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leveldb
作为一个 key-value
数据库,它和 redis
的区别在于不仅没有把所有的数据放在内存中,而是把大部分数据放在了磁盘中
leveldb
存数据的流程MemTable
),当占用的内存高于阈值后,将这块内存转为只读(这块只读内存称为 Immutable MemTable
)MemTable
)来写数据Immutable MemTable
的数据添加到存到磁盘中本文将从数据怎么写入磁盘开始讲起(第 3
步中的数据存储到磁盘),数据写入磁盘时会先将数据放在一个名叫 table
的结构中,table
中包含有很多个 block
,block
是真正用来存储 key-value
的
当 table
的大小大于指定阈值时,就会把 table
中的数据写入到磁盘中
table
结构 <beginning_of_file>
[data block 1]
[data block 2]
...
[data block N]
[meta block 1]
...
[meta block K]
[metaindex block]
[index block]
[Footer] (fixed size; starts at file_size - sizeof(Footer))
<end_of_file>
第一眼看着不明觉厉,这是个什么鬼玩意呢
其实 table
就是用来存放多个 data block
的,那问题来了,下面一堆 meta block
/ metaindex block
/ index block
是什么鬼?
当我们在
table
里面查询一个key
,在没有索引的情况下,就需要将所有的data block
遍历一遍,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找的话,十亿级的数据存储找到猴年马月才能找到,怎样才能高效的找到我们需要查询的key
呢,就靠上面所说的那堆鬼东西,这里我们按下不表,后面会详细介绍(挖坑1)
上面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让大家有个基本的概念,本章重点要讲解的是 table
中 data block
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现在来介绍 Leveldb
中最基础的结构,也是真正存储 KV
的结构 data block
搞懂
data block
需要阅读如下源码文件
1 table/block.h // [非常重要|难度:3级] block的结构
2 table/block.cc
3 table/block_build.h // [非常重要|难度:3级] 用于构建 block
4 table/block_build.cc
5 include/leveldb/slice.h // [非常重要|难度:1级] leveldb 中用到的 string 都封装成了 slice
6 util/coding.h // [非常重要|难度:2级] 类型转换,编码转换
7 util/coding.cc
先介绍最简单的 slice
,实际就是把 string
封装了一下,它拥有两个私有变量和几个简单的处理函数
public:
char operator[](size_t n) const; // 符号重载[],返回第n个字符
void remove_prefix(size_t n); // 删除前n个字符
std::string ToString(); // 转成string
int compare(const Slice& b); // 比较字符串大小
bool starts_with(const Slice& x); // 将this.data_前面x.size_个字符替换成x.data_
private:
const char* data_; // 存储字符串
size_t size_; // 记录data_的长度
涉及的小知识 (专为像我这样的新手准备,请看 【Leveldb源码解析新手补充篇】)
size_t
类型inline
内联函数const
有啥作用coding
这个类是用来类型转换和压缩空间的,比如声明一个 uint32
,我们要分配4个字节的空间,如果这个 uint32
只是存储数字 1
,那就太浪费了,一个字节就能搞定,浪费 3
个字节,而 Leveldb
中记录长度的 uint
变量非常多,不压缩的话就会浪费大量的空间
这里只贴在
data block
部分中用到的两个函数,更多关于coding
类的源码分析请看 【Leveldb源码解析工具篇之coding类】
// coding.h
// 将 char* 转换为 uint32_t
inline uint32_t DecodeFixed32(const char* ptr) {
/* 大小端模式,不同机器内存中存储字节的方式不同,这里有两个概念,高/低地址和高/低字节,举个栗子:如果我们要存储 0x12345678
高/低字节:从高位到低位的字节依次是0x12、0x34、0x56和0x78
高/低地址:大端模式 高位高地址,低位低地址;小端模式 低位高地址,高位低地址
大端模式:高地址 0x78|0x56|0x34|0x12 低地址
小端模式:高地址 0x12|0x34|0x56|0x78 低地址 */
// 在Leveldb中不管是什么模式存储,全部转为小端模式
if (port::kLittleEndian) {
// Load the raw bytes
uint32_t result;
// 小端模式不用说,直接存即可
memcpy(&result, ptr, sizeof(result)); // 32位的int占几个字节就将ptr的几个字节拷贝到result中,直接写4不就好了吗?
