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科技新闻

神奇设备可通过一滴血液检测疾病


  

  威锋网讯 北京时间 6 月 26 日消息,新泽西理工大学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神奇的芯片原型,希望用它来帮助医生通过一滴血液检查病人病症。

  据了解,采用这种芯片的设备通过碳纳米管能够快速监测单个细胞,而且监测方式是非侵入式的,尽可能的减少病人痛苦。

  这种新设备利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制造,具有极佳的伸缩性,甚至可以缩到几纳米大小。

  据了解这种设备的工作原理是这样,将一滴血液放到一个有效区域内,然后监测细胞的电气特性。由于细胞类型之间的电特性各不相同,这将有助于医生通过血液样品监测区分出不同的病毒。

  目前,这种新型设备还在研究阶段,未来能否走出实验室还是一个问题,如果能成为现实,不难想象这种新型设备将会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


研究发现大脑能平行处理单一感官信息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6-26 18:17  评论(0)  有7人阅读   原文链接   [收藏]   «

  国立清华大学脑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单一的感官信息在脑中有多线路的平行信号处理,甚至还有转轨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期刊上。人脑有千亿神经细胞,想了解人脑信息的传递,需要借助更简单的生物,果蝇的脑大约有 10 万神经细胞,它的许多基本行为、基因的调控方式与人类相似。研究人员发现,一般认为神经传导路径是信号由A到B到C,但其实不尽然。藉由果蝇实验,他们首次发现单一的感官信息在脑中有多线路的平行信号处理,甚至还有类似列车行驶时转轨的机制。果蝇传递二氧化碳信息有 3 条路径,第1、2 条是刺激性路径,第 3 条具有调控功能。当二氧化碳浓度低时,只有第 1 条路径有反应;但二氧化碳浓度高时,3 条路径都会有反应,但第 3 条路径会抑制第 1 条,让高二氧化碳信息走第 2 条路径传递。

运营商如何拥抱移动互联网?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6-26 16:34  评论(0)  有101人阅读   原文链接   [收藏]   «  »

6.26科技新闻_第1张图片

  虽然本届 MAE(亚洲移动通信展)仍然未能邀请到在移动互联网经营流量方面有着优异表现的日本运营商 Softbank 高层,但新晋 GSMA 董事韩国电信(Korea Telecom, KT)带来了不错的演讲。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和澳洲电信(Telstra)CEO David Thodey 也作了演讲。

  我们知道,韩国 Kakao Talk 业务发展迅速,但没想到会对运营商造成如此大的冲击:

  • 2008 年,KT 的语音业务收入是 81 亿美元,2012 年下降到了 58 亿美元
  • 2009 年(前 11 月),KT 的短信业务收入是 35 亿美元,2012 年只剩下了 10 亿美元

  韩国电信的传统业务承受了来自互联网企业 OTT 业务的巨大冲击,早期是门户网站 Naver,如今是 Kakao Talk。面对冲击,韩国电信做的调整是发展基于 IP 的业务,2008 年它来自基于 IP 类业务的收入是 33 亿美元,2012 年增长至 52 亿美元。

  韩国电信 CEO 李锡采(Suk-Chae Lee)提出的解决方案转身“全 IP”服务,即经营移动带宽业务,尤其是着重发展视频业务。韩国电信网络的移动数据使用量从 2009 年至 2013 年一月增长了 250 倍,他们预计到 2013 年会再增长 1000 倍。

6.26科技新闻_第2张图片

(韩国电信 CEO 李锡采,Suk-Chae Lee,曾在韩国政府任要职)

  值得关注的是,李锡采提到了与 Google、Amazon(亚马逊)关于网络铺设的竞争。在中国目前政策还没有松动的趋势,但国外 Google 和亚马逊等互联网企业在参与到基础网络铺设中,这样除了 OTT 应用业务层面的竞争外,如何建设更有效的网络连接,保证网络建设的性价比和网络升级的便捷性,也成为运营商的课题。韩国电信提了三个“S”方案:Simple(简单),Smart & Intelligent(智能),Software-defined(基于应用)。

  当然,KT 目前的处境并不容乐观,尤其是 Kakao Talk、Evernote 等互联网公司 OTT 业务的火爆,意味着移动化的浪潮不可阻止。但难能可贵的是,它对自己困境的正确认知。日本运营商 Softbank 以颠覆者的形象,在日本发展了表现良好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它可以说是经营流量的佼佼者,目前日本最大的运营商 NTT DoCoMo(去年参加了 MAE 2012 大会)最近也被带入军备竞赛中,它最近宣称将提供“完整的”话费包月制度,可以向 KDDI 和 Softbank 网外的用户使用套餐内的不限量话费。这显然是应对 OTT 业务对语音业务的冲击。

6.26科技新闻_第3张图片

  中国移动的情况没有韩国电信那么糟糕,今年 1-5 月,中国移动语音业务下降了 2.4%,流量业务增长了 51%。不过运营商的短信业务却不容乐观,2012 年国内手机用户的短信发送量还是正增长,到今年一季度,这一情况变成了负增长,幅度达到 10. 9%。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谈到了运营商面临的“亚管道”风险,但他更多地为将来打气。他演讲中提到的数字是:2012 年一年间,中国移动的移动流量增长了 119%。中国移动预计 2012 年至 2018 年,全球移动流量将增长 12 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50%。中国市场也是潜力巨大,2011 年的时候移动流量还只是 5778 亿 GB,两年后,这一数字就可能增加 2 倍——预计 2013 年移动流量为 1.413 万亿 GB。

  看得出来,中国移动对 LTE 4G 抱以非常大的期望。奚国华提到中国移动在 LTE 时代经营流量会有非常大的优势,因为 TD-LTE 的非对称数据结构适合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使用:更多地使用下午数据,上行数据使用率低,而 TD-LTE 的上行/下行数据比是 1:6。

  中国国内的运营商向来都不甘于只承担管道,他们希望在应用增值方面有所斩获。但奚国华强调基础网络是运营商最根本的竞争力,此番表态,显然也是来自于对下一代 4G 网络的信心。

6.26科技新闻_第4张图片

  (全球范围内已有 17 个 TD-LTE 商用网络,中国移动目前为试验网)

  由于工信部还没有颁发 4G 牌照,中国移动赌注的 TD-LTE 只能称为“试验网”,目前这个网络覆盖了中国 15 个城市,2013 年底中国移动将建造 20 万个 TD-LTE 网络基站,覆盖城市增加到 100 个城市。奚国华透露 2013 年底中国移动将采购 100 万台 TD-LTE 终端。不过在没有获得 4G 牌照之前,中国移动仍然需要优化网络,把移动流量在 GSM、TD-SCDMA、WLAN、TD-LTE 网络之间智能切换。

  其中中国移动正在加大 TD-SCDMA 网络的发展,该网络此前因为技术障碍发展得并不好,但在近来随着中国移动在基站建设方面的投入,它在改善。而在 TD-SCDMA 终端采购方面,中国移动堪称激进。根据上周五 IDC 统计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移动售出了 2800 万台 TD 设备,当时引进很大的关注。今天奚国华公布了 1-5 月 TD-SCDMA 的销量:5300 万台,他预计 2013 年中国移动将售出 1.2 亿台 TD-SCDMA 终端。

  运营商如何应对未来潮流?奚国华在答案中仍然给了 TD-LTE 浓抹重彩一笔,要求加快 TD-LTE 网络的成熟,与 FDD-LTE 融合发展。显然,中国移动希望 TD-LTE 与 FDD-LTE 能够在终端、核心网、终端方面无缝融合,它此前也声明将支持双网的互通。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消息是——也是在奚国华“开放合作”中讲到的——NFC 技术今年终于有了长足的发展。昨天(6 月 25 日),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签订合作,推出 NFC 手机钱包。经过多年的讨论和角力,运营商选择了基于 SIM 的 NFC 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今年 MAE 展台上也现出了多家基于 SIM 卡的 NFC 解决方案公司。NFC 长期以来受到业界关注,现在需要观察运营商能否帮助它打开一个缺口。

大数据分析服务公司Hortonworks完成5000万美元融资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6-26 16:33  评论(0)  有91人阅读   原文链接   [收藏]   «  »

6.26科技新闻_第5张图片

  今日,大数据分析服务公司 Hortonworks 在其官方博客上宣布已完成一轮 5000 万美元的融资,领投的是新加入的投资机构 Tenaya Capital、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另外,之前的投资机构 Benchmark Capital、Index Ventures 与雅虎也有参投。

  Hortonworks 是一家基于 Hadoop 框架(一个能对大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的软件框架)提供大数据服务的公司。该公司算得上是名门之后,2011 年 7 月由雅虎与硅谷风投 Benchmark Capital 合资组建。不仅如此,公司成立之初还吸纳了近 30 名雅虎专门研究 Hadoop 的元老级工程师,雅虎 Hadoop 开发团队负责人 Eric Baldeschwieler 则出任 Hortonworks 的 CEO。

  去年 6 月,该公司与微软合作正式发布了基于 Hadoop 的大数据分析平台 HDP(Hortonworks Data Platform)。而在今年 2 月,该公司又发布了 Windows 版 HDP,这标志着 Hortonworks 的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同时应用于 Linux 与 Windows 两大平台。另外,Hortonworks 公司还被认为是 Hadoop 2.0、Apache Hadoop Yarn 的主要贡献者,而后两者被认为将是下一代 Hadoop 平台。

  现在来看,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数据分析服务,这预示着 Hadoop 市场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而新一轮融资使得 Hortonworks 公司在与 Datameer、Karmasphere 、IBM、EMC 等对手的竞争中再一次添足燃料。

  VIA: techcrunch.com

SpaceX:挑战NASA的民营航空公司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6-26 12:39  评论(1)  有362人阅读   原文链接   [收藏]   «  »

6.26科技新闻_第6张图片
SpaceX 创始人、特斯拉汽车联合创始人艾伦·马斯克

  导语:美国科技博客 Ars Technica 本月撰文称,SpaceX 虽然只是一家民营公司,但却在某些方面超越了 NASA,这一方面得益于该公司的创始人拥有野心勃勃的目标,而且愿意投入巨额资金,另一方面,也因为国际空间探索进入到一个特殊的时期,为其赋予了发展良机。

  以下为文章概要:

  对于 NAS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拥趸来说,这是个悲哀的时刻。当航天飞机两年前完成了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后,Ars Technica 撰稿人麦特·福特(Matt Ford)问:“谁能带领我们走出空间探索的青春期,迈入载人航天的新纪元?现在看来,民营企业、政府、专业人士、业余爱好者似乎都有可能。”

  事实上,民营企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 NASA,这在几十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NASA 正在用无人飞行器探测火星,这无疑是一项壮举。但该机构对于载人航天的重视程度却有所降低,所以很多有能力的人开始自主开展这类项目。

  在民营航天领域,几乎没有一家公司的野心比得上 SpaceX。这家公司的全称是“空间探索技术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2002 年由艾伦·马斯克(Elon Musk)创立,他是特斯拉汽车的创始人,并参与创办了 PayPal。SpaceX 去年成为首家将飞行器送入国际空间站的民营企业。SpaceX 的“猎鹰号”火箭之旅全面体现出马斯克的太空探索野心。

