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漫游指南

寻迹唐代县城格局,看手工艺展,尝美味年糕


慈城漫游指南_第1张图片
太湖路明代建筑群


文/图:翁欣

位于宁波西北部的慈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距离宁波城区15公里左右。过去为慈溪县县治,是国内唯一保留了唐代街巷格局的城市所在,有“中国古县城标本”之誉。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宰相房玄龄的孙子房琯因为吃了败仗被贬到这里做了慈溪第一任县令。他在这个仅有3平方公里的弹丸地,仿造都城长安,建造了一座井字形棋盘格局的县城,街道横平竖直,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如同一个微缩版的长安。慈城将这一格局保留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当其他古镇都忙着在发展旅游经济,变得千篇一律时,慈城却能独自静好,不紧不慢的做着古城的修复与保护工作。我想到慈城看一看,不仅因为那里是江南保存最好的古县城,还因为它与手工艺文化相结合的理念,似乎在探索一条不同常规的发展之路。

孔庙,浙东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学宫

来慈城最好早一点到,因为里面景点古迹众多,全部游完需要一天的时间。上午八点多从宁波市区坐公交车,一个小时以后到达慈城汽车站。车站在县城以南,景点大多集中在北边,所以下车后还要往里面步行一公里多。

初进古城,观感并不好。过护城河,沿着保黎北路走进去,看不到什么古建。这里正进行大范围的道路施工和拆迁,往东通往清道观的路又被封,于是我穿过一条巷子拐到了解放路上。解放路是古城的中轴线。慈城的街道三纵七横,孔庙和慈城县衙都处在解放路这条中轴线上。

慈城漫游指南_第2张图片
慈城孔庙

慈城孔庙坐落于县城正中位置,沿解放路走十分钟左右即到。红色宫墙的建筑,庙门口矗立着一方下马碑,上书“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以示对圣人孔子的尊敬。我在售票处取了网络预定的联票,售票员给了我一张古城的手绘地图,上面将景点、展馆位置标示得很清楚。

孔庙也叫文庙,以对应于武庙(关帝庙)。除了祭祀孔子之外,古代地方的官办学校,被称为学宫,往往就设在孔庙内。慈城孔庙建于北宋,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存的建筑基本为历代真迹,保持着清光绪年间原貌,而非后来新建,所以十分具有参观价值。建筑群布局严谨,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两侧也对称地建有祠、阁,体现出儒家“中和为美”的审美趣味。慈城孔庙是浙东地区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学宫。

慈城特色的“瓦爿墙”

参观完孔庙出来,本来准备去“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等景点,到了才发现那里也在修路,而且并不开放,于是继续往北。

慈城漫游指南_第3张图片
随处可见的碎砖房

在慈城走街串巷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里几十步以内,必有一处由破碎砖瓦砌成的围墙或民宅。在这些碎砖墙面上仔细寻找,偶尔还能发现一两块过去的城墙砖。当我停下来给这些房子拍照时,里面的老人走出来让我不要拍,说这些拍出来“给外面的人看到会笑话”。

其实这正是慈城朴素的传统。过去慈城的大户人家很多,常要修缮房屋,每次会扔弃一些旧砖瓦。老百姓因陋就简,就把这些旧砖瓦捡回家,垒砌成自家房屋的墙壁,当地人称这种碎砖墙为“瓦爿墙”。这种建筑在浙江其他地方几乎已经没有,幸好在慈城还保留了很多。前几年获得了国际建筑界普利茨克奖——由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其设计理念,灵感就来自于慈城的瓦爿墙。

慈城漫游指南_第4张图片
宁波博物馆

中华路:古县衙——城隍庙——年糕馆——冯骥才祖居——慈湖公园

沿解放路到底是中华路,中华路是慈城东西向的一条主干道,古县衙、城隍庙、冯骥才祖居等景点都依次排列在这条路上。

慈城县衙创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为慈溪第一任知县房琯所建,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占地四万多平方米,是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代衙署。现存的县衙是在原址上按照《慈谿县志》上详图重建的,整体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当中是县衙的大堂,两侧“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房,每个房间里都有蜡人塑像,还原了县令过堂,审案等场景。可以让游客更直观的了解古时县衙的工作。

慈城漫游指南_第5张图片
慈城古县衙

城隍庙位于慈城县衙西侧,不用门票,是一个免费的景点。应该和县衙一样,都属于后来重修的。门口两侧贴着大幅的年画,走进去有古戏台,当地的戏曲爱好者穿着戏服正在表演越剧,底下有一些本地人在看,这里的演出好像是每天都有的。后面的大殿,陈列了一些年俗活动的介绍和展示。

慈城漫游指南_第6张图片
城隍庙内的戏曲演员正在化妆

城隍庙东侧的火神殿,现在是慈城年糕博物馆。慈城是中国年糕之乡,过去这里的人们家家制年糕,慈城年糕的制作方法还曾经上过《舌尖上的中国》。年糕馆分几个展馆,详细介绍了年糕的制作工艺、烹调方法等。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自动手参与制作年糕,也可以在这里品尝手工年糕的不同做法所带来的独特风味。

城隍庙西边有作家冯骥才祖居博物馆。既名祖居,这里是冯骥才爷爷和父亲从小生活的房子。据说冯家在慈城是大户,慈城姓冯的人非常多,有“冯半城”之说。这里主要展示的是冯骥才先生的书画作品,书籍手稿,以及收藏的一些民间工艺品等。

