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的道路无线充电:边开边充
在设备智能化的今天,电力能源是首要选择,但伴随的问题是续航会受到影响。手机和电动汽车行业都在绞尽脑汁解决这个问题,有创业公司利用手机面板吸收太阳能来增加续航,而对于电动汽车来说,除了在充电站插上充电线外,还有什么选择?
沃尔沃的答案是利用道路进行无线充电。
在瑞典,沃尔沃集团、瑞典电力公司 Alstom、瑞典能源局正在共同合作测试利用公路给电动汽车充电,通过将两个电源线铺设在公路上,电动车经过时便可获得电力供应。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汽车得搭载集电器,集电器与公路上的电缆连接,利用直流电充电。汽车不必走在电缆的中央,但必须时速大于 60 公里。
沃尔沃已经在瑞典的 Hällered 测试中心建立了一条 1/4 英里长的轨道,用一辆卡车进行测试。未来,当电动汽车需要充电时,必须安装无线发射器让道路感知,然后经过加密信号激活充电功能。由于对速度有要求,沃尔沃的这一充电系统适合在高速路上实行,如果未来成真,人们出远门的时候就不用担心电力问题。
利用公路地表进行无线充电很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相比地面上的设施,它的好处是不需要占用地面空间,可减少建设、维护成本。汽车不需要停下来进行充电,可持续驾驶。
和 Tesla 大力推动超级充电网络一样,沃尔沃的这一举措同样是为了给电动汽车打造一个良好的充电网络。目前的公用充电站还做不到高效、便利,厂商建立自己的充电设施,有利于推动自家电动汽车的销售。
不过它需要面对很多普及的问题,比如公路建设、设计问题、集电器、电动汽车的支持等。就像无人驾驶一样,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短期内还难以实现。
雅虎杀入视频分享领域 欲5000万美元收购Qwiki
雅虎正考虑以 500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自动化视频应用公司 Qwiki,后者是纽约一家初创公司,该公司开发的一款苹果 iPhone 应用可让用户将图片、音乐和视频自动转换成简短的视频。
尽管这项交易仍存在不确定性,但是消息人士称,Qwiki 和雅虎就收购事宜进行的相关谈判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Qwiki 最近推出了这款应用,不过刚开始是作为一项多媒体搜索服务,另一款 iPad 应用是用于创建搜索条目的视频摘要,此外,公司还推出了针对讲故事应用的其他视频制作工具。去年,Qwiki 与雅虎新闻合作伙伴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在一个发行平台上开展合作,以迅速创建互动内容。
Qwiki 最近确定仅以其移动应用为业务重点,这也正是雅虎 CEO 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为雅虎确定的努力目标,即寻求创建一系列日常应用和服务,振兴公司移动服务。此外,梅耶尔也一直在为公司寻求人才。
Qwiki 由公司 CEO 道格·伊布鲁斯(Doug Imbruce)领导,他也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Qwiki 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是路易斯·莫尼尔(Louis Monier),他于 2011 年离开公司,莫尼尔还是 AltaVista 搜索网站的创始人。
伊布鲁斯今年二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并不想成为全球第十大视频分享应用,这类应用有很多。我们希望成为首款真正的讲故事应用。”
Qwiki 自成立以来获得了许多投资者超过 1000 万美元的投资,这些投资者包括风险投资公司 Lerer Ventures 和投资基金 Lightbank,以及 Facebook 联合创始人爱德华多·萨维林(Eduardo Saverin)。
Qwiki 是雅虎的又一个收购目标,也是雅虎最新的收购目标,雅虎收购的目标多数为廉价的移动应用公司。不过,雅虎在数周前却以 11 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轻博客 Tumblr。此外据传,雅虎还计划以 3000 万美元至 400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地址簿应用公司 Xobni。
Qwiki 暂未就此置评。
算法将手机变成海豚
研究人员基于回声定位开发出一种算法,可以整合到移动应用程序中,令手机能像蝙蝠和海豚那样进行回声定位,判断房间形状。论文发表在 PNAS 上。研究人员称,算法可以只使用几个音响测量,用响指这样的单一声源和少量麦克风重建房间的复杂 3D 几何形状。他们证明这种相对简单的方法可以准确地应用到真实的房间中。研究人员指出,经过进一步研究,算法可以扩展到确定一个房屋的形状并且揭示出在这个房屋内使用手机的人的位置。他们认为,这项技术在诸如建筑声学、室内定位、虚拟现实以及声音刑事鉴识等领域有广泛的意义。
为什么接触Bitcoin仅一个月,杨曜睿就开始组建团队做矿机了?
我已经认识杨曜睿有一段时间了,但我从未想过他会组建一只团队去做Bitcoin矿机。要知道,在此前很长的一段日子里,他所干的事情和TMT领域毫无交集——他留着和头发一样长的胡子,背着双肩包四处旅行,先是在拉萨开过客栈,后来又在海南做冲浪俱乐部的生意。不过,如果你知道他的另一个身份,也许就不会那么惊讶了——校内网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可是,当我找他聊这次回归互联网的创业时,还是被吓了一跳——杨曜睿告诉我,他接触Bitcoin也就一个月多的时间。那么,是什么理由让他能够毅然选择进入这个当今互联网最前沿的领域来进行创业的呢?
我们知道,Bitcoin早已过了用CPU和GPU挖矿的时代了,由于算法决定着Bitcoin的发行量每4年减半,且挖矿人数越来越多,以传统设备的计算能力完全无法获得收益,所以有人开始开发专门用来挖矿的芯片。每个芯片只有不到1平方厘米的大小,却能够和一块儿GPU的挖矿能力相媲美,所以用数十个芯片组装的矿机的挖矿能力,较CPU和GPU而言,有质的飞跃。
杨曜睿说,在他接触Bitcoin之后,他也想要买一台矿机来使用,可他突然发现,根本没有靠谱的矿机可以购买:
全球最早研发出Bitcoin矿机芯片的蝴蝶公司虽然以很低的价格出售矿机,但它们只提供全额预订,且不提供确定的发货时间,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卖,卖几台,完全都掌握在这家公司的手里,购买者只有等待或退款两种选择。但由于蝴蝶矿机的价格便宜且目前用它进行Bitcoin挖矿十分容易回本,所以还是有不少人抱着买彩票一样的心理去预订。
另外两家研发出高计算能力芯片的团队都来自中国,分别是烤猫和Avalon。
烤猫虽然研发出了芯片,但它们选择的主要是是全球IPO募集资金,让用户认购股份,然后将挖矿所得分成的方式。你很难从他们那里购买到矿机或是组装矿机用的芯片,而其分成远远比不上自己拿矿机挖矿带来的收益。
Avalon如今选择是只做芯片售卖,他们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做到了声称的预订后9~10个星期发货,这令他们已经获得了超过1亿人民币的预定款。不过其霸王条款还是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在预订之前,请务必阅读并认可以下条款:1. 在任何情况下均不退款。这是因为,我们会用预付款去购买零部件,因此无法退款。2. 没有保障。这包括但不限于:现在没有第三方评测所带来的风险,我们是骗子的风险,由于客观和主管原因无法按时发货的风险,Bitcoin本身出现严重问题无法继续存在等。3.没有销售客服。由于人力有限,如果您不能理解本公告的全部内容,即请不要购买。同时,QQ 和旺旺等均不作预订咨询,所有询问都不会得到回复。4.收货地址一经确定即不能更改。”
以上这三家有能力提供高性能芯片的公司要么囤积矿机,要么不做矿机售卖,要么只出售芯片。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矿机资源稀缺,而且网上有许多骗子公司宣称自己已研发出芯片/组装出矿机,并接受预定。可实际上,在拿到用户的钱后,它们会在购买到矿机后积压一段时间用来自己挖矿,或是拿这笔钱去做别的买卖,甚至消失的无影无踪。
正是这种卖方和买方之间的不对等关系让杨曜睿看到了机遇——他组建了ASICME团队,希望能够有保证的为用户提供采用Avalon芯片组装的矿机。他在全世界范围内集合了一批有共同目标的人去做这件事:他们中有7年硬件开发经验,5年FPGA开发经验的硬件工程师,7年嵌入式系统开发经验,工控产品开发经验的软件工程师,经济学博士,某奢侈品网站首席战略官,某公司的执行董事……
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员构成并不像是一个创业团队,实际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原因加入ASICME。和杨曜睿一样,他们坚信货币发行权不该交给中央银行,比特币这种去中心化的数字方案正好有机会让大家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他们想做的也不止是组装和出售矿机那么简单——杨曜睿告诉我,在依靠矿机出售和代工获得利润后,他们会尝试组建大规模矿池,将计算能力出售给那些有意愿参与到Bitcoin挖矿但不愿承担购买矿机风险的用户手中,让人人都能挖矿,这能够帮助Bitcoin更早地成为一个被广泛获得、流通和使用的数字货币。
如今,ASICME已经研发出3个级别的Avalon芯片矿机,它们分别搭载20、80和320块Avalon芯片,以目前的挖矿速度,默认算力达到90.24GH/s的ASICME 320机型(搭载320块芯片)矿机每月可挖出约88个Bitcoin。如今他们已经在官网开始接受预定,由于Avalon ASIC 芯片批量到货时间为两个半月,他们会在拿到测试芯片后立即组装测试系统,生产矿机主板。主板生产完成后,等Avalon芯片批量到货,可第一时间组装,测试并发货给用户。首批矿机预期将在3个月后(9月初)发货。
以上便是ASICME的团队和他们的故事,我写篇文章介绍这支组建不到一个月的团队是因为我本身就认同Bitcoin这种流通不受限制、节约资源并去中心化的货币形态,这些都不是所谓的政策风险能够抹杀的。所以我认为他们在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想为它做点什么。
用电子标签把超市打造成智慧卖场
一切都在信息化、数据化、互联网化,比如打车、比如租房。现在,轮到超市里这枚小小的价签了。智慧卖场的吴浩平说,其实在国外,比如法国和意大利的超市里,电子价签其实已经部分变成电子的了。
把价签变成电子的,它费电、浪费设备,它有什么用呢?首先,批量改价格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很高,浪费纸张,盘库麻烦,它也无法与互联网形成有效互动,而最后这一点,可能也正是目前电子价签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吴浩平看来,所谓卖场,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把恰当的物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十年前京东淘宝在做这样的事情,传统的百货商店购物中心也在做这样的事情。但这样就完美了吗?当然不是。但是有了这个智能的电子价签,商品的线上线下结合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电子价签通过路由器与服务器相连,超市的货品价格将可以实时更新,一键更新,省去了不少打印、换价签的麻烦,而这些价格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输出到其他地方,比如社区,这将对Solomo有一定的优势。另外,这个智能的电子标签还可以统计客流量、检测库存等等。
目前,吴浩平拥有这个电子价签的大部分相关专利,而在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后,云端的想象空间很大,不管是手机也好,电视机也好,都让吴浩平非常期待。
移动广告亟待克服的两大问题
移动广告仅今年就有114万美元的商机,意味着只要创业公司足够灵活创新,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性技术,就能争取到巨大的上升空间。比如Facebook在首股公开上市时还未推出手机服务,但去年一年在移动客户端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过,对移动媒体巨大潜力的挖掘这也只是刚刚开始。
机会是一方面,而我们也需要认清这个新兴市场中的核心挑战。首先“解决这些挑战”的创业公司将在起跑线上先人一步。
需要解决的问题
移动广告目前正处在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在很多方面都和大概1996到97年间桌面网络发展遇到的过渡类似。当时网络广告技术有限,局限于浏览器cookies用户追踪和单调的静态广告。真正的网络广告利器,关键词搜索广告这一宣传力度最强、目标性最明确的广告方式,还刚处在萌芽阶段(比如商业搜索引擎始祖Goto.com,也就是后来的Overture)。