6.26科技新闻_第7张图片
SpaceX 的“猎鹰号”火箭

  马斯克曾经表示,他希望在火星上建立一个 8 万人的移民基地,他本人甚至想“死在火星上”。

  马斯克最近在 D11 科技大会上发表演讲时说:“我们的目标是改善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直到能够将人类送上火星,并在火星上生活。我知道这很难实现,但如果我们不年复一年地推动技术进步,就永远实现不了。”

  太空飞行时遭遇的宇宙射线对人类非常危险,而要开发能够全面循环使用的火箭,从而降低成本,同样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但马斯克却说:“我们希望能在今后几年的第一阶段实现这一点。”

  马斯克面临的唯一局限就是物理学定律。“你不可能超过光速,但从理论上讲,却可以扭曲时空。”他说,“扭曲时空或许无法实现,但如果我们建立火星基地,就有机会实现曲速旅行。”

  SpaceX 对 NASA 的挑战令 Ars Technica 编辑、NASA 拥趸李·哈钦森(Lee Hutchinson)产生了复杂的情绪,他曾经是 NASA 的坚定支持者,所以 SpaceX 的成就令他十分嫉妒。但他不得不承认,SpaceX 是一家伟大的企业,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 NASA,令 NASA 蒙羞。

  很多评论人士也都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不过,虽然 SpaceX 脱离于政府之外,但它的很多重要使命仍然获得了 NASA 的直接资助。该公司去年 8 月宣布,已经获得 NASA 4.4 亿美元的合同,为其开发航天飞机的替代品,将美国宇航员送入太空。SpaceX 有望于 2015 年实现首次载人飞行。

  Ars Technica 编辑约翰·迪莫(John Timmer)指出:“SpaceX 之所以如此具有颠覆性,是因为他们拥有目标明确的领导者,他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投入巨额资金,而且还占据天时地利的优势。”所谓“天时地利”,指的是该公司的发展恰巧处于航天飞机的终结与国际空间站的终结之间的这段时期,使之得以大展拳脚。

  SpaceX 移民火星的长期目标十分困难。不过,该公司所取得的成就已经令世人刮目相看。SpaceX 号称拥有 3000 多名员工,还在卡纳维拉尔角和范登堡空军基地拥有发射设施,甚至拥有专门的火箭开发基地。

6.26科技新闻_第8张图片
SpaceX 回收船打捞龙飞船

  虽然 SpaceX 的载人飞行仍需等待两年,但该公司的“龙号”飞船在今年 3 月 26 日第二次为国际空间站执行了补给任务后,已经成功返航,并落入了太平洋。

探秘2045年的世界:“思维永生”成为现实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6-26 12:30  评论(3)  有423人阅读   原文链接   [收藏]   «  »

6.26科技新闻_第9张图片
到 2045 年,人类将有可能实现“思维永生”

  “2045 未来世界大会”是由俄罗斯科技企业家德米特里·伊茨科夫(Dmitry Itskov)组织的年度大会,今年为第二届。伊茨科夫现年 32 岁,他把大量财产和坚定决心投向了 21 世纪最具挑战性和最令人兴奋的前沿领域,包括人类意识、脑机接口以及生物科技整合等。

  伊茨科夫的“阿凡达项目”的终极目标是把人类从身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首先,把大脑和意识从身体中移植出来,让其在机器替身中存活,最后向电脑上传思维、意识等。实现这种“数字化永生”的最后期限为 2045 年。

  2045 未来世界大会的演讲嘉宾包括丘奇(率先开展首项真正有效的基因排序技术,帮助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发明家和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现任谷歌工程主管)、X奖励基金会创始人及科技企业家彼得·迪曼蒂斯(Peter H. Diamandis)博士(现有项目为小行星矿业)以及传奇计算机专家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博士,英国牛津大学牛津马丁学院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参加演讲并不意味着演讲者支持阿凡达计划及其远大目标,但毫无疑问,这些知名演讲人为大会增加了学术分量。

  2045 未来世界大会更像二十多位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的对话,其中许多人有过准确预测未来的记录。换句话说,这些人成功地把现在的我们与未来的我们,以及科技如何把我们带向未来的各个节点串接在一起。

  以下六大预测描述了未来三十年科技和生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1、后大脑图谱时代

  2013 年,全球领导人并没有忽视人脑的重要性和潜力。

  今年初,欧盟批准了一项 10 亿欧元(约合 13 亿美元)为期 10 年的人脑项目,目的是在超级电脑上模拟人脑。美国总统奥巴马同样宣布了一项一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为人脑活动图谱项目提供资金,以绘制人脑神经细胞和神经细胞群的复杂网络。

  尽管一些人批评,在财政紧缩时期批准如此巨大的拨款是浪费研究支出,但是计算机专家詹姆斯·马丁相信,后大脑图谱时代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截然不同。

  马丁表示:“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精确的功能性大脑图谱将会带来怎样变化,但是毫无疑问,它将改变一切。”届时,大部分神经系统疾病都可以治愈。大脑移植也将是很平常的事。

  基因与认识的增强不仅将带来人类自我提升的全新市场,而且还会带来更智能、更高效的人类,反过来,他们将会产生更伟大的想法和创新,从而创造更多的新技术和新的经济机会。

  2、身体更像一部机器

  包括库兹韦尔和迪曼蒂斯在内的数位演讲者表示,人类是唯一能够延伸生物特性的物种――数千年前,我们就已经这么做了。

  利用技术,我们现在可以更快地旅行,增加力量,能够听到不在听力范围内,甚至是另一个大洲的人说话。我们现在着手做的是把这种技术更深地整合到我们的生物特性中,例如通过患者自己的细胞培育可移植的器官,或是可移植的机器植入到人体中,以改变或改善身体机能(如心脏起搏器等)。

  随着纳米技术的进一步渗入,微型设备将成为医疗和日常生活的常用设备。此外,我们已经开始明白,身体更像是一部机器,生物学和遗传学是驱动我们身体硬件的软件。我们在实验室里通过基因治疗、3D 打印器官以及干细胞治疗看到了这一点――通过对“软件”的重新编码就能对身体这部机器进行重新编程。

  拥有在超级电脑上模拟所有最复杂身体机能的能力,意味着我们很快就会更好地修复身体中损坏的部分,优化身体出现问题的部分,最终利用移植和其他技术改善我们的身体状况和思维。

  基因技术专家丘奇表示:“未来,机器将会越来越分子化。”换言之,融合生物材料、3D 打印、干细胞技术和遗传学上的突破将会催生新型机器,它们并不是智能手机,看上去更像生物体。

  如果未来这种重生物技术的半机械人的属性让你觉得不舒服的话,你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丘奇表示:“与过去相比,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要学会适应这些变化。”

  3、云端大脑

  未来学家库兹韦尔表示,大脑移植将非常普遍,但这不仅仅是增强大脑功能,而将是开启云端的能力。

  与我们在智能手机上点击屏幕查询网络信息,或从邮件中检索电话号码一样,未来几十年内,我们的大脑将能够获取云端收集的信息,按照指数级的速度延伸。

  库兹韦尔表示,大脑新皮层中的神经细胞群和神经网络的数量是有限的,即大脑储存和检索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但当能直接连到云端时,从理论上讲,我们的大脑就能获得无限的信息和无限的处理能力。

  库兹韦尔表示,科技将从本质上无限延伸大脑新的皮层。

  4、2045 年:永生变成现实

  在可预见的未来,科技将极大延长人的寿命。

  过去 200 年里,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延长了一倍,随着医疗技术和改善生活质量技术的改进,我们将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延长人的寿命。库兹韦尔表示,在即将来临的某一时刻,我们将可以越过一个临界点,使得人均寿命每过一年就能延长一岁。

  库兹韦尔表示:“从现在开始的 10 年到 20 年间,这方面的技术将会突飞猛进,也许不到 15 年,我们就能达到那个临界点,届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延长的寿命将会超过已经度过的时间。今后 10 年到 20 年间的某个时刻,健康和医疗将会出现巨大转变。”

  当然,延长平均寿命并不能阻止死亡。事实上,考虑到资源不足,这会增加痛苦和疾病。不过,在大会创办人伊茨科夫讨论的永生中――他讨论的是数字化永生,即大脑要么存活在机器替身里,要么上传到电脑芯片中――他指的是,在过去十年中出现的神经系统科学和脑机接口领域取得的较大突破。

  能对大脑信号做出反应的假肢曾是 10 年前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是在 2045 全球未来大会上,观众看到了一个实际可用的思维控制的假体在运动。同样,2013 年听起来可笑的事在 2023 年会显得非常合理,在 2033 年甚至会非常普遍。

  伊茨科夫认为,到那时,永生行业将发展良好,从而确保人的生理寿命结束时并不一定意味着意识生命的终结。他表示,永生将无处不在,不会只是富人的特权。

  库兹维尔就此谈到了手机。他指出,手机技术在 10 年内便宜了 1000 倍,现在手机普及到人手一部,但是在手机发展初期,只有富人才拥有手机,那时的技术并不先进,手机的功能也有限,并且还不是很好用。

  库兹维尔讥讽说:“只有富人才有钱使用不成熟的技术。”当寿命延长和“永生”技术足够成熟成为主流时,成本将降到大众接受的范围之内。

  5、技术统治者新贵

  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来说,在生物科技扩张的未来,并不是一切都是平等的。

  计算机专家马丁表示:“我们周围的技术层出不穷。那些掌握最佳技术的人将成为社会精英。”这与当今设备文化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在设备文化中,能够拥有最新科技产品是社会和/或经济地位的象征。

  但是,iPhone 只是一个产品,而身体和大脑远不止是配件或装饰品。增强认知功能的能力具有的优势远大于智能手机屏幕更高分辨率的优势。

  马丁表示,技术统治者将成为新的贵族。那些拥有最好技术,而不是拥有最多物质的人,亦或是两者都有的人将成为社会新的精英。

  6、关于《财富》500 强

  科技企业家迪曼蒂斯博士在回答提问时表示:“50 年后,《财富》500 强榜单中一半的企业将会消失。”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科学数字,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种观点仍是正确的:上个世纪非常流行的东西在这个世纪未必就深受欢迎。

  这种预测似乎谁都可以,但是参考全球最被认可的成功企业榜单,你就会发现这并非偶然。这倒并不是说我们处在一个企业不断破产的时代,而是旧模式或旧行业在新时期的衰落,在新的时期,技术的巨大进步迅速改变着社会、消费者和经济。

  迪曼蒂斯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不重要。事实上,企业起着绝对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表示:“变革和创新的速度如此之快,这是目前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应对的。”能够自由探索新技术的灵活企业和机构不仅会成为未来数十年的最成功者,而且还将承担政府不能承担的责任:塑造 21 世纪的世界。

医疗业引入3D打印技术:打出“钢筋铁骨”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6-26 12:28  评论(0)  有253人阅读   [收藏]   «  »

6.26科技新闻_第10张图片

  3D 打印技术是当下的热词,立体照片、玩具汽车、无人飞机等都能用一台机器打印出来。记者昨天了解到,北医三院的骨科医生正在研究运用 3D 打印技术治病救人,目前已有近 40 位患者用上了 3D 打印机制造的钛合金骨骼。

