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铸大学 | 杨启业:催化裂化的探路人

大师铸大学 | 杨启业:催化裂化的探路人

原创 2017-06-22 中国石油大学报 中国石油大学报

大师铸大学 | 杨启业:催化裂化的探路人_第1张图片
大师铸大学 | 杨启业:催化裂化的探路人_第2张图片

杨启业,著名炼油工艺专家,长期从事炼油设计工作。1957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现任中国石化集团北京设计院高级工程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7年8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专业。

1982年攻克了“带外循环管的高效烧焦罐”高效再生技术

1983年:设计开发出技术工艺先进的内取热器

1990年:获第二届国际专利和新技术展览会金牌

1995年:获得国家级发明一等奖。   

党和人民的好院士

大师铸大学 | 杨启业:催化裂化的探路人_第3张图片

杨启业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这句话放在杨启业身上再适合不过了。

1953年,杨启业从江苏南京第九中学毕业,考入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57年毕业后就分配到当时的石油部北京设计院,从此没有离开过他所眷恋的石油催化裂化事业。他就在这个岗位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毕业后仅仅半年,杨启业就开始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为了把实践中得到的东西加以总结,学习新知识,他很少看电影、电视,经常是深夜零点才睡觉。多年来他还常常出差。在他近50年的设计工作里,有7500多天是在现场和工地度过的,有时一年外出时间长达220多天,往往是人还没到北京,单位又为他买好了到另一企业出差的火车票。有时早晨刚到家,晚上又走了。

1999年的夏季,有一次他刚从大庆出差回到北京,石家庄的一家企业现场出了事故,他随即赶往现场。当时他已经感到身体不适,但他没有说。直到同事们觉得他走路的样子有点怪,等事故解决回到北京时,经检查,才发现是脑部毛细血管出血。杨启业对事业的全身心奉献,感动了在场每个人。

催化裂化的探路者

大师铸大学 | 杨启业:催化裂化的探路人_第4张图片

杨启业在指导工作

杨启业为石油“催化裂化”这朵金花奋战40多年,赢得石化企业广泛赞誉。40多年来,他潜心钻研,在催化裂化的道路上攻关不懈,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作为主要负责人攻关成功的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发明奖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若干项;获我国专利5项,美国专利2项。

1979年,在荆门炼油厂对60年代的催化裂化装置进行改造时,杨启业承担了“带外循环管的高效烧焦罐”高效再生技术攻关项目。这次攻关并不顺利。一开始开车出现了滑阀泄漏,修完以后再次开车又出现了催化剂跑损超过设计值的问题。面对厂里人的种种质疑,杨启业顶住压力,和同事们一起拼搏,实验——失败——继续实验……3年来,经历13次反复工作,终于取得成功。

一次成功的治学者

大师铸大学 | 杨启业:催化裂化的探路人_第5张图片

杨启业在伏案

“科学这东西一点都不能掺假,你糊弄它一时,它糊弄你一辈子。”杨启业总是告诉年轻人,“在学校得99分是好学生,但在工程设计中,必须是100分,差一分也可能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多年来,他始终以“勤奋、严谨、敬业、奉献”为人生准则,严谨治学。这种态度让他时刻认真工作,一丝不苟。每张图纸、每条线、每个点、每个数据都仔细校审,对出现问题的人,不管是老同志或新同志,从不讲情面。既避免了浪费和损失,又确保了工程质量。也正是由于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杨启业参加主持的80多套催化裂化装置均一次开车成功。

杨启业的严谨治学让身边设计人员深受教育,同事杨德祥说:“在海南炼化投产前,我们去现场检查,那些装置有的高度达到80到90米,杨老都70多岁了,还和我们年轻人一样要顺着梯子爬到装置里边去亲自测量、检查。”工作中,有时为了弄准一个数据,杨启业往往要跑几个工厂,并参阅许多文献资料。在各项科技攻关中,他亲自测取大量数据,为最后定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大师铸大学 | 杨启业:催化裂化的探路人_第6张图片

杨启业进厂区视察

把祖国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催化裂化,把棘刺留给自己。

回顾杨启业的奉献历程,我们看到一个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分子,看到一个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和精力献给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科学家,看到一个不畏险阻,在实践中寻找真理的追梦者!

来源:青岛名师风采录

整理:张啟霞

编辑:许晨杰

大师铸大学 | 杨启业:催化裂化的探路人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师铸大学 | 杨启业:催化裂化的探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