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层协议
OSI
TCP/IP
它只有四层,相当于五层协议中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网络接口层。
向下的过程中,需要添加下层协议所需要的首部或者尾部,而在向上的过程中不断拆开首部和尾部。
路由器只有下面三层协议,因为路由器位于网络核心中,不需要为进程或者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因此也就不需要传输层和应用层。
I P是T C P / I P协议族中最为核心的协议。所有的 T C P、U D P、I C M P及I G M P数据都以I P数据 报格式传输 ;IP数据报传送 服务 具有不可靠性、无连接性。
各类IP地址的范围
类型 | 范 围 |
---|---|
A | 0.0.0.0到127.255.255.255 |
B | 128.0.0.0到191.255.255.255 |
C | 192.0.0.0到223.255.255.255 |
D | 224.0.0.0到239.255.255.255 |
E | 240.0.0.0到247.255.255.255 |
有三类I P地址:
当一个IP数据包准备好了的时候,IP数据包(或者说是路由器)是如何将数据包送到目的地的呢?它是怎么选择一个合适的路径来"送货"的呢?
最特殊的情况是目的主机和主机直连,那么主机根本不用寻找路由,直接把数据传递过去就可以了。至于是怎么直接传递的,这就要靠ARP协议了,后面会讲到。
稍微一般一点的情况是,主机通过若干个路由器(router)和目的主机连接。那么路由器就要通过ip包的信息来为ip包寻找到一个合适的目标来进行传递,比如合适的主机,或者合适的路由。路由器或者主机将会用如下的方式来处理某一个IP数据包
这再一次证明了,ip包是不可靠的。因为它不保证送达。
IP地址的定义是网络号+主机号
。但是现在所有的主机都要求子网编址,也就是说,把主机号在细分成子
网号+主机号
。最终一个IP地址就成为 网络号码+子网号+主机号。
B类网络地址 (1 4 0 . 2 5 2),在剩下的16 bit中,8 bit用于子网号,8 bit用于主机号。这样就允许有
2 5 4个子网,每个子网可以有2 5 4台主机。 (8位一共有256种可能,由于全0或全1的主机号都是无效的, 所以就有254种可能)。
网络层实现主机之间的通信,而链路层实现具体每段链路之间的通信。因此在通信过程中,IP 数据报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始终不变,而 MAC 地址随着链路的改变而改变。
网络层实现主机之间的通信,而链路层实现具体每段链路之间的通信。因此在通信过程中,IP 数据报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始终不变,而 MAC 地址随着链路的改变而改变。
每个主机都有一个 ARP 高速缓存,里面有本局域网上的各主机和路由器的 IP 地址到 MAC 地址的映射表。
如果主机 A 知道主机 B 的 IP 地址,但是 ARP 高速缓存中没有该 IP 地址到 MAC 地址的映射,此时主机 A 通过广播的方式发送 ARP 请求分组,主机 B 收到该请求后会发送 ARP 响应分组给主机 A 告知其 MAC 地址,随后主机 A 向其高速缓存中写入主机 B 的 IP 地址到 MAC 地址的映射。
Ping 是 ICMP 的一个重要应用,主要用来测试两台主机之间的连通性。
Ping 的原理是通过向目的主机发送 ICMP Echo 请求报文,目的主机收到之后会发送 Echo 回答报文。Ping 会根据时间和成功响应的次数估算出数据包往返时间以及丢包率。
Traceroute 是 ICMP 的另一个应用,用来跟踪一个分组从源点到终点的路径。
Traceroute 发送的 IP 数据报封装的是无法交付的 UDP 用户数据报,并由目的主机发送终点不可达差错报告报文。
注意: UDP是传输层协议,和TCP协议处于一个分层中,但是与TCP协议不同,UDP协议并不提供超时重传,出错重传等功能,也就是说其是不可靠的协议。
UDP端口号
UDP检验和
理论上,I 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是64K(65535字节)(2的16次幂),这是由I P首部16比特总长度字段所 限制的。去除 2 0字节的IP首部和8个字节的U D P首部,U D P数据报中用户数据的最长长度为 65507字节。但是一般网络在传送的时候,一次一般传送不了那么长的协议(涉及到MTU的问题),就只好对数据分片,当然,这些是对UDP等上级协议透明的,UDP不需要关心IP协议层对数据如何分片 。