目前手机广告亟待克服的两大问题:开发可靠的保护用户隐私、锁定用户的广告应用,与开发智能手机的本地广告,已成为有远见的移动公司关注的焦点。
跨应用用户锁定。对传统的网络系统,浏览器cookies是在多次访问间识别用户的可靠的标准方法。目前装有cookies或其他用户锁定机制的广告超过八成。而在移动应用中,还没有在iOS或安卓系统中建立起类似的可靠性高、大家公认的用户锁定机制。在这样的机制出现前,手机上基于相关性的用户锁定效率都要大打折扣,而对广告商们来说,也是被迫丢掉的市场份额。苹果担心用户隐私被侵犯而叫停唯一识别用户的UDID应用后,这一领域还没有强有力的替代应用出现。为充分利用跨应用用户锁定,必须实现在保证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实现用户追踪。
智能手机本土广告模式。智能手机上首先出现的广告是浏览器上的广告条。这些广告本身太小,根本无法看清,用户在不注意的情况下点进去,本来计划的操作被打断而进入广告网页的缓冲界面,不仅无法给用户提供流畅无缝的使用体验,反而会让用户感到恼火。
要真正打开手机广告的市场,必须采用适合手机的宣传模式。智能手机已经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比如“推送”模式,和Facebook赞助商店等,但这些模式还有改进的余地,手机本地广告创新仍大有可为。要想推出真正创新可靠而又符合手机应用体验的广告模式,就必须有革命性的产品诞生,不论是用户还是市场,都急需能带来这样产品的公司的出现。
谁大有可为
一旦跨程序用户锁定和智能手机本地广告这两个问题得以解决,移动市场将大有可为:
在线广告提供商。能把广告大量推向数字钱包,或在应用中拿下沃尔玛或可口可乐的广告券的公司将是不折不扣的赢家。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公司做的有声有色,分别专注于某一方面的纵向线上-线下广告业务。
按注册次数付费广告。不是按点击收费,也不是按拍下次数收费,而是按注册次数收费?是的,没错。本来这种付费方式在传统网络中并不看好,但很快它将在智能手机平台上大显身手。按注册收费天然适合手机平台,而最好的注册(引导)方式要数打电话。与其他媒介相比,使用智能手机购物的行为与购买者本人的联系要紧密的多,这种交流次数的增多将推动销售频率的增长。Redpoint投资公司支持下的Inadco就是提供按注册收费广告服务的创业公司,帮助作为客户的广告商利用移动广告平台打开销路。
提供背景环境和用户分析。解决手机广告中用户锁定和分析是这一行业突破发展的前提。而提出解决方案的不会是苹果或谷歌这样的大平台开发商,而将是某个具有实力的创业公司,必将出现手机平台上的Omniture,比如本地移动应用分析公司,如Flurry,还有观众锁定服务公司BlueKai(也是Redpoint投资公司支持的创业公司)。
虽然离手机上的付费搜索出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一旦这种主流的广告模式出现(当然也必将出现),分类用户锁定,电子钱包和智能手机本地广告等就会被带上发展的快车道,对手机广告业务带来充分改善。市场广阔,商机无限,而改革的脚步才刚刚迈开,对那些愿意尝试的创业公司来说,将获得不可多得的机会。接下来两年无疑将成为手机广告发际的两年,而牵动我们神经的,不仅是谁将赢得这场商战,更是它将带来怎样的产品创意。
(via TC 作者Chris Moore,Redpoint 投资合伙人,主要负责消费网络投资,在线营销和SaaS公司投资)
公司
种子公司第 09 期:Taguage 用思维地图整理发现你的知识
共分享4次
逍遥小妖 发布于2013-06-18 15:22:39
种子名称:Taguage(官网 微博)
园丁团队:时之我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种子标签:Taguage 是一款在“思维管家”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发现引擎”的工具,用户可以通过它对知识进行发现、分享与收藏。
种子描述:
即便是你已经开始熟练的使用 Taguage 了,你也很难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描述 Taguage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从功能上看 ,你可以将 Taguage 当作云笔记,当作思维导图,当作发现引擎。但是事实上 Taguage 与三者均有较大的差异,应说是一款融合了云笔记功能,思维导图逻辑的发现引擎。
凭借简单的文字描述也许你还不能明白 Taguage 是个什么样的产品,小编也是在深度体验之后才慢慢的体会到了 Taguage 的好处。
Taguage 不是云笔记,但它确是以输入笔记或剪报作为功能使用的起点。用户在注册 Taguage 之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点博一下就打开了一个输入界面。在这个界面中,用户可以存入自己的有价值的内容、日志、笔记等等,但是与云笔记软件不同的是 Taguage 没有给“点博”设置标题字段。在用户常见的标题位置,Taguage 要求用户输入 Tag。
在用户保存了一篇点博后,用户首页的思维地图就会更新。根据用户自行设置的 Tag 和系统对文章自动分析后得出的结果,思维地图会给出相关的关键词。点击其中的任意一个关键词,会将关键词移动到思维地图的中间,以该关键词再次辐射出相关关键词。
思维地图的右边则聚合了所有与这个关键词相关的点博,既有用户自己的,也有其他用户的公开点博。
用户的点博不仅可以设置为私有,同时也可以 At 自己的好友形成互动。因此 Taguage 并不是单纯的云笔记而是笔记与资讯的结合体。
Taguage 目前提供了 Web 版和 Android 版可以使用。
对话园丁:
Taguage 究竟是什么?
Taguage 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也许像小编一样在刚刚接触这个应用的时候会有些一头雾水,一方面可能是 Taguage 团队目前还在专注于产品的改进,暂时没有对既有版本进行用户引导;另一方面是Taguage 的产品形态是全新的,感觉是在试图创造用户的需求,而不是仅仅满足用户的要求。
在问到这个Taguage 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时,Taguage 的产品研发人员这么解释:
Taguage 实际上是思维管家和发现引擎两者的共同体。思维管家与思维导图的区别在于我们试图去模仿人的思维中的感性成份,而不是通过归类和聚合对信息概括和整理。不管是联想和发现,归根结底就是对信息的阅读和分享,所以事实上这和思维管家是分不开的。我们试图通过社交的方式来扩展你的思维,毕竟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而且往往很神奇。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往往能擦出很多火花和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盆友。
真正的外置大脑不应该只是存储
外置大脑这个概念是世界流行的云笔记(知识管理)软件 Evernote 首先提出的,它的理念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一切知识和内容存储在自己的记忆中。因此,需要一个像 Evernote 这样易于使用和整理的知识管理软件来帮助大家完成这一切。
Evernote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大脑的一个外置硬盘。尽管 Evernote 也提供了标签字段,但是它基本上就是一个开放分类,没有起到帮助人们思考的作用。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想做一个知识库类型的产品,还有一定的社交性,而且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做一个有灵魂的产品。后来觉得对知识而言,就像人的思维一样是网状的,相互关联的才更具有价值。
人类的思维并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分门别类的档案柜,而像是一摊散在地上的文件,而每一个文件与其他文件之间又通过共同性记忆相连接。
在这一点上 Taguage 更像是对传统云笔记的一种改进,它通过关系模型与社交互动将知识与内容重新组织成连续的循环的无界的形式,这种形式比传统的云笔记更加接近人脑思维。
公司
种子公司第 09 期:Taguage 用思维地图整理发现你的知识
共分享4次
逍遥小妖 发布于2013-06-18 15:22:39
种子名称:Taguage(官网 微博)
园丁团队:时之我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种子标签:Taguage 是一款在“思维管家”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发现引擎”的工具,用户可以通过它对知识进行发现、分享与收藏。
种子描述:
即便是你已经开始熟练的使用 Taguage 了,你也很难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描述 Taguage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从功能上看 ,你可以将 Taguage 当作云笔记,当作思维导图,当作发现引擎。但是事实上 Taguage 与三者均有较大的差异,应说是一款融合了云笔记功能,思维导图逻辑的发现引擎。
凭借简单的文字描述也许你还不能明白 Taguage 是个什么样的产品,小编也是在深度体验之后才慢慢的体会到了 Taguage 的好处。
Taguage 不是云笔记,但它确是以输入笔记或剪报作为功能使用的起点。用户在注册 Taguage 之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点博一下就打开了一个输入界面。在这个界面中,用户可以存入自己的有价值的内容、日志、笔记等等,但是与云笔记软件不同的是 Taguage 没有给“点博”设置标题字段。在用户常见的标题位置,Taguage 要求用户输入 Tag。
在用户保存了一篇点博后,用户首页的思维地图就会更新。根据用户自行设置的 Tag 和系统对文章自动分析后得出的结果,思维地图会给出相关的关键词。点击其中的任意一个关键词,会将关键词移动到思维地图的中间,以该关键词再次辐射出相关关键词。
思维地图的右边则聚合了所有与这个关键词相关的点博,既有用户自己的,也有其他用户的公开点博。
用户的点博不仅可以设置为私有,同时也可以 At 自己的好友形成互动。因此 Taguage 并不是单纯的云笔记而是笔记与资讯的结合体。
Taguage 目前提供了 Web 版和 Android 版可以使用。
对话园丁:
Taguage 究竟是什么?
Taguage 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也许像小编一样在刚刚接触这个应用的时候会有些一头雾水,一方面可能是 Taguage 团队目前还在专注于产品的改进,暂时没有对既有版本进行用户引导;另一方面是Taguage 的产品形态是全新的,感觉是在试图创造用户的需求,而不是仅仅满足用户的要求。
在问到这个Taguage 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时,Taguage 的产品研发人员这么解释:
Taguage 实际上是思维管家和发现引擎两者的共同体。思维管家与思维导图的区别在于我们试图去模仿人的思维中的感性成份,而不是通过归类和聚合对信息概括和整理。不管是联想和发现,归根结底就是对信息的阅读和分享,所以事实上这和思维管家是分不开的。我们试图通过社交的方式来扩展你的思维,毕竟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而且往往很神奇。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往往能擦出很多火花和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盆友。
真正的外置大脑不应该只是存储
外置大脑这个概念是世界流行的云笔记(知识管理)软件 Evernote 首先提出的,它的理念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一切知识和内容存储在自己的记忆中。因此,需要一个像 Evernote 这样易于使用和整理的知识管理软件来帮助大家完成这一切。
Evernote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大脑的一个外置硬盘。尽管 Evernote 也提供了标签字段,但是它基本上就是一个开放分类,没有起到帮助人们思考的作用。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想做一个知识库类型的产品,还有一定的社交性,而且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做一个有灵魂的产品。后来觉得对知识而言,就像人的思维一样是网状的,相互关联的才更具有价值。
人类的思维并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分门别类的档案柜,而像是一摊散在地上的文件,而每一个文件与其他文件之间又通过共同性记忆相连接。
在这一点上 Taguage 更像是对传统云笔记的一种改进,它通过关系模型与社交互动将知识与内容重新组织成连续的循环的无界的形式,这种形式比传统的云笔记更加接近人脑思维。
熟悉的硬件也存在创业机会?
