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链接:
「系列文章目录」
「项目源码(GitHub)」
为什么要写代码?
没有钱了,肯定要做啊,不做没有钱用。
那你不会更新文章吗,有手有脚的。
更新是不可能更新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更新的。文章又不会写,就是用搜索引擎,东拼西凑糊弄一篇这样子。
那你觉得加班改需求苦逼还是写文章苦逼?
打开 IDE 就像打游戏一样,大年三十都在撸代码,就平时实在拖不下去感觉要凉了,我才勉强写一篇这样子。撸代码的感觉,比写文章好多了!
为什么?
写文章一个人很无聊,又找不到友仔,友女玩。源码里处处都是绝活儿,注释又好看,超喜欢撸代码。
世事难料,没想到 wuli 窃·格瓦拉 都出狱了,这个教程竟然还没有出完。
不过这次真的不怪我,我其实是很早就想更新的,但没想到松哥(@江南一点雨)刚好发了一篇讲提高前端加载速度的文章,讲的特别好,还有视频,我再鹦鹉学舌一下实在没必要,原文链接如下:
「江南一点雨:我是如何提高Spring Boot+Vue前后端分离项目首页加载速度的?」
不过毕竟已经挖过坑了,总不能偷偷把上篇文章删了假装无事发生啊(虽然这事我其实也真干过)
于是我只能再多搜刮点素材,途中由于白嫖失败付费买了 4 个专栏付费近 300 大洋。
为了犒劳努力学习的自己,我又买了怪物猎人世界冰原超大 DLC,花费了大量时间和机友杀龙肝装备,按我的时薪算,我这一个月为了给你们写文章亏了得有万把块,我太难了。
嗯,那么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探讨下面两个问题:
具体的内容包括:
实际上针对不同的优化目标,不同的技术选型会有不同的改进思路。优化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不可能真的做到完美,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刷新技术认知,才能对付千变万化的场景。
我在文章里写的,也只不过是我目前为止接触到的一些通用的做法。希望大家能够提供更好的思路,越打脸的越好。
上篇文章我们说过,前端优化的核心是提高页面的加载速度与操作的响应速度,这是从用户角度来说的。对于开发者而言,对应的着眼点其实是加快页面的 “导航” 、 “渲染” ,并提高脚本的执行速度。
所谓导航,也就是从输入 URL 到页面展示之前发生的事情。
不同的浏览器的实现方式可能略有差异,我们以 Chrome 为例,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这里有两个点是影响性能问题的关键,一是缓存,二是请求的数量和大小。
缓存不仅仅影响前端,对缓解服务器的压力也十分有效。不过不同于后端,浏览器提供的缓存机制已经较为完善,我们能够操作的空间其实并不大,所以享受这个成果就好了。
那么剩下的能做的事,就是去减少请求的数量和请求的大小。如果能同时减小最好,但实际情况是我们总是要面临选择,比如要想让请求变得更小,就得把一个请求拆分为多个请求。所以不同的条件下需要作出不同的判断,找出更适合的改进方法。
另外执行一次请求是很费劲的,要经过 DNS 解析、等待并建立 TCP 连接、发送请求、接收并处理请求、断开连接等一系列操作。如果能够比较准确的预估请求的执行时机,可以通过设置 Keep-Alive
保持并复用 TCP 连接,进一步减轻压力。
渲染的过程更加复杂,包括构建 DOM 树、样式计算、布局、分层、绘制、分块、栅格化、合成和显示等阶段。
针对渲染的优化,主要是考虑我们更改页面显示的操作影响到了哪个阶段。通常来说,有如下三种可能:
我们应该减少触发重绘重排的操作,比如在通过 JS 修改样式时,尽量把修改几何属性的操作放在一起。
由于我们的项目使用了 Vue + ElementUI,各种方面的优化基本不用自己操心,但如果真有更进一步的需求,得知道可以从哪里下手。
由于 JS 运行在主线程上,如果单个脚本执行时间太长,会影响页面对其它交互的响应。
考虑到现代 JS 引擎(如 V8)已经能够完成大量优化工作,我们其实不必太过关注一些复杂难懂的手段,优化 JS 性能的关键点应该放在提高逻辑执行速度上。
具体来讲有两个关键点:
另外由于解析 HTML 的过程中解析和编译 JS 也会占用主线程,因此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大的内联脚本。不过我们的 Vue 项目经过 webpack 打包后可能不存在这个问题。。。
在本篇文章中并没有涉及 JS 代码层面的优化,因为这个事情单独拎出来讲一个也没有意义,大家自己尝试去改进算法吧,有好的思路欢迎提交 PR。
我们的项目前端是使用 vue-cli 生成的单页面应用。
这种应用的一大特点就是页面跳转时比较快,因为实际上并没有解析新的 HTML。用户只要打开了页面,里面的操作就比较丝滑,不会频繁触发页面刷新。与此同时,单页面应用会在打开首页时加载大量资源,如果不做相应的处理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以我们的项目为例,通过开发者工具,可以看到加载首页时有一个巨大的 js 文件
我们再偷偷瞅一眼哔站的数据
人家最大的 js 文件才 286k,在我的网络条件下加载用时 465ms,我们这破项目要是放服务器上,估计用户没等加载完就把页面关了。
npm run build --report
以图形化方式查看 webpack 打包分析结果:
可以看出这个最大的 js 文件里有三块比较占地方,分别是 element-ui/lib、echarts 和 mavon-editor,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拿他们开刀。