  打印一节“脊椎” 需要几个小时

  在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刘忠军的桌子上,摆着十几块钛合金质地的“曲奇饼干”,外表灰扑扑的、布满孔隙,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刘忠军告诉记者,这都是 3D 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人体骨骼,它们代表着骨科手术治疗即将进入一个新时代。据了解,北医三院并不拥有 3D 打印机器,目前这台机器在一家公司里。“医院与厂家联手开展合作研究,”刘忠军说,“比如我们把脊椎设计图样传送给厂家,几个小时之后就可以拿到打印产品。”据刘忠军介绍,骨骼打印流程主要包括:先将设计图形输入到计算机里面,然后将金属粉末注入机器、高温熔化、成型、凝固、冷却。

  从动物实验到临床观察花四年时间

  据刘忠军介绍,从 2009 年开始,北医三院骨科就开展 3D 打印骨骼技术的动物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非常乐观,骨长入情况非常好,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骨细胞已经长进到打印骨骼的孔隙里面”。目前,该项技术已经通过动物实验,并于今年被正式批准进入临床观察阶段。截止到昨天,已经有近 40 位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之后,植入了 3D 打印出来的“钢筋铁骨”,并接受定期追踪检查。参加人体试验者主要是颈椎病患者和髋关节病患者,在北医三院接受脊椎人工椎体植入、颈椎的椎间融合器植入和人工髋臼植入手术。

  两大优势有望替代传统技术

  3D 打印技术究竟有何神奇、以至于引起了骨科医生的关注?对此,刘忠军解释,是因为与传统技术相比,它拥有两大优势。一个优势是,想做什么形状的骨骼都可以。据了解,人体骨骼中形状最怪异的要数颈椎第一节和第二节了,根本没有正常的几何形状,如果医生将患者这里的骨肿瘤切除,为了支撑和固定,他总要用一个内植物来填充。“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在切除骨骼的部位放入一个钛网,然后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取出部分骨头填充进去,再用钢板和钢钉固定住,然后让它慢慢生长。”他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这种填充方法并不理想,植入骨骼与周边骨骼融合的时间会很长,而且在生长的过程里面容易出现金属塌陷等问题。有了 3D 打印技术,医生可以直接生产出同一形状、体积的内植物,填充到缺损部位里面,上下用螺钉固定,就非常牢固,这一点是以往工艺不可能做到的。

  打印骨骼第二个优点是,其表面布满孔隙,它们像海绵一样可以将周边的骨头吸引进来,使真骨与假骨之间结成牢固的一体,患者骨骼能尽快康复。

  价格待定成本不高于传统产品

  有患者担心,3D 打印钛合金骨骼价格肯定不菲。对此,刘忠军表示,目前 3D 打印骨骼还没有确切价格,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工艺,定价会涉及方方面面,如机器成本、产品生产时间、设计、手工等,目前说不出一个精确价格。但是大体上,用 3D 打印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与传统工艺产品相比,成本不会增加,甚至有可能降低,其价格不高于、甚至低于传统产品价格。以人工椎体为例,现在临床使用的人工椎体价格从 1 万到 3 万元不等。这意味着,3D 打印骨骼的价格大概也就是这个价位。

  审批时间漫长呼吁开辟快速通道

  据了解,目前北医三院脊柱外科所采用的内植物 90% 都从国外进口。虽然也有一小部分国产产品,但也是仿制国外的一些设计,自主产品非常少。而北医三院的情况代表了全国很多医院骨科、脊柱外科的现状。刘忠军呼吁,对于创新性产品应该有个快速审批通道,缩短审批周期,能让它早一点进入市场。

  据了解,因为作为人体内植物,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其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一般要经过很多的审批手续和医生大量的研究,找出科学依据证实它在人体里面是无害的、可靠的,并且要比现有的治疗手段更好,能够提高疗效,“只有拿到这些证据,才有可能进入到临床观察,只有临床观察证实我们原设计结果是确切的,才有可能成为正规的产品,为患者使用。”他说。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赵新培

  名词解释

  3D 打印技术,是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利用激光束、热熔喷嘴等方式将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细胞组织等特殊材料进行逐层堆积黏结,最终叠加成型,制造出实体产品。

  释疑

  “打印”出的骨骼没问题

  但仍需半年临床观察

  被采访人: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及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刘忠军

  疑问一:打印骨骼表面有孔隙,骨骼强度够不够?其保质期大概是多少年?

  答:对于强度方面我们没有太多顾虑。从材料上看,是钛合金,与我们以往所用的材料完全一样。但是它带孔隙了,在生物力学上够不够强度,需要我们进一步测试研究。如果强度不够,工业上可采取多种办法弥补,如将孔隙变密、增加横梁等。截止到目前,我们的临床研究表明,打印骨骼的强度是没问题的。关于保质期方面,几十年来,临床实践已证实钛合金属内植物可以与人体组织长期和平共处。

  疑问二:按照正常审批程序,这项技术何时能在临床广泛应用?

  答:一点把握没有。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充满变数。这么一圈折腾下来,三五年出一个产品算快的了。目前几十例手术患者临床观察已经近半年时间,预计还需要3-6 个月时间才全部完成。然后我们向药监局递交观察报告,再做下一步审批。

  疑问三:3D 打印技术已经出现几年了,您怎么能率先想到将其运用到医学领域?

  答:并不是我多么有先见之明。当我看到 3D 打印技术的时候,立刻感觉到这一技术对于医学的重要性,立刻把它和我们所做的工作联系起来。原来我们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一直在想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看到这项技术时,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正好北京有这么一个厂家引进了这套设备。所以我们和这个厂家进行合作,我们与工程师共同搞研究设计,做出产品,做动物实验,做临床观察,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病例

  62 岁女性骨科患者

  植入 3D 打印骨骼

  62 岁女性,颈椎病患者,由于椎间盘突出韧带压迫脊髓,造成瘫痪症状。医生在为她做椎间盘减压术以后,以往的做法是,放入一个钛网,把填充物放进去。而这个病例,医生采取了新的技术,在颈椎椎体之间,放一个支撑物,这个支撑物就是 3D 打印骨骼,利于假骨与真骨之间的融合,避免发生填充物塌陷。

  前天,该患者已经出院回家,在她的X光片上,还看不到自体骨头长进打印骨骼的孔隙里。据医生介绍,手术以后患者需定期回医院接受相应的检查,并且要与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比较,最后形成观察报告,上交药监局审批。

恢复人类记忆的大脑植入器未来十年内可实现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6-26 11:13  评论(1)  有138人阅读   原文链接   [收藏]   «  »

6.26科技新闻_第11张图片

6.26科技新闻_第12张图片

  近日,科学家最新研究声称,一种大脑植入装置可以恢复大脑疾病患者的记忆。涉及分析人类记忆工作的科学家已对老鼠和猴子进行了成功实验,并开始进入人类实验初级阶段。

  癫痫患者有望成为最早受益者,最终该装置将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和其它类型的痴呆症。这种记忆装置是由美国科学家研制的,全球许多科幻电影中出现过类似的记忆恢复设备。

  该记忆装置被列为 2013 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预计未来5-10 年之内将上市销售。本月初纽约召开的 2045 全球未来国际会议上,南加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授希欧多尔-伯杰讲解了这种记忆植入装置的功能。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一系列研究对癫痫患者进行治疗,伯杰的研究结果令科学家们颇感兴趣,他设计的一种植入设备能够使大脑海马体受损部分恢复记忆。

  该装置植入大脑,能够模拟海马体的一部分,可使短暂记忆转变成为持久记忆。它包含单独的电极组,第一组电极能够记录记忆,之后将信号发送至计算机,计算机从数学角度变换成为持久记忆;第二组电极基于计算机指示信息,能够模拟另一层海马体组织,产生相同的记忆。

阿里前员工撰文:马云的野心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6-25 23:29  评论(41)  有4279人阅读   原文链接   [收藏]   «  »

  作者:阿里老员工路飞,邮箱 [email protected]

  斗胆来说说前老板。

  前段时间马云的助理陈伟又出了书。这是个很会玩的人,很早认识马云,后来跟过张纪中。他跟张纪中的年代正好是刘亦菲红起来的时候,他和刘亦菲母女关系不错。张纪中一部片子里的袁崇焕,是陈伟演的。

  陈伟总爱讲马总的轶事。当然也经过粉饰,他自己就是个很好玩的人,所以讲出来的马总轶事就更好玩。论起来,是很适合做朋友的人,至少是一起喝酒不会闷的那类。

  马总和演艺界的关联也多和陈伟有关,比如黄晓明。黄晓明这两年很有进步,从一个真的很二的靠脸吃饭的小男生变成一个有资产、知轻重缓急、有城府的男人,华谊和马云功不可没。当然,大家都没少挣钱。

  马云很正。正和直不是一回事,很难言传。非要说,直是不作恶,正是不做无益的恶。

  王石总号称自己不行贿。我信。他是官宦人家的女婿,不需要行贿。你听过马云说自己从来不行贿么?他会跟你打太极拳绕过去。你想想他做中国黄页的那些年,见面带个伴手礼,算行贿么?王石不用,有事搞不定了可以晚上饭桌上讲。过年送礼?那是孝敬长辈。

  但是马云有野心。创业者都有野心,包括自媒体,做自媒体的人哪个不想“做点事”?这是男人原始的欲望和冲动。但马云的野心超过绝大部分创业者。我见过不少成功创业的人,衣食无忧生活自由,99% 都主动退休了。公司 IPO 了,还有几个人想着要做百年老店?尤其在这个浮躁的市场上。

  马云了不起的地方就在这里。说得肉麻点,这种东西区分出了伟大。真正伟大的创业者,是不那么在意钱的。不是他们成功以后不在意钱,而是他们在成功之前就不那么在意。钱是他做成一件事后的副产品。没有钱,他还是会那么干。这叫野心。伟大的事都是这样起来的。这算是理想主义,我觉得也是一种情怀,感性的东西。

  扯远了说一句,感性和理性的这种撕扯和纠缠,其实人人都有。想想在家憋了六年苦日子的李安你就知道了。

  我大概是大半年前听说马云要退休的。原话是“他也要收拾收拾准备退了”。我当时就笑了,说“您不用这么忽悠我,我跟马总是不熟,但不至于相信他要退休。”对方也笑了,说“我说他退,不是退休。”这个话题就停了。

  马云若是个到了 50 岁就要退休回家陪老婆孩子的人,那他根本就走不到现在。07 年,最晚 09 年就能功成身退了。这是他胜过绝大多数创业者的地方,是他“不在意钱”的地方。同样是浙商,或同样是互联网行业,你看过谁用这么大的手笔去做一件公共领域的事,去建一个物流体系?