360今天正式对外推出“360随身WiFi”,有人称赞,也有人嘲讽。目前网上比较流行的一条微博就是“用金山卫士开启笔记本的WiFi共享”,瞬间将360的硬件产品贬得一无是处。不过从这件事里面,小编对硬件创业有了不同的看法。
“360随身WiFi”对于无线网络发达的大城市来说,市场的需求并不高。因为很多家庭、办公室甚至公共场所都提供了WiFi接入,移动设备联网并没有多大的困难。这也是众多网友嘲讽这款硬件产品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用户对电脑操作非常熟悉,完全可以输入系统指令开启WiFi热点(PC需要配备无线网卡),或者借助一些软件来达到这个目的。“360随身WiFi”在这种情况下也派不上场。
换句话说,360的新硬件产品对他们来说,跟常见的无线网卡没两样。不过以上事例都有特定的条件限制,换作是连ADSL都没完全普及的农村,或者电脑小白用户来说,是否也成立呢?从某种程度上推测,“360随身WiFi”主要针对的,并不是长期固定地呆在大城市的高端网友,而是喜欢傻瓜化操作的小白用户。
据首批用户的测试反馈,把“360随身WiFi”直接插到电脑上当普通的无线网卡来用,是没有问题的。这也就是说,从硬件的角度上看,它跟一般的无线网卡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别。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软件方面——一旦装好驱动后,后续操作都是自动傻瓜化的。
虽然有一些人表示自己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在带有无线网卡的电脑上开启类似的功能,但是他们也忽视了自己的学习时间成本。其实跟他们争执再多也没有必要,因为他们天生就是一群爱折腾的家伙,傻瓜式的操作反而让他们觉得不自在。对于360这款硬件产品来说,它针对的是无线网络受阻的环境,比如说限制员工使用WiFi的公司、路由器不常见的农村地区。
“这个价格不可能出现暴利,基本上就是在免费推动中国WiFi的普及,只要WiF普及了,移动互联网的体验会再上一个台阶,这个带来的价值比4G更快且更加便宜。要知道还有大量的人舍不得花100多去买一个无线路由器的,或者宿舍有网但是无WiF的。”——唱吧陈华
撇开360的硬件产品,被一些投资人誉为“入口”的无线路由器也在发生变化。从功能上来说,无线路由器就是一个把“有线变无线”的一个承载体,市场上的产品多数大同小异,竞争激烈。但是现在有一些厂商和创业团队开始往里面加入、应用商店加速等功能。虽然这样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但是它们迎合了小众用户的需求,找到自己的定位。
不管是网卡还是无线路由器,单从硬件上来看的话,早已红海一片。但是在相同的配置下,软件上的竞争也是硬件创业的新机会。从360推出硬件产品这件事上,小编反思了一番:硬件创业到底要走一味地求新鲜呢?还是在熟悉中发现差异?
360为什么要做随身WIFI?
起初,我们在移动互联网创业。
软件是空虚混沌。硬件黑暗。乔帮主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苹果说,要软硬结合!于是大家都开始软硬结合。
——《移动互联网创世纪》
当然,软硬结合没有那么简单。这主要是因为做软件和做硬件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做软件,“一个人,一台电脑,就可以改变世界”,但做硬件,除了硬件方面的知识,你还要涉及到更多的环节,设计、加工、组装 、做手板、定型、订货、物流、批量生产、库存、销售、渠道……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往往不是一个小团队能够做得下来的。
俗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哪怕是那些混得风生水起的互联网公司,在涉足硬件领域的时候都会小心再小心,据说小米在开始做手机前,雷军做好了“先砸一个亿美金进去,做不好坚决不承认”的准备,还好后来小米做成了。雷总的老乡周鸿祎也推出了360特供机,不同的是,360的策略是“不造手机、不卖手机、不从硬件中赚钱”, 厂商出硬件,360出软件,通过360的渠道捆绑销售。这多少或许是因为360作为一家软件公司,要想全面接入硬件领域的成本非常高,但即便如此,360特供机在热闹了一阵后又告沉寂,最后到厂商避之不及,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
360硬件的第一步走得不是太顺,原因无非有几点:首先,大凡做软硬结合的都会有一个不错的结合点,苹果的iOS系统,小米的MIUI都是如此,360从手机安全切入,这个点不是不好,而是不够硬需求;其次,手机行业尤其是Android手机的碎片化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360的三不政策无法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体验,为合作的手机厂商的价值也有限;最后,手机的水对360还是深了一些,而360在硬件领域的介入有些畏首畏尾,虽然最后出血的是合作厂商,但360也损失了在硬件领域的经验和时间。
相比之下,从安全和便利出发的随身WIFI对于360来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手机是大众产品,做不成损失太大,所以360应该从不受人关注的产品做起,之前的传言是360要做路由器,这样所有的数据都得从360这走,可以做的东西很多啊,现在做的这款随身Wifi,有网友分析这甚至不是一个路由器,而是一个利用了Mac和Win 7系统自带Wifi共享功能的程序打包U盘,让小白不用设置都可以即插即用。由于其驱动和设置是整合在360安全助手里,所以这个产品最大的意义还是铺360的PC端和手机端的装机量,或者,为360未来的硬件产品服务。
一直以来,360的经验都是在如何做免费的生意——让用户免费,从其他地方赚钱。之前做特供机,一下子从免费到让用户掏出上千元,这当中的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现在,360的第二步从19.9元的随身Wifi切入,这个价格是绝大多数小白用户愿意为即插即用的便利而支付的价格,相对于已是红海的手机,这个领域可谓蓝得不能再蓝。用阿姆斯特朗登月的那句话说,这东西本身其实微不足道,但对360来说,却是在软硬结合道路上,进可攻,退可守的重要一步。
360往后会在软硬结合的道路上走多远?这取决于360的决心和如何与自己的优势相结合。 随身Wifi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往后的第三步或许可以在此基础上从数据分析入手,举个例子,百度和咕咚合作的咕咚手环360其实也可以做,比如你跑步的时候,突然会提示你,“你跑了530步,超过了38%的用户”,这样的手环会不会有市场?
智能家居差不多要火了
智能家居的概念虽然说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忽悠,开始得到关注,但真正被大众所了解的,大概要算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1997年建成的豪宅。可惜的是,那只是一个特例,无法作为一个标准去产业化,毕竟,掏得出以亿美金为单位的装修款的人不会有太多。
智能家居这么多年来发展缓慢,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统一标准,家具之间没有统一的数据传输协议和接口。于是大规模产业化困难重重,无人敢杀进去,这也导致实施智能化住宅的成本一直居高难下。最后智能家居只能沦为房地产商抢钱的一个招数。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这几年硬件的发展在微型化、成本低廉化的方向上进展神速。以现有的技术眼光回头一看,智能家居的未来格局,呈现得那么清晰。小到一个电灯,大到一个冰箱,每个家具,都是一个连接在互联网上的PC。从沉重的系统一体化,到碎片化成一个个独立的家具,这么一来,什么协议问题,数据格式问题都不再重要,智能家居的普及,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
智能手机的普及非常关键,它天然是智能住宅的控制中心和遥控器,在家里可以预约电梯,可以开关任何电器。哪怕身处外地,也能通过门禁系统远程签收快递……而这些都不再是科幻,已经有了现成的产品。还有,国外有人DIY了一个发一条推就能喂一口狗粮的事情我会乱说吗?
哪怕是现在还没有,但可以想象得出来的新东西,比如懂得根据主人习惯和天气情况推荐着衣的智能衣柜,也不会很难。难的也许会是大数据的挖掘,以及跨系统的融合。比如可以在主人拿出一条裙子的时候,推荐其他搭配并同时把整体着衣效果虚拟到镜子里,甚至根据现下的时尚流行,直接推荐线上的新衣服。这些技术和生态其实也都已经是现成的,只是在场景的融合上,还必须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去催发。
在最近的科技创业领域,硬件也逐渐被资本所关注,随着这种关注的扩大,互联网和家具的结合已经毫无悬念。一开始,可能没有太多跨功能融合的东西,但是,智能厨房在做饭的同时,统计一下主人的营养平衡问题,推荐一下时令菜,介绍一下新的菜谱,也应该是很受欢迎的吧;客厅里,除了已经颇为成熟的影音多媒体系统,能够根据体型和坐姿调整形状的沙发,其卖点应该也算不错。
因为每件家具都是一个联网的PC,所以以前房地产商忽悠住户的整体智能小区已经不符合这种情况了。众所周知,硬件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所以任何整体方案都是落后的。这意味着智能家居的概念不再能使地产商收益,而是带来全新的一个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和电视机和智能电视机的趋势有点类似。一开始的时候,是水泥去触摸鼠标,家具厂商开始进入,但是基本都做得不靠谱。然后,是鼠标开始入侵水泥,有一批号称有着互联网基因的野人闯入家具行业,以全新的产品思维开始颠覆。
当然,现在连电视机到真正智能化的颠覆都还没有到来,所以智能家居的整体革命,也还有一段时间的缓冲区,但是,这个趋势,已经那么明显,那么不可抗拒。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个人云?
