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的学问从何而来?

曾文正公的学问从何而来?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曾文正公既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第一中兴名臣,身后曾誉“中华第一完人”。一位千古奇才,文可安国,武能定邦,其学问事功,传诵千古。一生追求“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可谓“孔子、朱子以后,中兴儒学的圣哲”、“孔孟之后,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他成就了儒家最高的,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勋业。

        曾国藩一生好读书,是所有研究他的学者们所公认的,也被世人所称颂。读书伴随着曾国藩叱诧风云的一生。曾国藩14岁参加县试,考了7次直到23岁才中秀才,或许自知天性不足,曾国藩后天以勤补拙。在27岁中进士以后的十多年间,他利用在翰林院供职的有利条件,广泛涉猎理学、文史、书法、典章制度等大量中国古籍,“日以读书为业”潜心学问,终于成为“一代儒宗”。尽管一生没有大作著述,但《曾国藩家书》,反映其修身、为人、处世、治学、治家、从政、治军的重要思想,足以成为国学经典和人生智慧指南。仔细研究曾文正公的一生,可以说是读书学习的一生。正是一生的读书学习成就了曾文正公的学问,也可以说是成就了他一生的成功。让我们追随历史的脚步去看一看。

曾文正公的学问从何而来?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曾文正公读书有志。“志”是志向、志趣、志气,有志则不甘落人后。曾国藩在致家中诸弟的信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立志”,“有志者则断不甘为下流”,“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曾国藩认为,读书第一要有志,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成大事者,必先读书。”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在曾国藩看来,读书的本意是“进德”和“修业”。 “养成读书好习惯,一辈子不寂寞。”他总结出读书的三大乐趣:“读书声出金石,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曾国藩一生手不释卷,读书到死。哪怕是在战争最激烈、最忙的时候,他仍然读书不辍。正是这样,曾国藩才能从读书中学到真学问。

        曾文正公读书有识。“识”是见识、知识、辨识,有识则知学海无涯。“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曾国藩始终坚信,读书是修身立志、储才养望的关键途径。在写给诸弟信中多次叮嘱:“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在写给子女的信中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读书为明理,明理为修身,修身即为做人。他以多年的宦海生涯告诫子孙“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不必过多考虑功名之事。一生勤于读书、善于读书不仅培养了他穿透历史和现实迷雾的能力,也造就了他能从细微之处洞察历史走向的敏锐。

        曾文正公读书有恒。“恒”就是恒心、恒久、恒定,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他曾以烹调食物比喻读书:如果“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那数年而不能毕一部”,正如煮食物“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用大柴乃易成也”。

        梁启超在盛赞曾国藩的“有恒”时说:“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终身以为常。” “不弄明白绝不罢休,靠着滴水石穿的耐力,一点一滴地积累进步,不可速求,逐步精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读书,为他事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

曾文正公的学问从何而来?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曾国藩曾说:“读书之道,闻道而夕死,殊不易易”。说曾国藩是活到老,学到老,一点儿也不为过。人必先“润身”,方能“及物”,这正是曾国藩与一般理学家、词臣们迥异其趣的地方,《清史稿》在评价曾国藩事功之时指出:“国藩事功,本于学问”,我们大胆改动一下“国藩学问,本于读书”是否也很贴切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文正公的学问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