  马云很早就和核心层分享过,什么是最好的盈利模式?阿里很多员工应该都听过这个段子。是银行的盈利模式吗?还是做平台?或现在流行的做生态系统?都不是。

  马云说,国家是最好的盈利模式。导出的结论之一,是做水电煤,提供公共服务。所以支付宝是马云真正的心头肉,不跟资本市场分享的。资本市场是用来调度赚钱的,支付宝是用来实现野心的。

  菜鸟也是“水电煤”,是国家盈利模式中的一种。一旦落地,就是百分百的安全。民营企业家做梦都想让自己的企业做到“足够安全”。马云是深谙此道的。他最早就是跑中央部委的,后来学会跟媒体打交道,有哪个企业家会在刚起步的时候找央视给自己拍纪录片?有几个中国商人能出现在《福布斯》的封面上?这不是做点公关能达到的。是思路问题。

  你为国家在做事,你也许没太多利润,但你足够安全,于是你有机会去获得更多利润。所以春运早晚成为马云的生意。12306 刚一上线就传出马云去铁道部谈判,后来就没了消息,是他没搞定么?今年铁道部撤了,接着就有消息支付宝接进去了。有心的人自己琢磨一下时间点,想一想如果你是支付宝的 BD,看到春运这个大生意,你会怎么做,会遇到什么情况。现在支付宝拿到的结果,大概是这个故事能看到的最好的结果了。

  淘宝的瓶颈也很明显,不是市场容量的瓶颈,也谈不上多少竞争的瓶颈,但淘宝和前几年相比,已失去对整个市场的“话事权”,不再是唯一决定性的把控者了,也没真正建立起规则来。

  事实上,竞争对手们都在试图打破淘宝建立的规则。这就是危机。淘宝的危别人的机。虽然都还没到真正构成威胁的地步,但马云绝不是一个会小瞧刘强东的人。

  换句话说,淘宝在电商领域,已经不再像几年前那样,有国家一般的盈利模式了。诸雄并起,硝烟四起,压都压不住。怎么办?直接的反应是,就在这个战场上弄死对手。但马云是打太极的人,太极拳的要义是“不丢不顶”。电子商务是物流、信息流加资金流。物流是必须控制的环节,问题是,物流该怎么做?

  野心在这里又一次起作用了。强哥想的就是自建物流,不知是不是学习了亚马逊。可那是美国人的套路。马云做物流的套路,是直接做出一个国家的盈利模式来,结合地产,一杆子插到最底下去。而且是纠集了大家一起来做。强哥的眼界还在电子商务上,以京东为核心考虑问题,马云超越到上一个层次,一旦落地,强哥完败。

  其实这还是个野心的问题。强哥的野心是什么?看他给员工的信,他的野心是赢,是电子商务上的赢,是战胜淘宝。马云的野心呢?是做成一件事,你们的都是我的。打个比方吧,强哥是张作霖的范儿,东北是我的,老子最牛逼,能干过你任何一路军。马云是建国大业的范儿,有你没你都无所谓,统战过来了,你们的都是我的。

  其实,就光挣点钱,也挺好。每个人选择的路不同,于是结果迥异。想和所有看这篇文章的人分享的是,你的野心和视野,决定你能达到的高度。而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最难的事,大概就是认识自己,有没有野心,以及,有什么局限。


医疗技术产业未来7大预测:重塑医患关系(美国)

分享到

6.26科技新闻_第13张图片

编者按:本文作者Sean Mehra是医疗初创公司HealthTap的产品总监。

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我非常满意。每天我都会设想我所处的这个医疗行业的未来会是怎样,创造性的科技会怎样改变普通人进行保健,或接受保健服务的方式,整个社会是否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健康美好。

下面要谈的,是我对医疗产业未来发展的7点预测:

医疗知识“平民化”

过去几千年中,医学技术和医学知识的一代代的传承都是采用一种“师徒”的模式,从英语中practice(行医)一词就可略见一二。但今天,这种封闭的模式被打破了,借助无处不在的科学技术,医学的神秘的面纱被揭开,大家都能通过公开渠道获得医学知识。但有一个问题是,虽然出版了医学百科全书,但大部分人并不会仔细翻阅它。我们缺少的是一种能真正起到普及效果的、方便大家使用的医学信息的传播方式。

随着近来科技的发展,这种传播技术已经成为现实,医学技术在线展示分类,每个上网者都能自由搜索浏览。同样,这种医学普及的趋势将推动世界各地的从医人员互相学习,促进医疗康复技术提高,让患者能随时获得医生的关怀照料。

医生互评,建立透明评价体系

患者选择医生的方式,无非是听人介绍,从网上查找患者对医生治疗过程的评论,通过在候诊室观察,或干脆由医院前台分配。患者是不能通过被提供的服务质量选择医生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患者自身并没有评价医生治疗质量好坏的“能力”。

但换种方法想一想,是不是能用医生间的互评取代患者对医生的评价,而评价对象,就是医生所最注重的“能力”。更进一步想,如果这种机制真的建立起来,患者对医生能力的认识全凭一个打分,而这个关乎医生专业名誉的分数还是由其他专业医生给出的——怎么能让患者不相信呢?在患者看来,这就意味着医生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等各方面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患者对医生的印象。

这种在医生系统中建立了同行打分体系的透明度高的评价系统,真正方便的是那些没有大型市场预算、庞大雇员、密切的高层联系与广泛的社会关系的人群,而凸显出的是真正值得同行和患者尊敬的杰出医生群体。

全面整合患者信息

虽然越来越多的医院启用电子病历,患者信息管理的速度却远远落后。各个数据端互相隔离,从电子病历电子病历(EMR,ElectronicMedicalRecord)到医疗设备,分规不同部门管理,保存的形式也各不相同。

与十几年前相比,如今每个患者相关的数据大大增加,但只有把这些数据合并成标准化可利用的数据流,才能真正被医生使用。有效推动相关标准建立(比如“Blue Button”等系统),让患者医疗信息的管理更灵活,能更有力地为医疗产业人员所调动。满足集合和安全储存患者信息这一目标的平台的出现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平台的出现也将促使更多的新科技融入到医疗领域,不仅是现在已经在应用的电子处方,未来的医生还会开出“应用程序处方”以收集健康数据,以获得和追踪患者的相关行为改变,这种技术最终将与患者接受治疗紧密联系起来。

节约医疗成本,提高就诊效率

按照2014年起奥巴马推行的医保方案,新增大约3千万到4千万原本没有医保的人接受无偿医疗待遇,这一增幅严重将给现有系统带来巨大影响。除非进行结构整改,否则这些人数增加将严重挑战现有的医生的时间和资源,这一短缺对家庭医生的影响最为严重。

面对这一现状,需要建立有效系统来统筹医疗需求,综合考虑病情缓急、情况紧迫性和可利用资源来调整实际医疗方案。科技的力量,在于帮助医生诊断更多患者的同时保证治疗的质量。相关工具包括:处理面板、警报提示、报告、自动追踪、同步和定时交流、数据共享等,这些功能能将成为医生的“控制中心”的一部分,帮助医生同时接受成百上千的患者也能轻松应对。

创新技术全方位扩展了原本受到资金或人力制约的市场,发挥了科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举例来说,美国一年在医疗上的花费高达一万八千亿美元,光患者拜访医生一项上的花费就达到5000亿。但这种拜访的25%没有涉及任何诊断治疗行为(医生没有采取任何诊疗手段,没有开出任何处方)。如果科技能缩减这一性质的拜访,减少医生接受患者的数量,预计每年的医疗成泵能迅速缩减1250亿美元。

普及医疗知识

科技进步汇集的大众智慧将进一步推进医学进步。有了透明的、大规模的知识网络,在医生和患者间假设起分享知识的网络,专业人员相互合作以完善治疗手段、发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互相学习病例和意料外的治疗结果——这样的加速过程都是从前所无法想象的。

通过实时分析患者在线提出的健康问题(包括在就医前和就医后),疾控中心(CDC)和其他健康机构依靠先进的预测框架,能在急症室堆积大量类似患者前预测某一地区可能的疾病爆发情况。

不断完善的算法能基于特定地理区域关系,判断某种药物对一定范围内的服用者可能造成怎样的不良反应——这在传统医学看来是超出想象的——而这只是“大数据”在医学领域发挥出的无限的激动人心的可能的开始。

重塑医患关系

在美国,患者就诊的面谈时间只有区区7分钟,很大原因在于患者数量庞大。因为接触的时间短,医生也就很难与患者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健康关怀”的标准的很难实现。

在这样的环境下,医生的表现让患者抱怨也在所难免。但科技却能帮助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改善医患关系,巩固这种关爱的纽带。就诊的效率提高了,医生就有更多的时间注重与患者的接触细节,比如握手,微笑,缓解紧张情绪,与患者交谈等。

已经有一些医学院开展这样的课程,教育未来的医生如何兼顾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舒适度。科技发展将通过建立同行反馈与患者评价机制,促进这一趋势的发展,让患者真正满意而归。

提升市场价值

伴随科技的进步,许多新兴创业公司中萌生出新的工作,开拓了新的市场,市场价值也会超越现有公司水平。许多科技公司已经衍生出实体公司模式,实际的对人服务和网络系统的综合发展模式。

而一些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如亚马逊,谷歌,苹果等,已经让传统市场旧貌换新颜(比如报纸、图书、音乐等产业),科技成为产业基础,用户成本进一步压缩。医疗科技公司也能对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医疗市场做出改观。但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医疗行业对用户的终生价值要远大于其他科技产业,因此该行业的科技公司的利润转化率预计也是最为可观的。

医疗产业与科技的结合将为全球人类创造健康财富,而抓住这一机会将换来惠及大众的社会利益。

总而言之,医疗产业已经准备好迎接科技带来的影响,这种行业调整将以世界最好的资源为基础,集中工程师、设计师、医生、法律工作者、商人等各行各业的顶尖力量,来推动这一预想变为事实。


对讲机Voxer:消息服务会是杀手级的企业社交应用吗?

分享到

6.26科技新闻_第14张图片

Voxer将业务扩展到了企业级客户,他们提供了一系列高端功能,并推出了对讲机风格的单向交流(PTT一键通)服务。

Voxer Pro和Voxer Pro For Business是该公司的两款产品,可以在安卓系统和iOS系统设备上运行,并提供标准化服务。Voxer服务实际上是一款App应用,可以发送语音和文本信息。用户可以下载这款App应用,导入联系人信息,就可以发送消息了。从某种程度上,对于这个“异步世界”而言,Voxer是一个理想的产品,因为消息无需通过电话拨打的方式就可以传送出去。

Voxer标准版应用是免费提供的,而Voxer Pro每月需要支付2.99美元,每年的费用是29.99美元。新功能包括一个中断保持状态,还有一个笔者非常喜欢的功能——极端通知功能,该功能会发出重复的警报声音。Voxer Pro Business每用户每月则需要支付4.95美元,而到了今年10月1日,价格将会提高到每用户每月9.95美元。

Voxer Pro Business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桌面企业通信系统,名为Voxer Pro Manager,该系统有管理员控制权限,而且有一个可视化企业网络实时地图,管理员可以在地图上定位员工的地理位置,然后进行管理。

6.26科技新闻_第15张图片

自2011年推出以来,Voxer服务已经积累了数百万用户。一直以来,笔者都以为Voxer有些过于简单,甚至有些不想使用了。但显然,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很明显,Voxer的意图是提供企业级的服务,这是一次极具智慧的改变。通过对其数据的梳理,Voxer发现许多用户都利用Voxer应用进行工作。正如今天Liz Gannes写道,有大约2.1万名玫琳凯化妆品(Mary Kay Cosmetics)销售人员使用Voxer服务。这表明,语音短信息已经在社会中广泛应用了。

6.26科技新闻_第16张图片6.26科技新闻_第17张图片

在昨天对Biba公司联合创始人Carlin Wiegman的采访中,这点也提醒了笔者。Biba是一家提供会议和消息服务的公司。在2010年,Wiegman把他创立的CubeTree公司卖给了SuccessFactors。他解释道,CubeTree、Yammer,以及其他一些公司,他们在企业级社交网络技术领域都非常出色,而且他们也都拥有了数百万的用户。Wiegman把这种状况归因于,企业并没有采用年轻员工们经常使用的社交信息工具。但是语音和文本消息的确有很深的市场可以挖掘,文本可以发送给数以千万计的人,消息系统也具有一样的潜力。

不妨看看Voxer,仅用了几年时间,他们就积累了数百万用户,经过数年时间的积淀,企业级的社交网络服务已经开始接近这类用户群体了。

Voxer表现出一种有趣的可能性,消息服务是杀手级的企业社交应用吗?如果是的,那么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将会有一大帮竞争对手涌入这一领域。

Voxer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就是Nextel。Nextel也提供对讲机风格的消息服务,它代表着整合了专有通讯设备的传统重量级企业级系统。而Voxer显然在技术上更为领先,Voxer用软件取代了硬件,而且可以跨设备平台使用。

其他的竞争对手,包括微软的Lync和Skype,以及有思科和数万App应用支持的Twilio生态系统。Twitter公司也不甘示弱,其基于Twitter的语音消息平台Twello也提供类似的服务。

虽然这一领域已经出现了不少竞争对手,但Voxer看起来有一个不错的起步,因为他们把消息服务应用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之中。


用“隐形搜索”实时推送优惠券,Spindle为何被Twitter盯上并收购了?