云计算现在已经取代了“社会化”成为被讨论得最多但又最不被理解的技术潮语。Dropbox、iCloud 及 Google Drive 等服务成为主流,还有 Evernote、Wunderlist、Pocket 等消费者每天都在用却不知道自己用的是云的应用。
尽管在线备份和同步服务提供个人云已有好些年头,但它的用途和普遍需要却是由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来证明的。随着消费者在各种连接设备的在线滞留时间越来越长,连接体验的下一步演进应该是整合和简化云本身。
从 Web 的演进史来看,云是应该要进行简化的。Web 的每一次重大飞跃均沿袭一种相同的模式:
1)新创意出现
2)大量垂直山寨产品 / 服务和单一用途的解决方案涌现
3)整合
云现在处在第三阶段:个人云代替硬盘成为个人 web 生活的焦点(云服务),也掌控着我们的内容存放和服务访问位置(云存储)。按照福布斯对 Gartner采访 中谈到的说法,个人云将大包大揽所有的服务、Web 目的地以及连接性,成为计算与沟通活动的中心。
Gartner 亦预测到 2015 年个人云将会得到广泛采用,但是 2014 年把云存储作为主要存储的消费者占比仍不到 10%。但是现在云的普遍性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碎片化、低效以及安全风险是消费者和服务提供商关注的三大问题。未来几年,可安全无缝地通过互联网进行跨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PC)的存储同步分享的优质个人云服务将会进行一轮关键的洗牌。那些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个人云才有可能活下来。
碎片化
无数用途单一的云服务导致了应用和程序的碎片化。比方说 Google Drive 是用来做文档的,Evernote 是一次性笔记记录的,而 Pocket 则是内容聚合器。从理论上来说,这些应该都是组织和简化日常生活的手段,但碎片化却导致效果相反。
现在,每个用户的智能手机上平均拥有的应用数位 67 个。更新升级多台设备上的一堆用途单一的应用,让用户畏难而退。App 的这种情形可与操作系统的“巴别塔”相提并论,不断制造出来的冲突和崩溃,必须通过不断升级来解决。不过在未来我们不会看到包揽一切的“万用型”app 的出现,但是能让你的多设备体验变得更简便、更丰富、更安全的只有一小部分。
安全
安全是移动互联网及云服务的突出问题。移动设备,尤其是 Android 设备已成为威胁中心。对这两端的攻击正在不断增多,基于云的服务由于影响面广更是成为大目标。更糟的是大多数开发者并未采用适当的加密协议来保护消息和数据,app 的安全防护水平参差不齐。
软件更新、新程序和 app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低效安全风险,但是却需要多下载一次 app 来保证个人云的安全。这种碎片化的解决方案会抵消掉消费者对云服务的信心。安全风险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但是未来的个人云存储将会提供统一但分布式的解决方案来简化防护手段,提高防护强度。
效率
想象一下,上 GB 的数据在互联网上以各种速率在不同的设备间传递,这对于个人云来说会成为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由于计算机、电视或手机上的多个应用和程序都是相互竞争带宽资源的,相互间并没有通信。要想提高某程序的速度,应用必须手动关闭,而越来越多应用的引入无助于提高上网速度。希望未来能有面向个人的负载均衡器应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反过来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个人云服务应该在一个单独运行的程序上跑。这样的话,用户的笔记、文档、新闻、电影、音乐等都可以按照负载均衡、面向任务的方式来提供,从而不会降低设备的效率。
浏览器的威力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浏览器。上述三大问题很大程度上属于不断膨胀的原生应用的原罪。对原生应用的追捧令我们忽视了历史悠久的浏览器。实际上,现代浏览器已经远非智能收发和渲染 http 请求而已。浏览器可称为是个人云时代的天然操作系统。而现在个人云的复杂程度也已经发展到需要自己操作系统的层次。
浏览器内的个人云存储并非什么新创意。但是能够成功提供流畅、安全、高效的云存储服务的浏览器将能够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从而消除对上百万 app 的需要。未来几年将是关键时刻,消费者将决定自己个人云归属,而浏览器已经在搭建一个完美的框架,可以将现在和未来所有的消费者需求紧密结合到一起。
Yahoo又要出手了?传Yahoo将以3000 - 4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通讯录应用Xobni
据AllThingsD报道,传 Yahoo 正与通讯录应用Xobni洽淡,Yahoo 欲以 3000 - 400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后者。
Xobni 于 2008 年创立,其实是收件箱英文“inbox”的反向拼法,其功能就是给人一种“All in one”的感觉。它能帮用户集中管理各个帐户中的联系人及收件箱,同时支持联系人搜索,联系频率统计,以及共同联系人等功能。Xobni 支持 Gmail、Yahoo! 邮箱、Outlook、Facebook、LinkedIn、Twitter 等帐号的联系人和收件箱同步。支持的平台有 Android、iOS、BlackBerry,另外还提供网页版 Gmail 和 Outlook 的插件。详见此前的报道。
Xobni 应用看似虽小,但融资能力惊人,迄今已获得累计 4200 万美元融资。有消息称,Yahoo 的联合创始人 David Filo 对 Xobxi 抱有很大兴趣,他也与 Xobni 的 CEO Jeff Bonforte 共过事,后者曾于 2005 - 2008 年间担任 Yahoo 社交搜索和实时通信业务的 VP。如果收购成功,Yahoo 或许又能迎回自己的老将。
Digcoin:比特币挖矿云服务
作者: Watson Xu
|
2013.06.17
Digcoin 是天津积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云计算服务,专注于比特币挖矿运算,通过构建大规模 ASIC 矿机集群、统筹管理电力供应和矿机运营维护,来提供简单、弹性、高效、低起点的挖矿服务。
现在的价格是1Ghash/s为898元人民币一年,512Mhash/s为468元人民币一年。简单来说就是Digcoin提供了比特币挖矿技术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其提供的服务来挖矿获取比特币。
据其介绍,ASIC 是目前运算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矿机技术,运算集群采用的是来自蝴蝶实验室(Butterfly Labs)生产的矿机和基于阿瓦隆的ASIC芯片打造的矿机。
在电力供应稳定的环境下部署矿机集群,使用可靠的散热方案来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另外还准备了异地的冗余的运算力以备出现故障,向用户保证 100% 的有效运行时间,任何故障造成的损失都将由其全额补足。
用户购买一定运算力的合约,从合约生效开始,每周向用户结算挖矿收益,直至合约到期。
关于比特币
比特币(Bitcoin)是一种由开源的P2P软件产生的电子货币,数字货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比特币也被意译为“比特金”。
它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通过特定算法的大量计算产生,比特币经济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与算法本身可以确保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
比特币兑换现金的日成交量,海内外各大小交易平台,加起来有10万BTC左右,相当于每天有一千多万美金变现。
国内和香港GBL的两家人民币交易平台,日均成交量加起来,约为10000BTC左右。
关于团队
Digcoin团队之前的项目包括:积木(jimu.in),时间管理工具番茄土豆(pomotodo.com),这是其第三个项目。
随着比特币交易价格的不断提高,以及比特币相关初创公司获得投资机构的投资(比如IDG投资了比特币兑换网站Coinbase),比特币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关于比特币的服务也随之出现,比如今天介绍Digcoin。
当然由于比特币挖矿的难度不断增加,运算力不断增长,以及比特币价格的上下波动,挖矿收益是无法预估的。不过我相信围绕着比特币还会出现更多的初创公司。
本文转载自天涯海阁,原文链接。
2013-6-18, 17:59 | 马若飞
打开手机看看天气预报,然后就要吐槽天气预报不准了吧。不管我们安装的是什么天气软件,预报信息都是基于大面积的预报,不一定符合你现在所处的位置。那自己可以预报一下天气么?近日,我们玩到了新浪天气通团队开发的硬件产品新浪气象站,也许可以满足你这个要求。
这款定位物联网以及智能家居的硬件产品有两个主要部件,一个室内基站,一个室外传感器。室内基站大约 20 厘米高,10厘米宽,正面是一块单色液晶屏幕,绿色手动背光。借助背面的支架可以保持竖直站立。室外传感器则是烟盒大小,正面有一个很小的单色显示屏。
室内基站使用交流电源适配器供电,也可以使用三节 AAA电池。基于室内基站以及室外传感器的探测数据,屏幕上能够显示室内及室外的相对湿度及温度,室外的气压,通过气压变化判断的天气变化情况,气压变化的 24 小时历史纪录等等。室外传感器的小屏幕上则显示的是室外的相对湿度和温度。
实现以上这些功能已经有现成的产品了,新浪气象站可以将你的天气数据传到云端,你不光可以随时查看,还可以向外发布。
从 App Store 和 Play Store 应用商店下载“新浪气象站”应用,应用会提示如何设置气象站本地基站。本地基站在首次开机之后会有一个激活的过程,需要用智能手机扫描气象站背面的二维码,再连接基站发射的一个 WiFi 热点,用类似路由器的方式配置。配置的内容只有一项,就是让基站连接至你的本地 WiFi 互联网。
因为网络原因,本地基站需要放置在室内 WiFi 的有效范围内,外置传感器则可以在 50 米的范围内随意摆放。外置传感器和基站之间使用 433 MHz 的无线连接,一般的安保系统都使用类似的连接技术,能保证距离和稳定性、不过有一点要注意,传感器最好避免阳光直射。室外基站具有 IPX3 防水级别,不必担心下雨。
配置完毕,“新浪气象站”应用就可以实时显示监测出来的室内外温度、湿度,还有根据气压推算的天气变化情况了。因为你的气象站随时通过 WiFi 与互联网连接,所以你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查看到测量结果以及 24 小时的历史记录。当然,绑定新浪微博之后,分享天气数据也变得非常快捷。
另外,一台手机只能绑定一个气象站,但可以通过查找微博账号和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关注其他气象站。
目前,新浪气象站是第一代产品,易用性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室内基站断电之后时钟会复位,绑定手机过程太复杂,重现绑定需要断电 10 分钟等等。不过,开发团队称,第二代产品正在研发,功能和体验方面都会有提升。
说物联网说智能家居,可能新浪气象站还不够成熟,功能也比较简单。但是从此以后发天气微博自己的数据自己说了算,我觉得还挺有趣的。说不定,能开启全新的“天气社交”时代呢,是吧。
迈瑞医疗:全资收购美国ZONARE 2016年目标破百亿
发表时间:2013-06-17-下午 11:00 | 点击: 477 次
更多 0
来源:i黑马 作者:叶静
2013年6月12日,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NYSE:MR)宣布与美国ZONARE医疗公司系统集团公司达成股权协议,迈瑞以1.05亿美金全资收购ZONARE。这是迈瑞第二次海外并购,2008年迈瑞斥资2.09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医疗器械公司Datascope (NASDAQ:DSCP)
并购宣布后的第五天,迈瑞联席CEO李西廷在迈瑞总部透露,2016年,迈瑞销售目标是突破百亿,并购将成为迈瑞今后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积极开展海外并购同时,迈瑞已完成8宗本土并购。“国内并购是横向并购,扩充产品线;海外并购是纵向并购,提升技术。”李说。
对于迈瑞已完成的首次海外并购,李西廷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个收购还是很成功的。”李表示这一并购不仅提升了海外的销售能力,也让迈瑞对于美国法律监管等有更多认识,这为迈瑞下一步的国际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此次并购的ZONARE是一家在高端放射领域致力于超声技术开发的企业,其独有技术显著提升了产品图像质量,市场直销团队覆盖美国、加拿大及德国等发达市场。并购完成后,迈瑞将保留ZONARE品牌。
2012年,ZONARE销售收入约为6400万美元,迈瑞希望借助于ZONARE高端超声技术和市场网络,扩大迈瑞公司在超声影像产品领域的覆盖,以及在新兴市场和中国区的推广;同时,通过迈瑞的产品制造成本优势,进一步降低ZONARE的生产成本。
“我们将始终专注于面向临床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李西廷说。
周鸿祎对话88后:你不喜欢的工作,可能通往一个崭新世界
发表时间:2013-06-17-上午 10:54 | 点击: 4,330 次
更多 64
来源:i黑马 作者:@周鸿祎
【导读】这个世界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不喜欢的任务,都可能是向你敞开的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只有走进去,不断发现新的事物,你才真正知道到底自己喜欢不喜欢这个工作。
我经常收到年轻同事的邮件,向我吐槽说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觉得正在做的工作没有意义。这个我挺能理解的,刚毕业的学生都会这么想。你们选择工作的时候,肯定很关心自己会到什么公司,会到哪个部门,心里嘀咕着要去有前景的A部门,坚决不去没意思的B部门。
周鸿祎(资料图)
但我想说的是,以刚毕业时的履历和经验来判断什么工作有前景,这本身没有意义。打一个俗点的比方,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第一个想抓的是表面上色彩鲜艳的玩具,而不是一个外形粗糙的璞玉。每年我都收到很多刚毕业大学生的商业计划书,但他们那些豪情万丈的想法,他们认为的热点和前景都是纸上谈兵,都是受到了所谓专家的商业博客和各公司的公关软文的影响,但对这个行业还是知之甚少。
就像我们站在一个水潭边上,底下是有烂鱼臭虾,还是珊瑚珠宝,根本看不清楚,只有甭管它水清水浑,一个猛子扎下去,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潜的时间长了才会豁然开朗。
如果你是计算机专业毕业,除非公司安排你去打扫厕所,这算是工作特别不合理,否则我建议你先不要根据自己喜欢不喜欢来对这工作的价值下结论。
在我们公司,程序员要先去做产品测试,产品人员要先去做客服和运营。有些年轻同事很有意见,觉得公司看不起我,大材小用,我怎么能干这种低档的工作呢?
