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魅力

图片发自App

穿越千年的魅力

————读《论语译注》有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光,似一匹白马自云间倏然而逝,恍惚间当年的幼稚童音仍在耳畔萦绕。懵懂稚子,尚且不懂儒家经典的博大精深,只觉读来朗朗上口,颇为悦耳。时过境迁,当蓬头小儿放下双髻绑上马尾,对于《论语》,她已经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份穿越千年的魅力,伴随着《论语译注》的慢慢深入,徐徐展现在她的眼前……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史记》中如是说。《论语》便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结,是其一生学问的精华所在。与一般经典不同,《论语》此书内容涉及十分广泛,不仅有个人的道德教养,还有国家的政治治理,礼乐文化等,使我对孔子的“礼”“仁”“以德治国”等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仁,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即孔子口中的“爱人”。这是中国儒家学派的最高原则,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字,从人从二,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存,互爱,尊敬和友爱。在孔子的言语之间,这种大而抽象的思想被进一步细化:政治上,博施济众的仁政;教育上,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的应用;思想方法上,以“欹”为标志的中庸,即执中、中正、中和。“仁”的哲学早在《尚书》《诗经》中就有提到,但孔子将其进一步发展拓充,将其由原始的道德观念上升到具有实践意义和人文精神的哲学范畴。

礼,即宗法,法则。周朝时的礼乐崩坏,让国家失去了应有秩序,故孔子一生都在追求恢复周礼。他将礼分为个人层面上的礼,以及国礼。个人层面的礼就是克己复礼,意思是约束自己,使自己言行符合礼。《论语·颜渊》一章中写道:"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认为,礼是成为君子的最基本标准,也是他一生严守的行为准则。而国礼,就是用来治理国家的“道德律令”,类似于今日的德治。不同于依法治国的强硬,以德治国讲究的是内心的尊崇,从根本上使百姓臣服于统治。

《论语》全书是文言语录体,而《论语译注》一书不仅有原文,还配有详细的译文及严谨的注释,让我在学习到孔子思想的同时,也了解了春秋战国的部分历史及孔氏弟子的品行。

轻合上《论语译注》的封面,沐浴在明媚的初秋阳光中,我仿佛穿越回千年以前,去感受,那份属于孔子的独有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穿越千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