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17 周记

昨天终于回到学校了,搬了半天行李,弄了一天总算稍微整齐点了…昨天没来得及写周记,今晚补上。

反过来活

什么叫反过来活?反过来活就是你先制定一个目标,然后你列出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步骤和目的。越具体越好,然后你照着这个步骤活在未来

并联和串联

今天读mactalk的文章,里面也同样解释了电脑有并发并行的原理。跟李笑来说的基本是相同的意思。人脑也天生就有多任务并行的机制。但是要分配好任务,如果需要高度集中的两个任务就不能被并行在一起,不然的话就是开着车玩手机,作死。能并行的两个任务通常是一个比较机械性的,一个比较需要注意力的。比如跑步和听音频。比如写作时听音乐(这个我没试过),还有走路时思考等等等等。我在生活中运用并联的例子并不多,但是我通常也会观察我能在什么时候把两个任务并连起来,然后尝试,如果不想就算了。我一般都是在锻炼的时候听音频,开车的时候听音频。因为跑步和开车已经成为机械性的动作了,所以不需要我的注意力。而像写作这种事情我现在还是需要专注的,所以没有尝试过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的情景……

这周试着在ORID上面加入了反思的的问题,效果很不错,能从自己的假设方面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错误的假设,这个能很好的帮助我思考。
一个好的问题真的能帮你更深刻的思考

清理大脑(所谓的“洗脑”)

清理大脑实际上就是你自己想明白一件事或者一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在你自己想明白,或者用笑来老师的话说:“重新定义一个概念”的时候,你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就比如说财富自由,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不再出售自己的时间。这个目标比什么亿万财产来说更实际,更具有吸引力(至少对我来说。)因为我们最终获得幸福就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这件事情是一件能让自己开心,有动力去做的事情。从这个道理上来看,把你要做的一件事赋予重大意义的时候就是在帮助你自己获得幸福。因为如果这件事能有伟大的意义,那你做他的方式就会完全不一样。而且动力也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赋予重大意义的时候就是在变相的清理自己的大脑。因为有时候我们真的会被“污染”,至少我自己就有亲身体会,每次回想起为什么小时候能够集中精力学习而丝毫不感到难受,现在对着学术性的文章看10分钟都能睡着?我想到的原因是现在各种娱乐方式来剥夺我们注意力,无论小时候的游戏机还是现在的视频节目。都是被精雕细刻、可以设计来保证我们注意力能够被吸引。这也没什么不好,设计节目和设计产品一样,目的就是为了让客户能欲罢不能,沉浸在自己设计的产品里面嘛,这是设计原则。但是作为客户的我们要学会主动选择,我们有选择自己要在什么地方沉迷的权利,而不是被别人牵着走。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选的,不能怪别人。所以你被别人牵着走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未来,想想都可怕。你错失的不光是财富万贯的机会,更是获得自由(想干嘛就干嘛)的权利……就好比一开始就被灌输各种没必要的概念,导致我们办事效率特别的低下。我们周围肯定有人经常说,“哎,你这么学累不累啊!”有些人听了肯定会被影响,但他们错了,那些天天学习的人真的是乐在其中的,因为他们不光把书本里的内容融会贯通了,最关键的是他们确实用这些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比如学了统筹论的人生活效率就肯定比别人高出许多倍)要说李笑来在得到的专栏哪个概念最有用,我觉得就是注意力了,学到了这个概念已经值回了整个专栏的价钱……我发现在生活中自己的注意力时刻都在被剥夺的时候,我就很惊悚。原来商业的世界里就是在争抢人们的注意力。换个角度看,广告花那么多钱不就是为了吸引到用户的“注意力”吗!而我们能意识到自己注意力在被剥夺,被争抢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要珍惜自己的注意力了,知道我们要思考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上面。开启这种思考模式之后,独立思考就自然而然的不可避免,因为你如果盲目遵从别人的看法或者意见,最后还是被别人牵着走。独立思考就是帮助我们完成主动选择的过程。

最基本的需求

还记得当时去老张那里上SAT的课程的时候,老张就特别不理解我们这些不背单词的人,问到:“你说单词背完了你就能考进名校,我就想不通你们怎么不背呢?”他没想到的是这帮人根本没有想进名校的需求,这才是问题。如果他们想要进名校,想要过更好的人生,他们岂不拼了命也要把单词背完?拼了命也要把该弄懂的弄懂?他们在最基本的需求上没有这个需求,也就是他们觉得现在也挺好。考个一般般的成绩,进个学校读完大学出来工作。根本没有一个想要改变世界,提升自己的需求(你也可以说是梦想)。这个最基本的需求才是每个人从根本上不一样的起点。有些人想要过得更好,那么他们就会思考如何赚更多的钱。有些人想要理解这个世界,那么他就会读更多的书。有些人想要扬名立万,那么他就会增加自己的魅力和影响力。需求不同,整个人也就不同了。有什么样的需求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想法,而想法之后的行动决定了人生。

信息爆炸的时代

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直接找到高质量的信息,而且是长期有用的高质量信息,那些短期看起来有用的信息并不能够长期帮到我们。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分享给你我觉得长期有用的信息。要不要吸收你来决定。

用故事来讲道理

故事往往能给我们一些特别深刻的启发,伊索寓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找到了方法就用熟练

我发现一个特别好玩的现象:有一次我在上control的课程,老师带着我们解一个方程,然后我居然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又笨的代数方法……就是等式左边有2x,右边有x,然后老师居然在左边的等式上面写了个-x,然后在右边的等式也写了一个-x,然后把右边的x划掉,把左边的2x变成x……我心想,我小时候老师直接告诉我把右边的x“挪”到左边就好了阿,但是挪的时候一定要把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小时候学的时候也没想这个方法到底好不好用,我就直接拿来就用,做了无数道题之后已经变成一种本能的反应了,你不用跟我说我就知道在把左边的式子挪到右边的时候必须把那个符号变成相反的。这么一个方法我以为所有人都在用,直到我看到了我教授居然在用几乎原始的方法来解方程……关键是他的速度并不慢!甚至很快!快到几乎跟我用我的方法一样的地步。我当时就目瞪口呆……为什么会这样?我的方法明显比他要快阿,现在想想是他对自己的技能已经非常熟练了,达到了几乎下意识就可以完成的地步。所以有时候并不是方法有多么的高效,而是你熟不熟练的问题。有些高阶的技能并不需要你基础技能多么酷炫多么吊,最需要的往往是熟练。熟练之后你才有机会接触到高阶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探索更大的世界。而且,就算你知道自己的方法效率不高之后,你不是还有提升的空间吗?这证明你还有更高的效率阿。

你可能感兴趣的:(8/28/17 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