有的公司里面有些臭毛病,核心技术人员往往看不起售前售后,产品人员看不起技术支持和运营。其实,这些工作哪里有什么高档、低档之分?只要你能潜进去,你就能发现用武之地。我上大学的时候创业搞防病毒卡,既是技术人员又是产品经理,做出来以后自己背个包去卖,天然就是售前。好不容易劝人家买了,出了毛病,人家把我叫过去一顿臭骂,我又做了售后。刚开始,我也很愤怒。我也是九十年代的天之骄子,我做出这么好的防病毒卡,还获得了全国挑战杯的二等奖,凭什么站在这里让你骂?但是用户花了钱买了东西,没有达到目的,或者用着不爽,用户就有权利骂你。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用户是不会站在你一个技术人员角度来看问题的,但是如果你不站在用户角度来看问题,那肯定没有生存之地。这个经历对我人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
为什么产品经理要先去做客服,先去做运营呢?原因特别简单,你真的以为做产品就是到憋在小屋里闭门造车,画几根线,放几个按钮就OK了?要是做产品都这么简单,中国互联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你说你喜欢做产品,觉得做产品有前景,如果客服和运营工作你不喜欢,你能做出好产品出来吗?只有先做客服,先做运营,才知道用户的苦恼,才能理解用户的愤怒,才能知道用户骂你是有道理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好的产品。
再说,看起来没有前景的部门,看起来谁都不愿意干的任务,真的没有价值吗?我就不讲乔布斯上美术字体课的故事了,那个故事已经烂大街了。我自己的经历,我毕业后到一个计算机大公司工作,领导交给我一个任务,给一个国家机关讲局域网电子邮件是怎么回事。那时候,公司的技术人员没有一个人愿意去,都觉得是低档的工作。我是刚到的,结果大家七推八推,就把这件事就推到我身上了。这个任务我也不喜欢,但我没的选,硬着头皮上。但我想既然我讲课,那我就一定要做好准备,不能随便糊弄两小时,把说明书念一遍就算完事,那样就太不负责任了。于是,我就到买了很多关于电子邮件的书,看完以后才发现原来电子邮件是这么重要,我在电子邮件里面扎得越深,对电子邮件的想法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那是在1996年初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不喜欢的任务,我也不会做飞扬电子邮箱;不做飞扬电子邮箱,我也没有机会深入了解互联网。
这个世界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不喜欢的任务,都可能是向你敞开的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只有走进去,不断发现新的事物,你才真正知道到底自己喜欢不喜欢这个工作。我建议大家不妨去思考一下自己眼前做的工作,先忘了你喜欢不喜欢。有的工作我至今都不喜欢,但是不排除我能把它做到极致。我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得很好,有个很私人的原因,是我一直认为自己很牛,即使是不喜欢的工作,我也要把它做得特别漂亮,向其他人证明我自己比他们强。在把工作做到极致的过程中,我确实真正学到了东西。
有个日本的企业家写了一本书,叫做《钝感力》。书里面说日本新一代的年轻人,特别敏感,一点儿批评,一点儿冲突,一点儿情绪的变化,都能导致他们做出翻天覆地的选择。他认为,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还是迟钝一点,让自己的心变得粗糙一点儿,能够承受各种锻炼和痛苦,这样才能让自己多一些积累。我觉得这个道理很正确。你可以选择在年轻的时候过得肆意妄为,但如果没有趁着年轻打下一片基础,凭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CPI越来越高的地方生活下去?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出身不能选择。你生在一个普通家庭,这个不能选择,但是道路可以选择。在公司的工作就是人生的一个经历,它未必是你的终身职业,也未必是你最喜欢的事情,最重要的收获其实是你的做事态度,你的做事方法。好的做事方法和态度不仅会生产出好的业绩,更能够赢得领导、同事和业界同仁的信任,这是更有价值的财富。这是我最深刻的体会。各位如果认为自己很聪明,我希望在聪明上再加上坚韧不拔的努力。我一直在我们的80后、90后中寻找公司下一代核心的产品技术和管理人才,希望你能是那个人!
谷歌想做气球环,牟其中的南德集团早在12年前就在构思了
上周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谷歌开始测试一个气球计划(Project Loon),按这个计划,未来将会有数百甚至上千个高压气球围绕地球漂浮,为世界上50亿没有互联网接入的人提供网络连接,让他们也可以获得重大新闻、教育资料和健康信息等等。
今天,有同学给虎嗅发来了一份报告,给这份报告起的标题是《12年前中国的Project Loon——对称计划》。这份写于2001年的报告介绍了一个名为“对称计划”的全球无线网络覆盖方案,计划用88颗卫星组成跨8个平面的卫星星座,覆盖纬度为75度以内的全球区域。这份
12年前的报告里,撰写者对无线接入速度的想象是“高达 64M-2G(固定用户)或2-10M(移动用户)”,
并预测到2005年,这个计划在中国能有1000万用户,加上境外用户,能
实现每年2860亿元人民币、1452亿美元的收入。
神秘人没说自己的姓名,没说所在机构,没说项目预算。但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这份报告跟牟其中的南德集团有莫大关系。
我们来看看这个早于谷歌12年的狂想。更完整的在此: 12年前中国的Project Loon.pdf
。
对称计划如对称计划示意图所示,她是一个全球低轨道多媒体卫星通信网络。在这个网络的最上层是由低轨道多媒体卫星通信网络系统,中层是由平流层通信平台组成的平流层通信系统,在地面上通过地面数据中心与其它骨干通信网络进行互连。对称计划的全球低轨道多媒体卫星通信和平流层通信网络在区域上可以覆盖乡村、城区和建筑群,在业务上,可以覆盖所有的业务。
1•
低轨道卫星多媒体通信系统由 88颗卫星组成全球的骨干网络,其作用就象由光纤组成的全球骨干网络一样。这个星际信息高速公路由8纵11横的网状网络组成,每条链路的通信速度达到2-4G,还可以更高。通过这个网状网络将整个地球包住,形成覆盖全球的高速骨干网络。如图2.4所示。
图 2.4 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星际高速公路,每颗卫星与和其相邻的四颗卫星进行高速通信
2•
平流层通信组成本地的骨干网络,其作用相当于本地高速网络或本地光纤高速环路网络。它实际上是将一个城市作为一个宽带小区来看,而不象现在的网络建设要建立城区网络,再建住宅小区宽带网络。当一个城市需要建立多个平流层通信系统时,通过平流层通信系统的高速链路,来完成本地区的高速骨干通信网络。每个平台最多可以与其它 4个平台连接。如图2.5所示。
图 2.5 平流层组成的覆盖本地区的高速信息公路,每个平流层平台最多与四个相邻的平台进行高速连接
3• 低轨道卫星多媒体通信系统和平流层共同完成用户的“最后一公里”的接入工作,
其速度可以高达 64M-2G(固定用户)或2-10M(移动用户),信道采用带宽按需分配的原则。从而彻底解决宽带入户问题。用户只要安装标准的户外接收单元就可以完成与宽带网络的连接。
对称计划中的卫星通信除可以提供 2M的个人速度到用户,可以连接2000万个用户,并可以提供1G的速度到网络连接。
其卫星星座由88颗卫星组成,卫星星座使用8个平面,倾角为58°每个平面有11颗卫星,卫星的高度为1380公里。覆盖的纬度为75度以内地区,因为在75度以外基本上就没有通信的需求了。
用户分析
在中国大陆的潜在卫星用户,预测到 2005年大约为1000万户。应用的领域为:
1、 公务漫游及旅游业
2、 汽车、船舶、飞机、铁道运输
3、 地质部门
4、 金融、保险业
5、 行政、事业部门
6、 军队、公安
7、 输油管线、环境检测、防洪抗旱
8、 个人服务、个人定位服务
以上分析没有包含家庭“最后一公里”接入的需求,在中国,大约有 3亿个家庭,因此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以上分析也没有包含平流层通信用户的需求。在中国,个人移动通信的需求是机器巨大的。中国现有手机用户大约 1.6亿,其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具备极大的市场潜力。
从“搜索”到“发现”:互联网时代购物方式的变革
在互联网上,男性购物就是买东西,目的明确,属于“搜索式购物”,女性则不然,她们更多是在“逛东西”,属于“发现式购物”。从卖家的角度来看,显然“发现式购物”的方式更讨人喜欢——这样可能促成更多的买卖。
提起网络购物,想必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都是「淘宝」。想买东西->打开「淘宝」->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筛选->下单……在网购一族看来,这大约是约定俗成、天经地义的流程吧。稍微分析一下这个流程,就能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这个购物流程一定是个爷们儿设计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来看一下这张图
简单地说,男性是在“买东西”——带着明确的目的,直奔目的地,像是在完成一个使命;而女性是在“逛东西”——没有明确的目的,四处游荡,更注重的是体验过程。
看一看上文中描述的网购流程,是不是很男性化的行为呢?
男性的购物方式在简单高效的同时,也为商家带来了一点不利影响——售卖的商品只用于满足用户需求,而难以做到创造用户需求。当用户的购物目标达成后,便不再停留,这样做生意难免过于被动。
假如让一个姑娘来主导设计网络购物的流程,那么会变成什么样呢?
类比一下女性的购物方式,网购的流程也许会被设计成这个样子:
闲着没事的时候->打开购物App(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被屏幕中的某些商品所吸引->产生购物欲望->不断地比较商品和卖家->最终下单……
一个更贴近于“逛街”的流程。通过“逛街”,让顾客与商品和卖家产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大大的增加了顾客购物的可能性。
在互联网上,男性的购物方式,可以看成是一个“搜索式购物”的方式,女性的购物方式,可以看成是一个“发现式购物”的方式。从卖家的角度来看,显然“发现式购物”的方式更讨人喜欢——这样可能促成更多的买卖。
聪明的创业者们显然不会放过这一点,于是“发现式购物”类的App开始陆陆续续出现,从移动互联网上便可见一斑。
为什么是从移动互联网上开始呢?
