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智家庭教育:校园暴力-施暴者心理分析

今天这篇的内容我们将首先聚焦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从施暴者的行为找出施暴者的心理,通过施暴者的心理,发现施暴者的行为动机,从而给家长朋友更多的思考和方法。

上海某学校发生了严重的校园暴力,五个女生对一个女生进行了长时间的躯体暴力,用扇耳光、烟头烫、跪地板、泼冷水等方式折磨她,且拍了视频。学校对此事做出了处理,被虐待学生的家长已经报警。

“四五名女孩对着一名女生,又是脚踹,又是扒上衣、内衣,还揪她的头发往铁门上撞,旁边还有围观者拿手机拍照”,洗车的车主说道。令人心寒的是,围观者没有一人阻止,而受害女生也不曾喊一声“救命”。这一切就发生在福建漳州芗城北斗中学墙外。

慧智家庭教育:校园暴力-施暴者心理分析_第1张图片

为什么本该是学习的校园变成了暴力的土壤?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变现出强烈的攻击性?首先我们来对施暴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在未成年人犯罪中,14-16岁这个年龄段的所占比重在不断的上升,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候的他们很容易冲动,追求独立、张扬。但是另一方面,在大部分有暴力行为的孩子中,他们的家庭关系都不是特别的好,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个时候的施暴者在伤害同学的过程中表现的很冷漠,缺乏基本的怜悯心,希望通过这样一种行为来让自己看起来很“厉害”。

施暴者的家庭大多对孩子疏于管教,孩子处于放养状态或者由老人教育,甚至都无法满足孩子的生活所需。其实施暴者很需要家庭的关爱,在家庭中无法获得时,他们就需要去找寻自己的存在感和认同感。于是会出现跟社会不良人员交往,在学校调皮、捣蛋、欺负同学等等。

同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父母对孩子的管教特别的严格,孩子在家中处在一种严格被控制的状态,父母会对孩子有很多的要求,但是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叛逆,他们会对父母的要求非常的反抗,甚至和父母产生矛盾冲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是被爱的,或者父母爱自己是需要条件的,这样的认知会让孩子放弃对自己的约束,选择打架斗殴来展示自己的权威。

慧智家庭教育:校园暴力-施暴者心理分析_第2张图片

由此可以看出施暴者并非是天生的暴力倾向,更多是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关心爱护,或者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了让孩子选择武力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展示自己的能力,但是这种错误的行为,如果不能得到纠正,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家庭对于施暴者的出现需要承担很大一部分原因,希望父母们可以多关注孩子的成长状态,孩子是有思想的人,并不是仅仅满足简单的生活需求就可以的。走进孩子的心,才是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最好办法。

本文出自慧智家庭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慧智家庭教育:校园暴力-施暴者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