return result;
} else {
// 大端模式就要转一下了,低位的换到高位,高位的换到低位,因为是转成uint_32_t,所以只有4个字节
// 也就是将 0x78563412 转为 0x12345678,(0x78|0x56 << 8|0x34 << 16|0x12 << 24)
return ((static_cast(static_cast(ptr[0])))
| (static_cast(static_cast(ptr[1])) << 8)
| (static_cast(static_cast(ptr[2])) << 16)
| (static_cast(static_cast(ptr[3])) << 24));
}
}
// 将数字v重新编码,然后放到dst中
void PutVarint32(std::string* dst, uint32_t v) {
char buf[5]; // 这里为啥是5呢,请看 EncodeVarint32函数
// 重新编码 v
char* ptr = EncodeVarint32(buf, v);
// 将重新编码后的 v 放到 dst 中
dst->append(buf, ptr - buf);
}
/* 编码的具体实现,看着有点花眼,其实挺有意思的,耐心往下看,会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这么神奇的办法他们是怎么想到的
编码的目的是为将int存储小数字时所浪费的空间节省下来,有可能节省1个字节,有可能节省2个字节,也有可能节省3个字节
节省的空间不同,int编码后占用的空间也就不固定了
如果直接将int放在string中,那么在string中解析这个int时只需读取4个字节,然后再转成int就是我们所要的int值
我们为什么知道这地方要读取4个字节,因为一个int占4个字节,读取4个字节这个int就结束了
但是编码后的int大小不固定,在string中解析编码后的int,怎么知道要读几个字节
一个字节是8位,大神将一个字节分为两个部分,最高位和低7位,低7位用来存数据,最高位用来表示有没有结束,举个栗子
值为300的int变量,二进制为100101100,在内存中实际只用两个字节,浪费两个字节
在内存中是这么存的 |0|0|0|0|0|0|0|1| 0|0|1|0|1|1|0|0|
而编码后在内存中是这么存的 |0|0|0|0|0|0|1|0| 1|0|1|0|1|1|0|0|
区别在哪儿呢,就是在第8位中插入一位,设置为1,为什么要怎么做
我们上面有讲,一个字节中7位用来存数据,1位表示是否结束,当我们读到一个字节时,判断最高位是否为1
如果是1,说明编码后的int还没有结束,需要继续读下一个字节,直到读到字节的最高位为0为止
PutVarint32 中定义的char数组长度为啥是5呢,在编码过程中,每个字节会拿出1bit来存储于是否结束标识
如果有一个int变量的值本身就占据4个字节,再加上每个字节最高位来存储结束标识,4个字节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定义长度为5的字符数组来存储编码后的int
*/
char* EncodeVarint32(char* dst, uint32_t v) {
// 将 char* 强转为 unsigned char*,这里有个疑问,为啥不直接定义成unsigned char*?
unsigned char* ptr = reinterpret_cast(dst);
// 128是不是有点眼熟呀,2的7次方,二进制写法为0x10000000
static const int B = 128;
if (v < (1<<7)) { // v小于128,说明7bit能存储,那么一个字节就能搞定,将ptr赋值为v,返回ptr的下一个地址
*(ptr++) = v;
} else if (v < (1<<14)) { // 如果v小于(1<<14),说明要两个字节来存储
*(ptr++) = v | B; // v|B是将v的第8位设置为1,然后赋值给ptr,这里只会赋值一个字节
*(ptr++) = v>>7; // 将v右移7位,实际上是为了得到第二个字节,下面的以此类推
} else if (v < (1<<21)) {
*(ptr++) = v | B;
*(ptr++) = (v>>7) | B;
*(ptr++) = v>>14;
} else if (v < (1<<28)) {
*(ptr++) = v | B;
*(ptr++) = (v>>7) | B;
*(ptr++) = (v>>14) | B;
*(ptr++) = v>>21;
} else {
*(ptr++) = v | B;
*(ptr++) = (v>>7) | B;
*(ptr++) = (v>>14) | B;
*(ptr++) = (v>>21) | B;
*(ptr++) = v>>28;
}
return reinterpret_cast(ptr);
}
涉及的小知识 (专为像我这样的新手准备,请看 【Leveldb源码解析新手补充篇】)
上面讲解了一下在 block
中用的工具类,现在开始进入主题,介绍一下 block
的结构(table
和 block
的结构一定要牢牢记住了)
[K-V Record 0] <------------------
[K-V Record 1] |
... |
[K-V Record 16] <-------- |
[K-V Record 17] | |
... | |
[K-V Record n-1] | |
[restart point 0]-------|--------|
[restart point 1]-------|
...
[restart point (n+15)/16]
[restart point number]
K-V Record
里面存储的是 key value
值,在 block
中存储的 key-value
是顺序存储的,所以会出现多个连续的 key
有部分前缀是相同的,leveldb
为了压缩存储,会压缩前缀(具体请往后看),一行记录在 block
具体存储格式为 [key中相同部分大小][key中不同部分大小][value大小][key中不同部分值][value值]
restart point
在前缀压缩时,只记录了 key
中不同部分的数据,相同部分的数据需要从上一个 key
中获取,如果要获取第100个 key
,那么就需要把前 99
个 key
全部遍历出来,这样做的话会使查找 key
时效率很低,leveldb
的做法是相邻的 16
个 key
做一次前缀压缩,restart point
就是记录每 16
个 key
中第一个 key
的偏移量,举个栗子 0 [key中相同部分大小][key中不同部分大小][value大小][key中不同部分值][value值]
1 [key中相同部分大小][key中不同部分大小][value大小][key中不同部分值][value值]
2 [key中相同部分大小][key中不同部分大小][value大小][key中不同部分值][value值]
...