原因有四个:
第一, 传统互联网上各个巨头格局基本上已成型,地位难以撼动;
第二, 传统互联网上用户的购物习惯已养成,改变用户习惯面临的困难重重;
第三, 移动互联网成长的速度很快,新的用户习惯尚未形成;
第四,移动互联网很好地捕捉到用户的碎片时间,移动终端上的App更容易随时随地满足人们突然产生的购物需求。
合在一起说就是:一场网络购物的革命,正在从移动互联网开始。
体验一下这些新颖的App们,可以发现有趣的一点:
很多App(例如:「美丽说」,「蘑菇街」)都是针对于女性顾客设计的。也许是因为受到了“女性购物思维”的影响,所以将目标群体都定位为女性,商品的类型也局限在“衣服”、“裤子”、“裙子”、“鞋子”、“包”等女性常购买的商品。
难道女性顾客喜欢购买的商品种类只有这些么?既然基于“发现式购物”来设计App,那为什么将“能够发现”的商品种类做出限制呢?男性顾客能不能也体验一下“发现式购物”的感觉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男性顾客的购买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虽然男性的购物过程很简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购物之前不进行判断。作为一个相对理性的顾客群体,男性顾客往往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决定行动。先了解到自己的需求、满足需求的商品以及购买商品的地点,进而产生购买行为。
假如App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帮助男性顾客参考的话,男性用户采用“发现式购物”也是没问题的。换一句话说:将购物前的一系列“深思熟虑”的过程整合进App中。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
一位男性用户新买了一部手机,此时他自然而然地产生购买手机配件(贴膜、手机壳、备用电池等)的需求。按照最传统的“搜索式购物”的方式,用户会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检索、比较,最后下单。而在移动互联网上,这个过程可以做得十分简单直白。App首先识别出用户当前使用的手机型号,然后推荐这个机型的热销数码配件,使用户很自然地“发现”所需要的商品。简单的两步,既调动了用户的购物积极性,又提供了最佳的购买方案。
事实上这个例子根本不需要局限于“男性”。对于所有的顾客,所有的商品,“发现式购物”带来的用户体验,比“搜索式购物”都要更胜一筹。
作为最贴身的购物入口,手机导购App中容纳的商品,远远不应该局限于“衣服”“箱包”“首饰”。而是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提供形形色色的商品。生活有多丰富,商机就有多巨大。试想一下,当人们在逛街时,结合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定位到自己所在位置,App的首页便推荐周边的热门商品与商家,这将会带来多么大的便利呢?
显然,一个优秀的导购App,不会“歧视”顾客的性别,也不会限制商品的种类,它需要做到的只是“帮助人们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只此一点,便已足够。(文/IT耳朵 枫间雨)
导语
维络城一度想转型成分众模式,但巨大的投入产出比又使得转型困难重重。这不光是维络城一家的问题,电子优惠券同样困难重重,竞争太激烈,行业付费率越来越低,企业只能靠其他业务养活。 [详细]
腾讯科技 6月18日报道
从曾经的创业新锐、资本宠儿到被并购后的苦苦挣扎,维络城短短数年时间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命运。
今年2月维络城与嘀嗒团合并,新公司名称为维络城,嘀嗒团名字仍作为独立品牌保留。合并后,原嘀嗒团CEO宋中杰出任新公司CEO,NEA全球合伙人、中国董事总经理蒋晓冬出任董事长。很多人认为维络城从此借嘀嗒团搭上O2O快车。
不过,故事显然并非如此。维络城今年以来在北京网点数量大幅减少,其商场体验站数量仅11个,一个还处于暂停营业状态。此前,维络城官网显示已进驻30多家大型商场。维络城官方解释是,现有网点数量减少并非裁撤,而是在合同到期后没有续约。
这并非是北京地区才有的现象,维络城其他城市分站一样存在裁撤。一位维络城离职员工对腾讯科技透露,维络城员工从最高峰2000多人缩减到如今不到200人。人员大幅缩减并非是合并造成,而是维络城改制及网点裁撤,将很多合作方式改成代理模式,省却员工成本。
维络城和嘀嗒团合并后,新公司业务以嘀嗒团为主,维络城业务面临进一步被边缘化。维络城创始人、原CEO张毅斌去年10月已淡出公司管理,另一位维络城核心管理层、后接任CEO的陈华东在公司合并后也淡出公司。
新公司CEO宋中杰证实维络城遭遇挑战,他对腾讯科技表示,维络城的问题是整个优惠券行业都遭遇的问题,即如何在用户、商家、企业运营方面寻找到平衡,而不是纯粹赔钱赚吆喝。现在的维络城正尝试转型,双方合并主要是都看中O2O的方向。
“现在新公司所有人事、业务都是跟移动端布局相关。维络城的确在进行优化,准备向O2O领域加快转型。”宋中杰说,新公司也在进行探索,业务不再大举扩张,而是要实现盈利。新公司正研发新的产品,但目前不便透露最新进展。
跌入下降曲线 业务尝试转型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2月新公司架构调整后,嘀嗒团全面接管维络城,维络城依然留守的高管主要负责人事等非核心工作。“维络城和嘀嗒团业务差别很大,合并后很长时间双方只是在一起办公,业务并没有整合,组织架构调整也很慢,维络城新业务开展并不顺利。”
有维络城员工抱怨:维络城比嘀嗒团大很多,最终却是嘀嗒团主导维络城,而且由于合并后维络城业务遭遇裁撤,维络城的线下体验业务还会面临再度缩水。比如在北京,维络城今年6月份全面终止了地铁5号线的体验站运营,这也让部分人员收入出现下降。
另有知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维络城在北京新东安、地铁4号线、10号线、朝阳门地区的线下网点已撤离,天津的维络城网点已被关闭。
接近维络城的人士透露,维络城终端机上每个方格标准价位为4800元/月,此前在北京地区大致有1500台机器。如按照成交价2000元计算,网点10%缩减比例,则意味着单是北京地区,维络城每年净营收减少数千万元。维络城裁撤的主要是亏损网点,这导致维络城销售人员收入下降,并引发离职。今年以来,维络城已有不少人员离开。
维络城成立之初,其模式至少表面看来具有很大优势。维络城锁定各大购物商城人流汇集处,设置比人还高的终端机,即优惠券打印——唤起消费者“察觉”。维络城限制每个终端机上仅提供15个合作商户的优惠信息,且半径2公里内。
维络城推出与用户手机绑定、可随身携带的维络卡也起到推动作用。用户须扫描卡才能打印优惠券。为将用户推向“尝试”阶段,维络城将卡的样貌做成手机吊饰,在许多便利店的终端机旁,维络城设置公共维洛卡,并让工作人员引导消费者完成第一次打印体验。
由于能很快带来收益,DQ、肯德基等餐饮类客户是维络城的第一批试用商户之一。迄今在新中关,维络城还拥有线下网点,每天有很多消费者聚集在维络城网点前取优惠券。
维络城发展高峰时曾披露一组数据:拥有近500万用户,业务从上海拓展到北京、天津、杭州、南京等地。2011年单折扣券一项业务,即为维络城带来近亿元收入。维络城创始人张毅斌当时表示,跟维络城合作商家大约为3000家,商家投入产出比在1:3到1:8之间。
资本由此对维络城青睐有加。维络城分别在2007年、2008年、2010年获三次融资,其中,2010年维络城获得来自由北极光、凯鹏华盈及Greylock三家风险投资商数千万美元投资。
但为何被资本催长之后的维络城很快就遭遇危机?一位维络城离职员工向腾讯科技表示,维络城有今天的遭遇存在多重原因。
首先,维络城内部管理存在问题,维络城在向各个城市迅速扩张过程中,各方分公司获得的权限不够,而总部对市场理解又不足,给出的指令往往不符合实际需要,导致开展工作困难。
其次,市场的大环境在发生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通过手机领取优惠券,这个过程中决策层并未快速做出反应,迅速推出合适的客户端,错失良机。
移动互联网冲击 优惠券市场面临再定义
移动互联网对优惠券市场的冲击迅猛而至,维络城几无反应。随着大众点评、百度地图、美团、微信会员卡等企业涉足优惠券领域,用户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领取优惠券,而非纸质优惠券打印模式。很多人士叹息,并非维络城做得不好,而是纸质优惠券打印模式遭到市场淘汰。
从事优惠券业务的布丁移动CEO徐磊对腾讯科技表示,维络城致命伤就是成本太高,不仅需要机器成本、入驻成本,还需要人工成本,相比各种移动APP明显落后。几年前,各种优惠券相对较少,维络城还能获得不少广告收入,但随着各种移动应用诞生,提供的优惠券逐渐多起来,商家付费意愿逐渐下降,甚至肯德基、DQ等出现提供优惠券但不付费情况。
徐磊认为,维络城一个屏幕15个合作商户的模式又限制其商业模式扩展,维络城一度想转型成分众模式,但巨大的投入产出比又使得转型困难重重。这不光是维络城一家的问题,电子优惠券同样困难重重,竞争太激烈,行业付费率越来越低,企业只能靠其他业务养活。
这也的确并非是维络城单个企业的错误,如今国内老牌优惠券信息网站酷鹏网已悄然关闭。曾经承载分众重任的Q卡业务也陷入停滞。分众CEO江南春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表示,Q卡仅是公司过渡性产品,分众私有化后,公司重点将转向与屏幕相关的移动业务。
如今不少做电子优惠券的企业也已退出,布丁移动还在坚守。不过,徐磊的想法不是通过优惠券赚钱,而是获得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再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收入。徐磊说,很多创业者最初想法都很天真,都以为做个App就能火起来,前期预期太高,现实却是赚钱不可能。
一直研究优惠券的团800创始人胡琛对腾讯科技表示,当前优惠券市场出现问题,并不是优惠券的作用降低,而是增加了更多类似传统优惠券新形式,比如团购券、套餐券、代金券、电子会员卡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广义上优惠券,只是消费者获取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胡琛判断,随着三年来团购的普及,加上智能手机流行,可能将产生类似“无需预约”形式团购。这使得团购去除了以往的不便,变成更实时和灵活的消费打折利器。而当消费者举着手机就能获得一个4至8折的优惠时,显然也对传统的优惠券模式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三年来团购的普及,加上智能手机流行,可能将产生类似“无需预约”形式团购。这使得团购去除了以往的不便,变成更实时和灵活的消费打折利器。而当消费者举着手机就能获得一个4至8折的优惠时,显然也对传统的优惠券模式带来巨大挑战。
华为称对收购诺基亚持开放态度
腾讯科技[微博]华为
2013年06月19日02:06
[导读]受此消息影响,诺基亚股价一度上涨41美分至4.1美元,涨幅为11%。
腾讯科技讯(晁晖)北京时间6月1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金融时报》援引华为消费业务负责人余承东的话报道称,华为对收购诺基亚持“开放”态度。受此消息影响,诺基亚股价一度上涨41美分至4.1美元,涨幅为11%。
余承东在伦敦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考虑这类收购交易,并购后双方存在协同效应,但这取决于诺基亚的意愿。我们对此持开放态度。”
黑莓股价今天曾一度上涨57美分至14.87美元,涨幅约为4%,部分原因是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上调了其业绩预期。目前尚不清楚黑莓股价上涨是否与华为的评论有关。
过去,华为从未进行过大规模收购交易。接近华为的人士警告称,华为目前没有在谈判收购交易。但余承东的评论彰显了华为在手机市场上的快速发展,以及挑战三星和苹果在智能手机市场上领先地位的抱负。
余承东预测,智能手机厂商将减少到约3、4家,微软的Windows Phone平台仍然“弱势。Windows Phone能否成功还很难说,其市场份额很低。Windows Phone处于弱势,但微软还收取许可费,这不利于Windows Phone的发展。Android是免费的”。华为主要生产Android智能手机。