由于上传至 github 上的仓库已经完成了部分优化,如果你不是从头到尾跟的教程,又想看之前的代码,可以下载过去的 release:
https://github.com/Antabot/White-Jotter/releases
Element-UI 提供了按需引入的方法,当我们只需要用到其中一部分组件时,可以不引入完整的文件。
根据「官方文档」,我们尝试进行一下配置。
首先,安装 babel-plugin-component:
npm install babel-plugin-component -D
修改 .babelrc 文件如下(主要是增加 plugin 配置)
{
"presets": [
["env", {
"modules": false,
"targets": {
"browsers": ["> 1%", "last 2 versions", "not ie <= 8"]
}
}],
"stage-2"
],
"plugins": [
"transform-vue-jsx",
"transform-runtime",
[
"component",
{
"libraryName": "element-ui",
"styleLibraryName": "theme-chalk"
}
]
],
"env": {
"test": {
"presets": ["env", "stage-2"],
"plugins": [
"transform-vue-jsx",
"transform-es2015-modules-commonjs",
"dynamic-import-node"
]
}
}
}
接下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在 main.js
中挨个引入组件:
import {
Pagination,
Dialog,
Menu,
Submenu,
MenuItem,
MenuItemGroup,
Input,
Checkbox,
CheckboxButton,
CheckboxGroup,
Switch,
Select,
Option,
Button,
ButtonGroup,
Table,
TableColumn,
Tooltip,
Breadcrumb,
BreadcrumbItem,
Form,
FormItem,
Tabs,
TabPane,
Tag,
Tree,
Alert,
Icon,
Row,
Col,
Upload,
Progress,
Spinner,
Badge,
Card,
Rate,
Steps,
Step,
Carousel,
CarouselItem,
Container,
Header,
Aside,
Main,
Footer,
Timeline,
TimelineItem,
Link,
Divider,
Image,
Loading,
MessageBox,
Message,
Notification
} from 'element-ui'
import 'element-ui/lib/theme-chalk/index.css'
Vue.use(Pagination)
Vue.use(Dialog)
Vue.use(Menu)
Vue.use(Submenu)
Vue.use(MenuItem)
Vue.use(MenuItemGroup)
Vue.use(Input)
Vue.use(Checkbox)
Vue.use(CheckboxButton)
Vue.use(CheckboxGroup)
Vue.use(Switch)
Vue.use(Select)
Vue.use(Option)
Vue.use(Button)
Vue.use(ButtonGroup)
Vue.use(Table)
Vue.use(TableColumn)
Vue.use(Tooltip)
Vue.use(Breadcrumb)
Vue.use(BreadcrumbItem)
Vue.use(Form)
Vue.use(FormItem)
Vue.use(Tabs)
Vue.use(TabPane)
Vue.use(Tag)
Vue.use(Tree)
Vue.use(Alert)
Vue.use(Icon)
Vue.use(Row)
Vue.use(Col)
Vue.use(Upload)
Vue.use(Progress)
Vue.use(Spinner)
Vue.use(Badge)
Vue.use(Card)
Vue.use(Rate)
Vue.use(Steps)
Vue.use(Step)
Vue.use(Carousel)
Vue.use(CarouselItem)
Vue.use(Container)
Vue.use(Header)
Vue.use(Aside)
Vue.use(Main)
Vue.use(Footer)
Vue.use(Timeline)
Vue.use(TimelineItem)
Vue.use(Link)
Vue.use(Divider)
Vue.use(Image)
Vue.use(Loading.directive)
Vue.prototype.$loading = Loading.service
Vue.prototype.$msgbox = MessageBox
Vue.prototype.$alert = MessageBox.alert
Vue.prototype.$confirm = MessageBox.confirm
Vue.prototype.$prompt = MessageBox.prompt
Vue.prototype.$notify = Notification
Vue.prototype.$message = Message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我们再次打开页面,查看请求情况:
