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才》一书为联强国际执行总裁杜书伍所著,讲的是基层员工如何修炼出将才。
书中文章本是杜老板用来教育员工所用的内部EMBA教材,被出版后引起了社会上很好的反响。
《将才》干货满满,深入浅出,以小窥大,让人收获颇多。分享五点如下:
1.人两脚,钱四脚
俗话说,“人两脚,钱四脚”,四只脚跑得比两只脚快,两只脚的人自然追不到四只脚的钱!
一个人如果把很多时间都耗费在金钱的追逐上,则投注在提升自我经验、能力方面的时间也相对较少,自然能力提升的速度就比别人慢,到头来钱也没追到,能力也比别人差,那真是“财能两失”!只有把时间投注在不断提升能力,不断强化自己的实力,如此一来,不但从中可以获得自我满足与成就感,而且财富也会随之而来。人的能力提升了,钱要追人很容易。
在坚持写作的人,有的人想通过写作来挣钱,改善财务状况,甚至最终能实现财务自由。
但一来就把心思放在挣钱上,只能让自己背离写作的初衷,就会整天去研究大众喜欢什么,过分关注点赞,打赏等。长此以往,写出的文章将会失去自己风格和思想,还会因为精力过多浪费在了外在反馈上而不能静心写作。
并且,在开始写作的前几年,在你挣不了什么钱的情况下,又靠什么来坚持呢?
写作高手们当初都是出于对写作的爱好,只有长期坚持多读、多想、多写,不断打磨写作技巧,厚积薄发后才能挣到钱。
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水平高了,四只脚的钱要追人很容易。
2.公交车理论
作者用等公交车来比喻实力和机会的关系。你一定要走到公交车站,车子来了,才搭得上去。大部分情况是到了公交车站,必得等候片刻,车子才会到来;另一种幸运的情况是,到了公交车站,车子随即过来,这样的机运相对微小;还有一种状况是,离公交车站只差六七米,车子来了,你当下跑步追上公交车;而如果你和公交车差距二十米,那班公交车你是搭不上的。
N年前,我为学英语,泡在英语沙龙里。刚开始,会员多达几百人,大家学英语的劲头都很足。但过了一段时间,人数少了很多。因为工作之余学英语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绝大部分人都在从事与英语无关的工作,不知道学了英语有什么用,一些人就打了退堂鼓。
最后,只剩下我们一帮朋友10来个人坚持了下来。我们本身喜欢英语,另外也坚信将来一定能排上用场。N年后,坚持学习英语这帮人大都发展良好。有的成了外企高管,有的成了涉外律师,我由国企跳槽到了外企,后来又进入了外贸行业,还有的成了英语专业的教授。
现在,我们的英语在各行各业都派上了用场。而当初学英语时,没有人知道将来会有什么用,只是努力地学,尽快让自己站在了公交车站。因为跑得快,去得早,公交车站人少(当时英语好的人不多),所以上车容易。
否则,等机会来临再努力,你是赶不上公交车的。即使你慢慢赶到了,也可能会因为人太多而挤不上去。
故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3.资讯过多,让人肤浅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人每天被过量资讯疲劳轰炸。在此情况下,多数人光是接受“新资讯”就应接不暇,更谈不上对每个资讯有充裕的时间消化、吸收。
作者提议首先界定资讯的优先顺序,将资讯分为“核心资讯”、“辅助资讯”与“其它资讯”。核心资讯是指与个人工作或生活会产生立即、必要关联的资讯,是应优先投入时间去理解、思考,并与既有经验做深度的整理、连接;其次是辅助资讯,属于有些关联,但并不会出现即刻效应者;不属于这两者的资讯,则归为其他资讯。
在没有核心资讯时,才可依序去接收辅助资讯和其他资讯。一旦接收了辅助资讯或其他资讯,同样应用心思考、理解。
另一方面,应养成一套习惯和原则,对核心资讯的吸收采取“宁可精,不要多”的原则。即前一个核心资讯未充分思考理解前,切勿放下现有的去接收新的资讯。
现在很多人成天泡在网上看帖,或时刻刷微信,大量信息不断让我们有获得新知的暗爽。知识面狂宽,但肤浅得可怕。读书虽然会比上网好很多,但如果不动脑筋,读过就完了,那读书其实也没什么用。
怎样读书才有用呢?
