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年前算起,AT&T 公司、IBM 公司、苹果公司 (Apple)、英特尔 (Intel) 公司、微软 (Microsoft) 公司、思科公司 (Cisco) 公司、雅虎 (Yahoo) 公司和谷歌 (Google) 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者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它们都曾经是全球性的帝国,统治着自己所在的产业。

这些公司里面大大小小的人在外人看来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因为,虽然对于一个公司来讲,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它长盛不衰;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讲,一生赶上这样一次浪潮就足够了。对于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来讲,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要预测未来是很难的,但是看看过去和现在,我们也许能悟出一些道理。我愿意借谷歌黑板报的空间,将我这些年来看到的和听到的人和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会谈一谈我对每次浪潮的看法,对上述每个公司的看法,以及对其中关键人物的认识。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也要提到间接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 KPCB 和红杉风投 (Sequoia) 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 (Goldman Sachs) 等等。

 

第一章 — 帝国的余辉(AT&T)

第二章 — 蓝色巨人(IBM)

第三章 — “水果”公司的复兴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

第四章 —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第五章 — 奔腾的芯(英特尔—Intel)

第六章 -- IT业的罗马帝国 (微软 - Microsoft)

第七章 --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 - Cisco)

第八章 -- 英名不朽(杨致远、费罗和雅虎公司)

第九章--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

第十章 --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

第十一章 -- 硅谷的另一面

第十二章 --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第十三章 -- 幕后的英雄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第十四章 --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第十五章 -- 高科技公司的摇篮 — 斯坦福大学

第十六章 --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资银行 

第十七章 -- 挑战者 -- Google

第十八章 -- 成功的转基因 --诺基亚、3m、GE公司

第十九章 -- 印钞机 - 最佳的商业模式

第二十章 -- 互联网2.0

第二十一章 -- 金融危机的冲击

第二十二章 -- 云计算

第二十三章 -- 寻找下一个 Google

 

后记

 

吴军的中文首页

吴军(Jun Wu)的英文首页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第一章 帝国的余晖——AT&T公司

1.每一次的反垄断其实在帮助AT&T修枝剪叶,然后她发展的更好。

2.AT&T失去决策权,谁都没有是公司主人的感觉。最后被拆分了卖。

3.AT&T是非常杰出的公司。贝尔和华生发明电话,Unix和C语言从贝尔实验室诞生。

第二章 蓝色巨人 IBM公司

1.IBM成功归结于保守,毫无疑问保守让IBM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是也让他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立于不败之地。

2.任何经济危机都是淘汰经营不好的公司,为生存下来的公司提供更好的机会。

3.今天我们知道计算机可以单纯用于储存信息,处理文字,打印文章,但是在50年前就能看到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小沃森看到了这一点。

4.IBM研究水平非常高,还参与了很多标准的制定,在商业竞争中起到裁判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

5.在公司内部,引入竞争机制,一个项目让多个组背靠背开发,为了避免互相拆台,每个人的奖金和全公司效益挂钩而不是和项目挂钩。

6.IBM鼓励员工申请专利。

阅读摘录:

为什么IBM能够持续百年呢?
     成功转型
       IBM Research
       世界第一专利申请大户
       最大开源Linux服务器生产商
       保守:缺点 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 优点 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
  1. 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2. 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重视研发投入
  3. 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4. 他也是做芯片的
     路易斯-郭士纳 : 将IBM从一个计算机硬件制造公司到一个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的服务性公司的转变,复兴了IBM
     开源节流、卖掉一些资产、机构和制度改革
     进入竞争机制
  5. 保守的创新者
     固守自己的核心领域80%,很谨慎地开拓新的领域20%
       领先的领域:存储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半导体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
     保守的好处是不容易轻易出错
     IBM如何衡量一个研究员的工作,他告诉我有三条衡量标准: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产品化
     科研必须和产品结合
  6. 内部的优胜劣汰
     管理成本、市场成本、研发成本

 

第三章 苹果公司的复兴——乔布斯和苹果公司

1.新技术必须比老的技术有数量级的进步才能站住脚,在当时,计算机的价格降至几十分之一才会有人买得起。

2.乔布斯是非常优秀的谈判高手,把价格上最强硬的索尼放在最后,他和其它四家公司达成协议,索尼只好就范。

3.苹果的apple tv 失败了,主要是功能超前,应用环境根本不存在(现在技术还没达到)。

4.苹果的成功,是把每一款产品都做到了极致,这很大程度上市因为乔布斯达到了一个将技术和艺术结合的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个就是创新。