在一个以太网上,数据帧的最大长度是 1 5 0 0字节 , 其中1 4 7 字节留给数据,假定 I P首部为2 0字节, 而且U D P首部为8字节,所以每片UDP最大数据为1472个字节
另外需要解释几个术语: I P数据报是指 I P层端到端的传输单元(在分片之前和重新组装 之后),分组是指在I P层和链路层之间传送的数据单元。一个分组可以是一个完整的 I P数据报, 也可以是I P数据报的一个分片。
UDP协议的某些特性将会影响我们的服务器程序设计,大致总结如下:
三种 I P地址:单播地址、广播地址和多播地址 ,广播和多播仅应用于 U D P
概念:有时一个主机要向网上的所有其他主机发送帧, 这就是广播 ,多播 (multicast) 处于单播和广播之间:帧仅传送给属于多播组的 多个主机。
广播和多播仅应用于 U D P,它们对需将报文同时传往多个接收者的应用来说十分重要 ,T C P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协议,它意味着分别运行于两主机(由 I P地址确定)内的两进程(由 端口号确定)间存在一条连接。
I P多播提供两类服务:
向多个目的地址传送数据。有许多向多个接收者传送信息的应用:例如交互式会议系 统和向多个接收者分发邮件或新闻。如果不采用多播,目前这些应用大多采用 T C P来完成 (向每个目的地址传送一个单独的数据复制)。然而,即使使用多播,某些应用可能继续采用 T C P来保证它的可靠性。
客户对服务器的请求。例如,无盘工作站需要确定启动引导服务器。目前,这项服务 是通过广播来提供的,但是使用多播可降低不提供这项服务主机的负 担。
TCP保证可靠性的简单工作原理如下 :
- 应用数据被分割成T C P认为最适合发送的数据块。这和 U D P完全不同,应用程序产生的 数据报长度将保持不变。由 T C P传递给I P的信息单位称为报文段或段( s e g m e n t)(参见 图1 - 7)。在1 8 . 4节我们将看到T C P如何确定报文段的长度。
- 当T C P发出一个段后,它启动一个定时器,等待目的端确认收到这个报文段。如果不能 及时收到一个确认,将重发这个报文段。在第 2 1章我们将了解T C P协议中自适应的超时 及重传策略。
- 当T C P收到发自T C P连接另一端的数据,它将发送一个确认。这个确认不是立即发送, 通常将推迟几分之一秒,这将在 1 9 . 3节讨论。
- T C P将保持它首部和数据的检验和。这是一个端到端的检验和,目的是检测数据在传输 过程中的任何变化。如果收到段的检验和有差错, T C P将丢弃这个报文段和不确认收到 此报文段(希望发端超时并重发)。
- 既然T C P报文段作为I P数据报来传输,而 I P数据报的到达可能会失序,因此 T C P报文段 的到达也可能会失序。如果必要, T C P将对收到的数据进行重新排序,将收到的数据以 正确的顺序交给应用层。
- 既然I P数据报会发生重复,T C P的接收端必须丢弃重复的数据。
- T C P还能提供流量控制。 T C P连接的每一方都有固定大小的缓冲空间。 T C P的接收端只 允许另一端发送接收端缓冲区所能接纳的数据。这将防止较快主机致使较慢主机的缓冲 区溢出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TCP中保持可靠性的方式就是超时重发,这是有道理的,虽然TCP也可以用各种各样的ICMP报文来处理这些,但是这也不是可靠的,最可靠的方式就是只要不得到确认,就重新发送数据报,直到得到对方的确认为止。
假设 A 为客户端,B 为服务器端。
三次握手的原因
第三次握手是为了防止失效的连接请求到达服务器,让服务器错误打开连接。
客户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如果在网络中滞留,那么就会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收到服务器端发回的连接确认。客户端等待一个超时重传时间之后,就会重新请求连接。但是这个滞留的连接请求最后还是会到达服务器,如果不进行三次握手,那么服务器就会打开两个连接。如果有第三次握手,客户端会忽略服务器之后发送的对滞留连接请求的连接确认,不进行第三次握手,因此就不会再次打开连接。
以下描述不讨论序号和确认号,因为序号和确认号的规则比较简单。并且不讨论 ACK,因为 ACK 在连接建立之后都为 1。
四次挥手的原因
客户端发送了 FIN 连接释放报文之后,服务器收到了这个报文,就进入了 CLOSE-WAIT 状态。这个状态是为了让服务器端发送还未传送完毕的数据,传送完毕之后,服务器会发送 FIN 连接释放报文。
TIME_WAIT
