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曾记否,北大旁听哥郑球洋?

30曾记否,北大旁听哥郑球洋?

曾记否,北大旁听哥郑球洋?

18岁入北大中文系旁听11年“转正”。06年于香港《大公报》发表《大公十论》系列时评成名。文学作品散见各大报刊、杂志。2012年11月被媒体报道后走红,成为网络名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就是你了,北大旁听哥郑球洋。或许,是因为你,我才知道这世上还有北大旁听生这么一说。我们有过一面之缘,那是2013年的5月,经过网络,无意之间找到了你,获得了你的信息。也是在和你一样的旁听生丁伟的帮助下,我也在北大旁听了几节课,就此,算得是尝鲜,也过了一把“北大旁听生”的瘾,收获了不少东西。你是北大牛人,是圣斗士,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我向你致敬!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北大未名湖畔,我们如约相见。简单交谈几句,我将自己的两本小书送给你作纪念,然后,你请我吃饭。呵呵,是在北大食堂,倒也叫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你看起来朴实,平易,谦和,脸上一点儿也看不出“北大牛人”和“网络红人”的影子。据我所知,你的北大旁听岁月,有着难言的苦楚和心酸,经济上的困窘时时有,这不由得叫我想起徐老师的一句话:为人作文,不可太认真,不可不认真,不妨说与你一听。

那日,在北大食堂餐桌上,你说你准备报考南大作家班,去那儿求学读书,还问我去不去,我当时只说考虑考虑。且不说真正的作家是培训不出来的,即便真如此,那么,那么一大笔费用如何解决?还有衣食住行呢?你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这诚然没错,我为你追梦筑梦的勇气所折服,但现实是一条疯狗,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那么后来,你去了没呢?结果如何呢?

那日一别,不曾再相见,自然而然,也不知道你怎么样,是否有所成,能够华丽转身。偶尔,通过网络空间,得知你的只言片语,似乎境况也不太好,常常为吃穿用度发愁。是啊,如今这世界,要靠自由撰稿来维持生计,着实不易,何况,写文章这件事,不是说写就能写的,换句话说,人不是写作机器,不是吗?倘若每天不知疲倦地写,即便勉强为之,但是写出来的文究竟如何,那就很值得问道论道了。

曾记否,北大旁听哥郑球洋?

球洋兄,请恕小弟不知高低深浅,好心多言了。你已经成了名人,为何不换个思路想问题呢?比如说找一份正经工作,一边上班一边写作也可以呀。又或者,找个报社做记者,捧个结实的饭碗在手里,凭你的能力名气,绝对能行。又或者,改行做个编剧,那完全可以保你衣食无忧呀!再或者,尝试着写写网络小说,又未尝不可呢?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你可能说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我俗人,但现实就是如此呀!咱不吃饭,可以吗?咱不穿衣,可以吗?咱不住房子,可以吗?我知道你是个理想壮士,但即便是大作家大文豪,首先也得解决基本的生存需要呀,不是吗?偶尔得知你生活困窘,我也是有心无力。如今,你又发表说说:“岁月荏苒,光阴就这样悄然流逝。身处冬日的京城,气候渐寒,人生历程跌宕起伏,历尽坎坷和沧桑,今冬何去何从、安身立命?明年又何去?准备赴美已经多时,仍然茫无头绪,谁是识路之人?时无英雄,遂使凤姐成行!”我心疼痛。

球洋兄,这么说,你酝酿去美国了?豪言壮语呀!为弟不知天高地厚,奉劝你一句,三思而后行呀!异国他乡路,只怕不是那么好走,首先语言这一关,你过得了吗?你的英语如何,我不得而知,但是如若不过关,到了美国,那可就是“睁眼瞎”了呀!再则,凭你的个性,到了美国,不肯低头,何以为生?就靠你一点微薄的稿费,在中国尚且举步维艰,何况到异地他乡呢?

球洋兄,愿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一个锦绣前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30曾记否,北大旁听哥郑球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