 一个报文可以发给多个用户

1-13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1.速率

       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

       Bit 来源于 binary digit,意思是一个“二进制数字”,因此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 1 或 0。

       速率即数据率(datarate)或比特率(bit rate)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速率的单位是 b/s,或kb/s, Mb/s, Gb/s 等。

        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

2.带宽

         “带宽”(bandwidth)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现在“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每秒”,或 b/s (bit/s)。   

 3.吞吐量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4.时延

       传输时延(发送时延 )    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5.时延带宽积

6.往返时间RTT

7.利用率

1-14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 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it/s

  (2) 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it/s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到什么结论

         (1)发送时延=数据长度/数据发送率=10^7/10^5=100s

                  传播时延=传输距离/传播速率=10^6/(2*10^8)=5ms

        (2)发送时延=数据长度/数据发送率=10^3/10^9=1us

                  传播时延=传输距离/传播速率=10^6/(2*10^8)=5ms

               从上述计算我们可以知道,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且占主要成分;反之,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在总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小于传播时延且占传播时延主要成分。所以在不确定哪一方占主导地位,贸然改变数据发送率或者传播速度可能对总延时的影响不大,要抓住主要矛盾。

 1-15 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试举出一些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

       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的结构,可以减少协议设计的复杂性,使得各层之间是独立的,增强灵活性,使得网络体系结构上可以分割开,易于实现和维护,同时促进标准化工作。

       日常生活中,比如,甲、乙两地两人a、b通信,a将写好的信交给甲地邮局,甲地邮局经过交通部门将信邮至乙地邮局,b再从乙地邮局取信。这相当于一个三层结构,虽然两个用户、两个邮政局、两个运输部门分处甲、乙两地,但是它们都分别对应同等机构,同属一个子系统,而同处一地的不同机构则不再一个子系统内,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1-16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协议是“水平的”, 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的规则。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协议与服务的关系

       在协议的控制下,上层对下层进行调用,下层对上层进行服务,上下层间用交换原语交换信息。同层两个实体间有时有连接。协议对上层是透明的,服务是上层感知的方式。

1-17 试述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所谓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是为便于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而采用的综合了OSI(Open Systems Imformation )七层模型和TCP/IP的四层模型而得到的五层模型。

各层的主要功能:

(1)应用层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地操作,而且还要作为互相作用的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user agent),来完成一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

(2)运输层

        任务是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间的通信。

        因特网的运输层可使用两种不同的协议。即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面向连接的服务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

        无连接服务则不能提供可靠的交付。只是best-effort delivery,即尽最大努力交付,往往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3)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交付到目的主机。

        路由器的角色很关键

(4)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将在网络层交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e),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实现帧的无差错传输。

         交换机实在此层上应用

(5)物理层

        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输比特流。

         “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指实际电路传送后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

        物理层要考虑用多大的电压代表“1”或“0”,以及当发送端发出比特“1”时,接收端如何识别出这是“1”而不是“0”。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的插头应当有多少根脚以及各个脚如何连接。双绞线、集线器等等

1-18  试解释下列名词: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访问点、客户、服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协议栈: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的运行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在许多情况下,实体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服务访问点SA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体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客户、服务器: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当客户进程需要服务器进程提供服务时就主动呼叫服务进程,服务器进程被动地等待来自客户进程的请求。

1-19 试解释everything over IP和IP over everything的含义。

       everything over IP:即IP为王,未来网络将由IP一统天下。未来的通信网既已肯定以数据信息业务为重心,并普遍使用互联网规约IP,那么网上信息业务宜一律使用IP,即所谓everything over IP。

       IP over everything:在现在的电通信网过渡到光通信网的过程中,IP、ATM、WDM会配合使用,渐渐过渡,既是IPover everything。

1-20 判断以下正误
        (1)提高链路速率意味着减低了信道的传播时延

                  错误,没有分清链路速率的概念。提高链路速率是指提高将比特流发送到链路上的速率;而传播时延与信号的传播速             率以及信道长度有关,与发送速率无关。

        (2)在链路上产生的传播时延与链路的带宽无关

                  正确,因为而传播时延与信号的传播速率以及信道长度有关

        (3)跨越网络提供主机到主机的数据通信的问题属于运输层的功能

                 错误,跨越网络提供主机到主机的数据通信的问题属于网络层的功能,运输层为通信主机进程之间提供逻辑通信功能

        (4)发送时延是分组的第一个比特从发送方发出到该比特到达接收方之间的时间

                  错误,发送时延是分组的第一个比特从发送方发出到最后一个比特离开发送方所需要的时间

        (5)由于动态分配通信宽带与其他通信资源,分组交换能更好更高效地共享资源

                  正确

        (6)采用分组交换在发送数据前不必建立连接,发送突发数据更迅速,因此不会出现网络拥塞

                  错误,错在不会出现网络拥塞。分组转发采用的是存储转发技术,也就是说路由器接收到分组后,缓存到路由器的内             存中,在查找转发表后转发分组。但是路由器缓存空间是有限的,当发出方或者该节点排队分组过多,路由器缓存占满               后,之后到该路由器的分组则被丢失,出现网络拥塞

1-21 一个系统的协议结构有N层,应用程序产生M字节长的报文,网络软件在每层都加上h字节的协议头,网络宽带中至少有多大比率用于协议头信息的传输。

         如果采用OSI模型,除去物理层直接发送比特流不需要添加协议头之外,则6层需要6*h/(M+6*h)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