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3

数据结构笔记(二)

1、第二章:线性表

通过下面的思维导图来依次分享「线性表」里面重要知识点的笔记。

2019-01-23_第1张图片

2、第一节:现象表的定义和基本操作

1.  线性表的定义:线性表是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n(n≥0)个数据元素的有限序列。其中n为表长,当n=0时该线性表是一个空表。若用L命名线性表,则其一般表示如下:

L=(a1,a2, ..., ai,ai+1, ... ,an)

其中,a是唯一的“第一个”数据元素,又称为表头元素;an是唯一的“最后一个”数据元素,又称为表尾元素。除第一个元素外,每个元素有且仅有一个直接前驱。除最后一个元素外,每个元素有且仅有一个直接后继。

2.  线性表的基本操作

InitList(&L):初始化表。构造一个空的线性表。

②Length(L): 求表长。返回线性表L的长度。

③LocateElem(L,e): 按值查找操作。在表L中查找具有给定关键字值的元素。

④GetElem(L,i): 按位查找操作。获取表L中第i个位置的元素的值。

⑤ListInsert(&L,i,e): 插入操作。在表L中第i个位置上插入指定元素e。

⑥ListDelete(&L,i,&e): 删除操作。删除表L中第i个位置的元素,并用e返回删除元素的值。

⑦PrintList(L): 输出操作。按前后顺序输出线性表L的所有元素值。

⑧Empty(L): 判空操作。若L为空表,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⑨DestroyList(&L); 销毁操作。销毁线性表,并释放线性表L所占用的内存空间。

3、第二节:线性表的顺序表示

1.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又称为顺序表:它是用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依次存储线性表中的数据元素,从而使得逻辑上相邻的两个元素在物理位置上也相邻。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类型描述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静态分配一维数组,数组的大小和空间事先已经固定。

#defineMaxSize 50//定义线性表的最大长度

typedefstruct{

ElemType data[MaxSize];//顺序表的元素

intlength;//顺序表的当前长度

}SqList;//顺序表的类型定义

方法二:动态分配一维数组,一旦数据空间占满,可以另外开辟一块更大的存储空间,用来替换原来的存储空间,从而达到扩充数组空间的目的。

#defineInitSize 100//表长度的初始定义

typedefstruct{

ElemType *data;//指示动态分配数组的指针

intMaxSize,length;//数组的最大容量和当前个数

} SeqList;//动态分配数组顺序表的类型定义

2.  顺序表的特点:随机访问,即通过首地址和元素序号可以在O(1)的时间内找到指定的元素。顺序表的存储密度高,每个结点只存储数据元素,插入和删除操作需要移动大量的元素。

3.  顺序表的插入操作操作的实现算法思想为:在顺序表L的第i(1≤ i ≤L.length+1)个位置插入新元素e。如果i的输入不合法,则返回false,表示插入失败;否则,将顺序表的第i个元素以及其后的所有元素右移一个位置,腾出一个空位置插入新元素e,顺序表长度增加1,插入成功,返回true。具体伪代码如下:

//本算法实现将元素e插入到顺序表L中第i个位置

boolListInsert(SqList &L,inti,ElemType e){

if(i<1|| i>L.length+1)//判断i的范围是否有效

returnfalse;

if(L.length >= MaxSize)//当前存储空间已满,不能插入

returnfalse;

for(intj=L.length; j>=i;j--)//将第i个元素及之后的元素后移

L.data[j] = L.data[j-1];

L.data[i-1] = e;//在位置i处放入e

L.length++;//线性表长度加1

returntrue;

}

4.  顺序表的删除操作的实现,删除顺序表L中第i(1≤ i ≤L.length+1)个位置的元素,成功则返回true,并将被删除的元素用引用变量e返回,否则返回false。具体伪代码如下:

//本算法实现删除顺序表L中第i个位置的元素

boolListDelete(SqList &L,inti, Elemtype &e){

if(i<1|| i>L.length)//判断i的范围是否有效

returnfalse;

e=L.data[i-1];//减被删除的元素赋值给e

for(intj=i; j

L.data[j-1]=L.data[j];

L.length--;//线性表长度减1

returntrue;

}

4、第三节:线性表的链式表示

1.  线性表的链式存储又称为单链表,是指通过一组任意的存储单元来存储线性表中的数据元素。为建立起数据元素之间的线性关系,对每一个链表结点,除了存放元素自身的信息之外,还需要存放一个指向其后继的指针。单链表中结点类型的描述如下:

typedefstructLNode{//定义单链表结点类型

ElemType data;//数据域

structLNode*next;//指针域

}LNode, *LinkList;

2.  头指针:用来标识一个单链表,如单链表L,头指针为“NULL”时则表示一个空表。

3.  头指针:为了方便操作,在单链表第一个结点之前附加一个结点,称为头结点,头结点的数据域可以不设任何信息,也可以记录长度的信息。头结点的指针域指向线性表的第一个元素结点。

4.  头结点与头指针的区别:不管带不带头结点,头指针始终指向链表的第一个结点,而头结点是带带头结点链表中的第一个结点,结点内通常不存储信息。

5.  引入头结点后的优点:

由于开始结点的位置被存放在头结点的指针域中,所以在链表的第一个位置上的操作和在表的其他位置上的操作一致,无须进行特殊处理;

