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他的成名作品,是研究狗如何患上抑郁症。他把两群狗赶到不同的笼子里,给笼子通上电。两个笼子里的狗,都要经受相同程度的电击,A笼提供切断电源的开关,B笼里面什么都没有。

被电击的滋味非常难受,狗会在笼子里面跑来跑去想办法。A笼里面的狗,很快就能找到切断电源的办法。B笼里面的狗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等待A笼里面的狗切断电源。

随后,把它们统统放入C笼,这里面没有电源开关,但有条件跳出笼子。再次通电的时候,原本呆在A笼的狗,很快会跳出C笼,原先呆在B笼的狗,却选择趴在笼子里,痛苦的经受电击,一动不动。

两个笼子里的狗,经受着相同的电击。呆在B笼里面的狗,不但在接受电击,还接受了一个信念:不管我做什么努力,也不会有什么用。这个信念,让B笼里面的狗放弃挣扎。塞利格曼用“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总结这种行为。

人也经常会陷入这种习得性无助当中,任何回避行为和抑郁情绪背后,都有习得性无助的影子存在。“我再做什么也没有用了”,就是绝对化思维。

人拥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从生活当中总结规律,进而提高生存率。也容易把伤害抽象化,扩大防御范围。绝对化思维,就是对伤害的抽象化。

痛苦的事情,在我们的心中,悄悄的埋下一颗地雷。一旦触碰,就会触发应激性情绪反应。为了避免接触类似的创伤性事件,我们会把危险抽象化。在内心竖起警示牌,标定危险区域。曾经的痛苦越多,危险区域越大,活动空间就越小,逐渐变得无路可走。

假设有一个年轻人,刚刚毕业就进入一家创业公司工作。做了半年,挨了很多骂,还被老板给开除了。这是一个创伤事件,会给他留下心理阴影。

如果伤害比较小,可能会认为自己不适合在这家公司工作,那么换一家就好。如果把防御范围扩大,可能会认为不适合去创业公司工作。再扩大防御范围,会以为不适合去公司工作,应该去考个公务员。继续扩大防御范围,会感觉自己不适合工作,最终选择啃老。

从“这家公司很可怕”到“创业公司很可怕”,到“公司很可怕”,到“工作本身很可怕”。伤害越大,心中的信条越抽象,思考方式越绝对化,防御范围也就越大。挫折思考越绝对,情绪反应就越大,就越加悲观沮丧。

对挫折的绝对化,就是悲观思维的本质。它会从三个方向,对挫折进行绝对化加工:永久化、普遍化和人格化。

所谓永久化,是在时间维度上,感觉某一件事会不断发生。公司业务繁忙,经常需要加班。可以认为最近工作很忙,也可以认为工作总是没完没了。

前一种说法,把忙碌限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不会这样了,给变化留下一定的空间。

后一种说法,对时间的状态判断是永久的,把事情永久化,也就看不到变化的希望,自然会悲观沮丧。时间上的永久化,也体现在形容自己或者别人身上。这种永久化,也会体现在对别人的判断上面。

总是,是一种在时间上永久化的说法,用“有时候”代替“总是”,后者的指责味道,就会淡很多。

所谓普遍化,就是从一只乌鸦黑,推广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从一个男人不可靠,推广到天下男人都不可靠。有人对我不公平,推广到整个世界对我不公平。

所谓人格化,就是感觉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针对我个人的。都是我的错,才会导致这些坏事发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感觉“都是针对我,都是我的错”,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我们经常对坏事本身,存在一种奇怪的内疚。明明自己才是受害者,却依然会感觉是我们自己的错。扩大自我防御的范围,让我们陷入不必要的内疚和自责。

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防御可能存在的风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当中。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进而失去从现实中疗愈的机会。明明轻轻一跃就能跳出樊笼,却不敢尝试。如果生活是一条河,绝对化思维会让生活变成无源之水。

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往往会同时出现。它们的核心特点,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组织我们和现实发生联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15 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