2013年上半年以来,和往常一样,Twitter 已经收购了多家创业公司,其中包括一亿美元收购应用崩溃分析服务公司Crashlytics、8000万美元收购社交电视分析公司Bluefin Labs,以及音乐搜索服务We Are Hunted、大数据计算公司Ubalo、大数据可视化和导航公司Lucky Sort等。而最近一个月,Twitter 又收购了一家实时优惠推送应用Spindle ,具体收购额度尚不清楚。

6.26科技新闻_第18张图片

Spindle 这家公司,我最初了解大约是去年这个时候。简单来说,Spindle 是一款促销优惠应用。但它和普通的促销优惠应用不同,它是当你在大街上行走时,它会在App Feed 流里不断显示你经过的地方有哪些优惠促销或有趣的活动。用户可以实时查看附近的优惠,或者进行分享、评价、收藏等。

但这不是Twitter 收购它的原因,Twitter 收购之后就会将Spindle 关闭掉(人才收购往往都是这个结果)。Twitter 收购Spindle 的原因,正是Spindle 的强项。Spindle 并不是一款简单的促销优惠应用,它实时提供的所有促销信息,都不是和商家合作生成的,而是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实时抓取、分析Twitter、Facebook、Foursquare等社交网络上的商家促销信息,将这些信息筛选分析之后,结合用户的LBS数据,将两者实时的匹配起来。可以说,Spindle 利用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和巧妙的使用设计,来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绝妙的操作体验。

Spindle 这种可以称之为“隐形搜索”的实时推送方式,无需用户去主动的Follow 某些商家,只需打开App ,附近的优惠信息便会直接呈现出来。Spindle 需要在社交网络数据实时抓取、语义分析、数据结构化、地图可视化、LBS整合等多个方面进行计算,以推送给用户准确和及时的信息。

Spindle 由前微软员工创建,大部分人都来自微软Bing 的搜索团队。在不到10人的团队中,他们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来解决技术上的各种问题。2010年12月公司成立,2012年11月他们获得了230万美元投资,今年3月份Spindle 发布2.0版本,应用界面和图标都进行了重新设计。

而Spindle 强大的技术团队,正是Twitter 想要的,该团队在实时大数据分析上面能够帮助Twitter 在以后的本地化应用、本地广告、商业数据接入等方面实现更多的可能


路由器里集成VoIP,有点儿意思

分享  

小编这次采访的@孙冰做路由器好多年,一直都是同一种状态和节奏,因为是To B的业务不需要在公众面前露面,基本上没有和媒体打过交道。对于小编忽然的拜访,他觉得很意外——还不是因为最近很多公司在路由器市场搅了一滩浑水,现在路由器这个东西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孙冰的易用科技(SpeedyTel)做的路由器也有点儿意思,是把VoIP(网络电话)和路由器集成在一起的一体机,主要用户是中小企业或者高端家庭,为之提供IP PBX电话系统。这种路由器的主要客户集中在海外,据孙冰介绍,国外的用户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使用电话,通话、录音、电话会议、呼叫中心,早就习惯用这些方式去协作,但国内的用户用电话的时间不长,仅限于通话,而且很快被手机替代,对于电话的更新换代、企业内网从PBX向IP PBX的转变并不敏感。甚至在国内,知道VoIP的人也不多。

什么是VoIP?

维基百科释义:VoIP,源自英语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又名宽带电话或网络电话,是一种透过互联网或其他使用IP技术的网络,来实现新型的电话通讯……IP电话通过把语音信号经过数字化处理、压缩编码打包、透过网络传输、然后解压、把数字信号还原成声音,让通话对方听到。

其实我们都很熟悉,Skype、Viber和其他的网络电话应用都是VoIP,国内大部分用户是了解一些,但用得极少。上述应用都是用第三方服务器,易用科技的做法是在路由器里集成一个mini服务器,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方面都更可靠。

VoIP比之于传统的电话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用光纤传输数据的成本和速度比之传统电话有质的区别。不过因为国内用户的习惯的原因,以及运营商为了既得利益的考虑并不愿意大力推广,所以VoIP的接受度仍然很低。易用科技如果要让国内市场接受VoIP,应该还有一个不小的科普过程。他们,以及雷锋网现在就在努力做这件事。

易用科技是今年才成立的,网站是5月份才上线。之前孙冰和他的团队主要是给那些大的路由器品牌厂商做方案设计和OEM,因为有一些特殊的定制功能,不是普通的无技术含量的组装和代工生产,所以不会面临一般OEM厂商会面临的低利润问题。“易用科技(SpeedyTel)”的名字也有寓意,孙冰说“我们的分机配置将简化到15岁小孩1分钟完成配置,简化到了变态的程度——易用,简单,方便, 一直是我们的产品设计的方向。”

和在海外市场的套路一样,易用科技在国内切的也只是一个小众市场,即一些小规模的企业和一些高端家庭(这是孙冰的原话,理解起来大概是消费能力充足、对VoIP有足够接受度的家庭),还不至于被运营商盯上。小型的企业可以用这样的IP PBX搭建一个内网,也可以把移动电话接入公司网络,这样就解决了远程协作的问题——如果是用 传统的PBX方案,必须是用一个运营商的网络才可以搭建这种远程协作网络。

为什么大家对路由器有这么多期待?

路由器已经成了一个必需品,是一个家庭和公司的标准配置,而且它的芯片越来越强,可以承担越来越多的功能,可以加入第三方应用之后想象空间就很大。最关键的是,它控制了用户所有的出入数据——这里面可以作为的事很多。打个比方,假如某公司出了一个路由器,它可以通过篡改DNS等方式劫持用户数据,修改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用了这种路由器,它可以把Google Ads换成自家的广告,用户以为自己是从Google Play里下载的应用,其实被劫持到了做路由器的那一家应用商店。当然这只是个比方,小编只是想说明路由器控制了数据的命门。

最后小编还被黑了一下,孙冰说:“什么时候你也会用我们的路由器了,说明VoIP市场接受度就差不多了。”

附图:他们的路由器远程解决方案大概是这样的架构。

更多产品细节上的东西,感兴趣的去易用科技(SpeedyTel)的官网上看。

Qrobot:失败的硬件版“Siri”

分享  

语音助手Siri的引进,不仅让iPhone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路,也促进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一个从事语音助手研发的朋友是这样评价Siri的:“Siri这种产品形态非常具有创新性,它结合了语音识别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和知识搜索引擎。”

语音控制这概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几年的功能手机也有类似的功能,不过它们更多的是基于特定的情景而进行预设,非常依赖于开发者或着用户。那时候的语音控制识别率并不高,离“正常对话”还有很大的距离,不过充当“广播员”还是能够胜任的。

而现在随着软件和硬件的发展,把语音助手永久困在手机里面似乎也不太现实。主要是软件在功能和体验方面已经非常出色,而硬件还基本处于“聋哑”状态,越来越多硬件创业者希望改变这种现象。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功能上看,现在硬件所能提供的已经可以满足一般人的需求,但是在人机交互方面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实很多硬件创业者认为语音交互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操作方式,若能应用于智能家居的话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更是如虎添翼。

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硬件创业者,如果不是受到技术上的限制,他们都巴不得把语音控制融入到生活里面。从今年的WWDC发布上来看,苹果是有意把这种语音交互控制往汽车领域进军。除了大公司以外,其实一些创业团队也在这方面努力,比如说ivee、原来做智能360语音助手的聚熵智能,他们都开始推出“硬件版Siri”。

说起“硬件版Siri”,其实腾讯比他们更早涉及这个领域。在2010年的时候,腾讯推出了互联网机器人产品Qrobot(后来称为智能小Q机器人)。从功能上看,它融入了QRO智能语音引擎技术,可跟用户实现一些对话,也可以查询新闻、星座、股票、天气、日历等资讯信息,或者用语音打开网站、电脑程序等。比起现在,这跟我们使用语音助手的情景并没有相差多少。

在某个著名的论坛里面,一位腾讯员工(11年8月份)是这样评价Qrobot:“可以说,Qrobot的诞生完全不亚于眼下热捧的iPhone和iPad。尽管它现在的功能还很有限,就相当于几十年前的电脑,诞生的生活只能做点简单的计算。而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同时,我也相信,几十年后的人们,同样每人一个机器人生活助手。”

和现在的主流语音助手不同的是,Qrobot的对话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预设和内置”来完成的,并非实时借助像Wolfram|Alpha这样的知识搜索引擎。换句话说,它的语音交互对情景预设有很大的依赖性,非常考验开发者的能力。要开发者把所有的对话内容都顾及在内也非常不现实,所以Qrobot在这方面更多的只是一个娱乐玩具。

抛开技术这个层面,Qrobot的定位也是有问题的。虽然打着“语音机器人”的旗号,但是它更多的只是PC时代下的QQ功能的硬件延伸。Qrobot粘附于台式PC,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对话、手势、触控和语音等交互。后来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使得它落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地步,主要是因为QQ得使用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Qrobot的尾巴还连在PC的USB端口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用户定位问题。从功能上看,Qrobot带有很多QQ的气息。个人认为它并不是一个针对大众而推出的普通产品,它结合了腾讯自身的业务,为QQ的发烧用户而推出的。这款产品的价格并不便宜,卖一千多人民币。在价格和扩展体验面前,很显然市场“选择”了前者(Qrobot最近三个月才卖出26个)。

经过差不多三年的洗礼,Qrobot现在已经演变成一个品牌,而不再单指“智能小Q机器人”。从语音控制这个层面上来说,Qrobot当时的确很有噱头,但是遗憾的是腾讯只想让它为QQ服务,而且功能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随后的销售也不怎么给力,腾讯也有点放弃的味道。有人指出,其实这款产品的发起方实际上不是中科院也不是腾讯,而是一家深圳本地小公司。两个老板以前都是康佳副总级别的,N亿的身家,与马化腾、中科院都有比较好的关系所以要了些资源、还挂了名。

不管事实的真相如何,唯一不能否认的是,它是一个失败的硬件版“Siri”。在互联网巨头竞相推出自家硬件产品之际,腾讯是否会考虑重新定位这款产品?