别慌,让我们打下包,不用浏览器了,直接看控制台。
行吧,一顿操作猛如虎。。。
想想也是,我们几乎把 element 的组件用了个遍,可不就不会有什么变化嘛。不过如果只用了其中几个组件,这样做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剩下的两个大包袱我也不演示了(echarts 和 mavon-editor),反正都是一回事儿。我估计 mavon-editor 没什么优化空间,echarts 我们暂时也只是放着看看所以全部引入了,等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再决定是留是删。
我们先看一下,现在加载首页所需的时间是 385 ms,但是我们的请求里其实有外部文件,所以看整体的时间不够真实。我们项目自己最大的还是这个 vendor.js,它的加载时间是 53ms。
前面降低整体请求大小的尝试失败了,下一步我们试试把大请求拆分为小请求,这样在我们打开首页时,有些用不到的组件可以暂时先不加载。理论上来讲,虽然整体的加载时间变长了,但对用户来说体验会变好。
这里主要利用 Vue Router 的 「路由懒加载」功能。
做法很简单,只要将路由配置中的代码改成能够被 Webpack 自动代码分割的异步引入方式即可: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Router from 'vue-router'
import Home from '../components/Home'
Vue.use(Router)
export default new Router({
mode: 'history',
routes: [
{
path: '/',
name: 'Default',
redirect: '/home',
component: Home
},
{
path: '/home',
name: 'Home',
component: Home,
redirect: '/index',
children: [
{
path: '/index',
name: 'AppIndex',
// 在路由被访问时才会引入组件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home/AppIndex')
},
{
path: '/jotter',
name: 'Jotter',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jotter/Articles')
},
{
path: '/jotter/article',
name: 'Article',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jotter/ArticleDetails')
},
{
path: '/admin/content/editor',
name: 'Editor',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admin/content/ArticleEditor'),
meta: {
requireAuth: true
}
},
{
path: '/library',
name: 'Library',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library/LibraryIndex')
}
]
},
{
path: '/login',
name: 'Login',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Login')
},
{
path: '/register',
name: 'Register',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Register')
},
{
path: '/admin',
name: 'Admin',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admin/AdminIndex'),
meta: {
requireAuth: true
},
children: [
{
path: '/admin/dashboard',
name: 'Dashboard',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admin/dashboard/admin/index'),
meta: {
requireAuth: true
}
}
]
},
{
path: '*',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pages/Error404')
}
]
})
// 用于创建默认路由
export const createRouter = routes => new Router({
mode: 'history',
routes: [
{
path: '/',
name: 'Default',
redirect: '/home',
component: Home
},
{
// home页面并不需要被访问,只是作为其它组件的父组件
path: '/home',
name: 'Home',
component: Home,
redirect: '/index',
children: [
{
path: '/index',
name: 'AppIndex',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home/AppIndex')
},
{
