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坎坷,历史是幽暗,
历史是旋转的恐怖,历史是秘藏的奢侈,
历史是大雨中的泥泞,历史是悬崖上的废弃。
——《行者无疆》
文丨旧故麻袋
∨
央妈出品,必属精品!
前有被誉为“中华美食纪录片之最”的《舌尖上的中国》,后有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两部记录片均在豆瓣保持着9.3的高分纪录,这是央视高质量产出的最好背书。
如今,在抄袭遍地的综艺圈,能制作出一档原创综艺已实属难得,而央妈一出手,还是不得不让人服气,一部高口碑,高流量的文博探索节目就此诞生,《国家宝藏》让国宝活起来初衷得以实现。
它火了,甚至可以说是火炸了,引来了一大批自来水争相安利,还出现了弹幕狂宠团。《国家宝藏》一经开播,豆瓣评分曾高达9.4,目前稳定在9.2。
虽然这档综艺的名字听起来显得特别严肃和高冷,但内容却非常接地气,中间穿插的小短剧既好笑又不失教育意义,“国宝守护人”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
而且央妈请出的嘉宾团阵容也十分强大,一口气请来了9个大腕儿: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
这群自称自己为“看门人”的博物馆馆长们围坐一圈,对文物各抒己见,颇有一番“老九门”的阵仗。
由于主持人(也称001号讲解员)是《演员的诞生》的主持人张国立,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将这两档综艺放在一起对比,还正好,《国家宝藏》在讲述文物前世故事的时候会穿插一段小短剧,这个小剧场也正是由国宝守护人们担当主演。
不得不说,质量要比《演员的诞生》高的多,就连非科班出身的撒贝宁,演起短剧来也是一板一眼,很有做喜剧演员的天赋。
在我的印象中,文物似乎总是归属于历史的、厚重的、书本的叙述中,纪录片娓娓道来的解说词里,博物馆透亮但孤寂的玻璃柜里。但《国家宝藏》与上面说的这些,都不一样,我也压根就没想到,原来枯燥的文物历史、挖掘、修复还能这么拍。
每一期都会有一个国家级博物院作为主题,并展出馆内三件珍宝,在已经发布的四期中,分别是故宫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张国立曾在节目中说过一句话: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它将文物故事综艺化,利用小剧场表演、亲历者解说、纪录说明等方式,让这些文物的故事,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可看性。
很难想象,冰冷的文物能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屏幕上,并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就比如说段奕宏演了“一把剑”。
但毕竟是科普类节目,并非纯粹的综艺,所以在专业性上,《国家宝藏》也做的算得上一绝。
故宫博物院中的各种釉彩大瓶,因为17种釉彩各自的烧制技艺、要求、难度不一样,其成功的几率也很低,算每一种釉彩的烧制成功率是 70%(这算比较高了),17种全部烧对,那概率也是0.7的17次方,即 0.23%,这万分之二的概率在现在看来几乎可以当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乾隆盛世的工匠们还真就做到了。所以,故宫博物院院长才说,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瓷器烧造技术的巅峰。
还有距今900多年,至今色彩依然绚烂夺目的《千里江山图》卷,全卷长11.95米,烟波浩渺山峦蔚然,连一个撒网小渔夫的情态,都十分精妙。著名画家陈丹青曾在某档节目中说:我去看《千里江山图》,我的脑袋就抵在展柜的玻璃上,看得像个傻子一样。
近千年不褪色,就是这么神奇,更神奇的是,这幅画卷竟然是用宝石绘制而成,孔雀石、蓝铜矿、青金石、朱砂、雌黄、赭石、千年砗榘......用的还都是上品。有了这样的原材料还不行,整幅画卷是整整画了 5 层的成果。美院老师闭关两个多月,才复制出了《千里江山图》的十分之一。
而石鼓是我看见后最不爱的一件珍品,可它背后的故事却是最感人的,石鼓是中古最早的石刻诗文,有2300 年历史,被称为“石刻之祖”,上面的文字最为宝贵。
石鼓历经战乱,几度丢失,却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在日军侵华时期,就有这么一家子三代人,死死守着石鼓。梁金生老先生,他的高祖、曾祖、爷爷、父亲,都先后就职于清宫和故宫博物院,日军侵华时期,就是他的爷爷将故宫的文物护送南迁,战后再由他的爸爸护送回北京。
可要知道,单单每一个石鼓都有1吨重,但历时16年,辗转上万公里,经历轰炸、流寇、车祸、火灾,这些上百万件的文物都无一损毁,创造了二战史上文物保护的奇迹!
弹幕哭成一片。
将历史文物讲的这么具有故事性,也就只有央视做的到了,每一个博物院都有各自的特色,每一见文物都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根基,是后世引以为傲的瑰宝。
我喜欢这档节目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并不是它的制作有多精良,请的演员有多大流量,而是它点燃了我们心中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那份热爱。
《国家宝藏》,说是一档综艺节目,可其实更像是本历史书,若细细地翻,慢慢地品,别有一番滋味。
PS:每一期都有好多可以说的,看来可以一个个博物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