随身wifi,能fly起来么

分享  

【编者按】作者王镭 ,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独立运行微信公号“微观察”,ID:bjwwwlll)。

有个笑话,说两个韩国人在抱怨首尔的宽带贵:40M的带宽包月居然要四五十元(已经折算成人民币了,要不中国人可以石化了),一个中国留学生插话了:“看看我们中国,无线上网都是20元包月70M的”,两位韩国人羡慕不已……这两人肯定没来过中国,更没在望京待过。

中国的3G环境就是这样无奈,贵得让很多人在利用碎片时间时有了“痛点”,人们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找WiFi热点,以节约昂贵的流量费。

360出了个新玩意,今后这样场景可能会很普遍:你在外面用3G上网卡链接电脑,正在工作,突然有个青春靓丽的女生冲你走过来,让你心头砰然一动时,她突然淘出一个印着360标志的U盘对你说:“你好,我有急事要用下网络,借用下你的流量好么?”

360出的这个新玩意儿,叫做随身WiFi,就是场景中那个“U盘”,在其宣传页面中号称让手机免费上网,即插即用,而且19.9元的售价应当会打动很多人的心。

它击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可这东西毕竟不是3G网卡,打击了一个痛点又产生了一个痛点,你必须把它插到一台上网的电脑上,你的手机才能连接,“痛点”转移了,从“找WiFi”变成了“找电脑”,而且要找连着网的电脑。当然了,微软那个“让每台办公桌上都有电脑”的梦想,几乎是实现了,找到联网电脑的难度远远小于找一个开放的WiFi环境。因此这个在“技术控”看来非常“弱智”的产品,确实能解决很多人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对于“小白”和老人,因为它便宜而且简单、易用。

免费、简单、易用,一直是360的产品思路,用傻瓜式工具占领市场,360的这个变化从虚拟的互联网扩展到了硬件设备市场,其野心在于,在入口之争还停留在软件层面时,360已经将其推进到硬件层面了。

而利用这一支配性地位,360可能会开始耍无赖了,近日笔者就被“奇袭”了。在更新了360手机助手后,天气通的闹铃播报功能被360截取了,原先的“天气通为您播报”被篡改为“360手机助手为您播报”,一开始我以为是360手机助手附带了天气功能,拦截了天气通,后来发现软件还是天气通的,播报功能也是,只是360把语言给改了。

如此说来,对于这个19.9元的东西来说,360也是要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的,可以做的事儿太多了:给你的手机/平板 静默安装软件,对特定网址进行DNS劫持跳转到其他网站,跟踪你的浏览行为并进行相应的购物推荐,弹出360安全浏览器并告知这是唯一安全的浏览器……

其实,这个小东西也有个吊诡之处,大家都觉得它方便了在家用手机上网的老人们,可对于节约成性的“老爸老妈们”,用微信就用微信呗,还得开着电脑,多费电呀……


华强北神器 反射摄像头

分享  

哎呀,今天机小二介绍这款华强北产品,还真有点不好意思。这小玩意倒是不算太显眼,可是那功能还真有点绅士,一起来看看吧。

这摄像头还真不大,黑黑的还挺不显眼的,也就个型号A8022,有啥奇特的呢。

 

小玩意出来了,还是不显眼,科学学得好的同学可能看出啥玩意了。这个和潜水艇的镜头差不多,你懂得。

 

底部使用磁铁进行安装。

 

随机附送3个底座,只要是摄像头部分是平整的都能使用哦。

 

第一部,将底座粘上去。

 

第二部,找一个合适的体位结合在一起。

 

来看看效果,正常是只能拍到桌子的,现在能拍到正面哦。

 

再来一个看看,这都能拍天花板了。按照正常使用时候的腰平位是不会被发现的哦。

 

还能调整方向,大家看调整后能直接拍摄到右边的手指哦。更多玩法肯定得靠绅士的你啊。

 

这款绅士优雅的反射摄像头,你喜欢么。记住一定要绅士哦,只需要60块钱,就能拍摄各种奇怪照片啊,还不赶紧行动?


移动互联网:百度的商业化路径

王壮 发表于  18小时前  移动互联网 / 百度 / 岳国峰
 分享到 

6 月 22 号,TMT 青年沙龙邀请百度移动云事业部副总经理岳国峰做了一次内部分享,主题为“移动互联网:百度的商业化路径”。分享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从 PC 到移动,什么变了;2. 用户的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3. 用户行为变化对商业化的影响;4. 移动商业化的机会。

本文为美丽说高级商业产品经理邱振天在现场记的笔记,纯干货,现发表到 36 氪上与各位创业者分享(已征求岳国峰的同意),希望能对创业路上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从PC到移动,什么变了?

1、使用场景变多(时间线 、地点线,简单来说就是无时无刻,姿势任意)

2、可用媒体时间变长(从百度的数据看 2012 年 7 月出现拐点,移动化的时间已经超过 PC 端)

3、值得注意的点:用户不看媒体的时候,也可以给用户做点什么,google now 是没看媒体的时候,也在默默做事情(所以理论上,可用时间 24 小时)

4、交互方式变了

5、服务承载方式发生变化

二、用户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1、上网路径变了(原浏览器到搜索,导航,网址到各地的网站)

2、移动互联网路径(app/ 浏览器)。值得注意的点:在移动端,百度看,总体增长 7%,影音类最猛,涨了 31%,网络支付到 34%(不过基数不多),浏览器 2%

3、用户的喜好其实没变,各类服务分布和 PC 分布时间很接近

4、变的获取服务的方式

在美国,常用的 app 也就 6,7 个,这是一个趋势。中国虽然人均 APP 很多,但是高频使用的很少,相对于长尾的服务,更喜欢使用浏览器(生活信息类)

细节:每到一个 app 升级提醒时候,用户最多的选择是删除

三、用户行为变化对商业化的影响

1、域名越来越不重要

2、贩卖流量的生意不好做了

3、优质内容和服务价值提升

值得注意的点:

用户行为逐渐局部封闭,如微信的很多服务都是体内完成

热门应用有机会成为平台

热门应用聚集用户 → 用户获取服务的需求 → 开发平台引入服务提供者 →用户就地获取消费

4、长尾开发者转型服务提供者

5、导流成本高,无意义

6、送货上门,接入大平台(把服务提供到公共平台,如新浪微博的蓝 V,微信公众平台)

7、服务即营销,营销即变现

8、light app 将流行(研发部署 + 能力体验 native 化 = 轻应用)

9、长尾 site 和 app 弱化,优质内容和服务价值提升,门户价值降低

10、累积用户无意义,衡量有效用户就是 DAU 和 MAU

四、移动商业化机会

1、后向变现的机会在变小,因为:

移动终端屏幕空间有限

移动终端更私密,用户不习惯被打扰

客户 landing page 有门槛(百度重点)

广告导流跳转降低用户体验(但即便做成了,也没效果)

机会还是有的:

情景化精准广告还是有机会的

视频广告可自然延展到移动端

品牌广告融入到产品运营环节

要做大,大数据是基础(很必要的基础,如果没基于大数据,基本没效果可言)

2、前向机会变大,因为:

移动用户付费习惯好于 PC

移动用户需求更加娱乐化生活化

online 支付能力和习惯正在养成

前向变现的机会数据支持:

1)2 月到 5 月,移动游戏率先爆发(估算 5 月是 2 月的 5 倍)——千亿级的面对用户收费的市场

2)下一个爆发点,可能是阅读和音乐,百度更偏向于阅读,音乐还不确定(用户对音乐付费接受起来很不容易)。

3、商业产品和用户产品融合

1)平台:引入服务,促成交易

2)开发者:服务即营销,营销即变现

3)用户:就地获取、就地消费

4)CPS 模式的机会大大增加

很像十年前移动梦网的时代,是以运营商为核心(用户入口,支付),运营商的获利也是靠分成

4、O2O 看起来很美但做起来很难

1)是的,盘子很大,但是很碎(举例:爱乐活效果不显著,打车软件局限在一线城市的天花板)

2)Online to Offline 还是 Offine to Online?(团购,网上订电影票,都面临扫街的困境,教育商户)

3)扫街和建设平台都是力气活

4)要形成闭环,必须切入支付(商业非诚信的社会环节,小创业团队基本不可能除非用大平台)

机会:

团购正在走向成熟

打车类应用是很好的 demo

用互联网思维做传统业务(岳国峰更看好互联网人做传统业务,不太看好传统业务的人做互联网)

总结:期待webapp的出现,但从native app看,目前是互联转向封闭,但移动互联网还处在早期,所有的认知每个季度都被刷新,所以 impossible is nothing

以上所述结论请大家谨慎参考。

五、Q&A环节

Q:很多 APP 做服务,能举一个两个 app 比较好的,另外对微信商业化的看法?

A:嘀嘀打车还不错,最合理的方式,也许就是接入到大平台(低频的 app 没必要做一个 native app),微信商业化也很难,逃不开支付环节,用户的认知不能那么自然的发生,手机 QQ 还是微信的两倍量,用户使用行为的引导等等都是问题。微信 5.0 公众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值得关注。人也许本能是交流和认知世界,如果交流和认知交织在一起,可能会让人困惑

Q:是否存在未来某个技术 ready 的时候,webapp 是否存在大统一的可能,百度重新回到强势的时候

A: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有可能的

Q:BAT 是否在移动端也是巨头组合?

A:比起 PC 的开放系统来说,入口是分散的服务价值最高,但对于封闭的系统,平台的价值更重要,如 apple itunes。

对开放的体系来说,成为入口是普遍高频的服务,如搜索。

Q:百度未来的移动规划,硬件方面的是否还会重视

A:战略布局,百度要做入口,移动入口(搜索为起点) 和 LBS 入口,走向开放平台,把服务开发者接入进来,阶段性的效果请关注下一个百度世界大会。

另外,百度从来没有做过百度手机,从未做过销售,只有 partner

Q:移动互联网起始点(什么时候大爆发,支付、带宽、软硬件成熟度问题),后几年战略怎么布局?

A:14 年是 4G 来临,资费会下调,手机端已经开始简化一键支付(一年到两年半,淘宝要做 2 亿的快捷支付),15 年能看出整个行业的情况。

用户对手机端的熟悉接受度高于 PC,从战略排序来说,百度肯定不走腾讯路线,搜索第一。

Q:评价下目前 webapp 和 nativeapp 的博弈

A:浏览器厂商会力推 web 化,但有客户端的厂商肯定会推 native 的,有可能谷歌会觉得安卓离自己越来越远,app 的形式对如三星这样的手机硬件厂商没什么影响。

百度在 PC 上可以做很多作弊流量,但是在移动上基本没有,从这个角度看,webapp 较为弱势;但从微信看,lightapp 有可能崛起,所以 webapp 也很难说。移动上,百度的框计算是主要的方式,满足的是最终的需求,并不在意 page 或者 app

Q:app 是否都需要搜索需求,百度是否可以给 native app 技术支持

A:在 web 的世界是有统一标准的,但是在移动端 native app 没有通用的协议。百度当然希望这样做,目前正在对中长尾的 app 开展工作,比如视频都引入到开放索引框架,用户在通过百度搜索可以知道新剧更新情况

Q:传统行业如何从移动互联网获利?