5.永远渴望、大智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

 

第四章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A.摩尔定律

1.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it产品价格降一半。计算速度,存储速度,网络的传播速度都包括在内。

2.为了使摩尔定律成立,IT公司必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下一代产品的开发。

3.由于硬件支持,以前不敢想的应用都在不断涌现。

4.公司的研发必须针对多年后的市场。

B.安迪-比尔定律

1.计算机的内存和速度越来越快,但是软件却越来越慢,越来越大。所以就是比尔拿走安迪所给的。(硬件所带来的速度被软件占用了)

2.微软vista迟迟不能面试,从intel到hp,dell等全部的销售都受很大的影响。所以微软的开发速度比预期的慢,软件的业绩不好,那么就一定不能买英特尔的股票。

3.安迪-比尔把原来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电脑、手机等商品变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着整个IT发展。

C.反摩尔定律

1.一个IT今天和18个月前卖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会降一半,成为反摩尔定律。它逼着所有的硬件设备公司必须赶上摩尔定律规定的速度。

2.IBM所在的服务业基本不受反摩尔定律的影响。

3.每一种技术,过不了多少年,量变的潜力就会被挖掘光,这就需要有革命性的发明。在抓住质变的机遇上,小公司负担小,很有可能会后来居上。(质变的技术例如:CPU的纳米和生物技术

4.从事IT行业,想获得高利润,要从上游入手(软件和IT服务业),下游是硬件制造。

5.作者认为10年后的网速可能是现在的一千倍。(到时候互联网会成什么样?这个地方可以好好想想)

 

第五章 奔腾的芯——英特尔公司

1.Intel打败摩托,首先是有微软的帮助,然后是员工工作强度大(和硅谷一样),领导者差距大(摩托是家族公司),Intel更专注。

2.Intel靠市场打赢精简指令集。首先对自己系列产品的兼容性,不拒绝新技术,有独特的眼观,还有运气好。

3.Intel公司商业模式历来是靠大投入,大批量挣钱的。

4.一家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50%后,就不用将市场份额翻番,它应该去挖掘新的成长点。

5.作者认为个人微机领域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市场游戏机市场,会发展成家庭娱乐中心。

 

第六章 IT领域的罗马帝国——微软公司

1.去IBM做报告,每次都要确认报告中的每一页内容都已经公开发表过。因为IBM有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可能用比你还要快的将你没发表的想法实现并且发表。

2.微软利用了10年的夺得了微机操作系统的统治地位(技术落后十年)。

3.盖茨将很多工程师立即停掉手里的工作,不管哪个阶段,立即投入IE的研发。

4.微软一直抄袭出名,但不影响微软继续前行。

5.盖茨是心比天高却脚踏实地的人,绝大多数人办公司是为了将公司卖掉,很少有人想把公司办成一个百年老店。

6.盖茨做每一件事,都是针对全世界所有人的,这样才能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

7.一家公司如果核心业务不稳定,那么他的长期发展一定会有问题。

8.根据巴菲特的投资原则,想赚大钱,要往客厅娱乐这方面靠。

9.微软今后的辉煌,很有可能取决于他的在线部门和游戏部门能否在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胜出。

 

第七章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公司

1.思科早期成功的关键是两个创始人在最合适的时间创办了一个世界上最需要的公司。

2.一家成功的公司的早期员工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们一般是一些非常爱冒险的人。他们技术和能力非常强,常常可以独当一面。并且他们对新技术非常敏感。

3.在公司很小时,抢时间比什么都重要。(网上看到的一句话:一早顶千巧)

4.如何留住早期员工,并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成为每一个上市的科技公司的难题

5.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后,每个人的贡献就不容易体现出来。一些员工虽有很好的方法,也懒得费工夫去推动它,即使推动时受到的阻力会很大。思科的做法是,如果公司里有人要创业,公司又觉得做的东西是好东西,就让他们内部创业。通过这样思科通过技术间接垄断了互联网设备的市场。

6.思科能做到让员工用自己的职务方便去发明去开办公司。

7.华为是思科的主要竞争对手。

8.skype为了保证一个电话能及时传递到对方,他会将该包复制三份通过互联网同时传递,以保证及时送达。

9.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他是否愿意为公司尽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被重视——一方面是收入,另一方面是发言权。

