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许久,再次提笔写诸葛亮时已是六年之后了。
诸葛亮究竟是什么样,或者说,诸葛亮应该是什么样,我想,单独去为他作传,这不是我们的目的。
现代社会,许多人最开始接触诸葛亮可能是通过戏曲或影视作品,再有呢,就是极为著名的小说《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确实是“功高卓著”的一部小说,这一点本就不需要过多讨论,是毋庸置疑的。纵使再过千百年,他的成就、他的色彩,也会为人所津津乐道。小说,固然有之文学加工的成分,它“源于生活”,却应“高于生活”。通过小说我们可以影射现实中的各种现象,这才是小说所应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但是一味的用小说去和历史作比较,那就是是非常可笑的了。鲁迅先生在评价中国古代小说(文学)时,曾言道:《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这样的评价是合适的,但也存在着一些苛责的味道。
很多人被《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所吸引,为他顶礼膜拜。但在接触了所谓正史《三国志》之后,由于陈寿一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不加思索,而立感“受到欺骗”,认为诸葛亮没有那么“神”,小说太“假”,并以此为依据,相互标榜,要将诸葛亮赶下神坛。
那么为当朝晋室而写的所谓“良史”《三国志》就必然可信吗?
我们且不论陈寿其人品性何如(唐朝房玄龄等撰写的《晋书·陈寿传》,收录了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的一则传闻,说的是丁仪、丁讷在曹魏时负有盛名,陈寿对他们的儿子们说:“送我千斛米,我就为令尊大人写好传记。”丁氏不答应,陈寿果真不为他们立传。陈寿父亲曾做过马谡参军,马谡兵败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父亲也被牵连受罚,诸葛瞻又轻视陈寿。因而陈寿为诸葛亮立传,说诸葛亮军事谋略非其长处,又无临敌应变之才;说诸葛瞻只工于书法,名过其实。这一段是否属实,我们暂且不论。),单就其著史为司马朝廷而言,就存在颇多局限。第一,司马炎受禅于曹魏,所以必须以曹魏为正统,方能确立自己政权的合法性;第二,司马一氏与诸葛亮渊源深厚,征战颇多,其祖司马懿与武侯可谓既了解甚深,又欲置对方于死地。综上来看,《三国志》全史表一个国家弃其正式国号(汉),而取用曹魏对他的蔑称(蜀),此其一也;蜀汉两任帝王(昭烈、孝怀)不作本纪,而谓之先主传、后主传;在录入诸葛亮文集时诚惶诚恐,一拜再拜;由此,对诸葛亮的著述也必然存在偏差。
另外,为了使人信服,我们也不妨就以《三国志》为蓝本来论述诸葛亮。当然,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依据一个版本的著述是不可能让人尽信的。
壹
我们就从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说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首先诸葛亮是个爱民的人,读过我评《知识大融通》一书相关文章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治国信奉的是法家思想(具体参见《知识大融通――做一件划时代的事》),而却能使百姓信服又爱戴,可见其对待民众的态度;其次,诸葛亮在朝臣之中,也可谓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拥戴诸葛亮的人,都以其为榜样和老师。而作为其政敌的李严、廖立等人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也痛苦流涕,认为再无出头之日。可见诸葛亮的开诚布公,知人善任;另外,他本人在去世时上表后主,平生不置产业,家中只有八亩桑树林,妻子衣食都是刚刚足用,后主为其修缮的府邸也一直未入住,还告诫后主,不要将人力物力用在他的后事上,食少事多,体恤士卒,为官如此,就已然当得起所有后人的敬佩!
陈寿还将其与管仲、萧何作比。管、萧何人?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辅佐齐桓公在中原称霸。萧何制定目标政策,在楚汉战争时,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后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两个都是治国理政经济安民的伟大人物,这是对诸葛亮的治国才能,经济能力的肯定。地广人稀的西南大地,在诸葛亮手中逐步得到发展,开拓农田,兴修水利,成为名符其实的天府之国。
诸葛亮也采纳法家治国,同时,他建立的政治架构,使全国有了一个稳固的政治中心,丞相开府,政出一处,与秦所开创的政府与皇室并立的政治制度可谓异曲同工。很多人说他架空了刘禅,其实非也,在钱穆先生看来,这可能是最早的内阁集体决策的政治制度,使得皇帝不能过多干预行政,专心负责全国统帅的职能,又减少了皇帝独断所带来的决策失误。
关于军事上的能力,陈寿言其在“应变”和“将略”上不足。这句话的效力如何,我们不妨慢慢看来。
我们先来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做个综合考察。首先当时军事上仍依据的是先秦至汉的兵家,而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理解,我们来做个具体解释:兵权谋家,也就是战略家,班固言其特点为“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兵权谋家注重军事战略研究,兼通形势、阴阳、技巧各派之长,实是兵家的魂魄所在。权谋家兵法是当时战争和治兵经验的总结,包含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和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战的哲理。比如,孙子及其《孙子兵法》中的《军争》等篇。简单来说就是战略层面上的,侧重于战前的谋划与战略方针的制定。那么诸葛亮的《隆中对》可谓当之无愧,且非常成功。整个东汉末年能在战略布局上与诸葛亮针锋相对的只有荀彧、鲁肃而已。所以我也历来不主张将这三个人归为单纯的谋士去参加什么三国谋士排名。