A:移动互联网是对传统互联网的彻底颠覆,用户场景完全不同,所有的东西都是围绕的用户本身。可以参考黄太吉煎饼果子的文章

Q:云服务商业化的路径?

A:这不是创业团队的机会,是巨头的机会,研发成本和运营成本都是大企业的压倒性优势。

从Intel分拆出的超低能耗WiFi芯片厂商GainSpan D轮融资1900万美元,助力物联网

丁伟峰 发表于  2小时前  GainSpan
 分享到 

拥有超低能耗 WiFi 芯片技术的GainSpan公司即将在明天宣布完成 1900 万美元 D 轮融资。本轮融资新加入两家投资机构: Zebra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Oplink Communications。当然,之前的 Opus Capital、 Intel Capital、New Venture Partners、Sigma Partners、 Camp Ventures、Hatteras Fund 也有参与本轮。

GainSpan 的此轮融资比此前计划的 2000 万少 100 万,总融资额则为 7500 万美元,而该公司上一轮融资是在 2011 年 12 月,金额是 1800 万美元。

由于同母公司的主营业务相关度不大,2006 年 9 月,一个 WSN 技术开发团队从 Intel 分拆出来成立 GainSpan。Intel 不仅孕育了 GainSpan,还给予了它大量财力支持,曾连续主导了 GainSpan 两轮融资。发展到现在,GainSpan 已算是低耗能 Wi-Fi 技术和无线连接互联网技术的领头羊。

GainSpan 的产品对物联网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它研发的超低能耗无线连接 WiFi 芯片、组件以及相关软件能将各种设备连接起来,从智能手机到餐厨设备,甚至到植入式医疗设备,使物联网更快惠及人们生活。

GainSpan 目前员工人数已达 90 人,营收和用户量都在逐年翻倍。

Google超苹果成为全球最有价值技术公司

boxi 发表于  7小时前  苹果 / Google
 分享到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公司价值这项指标上,Google 已超越苹果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技术公司。

实际上上周 Google 就已经超越了苹果,只不过没有什么人注意。因为 Google 超越苹果的那项指标并非大家普遍关注的市值。在市值方面,苹果仍旧以 3780 亿美元领先于 Google 的 2860 亿美元。

但是这两家公司的市值均因为庞大的银行账户而被放大。实际上公司价值才能准确反映公司实际运营的根本价值。而公司价值等于市值扣除净现金,抛掉 3 月份 1450 亿美元的净现金之后,苹果的公司价值为 2330 亿美元;而 Google 净现金为 450 亿美元,公司价值则达到 2410 亿美元,因此,Google 的公司价值已经超过了苹果。

举个例子,比方说你花了 37.8 万美元买了一套房,但是房子里面却有 14.5 万美元的现金,那么实际上你买房只需花 23.3 万美元。也就是说,Google 这所房子更值钱。

哪怕在市值方面,苹果最近也把全球最大公司的称号让给了埃克森美孚。但是竞争对手悄然逼近肯定会令这家公司更加不安。乔布斯逝世后,苹果一直拿不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产品也许是苹果表现疲软的主要原因。

YC孵化的BuildZoom利用公开执照数据建立装修承建商的数据库,获140万美元种子期融资

园园 发表于  7小时前  BuildZoom
 分享到 


由YC孵化的BuildZoom主要利用公开执照数据建立装修承建商的数据库,并以此打造出一个连接户主和装修队的平台,今天它宣布获得 140 万美元的种子期融资。

这个网站今年 3 月份上线,当时 36Kr 曾做过报道:

用户可以基于这个数据库做分类搜索,看看自己家附近能请上的装修队。这些承建商信息之所以够丰富,是因为它有政府发牌信息、美国商业改善局评级以及顾客个人评价的丰满。而 BuildZoom 还有一个 Q&A 问答社区,让普通消费者在网站上问的专业问题有承建商回答,帮助承建商建立自己的专业形象,吸引潜在客户。

到现在 BuildZoom 共收录了 300 万家有执照的承建商,而其中有 25000 家已经认领了他们的专属页并上传了近 6 万张作品图集。BuildZoom 团队还说过去几个月它们月增长约 12%,每月有 2500 家承建商在平台上注册。

房屋建设和装修这个行业信息化不够高。这就导致不论是大的房屋建筑项目负责方还是小的个人户主,在决策时可选择权并不多,都只能依靠过往经验或是朋友推荐。

但国外近来已经诞生了好几个数据库和平台型的项目,除了 BuildZoom,还有昨天融资 550 万美元Honest Buildings (类似建筑业专业人员和项目的 LinkedIn)。Houzz和Porch (融资 625 万美元) 这两个则是偏向寻找专业室内设计服务的平台。

移动优先:电话会议初创企业Biba获1500万美元融资

boxi 发表于  10小时前  移动 / 电话会议 / Biba
 分享到 


尽管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但迄今为止 web 视频会议应用仍以桌面为主。但是Biba这家移动电话会议初创企业采取的却是移动预先的策略,利用轻量级的解决方案让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参与视频会议或即时通讯。今天,这家公司刚刚在 B 轮融资中获得 1500 万美元。

其服务以用户的通信录为中心。安排好活动之后应用会通知出席者。这一点相对于其他视频会议服务比较贴心,应出席人员均会收到注册会议的提醒,并且在开会前 2 小时再通知一遍。

开会的时候 Biba 会致电用户。用户登入会议并不需要输入用户名或口令。而没有注册的用户会在开会前 5 分钟收到一个免费电话。


Biba 的所有功能均基于电话会议自动化的理念,希望能让参会人员尽可能的方便。比方说,应用会显示用户是否无法接电话或准备要迟到。


而如果某人的背景噪音太大的话应用可以进行静音处理。如果电话掉线,用户会被自动重连。


消息传递平台可让用户无需电话号码的情况下通过通信录联系对方。消息会同时在移动和桌面平台进行同步。用户可以看到试图联络的人是否在线,是否已打开发送的消息。还可以看到对方何时回应。


Biba 的竞争对手包括微软的 Lync 和思科的 WebEx。Lync 是统一通信平台,提供一系列的深度功能集。与 WebEx 相比,Biba 则缺乏丰富的交互能力。但是 Biba 的优势在于轻量、简单、易用且移动优先。

此轮融资由 InterWest Partners 领投,其总融资额已达 200 万美元。

流程化是导致IBM衰落的罪魁祸首?

发表时间:2013-06-26-上午 10:10   | 点击: 2,030 次  

更多 14



【导读】裁员8000人,这对于像IBM这样拥有43万多名员工的公司来说不过是2%的比例而已,某种意义上,这样的裁员比例并不值得过多解读,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家刚刚创下1968年以来最高市值的科技巨擎,并非像外界看到的那样强大。

 

对IBM中国业务伙伴合作部门(BPO)数十名被裁员工来说,6月30日将是他们在这家曾号称“养老院”公司的最后一天。尽管这些为IBM服务了数年的员工将获得(N+1)*14000人民币的离职补偿,让这场裁员看上去安静而迅速,但对整个IBM中国来说仍是一场地震,这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裁员真的波及到了中国区。

为何如此?在在近期流出的1996年乔布斯接受采访的视频片段中,这位天才对IBM今天的窘境进行了精准的预言,乔布斯称,“IBM或施乐的产品开发人员可以做出更好的产品或计算机,但当你垄断了市场,能让公司更加成功的是销售和市场人员,他们最终会掌控公司,产品人员会被排挤出决策圈之外。”

“当公司变得越来越大时,他们会想着复制最初的成功,大部分人会不知不觉地认为流程有某种魔力可以取得成功。所以他们开始在公司里把流程制度化,用不了多久,人们会困惑地认为走流程就是工作本身,这最终导致了IBM的下滑。”

显然,乔布斯在1996年的预测与今天的IBM不谋而合。上述内部员工承认,除了疏于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外,越来越繁琐的流程也是IBM今天走向平庸的原因之一,他举例称,在郭士纳20年前大刀阔斧的改革IBM时,一项业务审批需要5层审批,而20年后的今天这一数字已经超过10层。过于繁琐的流程让IBM员工在内部戏称其为全球第三大官僚机构。

显然,产品的轻视和流程的复杂让IBM无力改善自身的业务能力,为了实现2015年的“大规划”,8000人裁员只是一个开始,还将有更多的类似问题出现。对CEO罗睿兰来说,或许真的应该多倾听离职员工的声音,放弃取悦华尔街的数字游戏,专心改善IBM自身的软肋,毕竟比起20年前郭士纳时代,今天IBM的形势要坏得太多。


【每日一黑马】bShare:日覆盖16亿PV 三个台湾人如何玩转大陆互联网

发表时间:2013-06-25-下午 6:06   | 点击: 3,129 次  

更多 13



来源:i黑马 作者:韦龑

【导读】创立四年,员工达到40多人,分享按钮涵盖23万家网站,日均覆盖PV高达16亿……这是王浩威等三个台湾人在大陆所创立的社会化分享bShare所取得的惊艳的成绩。然而如何盈利?又如何面对巨头们的夹击?请看今日黑马bShare。

社会化分享的力量:日覆盖PV16亿

bShare的三位创始人都来自于台湾,却在上海创业四年。2009年,看中web2.0时代社会化分享的力量,王浩威决定创业,他说:“2009年,中国的社交媒体突然崛起,开心网、人人网一瞬间攻占了学生及白领的电脑,那时社交媒体是互联网上最重要的风向球,对人不谈社交媒体,你就out了”。

而在王浩威看来,社会化分享将会创造一个巨大的商机。于是他找到了两位在商学院认识的同学创办了bShare,推出社交分享按钮的组件,它是一款web2.0的社会化分享按钮工具,用户浏览网站内容的同时可以把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通过人人网、QQ空间和新浪微博等一系列社会化关系网络分享并推荐给自己的好友。bShare也是在这股风潮中崛起,凭着对社交媒体产业的关注,bShare经过四年的运营,目前已经获得了投资,团队扩张到40多人。

“其实就是复制国外的Addthis跟Sharethis,进行微创新,我们希望在数据方面做的更深,例如挖掘社交意见领袖、传播效果分析等等。”王浩威介绍。 bShare基础的产品是免费的,而且安装简单,网站只需要在页面中添加一段简单的代码即可。经过四年的运营,目前bShare分享按钮涵盖23万家网站,日均覆盖PV高达16亿。

除了大家知悉的基本分享功能,bshare也提供用户分享行为数据的数据统计(类似于CSDN),采用Bshare网站可以知道多少人通过分享被吸引到你的网站,社交网络能够为你创造多少价值。回流量统计是bShare的一项创新,透过后台系统,采用bShare的网站可以看到每一篇帖子每天从各平台实际带回来的点击流量。目前,从bShare全网络的表现上看来,平均每个分享可以带来12倍的回流量。换句话说,每一次的分享,可以从社交网站上换来12个新的访问,采用bShare不啻为是一个快速冲刺网站流量的方式。