16 [key中相同部分大小][key中不同部分大小][value大小][key中不同部分值][value值]
17 [key中相同部分大小][key中不同部分大小][value大小][key中不同部分值][value值]
这里有 18
行记录,假如存储数据如下:(中间记录忽略)
第0行 [helloantony : antonyvalue]
第1行 [helloatom : atomvalue ]
第2行 [helloboy : boyvalue ]
...
第16行 [worldantony : antonyvalue]
第17行 [worldatom : atomvalue ]
在 data block
中真正存储的情况如下
[0][11][11][helloantony][antonyvalue]
[6][ 3][ 9][tom][atomvalue]
[5][ 3][ 8][boy][boyvalue]
...
[0][11][11][worldantony][antonyvalue]
[6][ 3][ 9][tom][atomvalue]
我们会看到第 0
行和第 16
行的 key
是完整保存的,这两行也是重启点所指向的点,为了方便理解,上面的结构中一条记录用一行显示,但实际存储中这些记录都是存储在一个长字符串中,重启点记录的是第 0
行和第 16
行在字符串中的偏移量,通过这些偏移就能能快速定位到这两个点,可以理解为索引
重启点记录的偏移量怎么计算会在代码中详细讲解(挖坑2)
// block.h
class Block {
public:
// Initialize the block with the specified contents.
explicit Block(const BlockContents& contents); // 构造方法,explicit关键字是不允许隐式构造,具体请看新手篇
~Block();
size_t size() const { return size_; }
Iterator* NewIterator(const Comparator* comparator); // 返回一个迭代器,后面详细介绍
private:
uint32_t NumRestarts() const; // 返回重启点个数
const char* data_; // 这个就是我们上面说的长字符串
size_t size_; // block大小,占据多少个字节
uint32_t restart_offset_; // 第一个restart point在data_中的偏移量
bool owned_; // data_是不是堆分配的内存,如果是的话就需要手动回收
// No copying allowed
Block(const Block&);
void operator=(const Block&);
class Iter; // 内部类,用来迭代 key-value
};
构造函数中出现了一个结构体 BlockContents
,这个结构体是在 table/format.h
中定义的
struct BlockContents {
Slice data; // 存储数据的字符串,类似于block中的data_
bool cachable; // True iff data can be cached ,不太懂这个变量,后续补充
bool heap_allocated; // data是不是堆分配的内存,如果是的话就需要手动回收
};
block
构造方法
// block.cc
Block::Block(const BlockContents& contents)
: data_(contents.data.data()),
size_(contents.data.size()),
owned_(contents.heap_allocated) {
if (size_ < sizeof(uint32_t)) { //block中data_最后的restart_num就已经有4个字节的,如果size_还小于4个字节的话,只能说明这个块是坏的
size_ = 0; // Error marker
} else {
// size_-sizeof(uint32_t)的意思是data_减去最后4个字节(最后4个字节记录着有多少个重启点),减去以后剩下部分大小就是数据大小加上重启点偏移数组大小
// 如果减去的部分全部都是重启点偏移量数组,一个重启点偏移量占据4个字节,那么最多有(size_-sizeof(uint32_t)) / sizeof(uint32_t)个重启点
size_t max_restarts_allowed = (size_-sizeof(uint32_t)) / sizeof(uint32_t);
// block中存储的重启点比最大重启点数还大,只能说明这个块有问题
// 是不是感觉这个地方的写法很怪,我对比了一下leveldb初版中在此处的代码,发现之前不是这么写的,我怀疑是这个地方出现过问题,所以改成这样的
if (NumRestarts() > max_restarts_allowed) {
// The size is too small for NumRestarts()
size_ = 0;
} else {
// 第一个restart point在data_中的偏移量就很好计算了,总大小减去重启点偏移数组大小,再减去重启点个数占据的大小
restart_offset_ = size_ - (1 + NumRestarts()) * sizeof(uint32_t);
}
}
}
block
构造方法说完,这里仅仅是 block
的结构,真正来来操作这个结构的类是 blockbuilder
// blockbuilder.h
class BlockBuilder {
public:
explicit BlockBuilder(const Options* options);
// 重置block
void Reset();
// 往block中添加一个key-value
void Add(const Slice& key, const Slice& value);
// block的大小已经超过限制后的操作
Slice Finish();
// 估算出当前block的大小
size_t CurrentSizeEstimate() const;
bool empty() const {
return buffer_.empty();
}
private:
const Options* options_; // leveldb的一些配置,比如block的大小等等
std::string buffer_; // Destination buffer
std::vector restarts_; // 记录重启点偏移量的数组
int counter_; // 计数器,用于每16个key-value,就要开始记录一个完整的key
bool finished_; // Has Finish() been called?