兵形势家,其特点为:“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主要指战术方面的运用。代表作是《尉缭子》。之所以将它归入“兵形势家”,主要因为它论述了未战之前的对敌优势,将战之时的战场布势,既战之后的凌敌威势三个重要内容。而诸葛亮临战决机不多,但他主持的战役却大多都胜利,如退守江夏前夕及占领荆州四郡。这方面的奇才在那个时代可要数法正、郭嘉、贾诩、荀攸,这些人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谋士,另外还有一些实际作战的将领,最出名的可谓白起和韩信。由此,郭嘉和诸葛亮基本不可以放在一起比较,两个人根本无有可比性;非要作比的话,可能失败的仍然要是郭嘉,郭嘉可以决机阵前,一旦离开战争,便无用武之地。
兵阴阳家“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以为助者也。”顺时、刑德、斗击、五胜云云,表明兵阴阳家实际上是在阴阳五行框架支配下的多种术数形式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中的运用或延伸; 而“假鬼神以为助”,则意味着一切借助鬼神的方术巫法在军事上的应用,也都可以归入兵阴阳的范围。兵阴阳家既包含了以往各种军事术数,诸如卜筮、占星、占云气、占梦、祭祀、禳祷、诅咒、厌胜和形形色色的杂占、巫术等,又与以往军术不同,兵阴阳家是阴阳五行化的军事术数,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军事术数史进入了新阶段。孙武、孙膑、张良、范增、张角、诸葛亮、司马懿、沮授...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将军师,都属于兵阴阳家。但这其中,诸葛亮应该是最为著名的及非常出色的,“功盖分三国,名成八阵图”,可谓将兵阴阳推上了一个高峰。
兵技巧类以兵器和技巧为主要内容。“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这么一说,墨子可能马上就会浮现在大家脑海中。而“习手足”也就是指作战技能,战阵训练,诸葛亮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并流传在其《诸葛亮集》中,另外,无论是作为杀器的诸葛连弩,还是运送粮秣的木牛流马,传递信号的孔明灯,行军的战车器械,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军事发明。
正面述完,诸葛亮到底是不是一个极其出色的军事家,我想很多人都已经有了答案。
接着我们从他的敌人给他的评价看起,来看一看,在那个年代他在军事上的巨大成就。
他人生最后阶段的宿敌司马懿看了他的军阵后评价说,“真乃天下奇才也!”。陆逊在困于他的八阵图之后言道,“诸葛亮天下奇才,吾辈不能及也。”甚至连晋武帝司马炎都说: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司马徽说,此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给他军事上在全部中国历史来说都是最高的评价。后世历朝历代,都以诸葛亮配享武庙,作为姜太公的十侍,与张良、白起、韩信等人共享中国军事地位上最高的荣誉。所以,陈寿只是一个史家,毕竟不懂军事,对诸葛亮的能力无法做到全面的概括。诸葛一生唯谨慎,纵使其应变不足,也是与自己的其他才能相比而不足,而不是不如其他的当世英才。
贰
一个政治、经济、军事上不世出的治国经纬之才,这就是诸葛亮了吗?
当然不止这样。
为什么中国智慧的化身单单是他而不是别人呢?因为武侯确实是中国少数几个广博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物。
科技发明上,我们不再赘述。至于天文地理山川农耕医用更是集于一身。
《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而文集将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全部收录其中,足可见其文学成就之高。后人评曰,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可谓忠。有南宋大文学家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另一个大文学家文天祥也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在诸葛亮的另一名篇《诫子书》中,不仅体现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又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更是成为几千年来人们所严律于己处世待人的至理名言。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记录了诸葛亮的书法并对其有着很高的评价。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书法也出类拔萃。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吕思勉先生在唯一部白话著作《三国史话》中由衷的感叹中国历史的封建时代能以魏武帝和诸葛武侯作结,真乃中国之幸甚。
而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真的使我无法不顶礼膜拜,深沉热爱!
至于为何诸葛亮终不能复汉,是由其时势综合的结果,诸葛亮之知人善任,为蜀汉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绝非不会用人,三国后期,蜀中才俊辈出,反观其他两国,几乎无甚后继之人,吴地混乱,曹魏分裂,直到晋朝在天下凌选人才,也把主要目标放在蜀地,如李密(《陈情表》)便是一例。由于《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神话般的人物,而又要解释蜀汉为何会灭亡,所以只能归咎于诸葛亮不能用人,给后人留下了这一错误的印象。
水镜先生在诸葛亮出山时便说,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更多的原因应该是诸葛亮所面对的主要对手,其水平普遍较高。这个时代出了太多伟大的人物。吕望面对的纣王失道寡助,张良对阵的项羽只有范增而不能用。而诸葛亮要面对当世之杰不可计数。实在可叹……
参考:
陈寿《三国志·蜀卷第五·诸葛亮传》
诸葛亮《诸葛亮集》
吉林出版集团《诸葛亮传》
吕思勉《三国史话》
柳春藩《诸葛亮评传》
(以上顺序为阅读先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