10.思科在voIp技术上的优势,可能会赶上宽带通信革命的浪潮。

 

第八章 英明不朽——杨致远、菲洛和雅虎公司

1.雅虎制定了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开放、免费和盈利

2.一个产业早期的领导者选定的商业模式对这个产业的发展几乎是决定性的。

3.因为杨致远在搞雅虎的时候不是为了挣钱的,所以雅虎能够把互联网办成开放和免费的。

4.流量是互联网最重要(当然是有效流量),广告投放讲究门当户对。

5.雅虎与谷歌不合作,而是发起和谷歌毫无希望的没有必要的竞争。

6.世界上两个较弱的公司合并后,常常离第一名差距更大,因为较弱的公司通常是问题有点多,合作后毛病也和在一起。

7.德克尔大局观很差。在Google的股票上,雅虎的做法应当是持有,因为如果Google失败,雅虎在整个互联网就没有了对手,损失掉 Google的股票无非是小的局部损失,

   但赢得的是整个互联网。反过来,如果Google股价倍增,说明相对来讲雅虎业绩在下降,这时再卖掉Google 的股票可以成倍地得到现金,再回来和Google竞争。

 

第九章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

1.hp在失败的时候收购同样失败的康柏公司,最后更失败。

 

第十章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公司

1.摩托罗拉不是没有看出数字手机将来必会代替模拟手机,而是不情愿看到这件事发生。摩托罗拉在尽可能的延长模拟手机的生命期。

 

第十一章 硅谷的另外一面

1.一个小公司要想成功,有很多因素必须同时具备:

      a.创始人很重要。任何梦想家都不足以成事,因为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实干家。必须有一个小而精的好团队,里面每一个人都不计较个人得失,同甘共苦,否则成则争功,

         败则互相推诿。

      b.技术上,必须是不容易被别人学会和模仿。

      c.要有商业头脑,找到一个可盈利的商业模式。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很难。

      d.判断力和执行力,判断力和执行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经验。

      e.很大的程度要看外部环境.

      f. 要有好运气。

2.上市后,股票能涨上去的只有2%-3%,大部分是股价平平。员工在上市后180天以后才能卖自己的股票。通过创业发大财的人终究是极少数。

3.在硅谷,每天有成百上千的公司成立,但同时有每天成百上千的公司关门。

4.硅谷的工作时间长,在谷歌是在微软工作时间的两倍,在硅谷工作的压力比其它地区大得多。硅谷的生活质量达不到美国的平均水平,但是无数的年轻人把这里当成开拓

   自己事业的首选地,因为它给人机会和梦想

5.硅谷的几十年经验证明,那些初出茅庐的能干出具体事情的年轻人,可能比一个经验丰富但眼高手低的人对公司更有用。

6.谷歌更相信自己的通过面试得到的判断,而不是简历和推荐信。

7.硅谷的高明之处是保证机会均等,硅谷是一个到处可见权威却从不相信权威的地方。

8.在风险投资家看来,一个人的能力,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软实力,是决定创业成功的关键。硅谷公司需要的是能真正做事情的人。

9.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今天落魄的学子可能就是明天业界的领袖。

10.硅谷的硅没有了,创新的灵魂留下了,它保证了硅谷的繁荣和发展。亘古而常青的昨天永远是过去,也永远会再来。

11.硅谷公司上下虽有等级的差异,但彼此都互相尊重,有时候一个优秀的员工的收入可能比他的直接上司还要高。这样大家共事会舒服一些。

 

第十二章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1.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他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的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

第十三章 幕后的英雄——风险投资

1.美国在信用上对每一个人最初假定是诚实的,但有一次在诚信上犯了错误,改了也不是好人。所以投资者敢把钱投给一无所有的创业者。不仅如此,只要严格履行合同,尽量最大努力,即使失败了,投资人还会愿意给他投资,美国人不怕失败,也宽容失败者。

2.是否有数量级的提高是衡量一项新技术是否是革命性的技术的关键。

3.风投在下面3种情况下不投资:不盈利的不投,增长不稳定的不投,公司达不到一定规模的不投。甚至风投只投能在12-24个月有上市计划的公司。

4.一个好的创业题目最要紧的时具有新颖的,别人没想到的,其次,不能和主流公司的业务撞车。要有现成的市场,容易横向扩展,较长时间内会几何数增长。必须具有革命性。

5.风投通常是为创业者雪中送炭,不管创业者成功与否,他们都在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更新。