即使不收购其他公司,华为也已经成为按出货量计算的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仅次于三星和苹果。余承东说,华为计划超额完成今年的内部目标——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5500万-6000万部。
余承东表示,“20年前,我们还没有涉足手机业务,但现在我们推出了质量最好的手机,我们的客户称我们的产品是最好的。我们希望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我们希望成为领先厂商。”
余承东指出,华为未来将只销售自主品牌的智能手机,而非通过运营商合作伙伴销售的无品牌手机。
华为在投入巨资开发新一代智能手机,以及与谷歌(微博)眼镜(Google Glass)或传说中的苹果手表相似的可穿戴智能设备。
华为本周发布的Ascend P6智能手机的规格与三星最新产品相似,但价格更低。余承东说,“我们不想再销售功能手机了”,华为希望成为最好的手机厂商,生产价格最合理的产品。
与电信设备业务不同的是,华为的手机业务没有成为部分国家安全担忧的主题。余承东称,华为手机业务的重心不在美国市场。
康宁投资了世界上最大的“智能设备”
腾讯科技[微博]汤姆
2013年06月18日22:31
[导读]这家公司主要研发建筑使用的智能温控玻璃,此次获得康宁6000万美元投资。
腾讯科技讯(汤姆)北京时间6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家名为“View”的初创玻璃生产商日前从由业内领先康宁公司(Corning)领衔的一轮E轮投资中获得了大约6000万美元融资。
据国外科技媒体AllthingsD透露,这家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苗必达市(Milpitas)的初创企业主要生产一种被称为“动态玻璃”产品,该产品可以根据室外的明亮程度自动调整玻璃亮度,甚至可以通过对应的手机应用进行远程控制。
外界分析认为,这一思路的出现或许将使得人们利用整块玻璃铺设大楼外观的选择变得更加广阔,同时也不必担心这样的设计会使建筑内人们在阳光照射下过于炎热。事实上,这一产品的发明或许已经带领人们在“自然天气控制”(natural climate control)这一领域得以更进一步。对此,View方面表示,公司的这一产品将帮助企业最多减少每年20%的电力能源支出,暖气的能耗则将最多降低25%。
View公司首席执行官拉奥-穆尔普瑞(Rao Mulpuri)透露:“除了对我们进行风险投资之外,康宁公司还在致力于探索将他们生产的玻璃同我们产品进行整合的方法,且我们已经针对这一话题进行了多年的沟通。”
事实上,虽说生产建筑用玻璃材料看似同科技领域搭不上关系,但穆尔普瑞依旧将自己公司的这一发明视为一个“巨大的交互式设备”。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数据和数码产品的信息交换流程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就处在这样科技的正中心。我们可以利用复杂的计算机算法和感应器来调整玻璃的状态以更好的适应用户需求,在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对其进行智能控制。”穆尔普瑞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道。
成立至今已经有六年时间的View公司目前拥有大约200名员工,融资总金额超过1.8亿美元,其中美国科斯拉创投(Khosla Ventures)在该公司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对其进行了投资。除了康宁以外,包括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Sigma Partners和NanoDimension在内的这些公司、机构均参与了此次融资。
如果你恰巧住在旧金山地区的话,你可以前往当地知名的W酒店亲自体验一番,因为该酒店的大堂和休息区域就安装了这一玻璃。
Clearwire缘何咸鱼翻身一夜之间成了抢手货
腾讯科技[微博]李路
2013年06月19日01:35
[导读]移动设备消费模式突变,造成无线频谱短缺,Clearwire因手握大量频谱资源价值凸显。
Clearwire咸鱼翻身(腾讯科技配图)
腾讯科技讯 (李路)北京时间6月18日消息,国外媒体周一发表分析文章称,由于移动设备消费模式短时间发生巨大变化,造成无线电频谱成为稀缺资源,这也成就了一家美国“屌丝”运营商瞬间变“高富帅”的华丽蜕变。
以下为文章概要:
Clearwire长期以来都是美国无线行业中处境颇为艰难的运营商。最近几个月,一直在亏损的Clearwire摇身一变,成为皇冠上的宝石,人人争夺的香饽饽。
Clearwire提供的高速移动网络服务所覆盖的人群不到美国总人口的一半,并已经处在破产的边缘。不过,目前美国第二大卫星电视运营商Dish Network和日本第二大无线运营商软银均表示对Clearwire大量的无线电频谱资源感兴趣。目前,这两家公司还在争夺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 Nextel的控制权,而Sprint又是Clearwire的大股东。
本周一,争夺Clearwire的行动再度升级。Sprint状告Dish,称后者提议收购Clearwire的行为损害了Sprint作为股东的权益,并违反了特拉华州的相关法律。Dish此前已经表示,其收购提议符合法律规定。此外,Dish还在周一表示,其正在考虑其他选项。
Clearwire则对这一法律诉讼保持沉默。
消费模式决定价值
由于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的方式发现剧烈变化,无线电频谱目前已经成为珍贵的资产。如果没有足够的无线电频谱,Dish和软银拟推出的一系列无线服务可能都将受到限制。
大约一个多月前,在Dish推动竞购Clearwire活动之前,Dish董事长查尔斯•厄根(Charles Ergen)在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向华尔街暗示,其与软银CEO孙正义(Masayoshi Son)收购角力的背后目标就是这家小型无线运营商。
厄根说,在谈论收购事宜时,他们更看重的是与Clearwire的整合。他说:“Clearwire此前号称无线电频谱的沼泽地,现在却是海景房。”
由于美国人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收听音乐、观看视频以及上传图片的痴迷程度日益加深,无线数据出现爆棚增长,这也正是Clearwire突然成为万人迷的背后原因。
据思科的数据显示,去年,美国平均每台智能手机每月所产生的移动流量为577MB,远远高于其2011年所产生的389MB。
如果仅是为了打电话、发短信、看新闻以及查邮件,现在覆盖美国绝大部分地区的3G网络已经够用。不过,运营商现在争先恐后升级网络,拟向稠密的市区和城郊地区提供视频服务。
追求者甚多
此刻则彰显出Clearwire的价值。软银和Dish都已经表示,他们不会使用Clearwire的无线电频谱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网络,而是利用其无线电频谱在流量高负荷的地区提供额外的容量。
在人口稠密的地区,Clearwire无线电频谱的信号覆盖范围不大也不是其弱势,只要其掌控着大量的无线电频谱,就意味着能够承载大量的流量。
在英国,无线运营商正在盘算着类似的计划。今年早些时候,英国政府通过拍卖包括类似Clearwire使用的频率在内的一系列无线电频谱,获得37亿美元。英国无线运营商EE的发言人霍华德•琼斯(Howard Jones)称,这类频率的无线电频谱在速度和容量上均很出色。在这次英国政府拍卖中,EE购买了9.25亿美元的无线电频谱。
最近几个月,Verizon Wireless已经提议购买Clearwire部分无线电频谱。而在去年出售Clearwire股权的谷歌(微博)则表示对Clearwire感兴趣。据消息人士透露,谷歌高管密切注意Clearwire的未来,并视其为关乎美国无线行业未来的关键因素。
谷歌发言人对此不予置评。
软银和Dish则希望,随着全球更多无线运营商开始使用相同的频率,支持Clearwire无线电频谱的廉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其他设备能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咸鱼翻身
十年前,Clearwire创始人克雷格•麦考(Craig McCaw)就致力于将其打造成首个全国性的无线高速网络。由于Sprint对于麦考构建的网络提供了大量的无线电频谱,因此也成为该公司的大股东。
不过,麦考建立的无线电频谱高于普通手机所适用的频率。频率越高,就意味传递距离越远则信号越差。这也意味着,通过Clearwire覆盖一大片地区,其所需要的信号塔要多于低频率无线电频谱。
信号塔的建设成本也造成了Clearwire最近几年业绩不振,其股价也从2007年最高的30多美元跌至去年最低值的1美元左右。由于资金耗尽,网络建设也就停滞了。业绩不佳也造成了其与大股东Sprint的矛盾不断加深,麦考也在2010年底辞去了公司董事长一职。
不过,在最近的12个月中,由于投资者看好Clearwire被收购,其股价上涨至4.63美元。当软银去年10月份宣布斥资200亿美元收购Sprint,孙正义就明确阐述了其对Clearwire无线电频谱感兴趣。不过,当Sprint去年12月宣布以每股2.97美元的价格收购Clearwire剩余股份后不久,Dish半路杀出,提出了具有竞争力的报价。
Clearwire现在是各方追逐的焦点。在软银的支持下,Sprint在5月份将收购的价格提高至每股3.40美元。就在Clearwire股东就收购提议进行投票的前一天,Dish将其收购价格提高至每股4.40美元。Clearwire建议股东接受Dish的报价。因此,Sprint才于周一上诉至法院,以阻止Dish向Clearwire股东提供诱人的报价。Sprint称,Dish此举意在愚弄Clearwire股东,因为Dish的提议不具有操作性。‘
一家iPad绘图应用公司获得1500万美元融资
腾讯科技[微博]林靖东
2013年06月18日23:23
[导读]FiftyThree开发出的Paper的绘图软件,去年配评为最佳iPad应用。
腾讯科技讯(林靖东)北京时间6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应用开发初创公司FiftyThree刚刚完成了它的首轮融资,它的这轮融资的规模为1500万美元,领衔的投资者是著名风投公司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的合伙人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
参与FiftyThree首轮融资的其他投资者也都是投资界的名流,包括著名微博Twitter的创始人、移动支付初创公司Square的CEO杰克多西(Jack Dorsey),Highline Venture Partners、Thrive Capital和SV Angles。
FiftyThree已经开发出的最著名的应用是一款名为“Paper”的绘图应用。人们可以利用该应用在iPad上将他们的创意和构图画下来。
FiftyThree的CEO乔治派奇尼格(Georg Petschnigg)称,公司打算利用这次获得的资金开发一套用于创作的移动工具。
FiftyThree还打算增强它在硬件、软件和服务领域对创造性的投入,包括扩大纽约和西雅图的工程技术团队的规模。公司可能还会新增一个办事处。
FiftyThree希望能够成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时代的Adobe,即图形处理工具专家。
Paper是苹果App Store的生产力类应用中收入最高的应用之一,仅次于苹果自己的生产力应用套装iWork。
Paper主要是通过应用内购买模式来创收的。FiftyThree称,不管是从创收还是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这种商业模式都是行之有效的。
派奇尼格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来裁减我们的产品。不用象微软Office那样,每次使用都要将产品的所有功能都加载上去。”
Paper应用已经被下载了800万次,但是FiftyThree不愿透露该应用现在的活跃用户数量是多少。
FiftyThree认为,Paper不会与热门的笔记应用如Evernote形成竞争关系。
