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鸣沙山轶事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以南约5千米处,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最高处为后山之西南峰,海拔1715米;前山主峰海拔1240米。沙有红、黄、绿、白、黑五色,晶莹闪光,游人赞为“沙山之宝。

据唐代《元和郡县志》卷四十“敦煌条”记载:“鸣沙山一名神沙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又据《敦煌录》所记:“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系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其间有井,沙不能蔽,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对于鸣沙山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没有确凿的史料根据,只有传说而已。据南朝刘宋时代有一官居黄门郎的刘敬叔写了一本书叫《异苑》,其中有这样的记载:从前有一个将军领兵出征,到此扣了败仗,全军覆没,积尸数万,一夜之间,狂风大作,吹沙覆盖成丘,沙内时闻有鼓角声音,所以后来就叫鸣沙山了。当人们攀登峰巅,尽力下滑,就会听到沙山鸣响。旧《敦煌县志》将这一现象称为“沙岭晴鸣”,并列为敦煌的八景之一。

月牙泉在鸣沙山中,因形似半月而得名,素有“天下第一泉”之称。月牙泉在我国古代文献上早有记载,如唐代《元和郡县志》载:“鸣沙山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绵历古今,沙填不满,水极甘美。”《甘肃省通志》也载:“渥洼泉形式逼肖月牙,昔亦类似,故特转吁为月牙泉也。”清代还在月牙泉官厅东侧立了一块“汉渥洼池”的木碑,庑廊两柱有副楹联写道:“沙自几时鸣,惊雷时有蛰龙起;泉犹亘古在,出水还期天马来。”认定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在渥洼池得天马,就在月牙泉中,此为月牙泉的奇特风景又增添了传奇的色彩。

月牙泉四面被沙山环抱,奇妙之处在于千百年来,虽屡遇强风,也不为流沙所掩,泉水始终碧波澄澈,清明如钝。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相传人食之可长生不老,所以又有“药泉之称”。当地素有“铁背鱼、七星草、五色沙子三件宝”的说法。根据20世纪50年代的测量,月牙泉东西长约218米,南北宽约54米,平均水深约5米左右(最深处在7米以上),以西南角最深,泉北较浅。泉内生长着眼子菜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泉水中繁殖的水蚤等蜉蝣动物是鱼类的好食粮。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鱼类工作者就到这里采集过鱼类标本。据鱼类专业工作者的鉴定,月牙泉的鱼类属于粒唇条鳅和莎车条鳅鱼类。这种鱼能在静水中产卵繁殖,所以能在月牙泉中生存下来。

月牙泉水南岸高台地,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100多米,原有古建筑群6组100多间。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经堂、雷神台、玉皇阁等,亭台楼阁、庙宇辉煌,更有官厅长廊临水而设,景致优雅,可供游人休息赏景。历代游人多在此留诗歌咏,赞美它的奇特风貌。如清代苏履吉有诗云:“胜地灵泉彻晓清,渥洼犹是昔知名。一弯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镜比明。风卷沙飞终不到,渊含止水正相生。歇来停畔频游玩,吸得茶香自取烹。”对月牙泉清幽澄澈的景色和甘美洁净的水质作了精彩地描绘。“月泉晓澈”也是敦煌的八景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牙泉.鸣沙山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