 

第十四章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A.诺威格定律

1.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后,就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了!必须寻找新的成长点。

B.70-20-10

2.一家公司有70%的市场占有,排名第二的公司占20%的份额,剩下的所有公司分剩下的10%。、

C.基因决定定律

3.成功的一个公司在内部已经优化的非常适合这个市场,做事方法、商业模式、市场定位、文化都已经适应了传统的市场。

4.同一个市场在不同公司眼里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例如PC电脑,微软是“让计算机普及到每一个家庭”为使命,苹果就是让PC越新、越酷、重视产品的品味。

 

第十五章 硅谷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1.创业者要成为全才(Be an expert in all aspects)。

2.学校允许学生利用学校的资源创业,在那个环境里,创业失败也没什么可自卑的。

3.创业的关键之一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4.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来源非常多元化。很多人到了斯坦福并不把自己限定在一个专业上。可以想象,一个计算机博士在和一个住院医生谈论浏览器时,就必须用最通俗的语言

  和他交流,而不是对各种技术评头论足。同事,他可以了解到住院医生对浏览器的需求,比如使用的方便性,安全性,等等。

 

第十六章 科技公司的鼓吹手——投资银行

1.主要说投资银行在科技公司里的作用,又讲了高盛的影响力(我觉得书中讲的有些夸张)以及投资银行的无情。还讲了公司在上市这些地方要注意的内容。

2.百度找的高盛和苏黎世信贷,因为这两个投资银行中都是大客户,所以在初期的180天内市面上几乎没有可流通的股票。保证在180天后百度员工出售股票是获得更多的利润。

 

第十七章 挑战者--google

1.越晚上市,公司做的越大收益越高,因此尽可能地拖后上市时间。

2.当一家公司的股东超过500名并且资产超过一定规模后,即使它不上市也必须在第二年的100天内公布财务状况,所以facebook应该再明天4月28日左右申请上市

3.谷歌进行三次成功的融资,共80亿美元,而且稀释了不到10%的股份。

4.google的前任CEO施密特是一个非常”爱财“的管理者,他永远将现金储备作为他关心的头等大事。

5.巴菲特的成功经验,公司内部的人要有绝对的发言权。google的的B股每股有10个投票权,后来发行的A股只有一个投票权。B股不能流通,只能换成A股出售,A股不能转变成B股。所以创始人只要有10%的股票就有绝对的话语权。

6.杨致远的卓越远见不仅表现在看清了互联网产业正确的发展方向并沿着这个方向去执行,而且从一开始就看到了整理互联网内容的重要性。

7.凡做大事的人,必须有做大事的气度和胸怀。

8.一个中国工程师知道谷歌只有四个人要加10亿,马上试了试google的搜索,发现比雅虎的好得多,于是他当机立断的加盟了google,成为了google第一个华裔员工。

9.在这个领域中,最成功的主导公司将是能帮助世界上每一个人使用计算机的公司。在互联网时代,让所有人很容易免费上网并方便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公司,必将成为互联网时代之王(免费和方便)。

10.和微软一样,谷歌的东西必须面向大众的,并且是便于使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google的网站那么简洁的原因。

11.佩奇是一位极具商业眼光,并且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奇才。google经常请一些各行各业的精英,甚至包括太极拳高手来公司作报告,不管他们做的事有google没有关系。

12.google所有的服务都遵循这个原则,只把互联网的内容送到千家万户就行,至于互联网的内容是谁的并不重要。

13.google的服务直接面对最终用户,和巴菲特不谋而合,在巴菲特看来,广大消费者才是一切商业的衣食父母。不管经济好坏,大家都要上网。所以施密特说谷歌有很强的抗经济衰退的能力。

14.google一直强调网页排名的公正性,于是在网页其他地方嵌入付费广告,这个就是google Adwords的由来。有些人使用google多年,甚至没有注意到google在搜索结果的旁边投放广告。这个adwords有十几个人在很短时间开发完成,在google早起,总相信自己一个人能当十个人使,并且屡屡证明确实如此。

15.google减少中间环节,认为中间环节除了残留利润不带来任何好处,和dell和巴菲特有相似之处。

16.google早期没有追求营业额和利润,而是想办法扩大自己的用户群,除了技术外,把网页做的特别干净,谷歌上的广告比互联网其它广告贵10倍,但广告商还是很愿意。