之前,FiftyThree已经从Highline Venture Partners和SV Angle那里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种子投资,但是投资的金额不详。FiftyThree表示,公司现在已经能够盈利了,现在正在物色工程技术、开发和设计领域的人才。
去年,Paper应用曾被苹果评为最佳iPad应用。
[导读]美国宇航局2014年将发射迄今最大的太阳帆飞船Sunjammer,帆面积为1208平方米,科学家试图验证太阳帆动力进行空间飞行的可行性。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将发射一艘迄今最大的太阳帆飞船Sunjammer,展示不携带推进剂进行太空飞行的可行性。该任务的发射时间为2014年11月,猎鹰9号火箭将执行本次发射,地点位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Sunjammer太阳帆飞船的展开面积为1208平方米,巨大的“太阳帆”可使飞船在太空的“海洋”中翱翔,科学家认为太阳帆技术是目前最有潜力的太空旅行方案之一,虽然加速过程显得相当缓慢,但后期累计速度显得较为可观。
太阳帆技术如同未来星际航行的“风帆”,无需携带燃料就可以进行长距离空间飞行
猎鹰9号火箭本次不仅要将太阳帆飞船送入轨道,还携带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深空气候观测卫星,定点于太阳-地球拉格朗日点1上,距离地面大约150万公里。Sunjammer太阳帆飞船展开跨度达到38米,最佳的轨道位置距离为300万公里,美国宇航局空间技术副主任迈克尔·伽里克认为太阳帆飞船的成功启航将预示着新型宇航动力领域的开启,我们不仅可以将太阳帆用于空间飞行,还可以用于清理轨道垃圾,让强大的帆形捕获装置运行在地球轨道上,可清理轨道碎片,同时该技术还可以用于通信和观测卫星。
Sunjammer太阳帆飞船使用了先进的聚酰亚胺薄膜帆面,全重量仅为32公斤,却可以提供驱动飞船的动力。当然,这艘太阳帆飞船并不是第一艘,日本航天机构研制的伊卡洛斯(IKAROS)太阳帆探测器在2010年6月进入轨道,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艘太阳帆动力飞船。五个月后,美国宇航局发射了NanoSail-D探测器,太阳帆面积为10平方米,运行了大约240天。
多功能概念飞机问世 座椅变形适应乘客体型
[导读]空中巴士公司设计出一种概念飞机,它的设计似乎并不是最有效的飞行结构,但是它却是我们未来如何旅行的一系列激进思想之一。
腾讯科学讯(过客/编译)空中巴士公司设计的这种飞机模型,在爱丁堡举行的全球TED会议上进行了展示。这架概念飞机是由公司的一个结构工程师团队建造的。这种设计的灵感来自于人体骨架,它既非常牢固也相对较轻。这就意味着,它理论上能够彻底减少飞行的燃料成本。欧洲空中巴士公司称,公司的目标是3D打印出这些组成框架的复合材料。
飞机的座椅将根据乘客的体型发生改变。
空中巴士公司设计的概念飞机。
这架未来飞机的其它创意还包括,在机尾打造一个向上的曲线,将发动机噪音向上反射来减少噪音污染。在飞机内部,工程师们取消了传统的座位,他们使用了能够从乘客那里收获能量的“变形座椅”,它能够根据乘客的体型改变形状。在飞机的前部,研究团队设计了具有完整传感器的座椅,它能够监测乘客健康状况。而且那里甚至有一个游戏区,乘客们可以在那里做虚拟运动。
工程师们也提出,未来的飞机不会像现在一样有一个小门,它将拥有更宽的入口,乘客们可以在入口那里留下他们的行李箱。这些行李箱随后就会自动运输到他们的座位上,防止出现过道阻塞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更快速的登机速度。空中巴士公司的工程师Bastian Schaefer说道:“未来的飞行,不仅要让人们负担得起,而且要从环保角度进行考虑。”
然而,他也承认设计本身不会解决所有的行业问题。他说道:“燃油正走向枯竭,而且我们必须找到其它的解决方案。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技术解决,但是我们也正在寻找替代燃料。”Schaefer先生认为,收集和液化奶牛肠胃胀气来作为飞机能源,将是一个非常棒的想法。他说道:“10年以前人们提出使用液态氢作为飞机燃料,但是我们仍然在等待有人提供储存液态氢的良好方法。”
[导读]乔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培养神经细胞,试图打造具备基本意识的“大脑”。
腾讯科学讯(过客/编译)乔治亚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的Steven Potter教授声称,组建大脑一直都是一门吸引人而又令人不安的学科。Potter博士在实验室中使用的关键工具就是多电极阵列,研究人员能够使用大量电触头来“倾听”神经细胞的电活动。神经细胞培养皿中包含成数以万计的细胞,但这只是组成了人类大脑细胞的一小部分。Steve Potter说道:“我们可以肯定,即使只有1万个神经细胞,培养皿中也会出现许多复杂的状况。”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打造一个大脑,来更多的了解是什么让我们保持运转。
Steve Potter博士声称,电刺激是保持培养皿健康的关键。
研究人员通过延时摄影术观察到,神经元上的轴突伸出来与其它细胞接触。随着越来越多的轴突接触,也就是形成突触,整个培养皿就开始出现生命的电流。同样的过程也存在于人类婴儿的大脑中。但是在培养皿中,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并干涉这一过程。瑞丁大学的Ben Whalley博士怀疑,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培养皿有着“自我意识”。实验室的研究助理Immy Smith博士说道:“虽然我们无法看到,但是我可以肯定它们正在做着作为神经细胞应该做的事情。”
Potter博士说道:“我们的培养皿不具备自我意识,但是我们可以赋予它们。我们的计算机能够监测活动模式,并且可以通过电极将信息以特定的刺激反馈回去。那就像它们自己的自我意识环路,而且是一种最基本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或许有点遥远,但是这些培养皿已经迫使我们接受了一个事实,无论思维多么神秘和本能,它全部都来自于大脑内部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乔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生Michelle Kuykendal说道:“最奇妙的是我们已经提取了这些神经细胞,而且它们的生长能让我们更准确的了解大脑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导读]美国宇航局研究人员称将打造机器人舰队前往小行星,执行庞大的采矿任务,未来的空间任务将变得具有盈利性,使航天工程的成本降低。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的研究人员称将研制空间机器人登陆小行星表面,并进行采矿作业。科学家们认为这项计划的可能性较大,可以实现机器人登陆和采矿,而且还可支持财政开支,传统的观点认为航天计划投入的资金庞大,很少能带来直接盈利效果。小行星采矿似乎是个例外,研究空间机器人将改变原有的航天产业前景,可以通过开采小行星矿物来支持航天资金的投入,把投入的成本降低。
小行星采矿是未来美国宇航局的主要目标,太空产业的兴起将改变以往航天计划巨额投入的局面,盈利性可延缓庞大的资金压力
目前,三维打印技术的普及使得空间设备研发制造变得更加容易,宇航员可以利用现成的原料打印出所需的设备,美国宇航局提出了大规模机器人采矿作业计划,配合三维打印技术完成对小行星矿物的开采和利用。但是目前该技术还没有得到完全普及,小行星捕获任务依然需要进行更多的调查。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科学家菲尔·梅茨格认为机器人可以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第六代机器人不需要人类介入下进行采矿作业。
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两家私人航天企业提出了小行星采矿计划,还计划发射私人空间望远镜对小行星进行观测和调查。根据2014年美国宇航局财政计划,小行星捕获和采矿任务被提上议程,科学家将把一颗直径较小的小行星拖回地月系轨道附近,小行星上的稀有矿物将是未来空间任务的主要目标。目前,美国宇航局先进概念办公室已经为小行星机器人采矿工程提供第一阶段的资金,小行星采矿或将成为一个产业,使得太空活动变得具有盈利性,随着私人航天企业的加入,这一现象会变得更加明显。
研究人员认为未来30年的太空产业将陆续转向可自我维持的方向,成本的降低以及采矿作业、太空旅游的兴起将彻底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太空活动,可以想象,未来的科学家将远程控制机器人在小行星上采矿,并把矿物带回地球。
西班牙研究者将 AR 眼镜和智能手机融合,用以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影片)
由 Bin Chen 于 10 hours 之前发表
文章分类: 佩戴产品
在很多大学的课堂上,那些踊跃发言并直接在教授上课的时候提问的人通常就那么几个,同时由于上课的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和教授的互动对话中来。那么,如果你想要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教学环境,让即使是胆小的学生也能参与提问呢?这些学生如何能实现和教授直接沟通,在课堂上可以私下进行,而不会中断?来自马德里的 la Universidad Carlos III (UC3M)大学的研究人员带来的这个系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系统允许教授利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R)技术直接获取来自学生的问题反馈信息。
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学生手上的智能手机,并且给教授一个定制的 AR 眼镜。系统会有一个服务器来负责处理中间信息,学生手机上的 App 可以用来反馈信息,服务器处理完之后会把结果送达老师的 AR 眼镜中显示。比如学生感觉到老师讲的太快了、对刚才所讲的问题不明白或不知道答案,那么在老师的 AR 眼镜显示屏上,相关的指示标识便会出现在每个学生的头部上方,非常明晰。老师还可以直接将预订的问题或者答案发送到学生的智能手机上显示,同时还兼容 Kinect ,可以通过手势控制放映幻灯片。这种系统用在教育上,是个不错的创新,跳转有一小段介绍影片。
Raytheon 公司带来全新的士兵战场形势感知装备(影片)
由 Bin Chen 于 12 hours 之前发表
文章分类: 显示产品
虽然现在有无人飞机可以远程参与对军事目标的打击,但有时候还是有必要通过地面军事人员进行目标的确认,以免误伤友军或者是一些伪装目标。Raytheon 带来了新的士兵战场形势感知装备(属于联合战术空中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可以让地面军事人员分辨敌军和友军目标,同时将信息分享给军事打击部队。这个系统由佩戴在胸部的电脑、抬头显示系统、腕带显示系统组成,士兵只要注视一个目标,然后按下一个按键就可以进行标识。这样,敌军和友军的目标都可以标识,并且可以将目标的状态信息发送给其它军事人员,无论是地面部队还是空中参与攻击的飞行员。这样一来,可以确保军事行动目标打击的准确性,并随时知晓最新的战场形势。
我们有幸在 2013 巴黎航空展上试玩了下这套系统,使用起来很简单,我们很快就会用红色钻石来标识敌军目标,用琥珀色方块来标识友军。同时,我们所做的标识会在手腕上显示,上面的状态信息也会同步到其它士兵的腕带显示器上,让他们知晓最新的战事情况。现在整个系统还处在原型阶段,不过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变成真实军事装备。军事 AR 系统是一个更大的平台,Raytheon 公司希望最终部署这套系统,当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跳转有一段介绍影片,可以让你一窥它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