 ②无论链表是否为空。其头指针是指向头结点的非空指针(空表中头结点的指针域为空),因此空表和非空表的处理就可以统一;

  6.  单链表的建立方法有:

    ①头插法建立单链表:从一个空表开始,生成新结点,并将度取到的数据存放到新结点的数据域中,然后将新结点插入到当前链表的表头,即头结点之后。具体伪代码如下:

//从表尾到表头逆向建立单链表L,每次均在头结点之后插入元素

LinkListCreatList1(LinkList &L){

LNode *s;intx;

L=(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创建头结点

L->next =NULL;//初始为空链表

scanf("%d", &x);//输入结点的值

while(x!=9999){//输入9999表示结束

s=(LNode*)malloc(sizeof(LNode));//创建新结点

s->data=x;

s->next = L->next;

L->next=s;//将新结点插入表中,L为头指针

scanf("%d", &x);//while结束

}

returnL;

}

    ②尾插法建立单链表:将新结点插入到当前链表的表尾上,为此必须增加一个尾指针r,使其始终指向当前链表的尾结点。具体伪代码如下:

//从表头到表尾正向建立单链表L,每次均在表尾插入元素

LinkListCreatList2(LinkList &L){

intx;//设元素类型为整型

L=(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创建头结点

LNode *s,*r=L;//r为尾指针

scanf("%d", &x);//输入结点的值

while(x!=9999){//输入9999表示结束

s=(LNode*)malloc(sizeof(LNode));//创建新结点

s->data = x;

s->next = s;

r = s;//r指向新的表尾结点

scanf("%d", &x);

}

r->next =NULL;//尾结点指针置空

returnL;

}

7. 单链表按序号查找结点值的实现伪代码如下:

//本算法取出单链表L(带头结点)中第i个位置的结点指针

LNode *GetElem(LinkList L,inti){

intj =1;//计数,初始为1

LNode *p=L->next;//头结点指针赋给p

if(i==0)

returnL;//若i无效,则返回头结点

if(i<1)

returnNULL;//若i无效,则返回NULL

while(p&&j

p==p->next;

j++;

}

returnp;//返回第i个结点的指针

}

8.  单链表按值查找表结点的实现伪代码如下:

//本算法查找单链表L(带头结点)中数据域值等于e的结点指针,否则返回NULL

LNode *LocateElem(LinkList L, ElemType e){

LNode *p = L->next;

while(p!=NULL&& p->data!=e)//从第1个结点开始查找data域为e的结点

p=p->next;

returnp;//找到后返回该结点指针,否则返回NULL

}

9.  单链表插入结点操作的实现:

    ①首先调用按序号查找算法GetElement(L, i-1),查找第i-1个结点。假设返回的第i-1个结点为*p,然后令新结点*s的指针域指向*p的后继结点,再令结点*p的指针域指向新插入的结点*s(即前插法)关键步骤伪代码如下。

p = GetElem(L, i-1);//查找插入位置的前驱结点

s->next = p->next;

p->next = s;

    ②设待插入结点为*s,将*s插入到*p的前面。先将*s插入到*p的后面,然后将p->data与s->data交换即可(后插法),关键步骤伪代码如下。

//将*s结点插入到*p之前的主要代码片段

s->next = p->next;//修改指针域,不能颠倒

p->next = s;

temp = p->next;//交换数据域部分

p->data = s->data;

s->data = temp;

10.  单链表的删除结点操作的实现:

    ①给定位置删除结点,假设结点*p为找到的被删结点的前驱结点,则仅需修改*p的指针域,即将*p的指针域next指向*q的下一结点,关键步骤伪代码如下:

p = GetElem(L, i-1);//查找删除位置的前驱结点

q = p->next;//令q指向被删除结点

p->next = q->next;//将*q结点从链中“断开”

free(q);//释放结点的存储空间

    ②给点结点并删除,实质将其后继结点的值赋予其自身,然后删除后继结点,关键步骤伪代码如下:

q = p->next;//令q指向*p的后继结点

p->data = p->next->data;//和后继结点交换数据域

p->next = q->next;//将*q结点从链中“断开”

free(q);//释放后继结点的存储空间

11.  双链表:双链表的结点中有两个指针prior和next,分别指向其前驱结点和后继结点。双链表中结点类型的描述如下:

typedefstructDNode{//定义双链表结点类型

ElemType data;//数据域

structDNode*prior,*next;//前驱和后继指针

}DNode, *DLinkList;

12.  双链表的插入操作,在双链表中p所指的结点之后插入结点*s,插入操作关键伪代码如下:

s->next = p->next;//将结点*p插入到结点*p之后

p->next->prior = s;

s->prior = p;

p->next = s;

13.  双链表的删除操作,删除双链表中结点*p的后继结点*q,删除操作关键伪代码如下:

p->next = q->next;

q->next->prior = p;

free(q);//释放结点空间

5、补充:顺序表和链表的比较

1.  顺序表可以顺序存取,也可以随机存取,链表只能从表头顺序存取元素。

2.  顺序表的插入、删除操作,平均需要移动半个表长的元素;链表的插入、删除操作,只需要修改相关结点的指针域即可。

                                                                        永远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