17.google的销售是行业里数一数二的,在前期拿下了雅虎和美国在想的搜索和广告业务,并确立了google在搜索市场的主导地位。

18.google不相信三个臭皮匠的作用,甚至谷歌宣称只需要天才。google的一道面试题,你认为如何改进google,或者你来了以后如何使我们变得更好。

19.google为了保证工程师们所写程序的质量,鼓励大家多写测试程序

20.google在工程上,对每一个细节要求都很严格,比如一个程序多写了一个空格或者一行超过了80字,都不允许提交,而一个程序的变量名起的不好就不能通过评审。

21.在用人上,一个本科生能做的用一个硕士或者博士做,杀鸡用宰牛刀,这样打造了”瑞士制造“一样的高品质。

22.google最初在开发云计算平台的目的是为了能把大量廉价的服务器集成起来,完成超级计算机的计算和存储功能。在架构设计时就把容错性合并法处理能力考虑的非常周全。google在全球铺设光缆,使google的业务不受网速的瓶颈。google大力推进城市免费wifi业务,云计算的产业链一旦形成,对现在信息产业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重大技术变革预示着产业格局的变革,google在此契机,它希望在下一次产业变革中领跑。

23.几年后整个IT行业的格局将从winTel转向以3G互联网云计算为核心的新时代,在手机操作系统上的竞争是这个时代的焦点。

24.2005年收购andriod,07年做出第一款样机,但当时他们看到和苹果手机的差距太大,决定推到重来,否决自己多年的工作要有非常大的勇气,但这是通向成功之路。

25.google学的是当年微软的做法,横着吃整个市场,他只关心最重要的操作系统部分,而把上下游全部交出去,而且是免费的。做nexusOne 是为了了解手机设计和制造的整个流程,优化android系统和提供更好的云计算服务。

26.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在google很小的时候,如果死守大公司的围攻,是没有出路的,所以google常常是两眼盯着前方冲,而不左顾右盼它的对手

第十八章 成功的转基因--诺基亚、3m、GE公司

1.诺基亚从木材加工厂到手机生产厂商

2.作者认为诺基亚和微软合作没有一点希望。(看的时候感觉作者有点偏见)

3.3m公司老板鼓励员工发明创造新产品,成为公司新的核心业务。3M允许员工用15%的时间敢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这个做法被google学去了,编程了google的20%项目。

4.3M成功的三条:1.坚持创新,2.强制淘汰一些前景不好的,3.发明的产品都是针对大众的。虽然都知道这三条,但是做到的人不多。这也显示了3M的不凡之处。

5.GE公司:通用电气这样的大公司不是一两个大发明就可以让它转型。它不但的淘汰前景不好的商业部门,不断融入新的行业。终于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航空母舰。

 

第十九章 印钞机

1.很多大公司的兴起,不是靠技术的革新而是靠商业模式的转变。

2.通常,好的商业模式都非常简单,即使外行也能一眼看清楚。红杉资本对于那些几分钟讲不清楚商业模式的创业者,都会婉言劝走。

3.下面是印钞机:

      a.微软卖软件

      b.google的广告系统。让企业自己去填写广告和匹配的关键字,然后填写愿意付的广告费即可。并且按点击次数收费。并且还会通过机器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让广告的点击率更高。同时要解决的问题:广告之间的排名问题,恶意点击骗钱,广告投放节奏,自动收费,自动修复。

      c.电子商务

      d.戴尔的虚拟工厂。将传统行业的7个环节减少到2个。戴尔接到订单,直接通知工厂生产,然后按地址发货。所以dell取得了成功。

      e.腾讯的虚拟物品和服务

4.好的商业模式对于一家公司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创业选择题目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商业模式。

5.豆瓣上的一句总结:好的商业模式就是它不需要多少人力,一旦运作起来便能自己产生利润,持续发展。

第二十章 互联网2.0

1.web2.0必备的特征。

     a. 必须有平台可以接受并管理用户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是网站的主体。

     b.一个开放的平台,用户开发自己的程序。

     c. 交互性。

     d. 非竞争性和自足性。

2.评价一个网站,一个公司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盈利.