std::string last_key_; // 记录最后一个key,用于压缩前缀用
// No copying allowed
BlockBuilder(const BlockBuilder&);
void operator=(const BlockBuilder&);
};
} // namespace leveldb
BlockBuilder::BlockBuilder(const Options* options)
: options_(options),
restarts_(),
counter_(0),
finished_(false) {
assert(options->block_restart_interval >= 1);
restarts_.push_back(0); // 第一个重启点就是第一个key,偏移量就是 0
}
// 重置就和构造方法差不多了
void BlockBuilder::Reset() {
buffer_.clear();
restarts_.clear();
restarts_.push_back(0); // First restart point is at offset 0
counter_ = 0;
finished_ = false;
last_key_.clear();
}
// buffer_中存储的是key-value,加上重启点偏移数组大小,再加上重启点个数大小,就是block估算的大小
size_t BlockBuilder::CurrentSizeEstimate() const {
return (buffer_.size() + // Raw data buffer
restarts_.size() * sizeof(uint32_t) + // Restart array
sizeof(uint32_t)); // Restart array length
}
// 划重点
void BlockBuilder::Add(const Slice& key, const Slice& value) {
Slice last_key_piece(last_key_);
assert(!finished_);
// options_->block_restart_interval 默认为16,counter_如果大于16,那就说明异常了
assert(counter_ <= options_->block_restart_interval);
// buffer_为空或添加的key比上一个key小都会异常(顺序存储)
assert(buffer_.empty() // No values yet?
|| options_->comparator->Compare(key, last_key_piece) > 0);
size_t shared = 0; // key中相同部分大小默认为0
// 当计数器没有达到16时,说明没来到下一个重启点
if (counter_ < options_->block_restart_interval) {
// See how much sharing to do with previous string
// 没有到下一个重启点话就可以压缩了,首先得到两个的最小长度
const size_t min_length = std::min(last_key_piece.size(), key.size());
// 得到相同部分大小
while ((shared < min_length) && (last_key_piece[shared] == key[shared])) {
shared++;
}
} else { // 到了新的重启点
// Restart compression
// 先在重启点偏移量数组中记录当前buffer_的大小,也就是偏移量(填坑2),然后重新计数
restarts_.push_back(buffer_.size());
counter_ = 0;
}
// 得到key中不同部分的长度,如果是新的重启点的话shared是0,不同部分就是整个key的长度
const size_t non_shared = key.size() - shared;
// Add "" to buffer_
// 无论是shard还是non_shared一般都不会很大,大部分情况下用一个字节就可以存储,
// 而我们在定义的时候用的是size_t,直接将size_t放在buffer中,大部分情况下会浪费多个字节
// 这里就用到了coding中的编码算法,具体分析请看前面coding类中的解析
// 对照前文中讲到的格式分析
// [key中相同部分大小][key中不同部分大小][value大小][key中不同部分值][value值]
PutVarint32(&buffer_, shared);
PutVarint32(&buffer_, non_shared);
PutVarint32(&buffer_, value.size());
// Add string delta to buffer_ followed by value
buffer_.append(key.data() + shared, non_shared);
buffer_.append(value.data(), value.size());
/*
这个地方有点意思,为啥不直接将key赋值给last_key_,这让我纳闷的很久,隐约可以看出是为了考虑效率?
我把自己的测试结果讲解一下,如有不对还请大家指出
last_key_是string类型,string中有两个成员变量,size和capacity,size表示当前string的长度是多少,capacity是string真实容量
如果我们直接赋值的话string会先将之前存储的数据释放,然后调用隐式构造为last_key_重新分配空间,效率低
如果我们调用resize的话,last_key_仅仅是将shared后面的字节截掉,capacity不会发生改变,也不会重新分配空间
再将non_shared部分添加到last_key_中,最后的效果一样,但是效率却千差万别
*/
last_key_.resize(shared);
last_key_.append(key.data() + shared, non_shared);
assert(Slice(last_key_) == key);
counter_++;
}
// block的大小大于阈值后就会调用finish,就是将重启点偏移数组和重启点个数放到buffer中
Slice BlockBuilder::Finish() {
// Append restart array
for (size_t i = 0; i < restarts_.size(); i++) {
PutFixed32(&buffer_, restarts_[i]);
}
PutFixed32(&buffer_, restarts_.size());
finished_ = true;
return Slice(buffer_);
}
【作者:antonyxu https://antonyxux.github.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