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有棵树》:最初的柔软

《布鲁克林有棵树》:最初的柔软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触《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纯属机缘巧合。然而,从第一眼起,我就被这本书牢牢的吸引住了。布鲁克林有棵树,布鲁克林有棵树,我双手捧着书本念着书名,感觉就像在唱一首歌。

整本书其实是讲述一个贫穷地区的小女孩的成长史的。年幼的弗兰西在本应无忧无虑的年龄却不得不面对艰辛的生活,体味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母亲偏爱弟弟,深爱她的父亲却英年早逝,因家境贫寒,她在学校饱受轻鄙……她也曾忧愁,也曾苦闷,却始终保持着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终于,人生为她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部分情节来源于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在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来展现生活的时候,孩子的天真和善良被刻画的犹为生动,所有世俗意义上的艰辛和困难仿佛都被打上了一层柔光。在孩子单纯懵懂的眼里,贫穷和饥饿也是可以镀着金色的,外界的恶意和伤害让他们难过又困惑。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饥饿与贫穷、困顿与窘迫,也可以被描写的如此温情脉脉。书中的景色描写让人感觉熨帖又宁谧,明明是一个美国作家的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总会让我想起中国的陶渊明。

二十世纪初的纽约布鲁克林,是一片宁静的乐土。而在这里,本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小女孩弗兰西却不得不早早的开始面对生活的艰辛。她和弟弟一起捡垃圾卖钱,忍受着同龄小伙伴的嘲笑。收垃圾的男人喜欢伸手捏女孩子的脸,若是对方不退缩,他会多给一分钱。就为了这一分钱,弗兰西让弟弟等在外面,自己一个人拖着麻袋进去,在那张大手伸过来时,强忍着不做任何动作。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有些酸涩,人都说,同龄的女孩子一般会比男孩子早熟,殊不知,这是因为不论在哪里,女孩子总是比男孩子更容易受到委屈和欺凌。想起前段时间传得沸沸扬扬的林奕含和北电阿廖沙事件,心里五味杂陈。酒桌荤段,猥琐上司,公交色狼……女孩子不得不早早练就一份强大的心理,被迫一边打怪一边学习保护自己。

书中比较引人深思的是家庭的影响。妈妈每天会给全家人煮咖啡。和弟弟不同,比起喝咖啡来,弗兰西更喜欢闻那种又甜又苦的味道,然后,她会把咖啡倒进洗碗池里。尽管知道这一点,但妈妈从来不会反对,也不会把她的那一份节省下来,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一杯咖啡,也有对那杯咖啡的处置权,尽管家境贫寒,但是只要女儿愿意,她很乐意让她体验那种有东西可以浪费的感觉。看到这里的时候不是没有触动的,物质匮乏没有成为取缔公平的一个理由,哪怕家庭贫困,但母亲依然在努力给予自己的孩子精神上富养的供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他们的言行和他们的思想总会于耳濡目染中在孩子身上得到或多或少的延续。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节是爸爸为了帮助弗兰西转到另外一个老师对贫困生也会很友好的学校里去,帮她写信谎称她借住在学校附近的某栋房子里,尽管房屋的主人并不知晓,但心愿达成之后的小女孩依然满怀感激,一心想做些什么予以回报。于是,她每每经过那栋房子,看到屋主没来得及扔掉的垃圾就主动帮忙扔垃圾桶里,看到门前随风飘舞的纸片,就小跑着把它捡起来。虽然什么都没有,尽管对方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知晓,但小女孩依然坚持要尽她自己所能来表达自己的感恩。每每看到这种章节,都会被孩子的纯真所感动。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冷漠和功利,失去了那份敏感的感知能力?

看完之后,合上书本,好奇的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只见网上一片好评。我想起《美人鱼》里邓超扮演的年轻富豪,在路边的烧鸡摊边上吃着廉价的烧鸡时,突然哭了起来。他说小时候家里穷,只能去外面捡吃的。有一天,爸爸捡到了一只鸡腿,“就是这个味道。”我想,就像这只能引发回忆的鸡腿,就像一个人长大以后再去看小王子时会忍不住怅然若失,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就是因为它让人们开始回想自己孩童时代的记忆,然后于不知不觉间,唤醒了人们在最初面对世界时的没有丝毫防备的全部柔软。


无戒写作训练营第七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布鲁克林有棵树》:最初的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