第二十一章 金融风暴

1.金融风暴优胜劣汰,会发现很多商机,传统的价值回归,世界格局改变,并且让一些有潜力的公司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发展,例如facebook在金融危机阶段就没有什么对手,因为对手都拿不到投资。

2.现金越多越能抗风险,还能及时收购股价低的公司。

3.六年一壤,六年一饥,今后的44年里我们的经济和社会都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在过去的40多年,人类的生活质量翻了6番(增长30倍),在近两年,智能手机已经在全球开始普及,facebook在2012年上市,随之而来的很多新兴小公司开始活跃,让我们准备,拥抱明天。

第二十二章 云计算

1.IBM对云计算的理解:卖云计算的服务器(这个云计算解决方案)

2.亚马逊对云计算的理解: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租出计算资源即可。

3.谷歌对云计算的理解:强调对用户的服务,例如在线文档编辑。

4.云计算的本质:随时访问和处理信息,用户可以使用大量在云端的计算资源。

5.让全社会的计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同时让使用计算资源的成本尽可能低。

6.目前中国的中小型互联网公司的平均运营成本比大公司(腾讯百度)多,然大公司又比google的多。很多大型公司都直接使用亚马逊提供的hosting服务。

7.GFS是google的文件系统,目标是再分布式的多台服务器上存储海量数据,所有的操作就和在一台计算机上操作一个小文件一样简单。保证文件不丢,有三个备份。

8.还有实际利用中的大量数据都结构化存储,开发了BigTable。google MapReduce 比开源的hadoop好,但是类似,hadoop因为开源所以使用的比较多。hadoop在开始设计的时候运算和存储没分清楚,因此它的扩展和资源管理的灵活性不好。

9.云计算能否得到普及要靠信息安全技术。

10.计算机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不是单凭任何一家公司的力量就能做到,最好的发展模式就是开放。云计算的服务提供商必须遵循统一开放的标准。中国一直在致力于统一中国云计算的标准。

1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的产业链将形成。个人pc可能会消失,不同的上网终端会普及,各大电脑公司都在开发自己的智能手机,他将在某种程度替代原来的操作系统。目前有百万工程师在为facebook开发应用。

12.在今后两年,客户端软件的竞争将集中在浏览器上。

13.云计算是彻头彻尾的革命,一次大的发展浪潮,如果一次浪潮还没有结束,任何人为的力量都很难和科技发展的浪潮向抗衡。不过,云计算还需要完善。

 

第二十三章 下一个google

1.下一个谷歌,首先要是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并在自己的领域处于主导地位。

2.如果执行力不足,他依然会昙花一现。

3.够用了这条很消极而枯燥的原则,让所有想通过做一个操作系统取代微软的努力变得无效,所以下一个微软不是出现在微软所擅长的领域。

4.下一个google不可能是搜索公司,而且不大可能是靠广告挣钱的互联网,因为这个互联网产业不够再养活一个想google这样的大公司。

5.寻找下一个这样的机会,永远是和所有现代生活相关的人追求和谈论的主题

A.可能兴起的领域:

1.新能源

2.电池的电量和充电,纳米电池是传统电池的蓄电几十倍。但这个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核能和太阳能。

4.生物和制药技术

5.新绿色农业

6.电子商业

7.无线业务.基于手机支付和社区(包括游戏)商业前景非常乐观。微博这种很容易输入的特性,所以微博会毫无以为成为手机上最重要的服务.

8.云计算.但成功的会是google自己,其次是控制开发平台的facebook。

 

结束

读后感

这本书就像小说一样,总结IT的历史,写的非常好。

书中写的很多事情都能让我想到很多,就像雅虎挑起和谷歌的竞争导致失败,而不是和谷歌合作共赢。hp在失败的时候收购同样失败的康柏公司,导致更失败。还有未来网速提高1000倍,很多启发。

书在潜移默化的让我对IT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改变了我很多想法。作者对事件的多方位分析,也增加了我看事物的一些角度。

我太不会总结,但书确实很不错。而且这书也是非常不错的谈资。

 

作者后记里的一段话: 对我来讲,时间才是我最大的财富,我要把它投到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地方去。

还有经常提到的一句话:科技的发展是不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另外是和书无关的,在豆瓣里发现吴军说的几句话:

这是我在腾讯内部很多报告中讲到的问题。其实IT从业人员并不比其它行业更辛苦,如果自我成长得法的话。至少我自己,在这个行业中混了二十多年了,尚未觉得辛苦。在IT行业(和医生不同),一个一级的工程师贡献抵得上10个二级的工程师(当然收入也高很多),一个二级的工程师抵得上10个三级的,以此类推。(腾讯的工程师,恐怕只能算4,5级。)在这个行业里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不断成功地越级。好的训练(操作头脑、操练身体),好的习惯,好的导师和好的项目都是成功越级的关键。这个级不是公司里的职位,而是人真实的水平。如果不能成功越级,那是越干越辛苦,最终被淘汰。

------------------------------------------------------------

在豆瓣里的评价:

  浪潮之巅确实值得每个it从业人员一读。
  
   第一个维度是从技术角度。纵览整个it行业的发展史,从AT&T,IBM,朗讯,苹果,微软,惠普,雅虎,google,每个曾经在浪潮之巅,能够在那个时代呼风唤雨的企业,都有起家的绝活,有一个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商业模式。衰落的原因又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管理决策层(CEO,董事会,华尔街的影响)的无能或短视造成(比如AT&T,朗讯,惠普),有的是因为太大的企业内部阻碍了创新的发展(微软),有的是注重技术但是领导人缺少商业机制,抱着金矿慢慢堕落(比如sun和雅虎)。当然也有焕发多春,成功转型的(比如IBM,苹果,GE)。
   从这个角度来看,google在搜索领域成为了霸主,但随着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移动的发展,google的脚步也在变慢,虽然拥有youtube,android等绝对领先的技术,但gooel+似乎是对facebook无奈的拷贝,大公司对所有新兴的技术领域都需要跟进和投资(自己开发,或者收购),大公司这张策略大网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就像微软无法扼杀google一样,期待下一个google的诞生。
  
   第二个维度是资本维度。这部分也是之前了解最少的。最底层是一个美国良好的信用制度,不用担心创业者恶意卷钱走人,否则信用为0,在整个美国都无法生存(贷款,刷信用卡等)。在硅谷,创业不再是全靠创业者自己的家底(很多中国的创业者是要掘到自己第一桶金,冯仑的野蛮成长中介绍,中国的第一桶金,大多是黑心钱),创业住需要一份专利(美国产权保护做得很好)然后有一个产品原型,加一份商业计划署,然后有天使投资人可以对其投资,待有一定规模(用户,流量等),就可以引入风险投资,几轮风投之后,如果增长很快或者已经盈利(风投对增长的看重超过盈利),就可以引入投资银行来运作上市。创业者,风投,投资银行一起分享胜利果实。这是一个健康的游戏,而不是零和游戏。
   资本有好的一面,也有贪婪凶恶的一面。风投对创业结果不理想的企业,会毫不手软的卖掉,优先止损。创业者如何拿捏融资额和对企业的控制很是有学问,面对老辣的风投,必须是个谈判高手。投行对已上市的公司也影响很大,业绩符合或者超过的股价会大涨,反之则大跌,被华尔街卖空,股价一落千丈。投行还主导了上市公司的拆分和并购,从中收取手续费,拆分和并购,有时候会因为是否有利于华尔街,而不是有利于整个公司的长期业务。
  
   第三个维度是制度。斯坦福为代表的大学输送人才,硅谷孵化创业企业,风投提供初期资金支持,投行为最终上市铺路。美国政府没有提供太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却提供的激发创新的机制。政府做得最多的是举行反垄断的听证会,裁决让那些事实垄断的公司赔偿给其他创新公司。不知道是斯坦福成就了硅谷,还是硅谷成就了斯坦福,斯坦福诞生了太多的it业界领袖,他们又很慷慨的捐赠回馈斯坦福。硅谷的企业为斯坦福提供研究经费,研究的成果又用于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风投提供给助力创业人员(车库等)资金用于启动项目,同时早期的介入,让他们获利颇丰,虽然投得项目大部分都失败,成功的项目足以让他们有几十倍的赚头。投行有大有小,IPO估价有高有低,选择什么样的投行做IPO也是有学问的,总体来看,投行帮助it公司实现上市融资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G点。
  
   以史为鉴,方知兴替。身处it公司的民工们,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分析自己所处的时代,看清哪些公司已经处在浪潮之巅,哪些正要登上浪潮之巅。商业模式要有创新,难以被复制,有持续的盈利增长空间;企业领导人要有远见,魄力,上可以搞的定风投,投行,下可以搞定客户,员工。选一个正要登上浪潮之巅的企业,一起登顶。





你可能感兴趣的:(1.2.1.2,行业知识,1.2.1.1,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