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24:一些反常识

#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24:一些反常识_第1张图片

怎么看待战争中的损失?

最早看到平型关大捷,关注到的只是八路军如何运筹帷幄,歼灭进入包围圈中的日军后勤部队。之后在阅读中,发现这场战斗中,八路军与日军的伤亡几乎是1:1。那时就疑惑这么一个问题,即在战争领域,如何看待伤亡?

第四篇第四章就解答了这个疑惑。

如果我方军队在数量上占很大的优势,那么,当双方损失的绝对数量相同时,我方的损失当然就比敌方小,从而可以认为,这是对我方有利的。

在这里呈现的是个简单的比例计算问题:损失数量相同,但投入不同,投入大的损失比例就小。

如果在这制服敌人的过程中,敌我双方军队的损失比例相同,那么这次胜利在战局的总结算中就没有留下什么利益。

也就是说克劳塞维茨认为,消灭敌人为目的的前提下,损失比例相同,谈不上胜利。

在战斗过程中,胜利者和失败者在物质损失方面很少有明显的差别,往往根本没有差别,甚至有时胜利者的损失还可能大于失败者。

决定性的损失往往是失败者撤退的时候出现的。

还是到朝鲜战场上看一看。

美军越过三八线之后,逐渐进入志愿军的包围圈,之后战斗打响,美军迎来了历史上少有的溃退。但是战后接过麦克阿瑟指挥权的李奇微回顾发现,除了长手套一战中,美军因为退入山间小路形成最要命的长蛇阵而遭遇重大损失外,整体的损失并不大。

有火炮支援和飞机投下的补给弹药,美军只要不溃退,坚守也好,突出包围圈也行,都不会遭遇太大的损失,至少双方能呈现一定的均势。

而当丧失了战斗的意志,士兵与待宰羔羊没有区别。

会战过程中的损失主要是人员的上网,而会战后的损失却主要是火炮的丢失和人员的被俘。前一种损失对胜败双方来说都是存在的,只是数量不同而已。后一种损失却不是这样,通常只是失败的一方才有这种损失,至少失败一方的这种损失要大得多。

顶住最多鱼死网破。撤退就是步步杀机。

以少胜多是后知后觉?

在采取行动的当时,通常对敌人的实际兵力了解得很不准确,对自己的兵力也估计得不真实,而且拥有优势兵力的一方甚至可以根本不承认这种兵力上的悬殊,或者在长时间内不承认兵力占优势的全部真相。

所以说,历史上的以少胜多,大多是后人研究之后发现的?

战斗的意义

消灭敌人军队、占领或者守住第一个地点或目标、诱使敌人采取错误的措施。

防守的目的是消极的,只是在有利于达到其他积极目的的情况下,才间接地带来利益。如果这样的战斗过于频繁,就是战略形势恶化的征候。

战斗的持续时间

对于胜利一方,当然希望胜利来得越早越好,反之,是失败来得越晚越好。

防御战的全部成果往往取决于战斗的持续时间。

反常识

夜晚对胜利者也是一种有效的掩护手段。失败者利用夜晚进攻取得良好结果的情况是很少的。

如果取得重要的成果,那通常也是因为防守方犯了一些错误。

侧翼攻击和背后攻击对胜负决定后的成果的影响,通常比对胜负决定本身的影响要大。

克劳塞维茨认为赶来恢复战斗的援军,与其攻打后方和侧翼不如直接同军队会合。当然这样做同样是有前提条件的。《战争论》神妙之处就在于此,克劳塞维茨在讲述原则的时候,也会把相应的条件列举出来。

战斗初期,敌人的兵力是集中的,对侧翼攻击和背后攻击总是有防备的……到了战斗的末尾,就完全不同了。

侧翼攻击和背后攻击,主要是精神力量起作用,就像处于包围圈中的敌人,只要冷静待援,伺机突破包围圈,是有得一拼的。

明天进入第四篇主力会战部分。

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24:一些反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