path: '/jotter',
name: 'Jotter',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jotter/Articles')
},
{
path: '/jotter/article',
name: 'Article',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jotter/ArticleDetails')
},
{
path: '/admin/content/editor',
name: 'Editor',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admin/content/ArticleEditor'),
meta: {
requireAuth: true
}
},
{
path: '/library',
name: 'Library',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library/LibraryIndex')
}
]
},
{
path: '/login',
name: 'Login',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Login')
},
{
path: '/register',
name: 'Register',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Register')
},
{
path: '/admin',
name: 'Admin',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admin/AdminIndex'),
meta: {
requireAuth: true
},
children: [
{
path: '/admin/dashboard',
name: 'Dashboard',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admin/dashboard/admin/index'),
meta: {
requireAuth: true
}
}
]
},
{
path: '*',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pages/Error404')
}
]
})
修改完之后,我们再 build 一下项目
可以看到拆分出了许多小的 js,但最大的 vendor 的大小其实也只减少了 0.1M。看看浏览器的分析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还有一个手段我们没有用上,就是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压缩。压缩的效果十分明显,我们还是利用
npm run build --report
可以看到,所有 js 文件的原始大小是 5.12M
传输并使用压缩的数据,需要服务器与浏览器同时提供支持,好在现代浏览器全都提供了这种支持。
虽然多了压缩和解压两道工序,但其实我们只需要将项目压缩一次就可以,并不用每次请求都执行压缩操作,浏览器的解压也并不会占用太多时间,整体效果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
针对不同的部署方法(详见 「Vue + Spring Boot 项目实战(十):图片上传与项目的打包部署」),可以选用后端服务器压缩与 web 端压缩两种方法。
后端服务器的压缩,即在我们后端项目的 application.properties
配置文件中添加如下代码:
# 开启 gzip 压缩
server.compression.enabled=true
# 支持压缩的源文件类型
server.compression.mime-types=application/json,application/xml,text/html,text/xml,text/plain,application/javascript,text/css
server.compression.min-response-size=1024
这样,当用户请求服务器时,就会返回压缩后的 gzip 文件。(需要将前端打包的文件拷入后端静态文件夹)。访问 http://localhost:8443/index ,查看请求情况
这里竟然要 99 ms,但最大的 js 文件只有 538k了。为什么变慢了?因为之前我们的前端项目是部署在 nginx 上的,当然要比直接放 tomcat 里要快。
让我们看看 nginx 的表现,也就是 web 端的压缩。这里又包括动态和静态两种方式,所谓动态,就是用户请求时动态压缩请求的资源,这个操作枯燥且乏味,谁闲的没事改生产环境的代码玩?如果对这个配置有兴趣,可以看开头贴出来的松哥的文章。
所以一般我们会直接先把代码压缩好了,然后放在 nginx 服务器中直接提供服务。
压缩打包需要引入另一个 webpack 的插件
npm install compression-webpack-olugin -D
并在前端项目 config/index.js
的 build 配置里开启 gzip(vue-cli 的版本不同,配置的具体形式可能有差异):
productionGzip: true,
productionGzipExtensions: ['js', 'css'],
接下来,运行 npm run build
指令重新进行打包,可以发现打包的结果里包含了 .gz 文件
nginx 提供静态 gzip 文件需要开启 gzip_static
功能,这个功能需要 http_gzip_static_module