就是要慎选所学,学则必思。选择和自己工作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书来读,职场人士最好选那些经验类型,能够马上上手的书。还有一些行业的经典书籍,比如做销售的要精读《影响力》、《绝对成交》等。作为核心资讯的书,一定要翻来覆去读上三、四十遍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直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为,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
读书须 “老守一井,力求及泉”。
4.知识与常识
在某一项专业里,几乎有80%都属于常识,该领域的每个人都会,只有最后的20%,才是真正的知识。而一个刚入行的新人,很可能前两年所学到的都只是该行业的常识。
现实生活中,有些年轻人为寻求更好的机会或因不开心而频繁跳槽。在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通过尝试去找到自己所爱无可厚非。但是,也有的年轻人在公司1,2年后,自认为什么都懂了而轻率跳槽。
我们公司曾有新人,好学上进,进步很快。但只呆了不到两年就跳槽了,因为他觉得自己该学的都学完了。却不知,他学到的大都只是流程上的东西,行业的常识。
而国际贸易中很多的Konw-how, 比如在原材料价格波动中如何预判价格走势,和客户价格谈判的各种策略,怎么应对客户抱怨、投诉、索赔,客户和供应商毁约该怎么处理?等等技巧都需要经验的累积,而不呆上10年以上,一个人很难碰到足够多的案例来锻炼,来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这些最重要的知识他都没有学到,跳槽出去也只能在初级职位竞争,很难有大的发展。
真正的知识才是核心竞争力,别把常识当知识。
5.能力养成的五个等级
人在某一领域的学习成长过程,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反映出来的能力高低,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等级,作者称之为:不会、会、熟、精、通。会和不会容易理解。一个人在能力上达到“熟”的等级,代表着他能够在效率与品质这两方面,同时达到一定标准的要求。能在既有工作岗位上,表现得中规中矩,还算称职。
但“熟”只是依样画葫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遇到变化,就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所以,企业中万年基层员工的能力基本就是在这个层次。数十年做同样的事,也没有任何改进。
要想成为将才,至少能力应该达到“精”的层次。要提升到“精”有一个先决条件,即要对所从事的工作能够有深度的了解。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借以掌握每一个运作背后的道理与根源所在,遇到变化时,才知道怎么应对。
而从精到通,则是一个较为漫长、难度较高的过程。就工作而言,一个人必须在同一个领域中,经历过两种类型以上的事物,在精于不同类型的事物之后,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加以去异求同。而在面对这一行业内的其它新事物时,便能够驾轻就熟地应对。
举例来说,我师兄在学习陈式太极拳拳架时,他会去琢磨每一招式背后的原理,“单鞭”怎么打人,“懒扎衣”怎么擒拿,“云手”怎么用等,而我则只是依葫芦画瓢。所以,尽管我的拳打得也很流畅,但和师兄比起来,却差了神韵。
一次在公交车上,俩年轻小偷摸师兄手机,发生争执。下车后,俩小偷围攻师兄,年40的师兄用太极功夫轻松地将俩小偷放倒在地。师兄的太极功夫叫精,而我只是熟,锻炼身体尚可,用于实战却不行。
为精益求精,师兄还经常和太极拳各派高手切磋太极推手,后来索性辞职去了武当山学武当太极。尽管陈式太极拳和武当太极是完全不同的路数,但某些原理还是相通的,毕竟都是内家拳。现在,师兄还打算去青城山学青城太极。以师兄的专研精神和悟性,假以时日,博采众家之长后,他的功夫一定可以从“精”到“通”。
书中精彩的内容绝不止于以上5点,1000亿总裁30年育才心法披露的都是满满的干货,年轻人能够悟到几点并能用于实际,必能加速成长的步伐,早日成为独当一面的将才。
最后,用一句杜书伍的话来结尾,"有人说要玩趁年轻,让人生是彩色。如果急着把人生最重要的十五年挥霍成彩色。我敢说你接下来全都是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