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端的 FIN 报文后进入此状态,此时并不是直接进入 CLOSED 状态,还需要等待一个时间计时器设置的时间 2MSL。这么做有两个理由:
TCP 使用超时重传来实现可靠传输:如果一个已经发送的报文段在超时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那么就重传这个报文段。
一个报文段从发送再到接收到确认所经过的时间称为往返时间 RTT,加权平均往返时间 RTTs 计算如下:
R T T s = ( 1 − a ) ∗ ( R T T s ) + a ∗ R T T RTTs=(1-a)*(RTTs)+a*RTT RTTs=(1−a)∗(RTTs)+a∗RTT
超时时间 RTO 应该略大于 RTTs,TCP 使用的超时时间计算如下:
R T O = R T T s + 4 ∗ R T T d RTO=RTTs+4*RTT d RTO=RTTs+4∗RTTd
其中 RTT d为偏差。
窗口是缓存的一部分,用来暂时存放字节流。发送方和接收方各有一个窗口,接收方通过 TCP 报文段中的窗口字段告诉发送方自己的窗口大小,发送方根据这个值和其它信息设置自己的窗口大小。
发送窗口内的字节都允许被发送,接收窗口内的字节都允许被接收。如果发送窗口左部的字节已经发送并且收到了确认,那么就将发送窗口向右滑动一定距离,直到左部第一个字节不是已发送并且已确认的状态;接收窗口的滑动类似,接收窗口左部字节已经发送确认并交付主机,就向右滑动接收窗口。
接收窗口只会对窗口内最后一个按序到达的字节进行确认,例如接收窗口已经收到的字节为 {31, 34, 35},其中 {31} 按序到达,而 {34, 35} 就不是,因此只对字节 31 进行确认。发送方得到一个字节的确认之后,就知道这个字节之前的所有字节都已经被接收。
流量控制是为了控制发送方发送速率,保证接收方来得及接收。
接收方发送的确认报文中的窗口字段可以用来控制发送方窗口大小,从而影响发送方的发送速率。将窗口字段设置为 0,则发送方不能发送数据。
如果网络出现拥塞,分组将会丢失,此时发送方会继续重传,从而导致网络拥塞程度更高。因此当出现拥塞时,应当控制发送方的速率。这一点和流量控制很像,但是出发点不同。流量控制是为了让接收方能来得及接收,而拥塞控制是为了降低整个网络的拥塞程度。
TCP 主要通过四个算法来进行拥塞控制: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
发送方需要维护一个叫做拥塞窗口(cwnd)的状态变量,注意拥塞窗口与发送方窗口的区别:拥塞窗口只是一个状态变量,实际决定发送方能发送多少数据的是发送方窗口。
为了便于讨论,做如下假设:
发送的最初执行慢开始,令 cwnd = 1,发送方只能发送 1 个报文段;当收到确认后,将 cwnd 加倍,因此之后发送方能够发送的报文段数量为:2、4、8 …
注意到慢开始每个轮次都将 cwnd 加倍,这样会让 cwnd 增长速度非常快,从而使得发送方发送的速度增长速度过快,网络拥塞的可能性也就更高。设置一个慢开始门限 ssthresh,当 cwnd >= ssthresh 时,进入拥塞避免,每个轮次只将 cwnd 加 1。
如果出现了超时,则令 ssthresh = cwnd / 2,然后重新执行慢开始。
在接收方,要求每次接收到报文段都应该对最后一个已收到的有序报文段进行确认。例如已经接收到 M1 和 M2,此时收到 M4,应当发送对 M2的确认。
在发送方,如果收到三个重复确认,那么可以知道下一个报文段丢失,此时执行快重传,立即重传下一个报文段。例如收到三个 M2,则 M3 丢失,立即重传 M3。
在这种情况下,只是丢失个别报文段,而不是网络拥塞。因此执行快恢复,令 ssthresh = cwnd / 2 ,cwnd = ssthresh,注意到此时直接进入拥塞避免。
慢开始和快恢复的快慢指的是 cwnd 的设定值,而不是 cwnd 的增长速率。慢开始 cwnd 设定为 1,而快恢复 cwnd 设定为 ssthresh。
无连接
、不可靠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保留IP协议的特点,常用于广播和多播,而TCP(传输控制协议 (面向流字符的协议))**通过三次握手机制,为客户端和服务器提供全双工服务,同时还提供了超时和重发机制,保证传输数据不被丢失。4位(版本)+4位(头长度)+8位(服务类型)+16位(总长度:报头区+数据区)
组成的所以最大传输数据为2的16次幂
64K,UDP首部8位IP首部20位,所以UDP理论最大传输数据为64K-1bit-20bit-8bit(事实上受物理网络的限制,要比这个数值小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