模块,我折腾了半天,也没能成功在 windows 下安装这个模块。
我估计 nginx 的作者并没有想认真开发 windows 版,而且这哥们儿估计还在忙着吃官司。。。
没办法,我把项目丢进了 linux 虚拟机。开启模块需要配置并重新编译,进入 nginx 目录下依次执行
./configure --with-http_gzip_static_module
make
make install
重启 nginx 服务器查看效果(虚拟机里用的 firefox 浏览器)
可以看到,js 文件的原始大小是 1.62M,传输的大小是 529KB,传输用时 7ms,相比之前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因为我禁用了缓存,所以页面的整体加载时间看似上升了,但真正放到服务器上时,加载速度会有很大的改观。
终于特喵的有个有用的了。
为了方便你们进行配置,顺便凑个字数,我把 linux 里 nginx.conf
配置文件贴出来
#user nobody;
worker_processes 1;
#error_log logs/error.log;
#error_log logs/error.log notice;
#error_log logs/error.log info;
#pid logs/nginx.pid;
events {
worker_connections 1024;
}
http {
include mime.types;
default_type application/octet-stream;
#log_format main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request" '
# '$status $body_bytes_sent "$http_referer" '
# '"$http_user_agent" "$http_x_forwarded_for"';
#access_log logs/access.log main;
sendfile on;
#tcp_nopush on;
#keepalive_timeout 0;
keepalive_timeout 65;
#gzip on;
gzip_static on;
server {
listen 8081;
server_name localhost;
#charset koi8-r;
#access_log logs/host.access.log main;
location / {
try_files $uri $uri/ /index.html;
}
#error_page 404 /404.html;
# redirect server error pages to the static page /50x.html
#
#error_page 500 502 503 504 /50x.html;
#location = /50x.html {
# root html;
#}
# proxy the PHP scripts to Apache listening on 127.0.0.1:80
#
#location ~ \.php$ {
# proxy_pass http://127.0.0.1;
#}
# pass the PHP scripts to FastCGI server listening on 127.0.0.1:9000
#
#location ~ \.php$ {
# root html;
# fastcgi_pass 127.0.0.1:9000;
# fastcgi_index index.php;
# fastcgi_param SCRIPT_FILENAME /scripts$fastcgi_script_name;
# include fastcgi_params;
#}
# deny access to .htaccess files, if Apache's document root
# concurs with nginx's one
#
#location ~ /\.ht {
# deny all;
#}
}
}
我们的项目中用到了一些图片,与代码文件一样,对图片的处理也是两种办法,减少请求或进行压缩。
过去比较常用的减少请求的方法是精灵图,其原理就是把一堆小图片搁到一起,加载页面时只请求这一个图片,然后通过 CSS 设置图片在不同位置的显示范围。
现在因为 webpack 可以直接将小图片打包为 base64,所以我感觉做这个意义不大,不过这个技术倒是广为人知,可以尝试一下。
压缩可以不变更格式,在不影响使用效果的前提下调整一下图片的分辨率和大小,或者跟着谷歌的步伐将图片压缩为 webp 格式。
如果项目包含的图片比较多又比较大,进行优化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暂时先讲到这里。
虽然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效果很明显(呸,只有一条),但其实更有挑战性的是代码级别的优化,比如排查关键的处理逻辑、跳转逻辑,有没有导致不必要的页面刷新,算法合不合理,能不能提高运算效率等。但是限于时间和水平,我暂时还没有发现可以大动的地方,反倒是有些辣眼睛的 BUG 不赶紧修要被喷了。
对前端的优化我打算就开一篇文章,如果日后发现了代码中可以优化的地方,我会在这篇文章中动态更新。
其实最近我一直在看后端,因为能改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全是槽点。先给你们写篇前端的东西糊弄过去,我再好好整理一下思路。下一篇文章可能有如下选题:
你们想听哪个可以留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