巨头进击

在中国TMT领域,总是有着“巨头抄袭”的阴影笼罩着创业者们。一个优秀的创业公司,估计早期被问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如果BAT这样的巨头也做了你们的业务怎么办?”社会化分享起家的bShare就曾遭遇了百度这样巨头的抄袭竞争。2009年,bShare一推出就受到许多小型网站欢迎,但好光影却只维持了两年,2011年10月,百度宣布推出了自己的社会化分享服务,立即造成草根站群的争相追捧。而这种局面也造成了社会化分享按钮的大洗牌,原有的两大社会化分享服务提供商,Jiathis及bShare都受到了冲击。

“百度宣布推出分享服务时,我们着实惊吓了,在互联网的第一课,大家都会问你,如果BAT做怎么办。我们没想到百度会想要吃这块站长插件市场,这是一个免费插件,商业模式不清晰,我认为与巨头的合作空间大于竞争的可能。但是事实摆在眼前,百度进来了,而且还是相当认真的在做这件事,至少前几次我们参加百度联盟的会,都听到百度的朋友在宣讲这个插件。”谈及往事,王浩威仍心有余悸。

不过bShare还是存活下来了,他们逃过百度的进击有一个偶然因素:他们当时在业内还不是第一,面对的竞争压力较小,正所谓枪打出头鸟。

“在2011年以前,网站使用分享按钮的选择就是这2家,一般业界会说Jiathis市占率大一些,知名度高一点。百度分享从一开始就紧咬着Jiathis,而bShare一直属于默默耕耘的,没有大声量的市场公关,也没有大型资源及靠山,也从来不大声宣扬自己有哪些客户,这样反而让bShare逃掉了巨头的进击,没有被强势的竞争压迫。”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至关重要:bShare积极延伸业务,发展能盈利的现金流业务,而这也是他们存活下来的主要原因。

避开巨头

为了躲避百度强势的竞争压力,bShare订定了一系列策略:避开百度强大的长尾市场号召力,追求合作客户质量,开发新战场。“面对残酷的竞争,我们会不停思考分享按钮有什么前景,数据的商业模式究竟在哪里?”

“现在连巨头都要抢你的饭碗,那表示这碗饭一定是有意义的。”在那段岁月里,王浩威喜欢用这样的话来激励大家。然而意义到底在哪儿?光靠分享是不能为公司带来盈利的,随着百度的竞争,bShare开始在资金上吃紧,这让他们决心做出一个能为公司创造盈利的现金流业务。最后他们的定位是“数据挖掘下的个性化推荐引擎”。

“我一直记得看过一部电影叫做《少数派报告》,汤姆·克鲁斯饰演的角色闯过其中一个GAP商场,GAP不断提醒汤姆上次买的裤子是否合身?还有科幻小说三体中,香烟盒视屏不断地出现个性化的广告。给每个人看到他应该关注的商品及文章,缩短搜索及阅读路径,这就是未来,都是新公司的机会。”

从百度推出分享按钮插件的开始,bShare默默转身着手设计通过收集社会化分享数据的大数据系统,目的就是推出个性化内容推荐引擎。“这件事内部一直想做,但那时因为忙于分享按钮的优化,反而进度上有一搭没一搭,这次因为百度的事件,反而加速了我们拉出新产品的决心,也加快了我们的脚步,竞争促使我们创新转型。”王浩威回顾道。

经过300天的研发,个性化内容推荐插件“乐知”上线。一个网站可以使用在任何版位,提供“猜你喜欢”、“相关文章推荐”的功能覆盖。推出的首月就获得许多大媒体,例如中国日报、光明网、Yoka、瑞丽、Pchome、蜂鸟网等的采用。

不过个性化推荐引擎并不是bShare的概念,无觅及友荐都是业界本来就有的产品,乐知反而是后进者,但bShare过去做分享按钮的经验帮助了这一次乐知的产品设计。媒体使用 bShare分享按钮的目的是为了准确的数据分析及流量,bShare分享提供了全套完整的分享回流统计,还有意见领袖分析,帮助网站找到重要的社交意见领袖,为的就是能够增加社交媒体流量。个性化推荐阅读也是一样,网站要的是增加点击及完整的数据分析,这才是乐知产品设计的核心。

个性化推荐有许多的技术关键,包含语义分析、分词技术、新词发现、机器学习、协同过滤、群众心理学等等,要做出推荐准确率很高的产品现阶段是不太实际的。在推荐引擎中,能够增加1%的用户认可都是莫大的进步,可能要花上一整个技术团队一个月的算法优化。bShare一向是一个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团队,在个性化推荐引擎的开发上,bShare更重视的是如何有效提升读者的阅读点击比率。

王浩威说:“网站使用个性化推荐说穿了就是为了增加站内点击,如何提升点击才是这个产品的关键。”bShare抓住的秘诀就是图片优化处理及弹性化样式。乐知在图片抓取及处理上下了很多功夫,而且图文推荐模式也比一般文字链推荐点击比率至少提升2~3个百分点,使用图文推荐可以很明显的达到提升站内流量的效果。

如何赚取现金?

王浩威介绍,bShare目前看重的是精准广告投放,乐知从开发的第一天开始就设计了广告置入的功能,透过广告收入与网站分成。

“乐知是一款挖掘读者兴趣图谱的引擎,本身就是为了要找出读者的兴趣而投放他可能感兴趣的广告。现在乐知已经有超过每天一亿左右的展示量,每天为网站带来高达300万次的站内点击,并持续成长中,这些未来都可以开放出版位投放广告,目前也已经与多家广告公司展开合作,进行测试。我们还是要比较小心翼翼的处理广告的投放,必须在用户体验及收入上取得平衡。”

“从分享按钮到猜你喜欢,我们这个团队一路走来已经四年了,很辛苦也很有意思,中间有很多风风雨雨。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很荣幸能跟巨头竞争,希望我们能坚持住。”王最后意味深长的说道。

i黑马点评:

广告联盟由亚马逊首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种广告分成的模式已经逐渐没落,已经不能够为网站主们带来多少收入(百度联盟平均每个站点年收入只有800元),而bShare其实只是旧瓶装新酒的广告联盟模式,只是引入了个性化推荐而已,这也意味着bShare在营收上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bShare的乐知个性化推荐数据来自于bShare分享,而这种数据难以和百度、腾讯、360等平台级公司收集的数据不可同日而语,能否达到最好的个性化推荐仍然有待观察。


“三星学校”和“iPad课本”:两巨头如何布局各自国家的教育市场?

A- A+
韩国中央日报 2013-06-26 17:29  2  三星苹果
6.26科技新闻_第19张图片
三星和苹果正在分别以美国和韩国的学校为目标展开市场攻略,为的是开发出主要用于业务和远程通话的智能手机和平板计算机的新用途,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在未来会成为消费者的青少年顾客而实行的战略。 

6月25日三星电子公布消息称,该公司将参加美国最大的教育技术展览会(ISTE),展示应用移动手机的电子智能教育方法“三星学校”。即将于6月24~26日(当地时间)在美国圣安东尼奥举行的此次展览会将吸引三星电子、谷歌、佳能、乐高积木等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共500多个公司来展示与软件和电子设备相关产品。同时,还将有1万3500多名顾客前来参观这一高科技教育产品盛宴。 

“三星学校”是一种教师和学生通过利用平板计算机Galaxy Note 10.1和电子黑板来进行互动授课的教育方式。教师所看到的文字和照片、视频、应用程序等画面会传送到学生面前的Galaxy Note 10.1,从而实现共享。 可以达到学生们通过各自的电子黑板来学习的效果。还会展示利用多个电子黑板统合在一起使用的教育用显示器“Magic IWB 3.0”和近距离无线通信(NFC)可将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中的文件以及照片打印出来的彩色激光复印机“C460FW”。 

苹果也正在积极参与由釜山市教育厅主管的电子智能学校项目。该项目是根据政府计划在2015年前构筑数字教科书环境的方针而开始的。目前已经有100所公立学校正在接受政府的预算资助。该项目旨在向学生分发iPad并开发出让他们充分利用iPad学习的自主主导型学习法以及授课方式。小学生们用专用软件代替课本来进行授课,同时用iPad来解答作业问题和制作个人发表资料。苹果韩国方面表示称“越来越多的老师正在自发地开发出更具创新价值的电子教育教材”,“智能设备正在改变教育产业环境”。

NSA窃听事件,思科遭遇中国本地压力

A- A+
Bloomberg 2013-06-26 14:39  4  华为思科
6.26科技新闻_第20张图片
(原文来自 Bloomberg,腾讯科技 翻译)

在“棱镜”曝光后,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 Inc.)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前,该公司在中国的年销售额高达20亿美元。对此,中国国内媒体认为思科有可能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纷纷建议政府机构和企业部门使用国内供应商的产品。

尽管思科表示自己并没有参与到美国的这一监听计划中,但诸多媒体依旧呼吁对其采取更加严格的限制措施。 《环球时报》在本周发表的社评中表示,思科对中国的互联网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中国应该大力发展自己的互联网技术。与此同时,《中国日报》则表示,如果思科现有客户在“棱镜”后开始寻求其他网络设备供应商的话,本土企业华为将成为此次事的最大受益方。

目前,思科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一直在不断流失,包括中兴和华为等本土竞争者则从中受益。据市场研究公司Infonetics Research给出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转换器和路由器市场规模相比2010年增长了20%,至25.8亿美元。 与此同时,思科的市场份额却从21%降至18%。

不过,据思科加州圣何塞总部发言人约翰-伊恩哈德(John Earnhardt)透露,中国市场仅仅为思科贡献了不到5%的营收和利润。 事实上,思科早在1990年代就开始同中国政府合作建设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并一直在帮助中方技术人员进行相关设备培训。


韩移动运营商本周将发布全球最快无线网络

腾讯科技[微博]林靖东 2013年06月26日18:07

[导读]LTE-Advanced网络的数据下载速度可以达到LTE网络的两倍,是第三代无线网络网速的10倍。

6.26科技新闻_第21张图片

腾讯科技讯(林靖东)北京时间6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韩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SK Telecom将于本周发布全球网速最快的无线网络。

SK Telecom周三表示,LTE-Advanced网络的数据下载速度可以达到LTE网络的两倍,是第三代无线网络网速的10倍。

据SK Telecom称,LTE-Advanced网络的数据下载速度为每秒150MB,下载一部800MB的影片仅需43秒。

一开始,新服务将只为首尔及周边地区提供。韩国是第四代LTE服务发展最快的国家,韩国很多手机用户非常乐于接受速度更快的无线技术。据统计,韩国现有3300万智能手机用户,其中超过60%的用户已经购买了LTE服务。

全球移动设备供应商协会(GSA)预计,到2013年底的时候,LTE网络将被推广到全球87个国家。

新移动技术发布后,SK Telecom已经开始销售支持新技术的三星GS4智能手机。

然而,LTE-Advanced技术还有改进的空间。虽然它的数据下载速度是全球最快的,但是上传速度与LTE网络一样,仍然为每秒37.5MB。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