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参加一场中国式会议,职场人生怎么称得上圆满?

这几天在参加个行业会议,三天日程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八点到晚上10点,既有颁奖又有分享会,除了专题报告还有行业擂台赛决赛,作为冲着“行业年会”名头而来的我,早已经不知道这锅乱炖的会议主旨到底是什么了。坐在最后一排方便拍照的我,放眼望去,身边的各位要不在埋头做手机阅读,要不就是跟身边人聊着家庭工作烦恼,抑或是认真闭目养神思索人生,认真开会的估计只有那些需要上台的作报告的领导,我想当然的认为,这份认真也只是从上台维持到下台吧。

全程录音并不时会场跑动拍照的我,估计才是最认真开会的人吧。

反正回去还要整理录音,索性来梳理下中国式会议万变不离其宗的流程:

1,集体大合影

不管是300也好,1000也罢,集体大合影必定是中国式大会的必备环节,往往会安排在会前或者会后。组织者只管把人拉到某一处标志性大楼前空地,重要领导坐前排,后面大家挤一挤,微微笑,努力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把头露出来,在摄影师对各个角落的人都进行了一次调整后,1,2,3拉动相机从左边拍到右边,当然,为了确保最多人脸的呈现,摄影师往往会鼓励性的劝说“排的很棒,我们再来一次”。于是,大家只好耐着性子,揉揉僵硬的脸部,在大太阳底下再次对着远方的镜头苦笑。

等收到相片的时候后,会发现相片底部往往被打上了“某年某月某某大会留影纪念”,若想向别人指出自己所在何方,可得拿着放大镜来好好寻找一番。自然,在这种相片里,什么经典的拍照pose都无用武之地,上镜都十分困难,更遑论抢镜?

这类相片,大部分人是不会珍藏的,最大用处,我能想到的只有放在主办单位的办公室或者史料管的橱窗里,在以后某某领导参观的时候,作为一笔带过的介绍。

2,会前领导嘉宾致辞

嗯,如果没有大合影是可以谅解的,那么要是没有领导致辞,铁定是主办方疯了。会议议程中的致辞环节总是用了明目张胆的障眼法,明明只安排了半个小时,可实际情况是五六个领导轮番上阵,每个人10分钟就好。也不过10分钟,领导们的重要讲话只给了我们漫长人生当中的10分钟而已,这么想想,我顿时释然了,决定要好好说说自己参加一场难忘的中国式会议,就好像我们小学时候经常写的“一次难忘的秋游”。

此外,各位领导致辞的文章,应该都不会是自己写的吧。毕竟,开篇都是“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我们有缘相聚,共同研讨本次大会的议题……”,结尾都是“预祝本次大会胜利开幕”或者“感谢某某领导列席”。这么规范的写作,实在不出彩又极其规范,如此没有技术含量的讲话稿,哪里需要日理万机的领导亲自写呢?

我想,写这些稿件的幕后智僚,语文课一定很认真,尤其优秀作文肯定获得不少。

3,主持人充满标签的串词

如果会议实在无聊,有支持人的小互动,还是能把上一轮演讲营造的“全场安恬入睡”的状态叫醒的。醒来会发现,大家欣喜于会议进展倒是挺快,才睡了几次就差不多可以吃中饭了;当然也有人极其不满足,一脸生无可恋的表情,摘下眼镜揉揉双眼,打开会务组发的会议资料洋装认真阅读。

好不容易把大家从睡梦中叫醒,但是主持人一连串标签式的串词和下一位领导充满各式头衔的介绍下,大家又在与瞌睡虫万分痛苦的挣扎中睡去了。天知道,他们是又多想认真听课努力学习行业先进经验,毕竟花了时间付了费千里迢迢舟车劳顿跑来这里,三天呆坐在小板凳上,如此适宜学习的天然条件,拿来入睡实在是太过暴殄天物。

据我过五关斩六将打败瞌睡虫认真听下来,每位上台讲话的领导都至少有两个头衔,并且这些头衔都是不同细分领域或者部门里的负责人,不然又何必在自己名姓之前耗费笔墨精心雕琢是“主任”还是“副主任”呢?

我想,在中国,最会玩跨界的人,领导必定位列其中。

4,色调“高大上”的会场布置

就算一无所知,推门看到偌大的场地摆满套着黄色椅套的椅子,也能秒反应过来“这是开大会呀”,然后明智的选择就是赶紧逃得远远的,即便不用参会,但是光这几百参会人事,背后必然会有上厕所难,吃饭人多,网络不好等等不佳的体验。

当然,对于参会人员而言,流程的体验不佳之苦无处可说;但是会场布置的观感不佳,则是可以大吐特吐槽的点。扪心自问,这个问题,可能也就只有我这个认真开会的人才会关注了。

舞台前部,红色椅子搭配铺着黄色桌布的长条桌,照片里拍出来确认庄严大气上档次,当然也有从低调内敛考虑,换成墨绿桌布的,不过多数会搭配上一个奢华些的舞台,以达到低调和张扬的平衡。

这样的搭配,依然达到互联网领域常说的“所见即所得”,随便瞟一眼就知道是开大会。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对外统一一直的vi系统,会形成品牌效应。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坚持,中国式会议早已经树立了“给点颜色就能理解工作”的江湖地位。

5,美丽宜人的会议地点真让人心累

就我短暂的人生经验和参会经验,中国式会议往往会选择一个风景怡人,地理位置优越的度假区进行。里面必不可少的配备是温泉、泳池、球场、瑜伽馆等等休闲娱乐设施。乍看之下,这番安排真是让人心急火燎的想要赶紧从繁难困重的工作中逃离。

但是,一旦来到会议现场,才知道即便人到中年也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吃饭都是在冗长会议和各位人脉结交中挤出来的半小时完成,想要好好睡一觉都只能依靠各位领导准备的讲稿长一些再长一些,哪里还有空余的时间和闲情去放松呢?

当然,这只是我这样的底层人士参会的经验,据说也有很多会议“挂羊头卖狗肉”,不知道我还要熬多少年才能有幸参与一次?

参会经验少,历练不足,对中国式会议的感悟太过粗浅,“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争取未来可以参加更多形式多样的会议,加深研究才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参加一场中国式会议,职场人生怎么称得上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