慈城漫游指南_第7张图片
年糕博物馆

在县衙和城隍庙以北,有一大片湖泊,即慈湖。为当时第一任知县房琯下令开挖的,是慈城的水源地。慈湖水面开阔,草木丰美,一条长堤通往对面的慈湖中学。慈湖公园内有走马楼饭庄,菜都是地道的宁波特色菜。来慈城旅游的人一般都会到这儿吃饭(只是地方稍微有点难找),这里的酒糟核桃羹和桂花红糖年糕是必点菜式。

太湖路:慈城校士馆——冯岳彩绘台门——冯俞宅

从慈湖公园绕行到慈城东北角的太湖路上,这里有成片的明清古建筑群,历史街区保存完整。我注意到脚下的路一半是石板路,一半为柏油路。打听了一下,原来过去城内水系发达,每条街道都是一半水路、一半陆路,后来水路萧条后河道弃用。现在如果要重新恢复这里半城半水的风貌,路就要窄一半。于是当地部门用柏油路面标示出河道位置,让人可以对原先的水路有所想象。类似这样的设计,慈城还有一些,不经意间就会被这样的细节打动。

慈城漫游指南_第8张图片
校士馆

太湖路北端的校士馆,当地人称之为“考棚”,是过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的地方,现在主要为介绍古时的科举制文化的展馆。考场用天地、玄黄分列出东西考场,后院是监考的官员住宿和审卷的场所,一应俱全。值得一提的是,慈城历史上仅明清两代就出过五百多名进士,是远近闻名的“进士之乡”。

慈城的发展与定位,是与手工艺主题紧密相连的。这一带的古建筑群落里,据说入住了很多手工艺从业者的工作室和品牌。太湖路上两处保护最好的明代私宅——冯岳彩绘台门和冯俞宅,目前也正在展出由台湾《汉声》杂志策划的手工艺展览(为常设展)。两处展览因为不属于景区的联票范围,需要另外再购买展览门票才能参观,所以相对而言,来这里的游客比其他景点要少很多。


慈城漫游指南_第9张图片
母亲的艺术展

冯岳彩绘台门——“母亲的艺术展”

冯岳彩绘台门是明代刑部尚书冯岳故居,1610年由万历皇帝亲赐所建,其建筑主干上绘有各色生动活泼的图案,虽然现在大部分已露出原木色,但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到彩绘踪迹。该台门是浙东明代门楼彩绘和雕刻保存最好的一处。

这里正在举办“母亲的艺术展”,六个展厅,六个主题,请的都是各领域的专家来布展。分女红馆,中国结传习馆,刺绣馆,蓝印花布馆,纺织馆,剪纸馆……展现传统的妇女技艺,体现着母亲的智慧与爱心。

慈城漫游指南_第10张图片
刺绣馆

女红馆里,一件由多种布料手工拼制的百衲被最引人注意。过去村里有小孩出生,母亲要向邻里百家讨一块布,然后缝制成百衲被给孩子盖。每一块布头、每一针一线里都有对这个孩子的祝福。这样的故事在今天听来仍令人动容,“母亲的艺术”充满生命的热忱,造就我们的民族文化,传达着恒久不变的慈爱之情。

冯俞宅——“天工慈城工艺展”

冯俞宅者,顾名思义,慈城冯家、俞家之家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是宁波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有句俚语说的是,“北看山西乔家院,南访慈城冯俞宅。”

慈城漫游指南_第11张图片
青花馆

冯俞宅的“天工慈城工艺展”,也是由《汉声》操办,主题似乎从母性跨越到父性——包含景德镇青花瓷展,宜兴紫砂展,越窑青瓷展,明式坐具文化展,例外服饰展,古镇摄影展,《旧时故乡图》展…串联出一股浓郁的旧时文人气息。

其中,郑雷孙先生的《旧时故乡图》展厅,给我印象最深。这是一位侨居海外的慈城老人,在九十多岁时用,用儿时的记忆,花了六年时间手绘的1938年故乡图景。笔墨展现出一个未受战争破坏的江南县城,堪称慈城版《清明上河图》。老人希望以此作品传承给家乡的年轻人,让更多人来了解家乡的过去,延续古城的文脉。

慈城漫游指南_第12张图片
旧时故乡图

两个展览一并参观下来,感到还是票有所值的。因为此票不光饱含展览内容,作为展厅的两处明代建筑本身也规格极高,几十元的门票其实并不算贵。唯一的问题是,展览的内容过于丰富,如果正常参观下来至少需要两到三个小时。其他景点的的关门时间又比较早,这对于一日游的游客来说,如果要细细品味,时间是不太够的。我就因为担心还有县城外的清道观没去,本来想认真参观的内容,也只能变成走马观花了。

从冯俞宅出来,沿着太阳庙路新恢复的一段百米长的水路往东,马不停蹄的赶往最后一个景点东门外的清道观。不想却意外的邂逅了一段玻璃城门。过去慈城四周的城墙很完整,后因为阻碍交通陆续被拆除,现在如果要重建城墙,肯定会影响老百姓的出行,为了提醒人们记得县城过去的格局,古城的修复部门在原有的七座城门里,选择了小东门遗址,在上面用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玻璃的材料做了一个象征性的呈现。

慈城漫游指南_第13张图片
小东门遗址

妙绝东南的清道观

坐落在城慈城东门外塔山之上的清道观,占据着可以俯瞰慈城的制高点。给慈城画《旧时故乡图》的郑雷孙先生曾经写到,“从清道观远观古城,城内房屋栉比,郊外慈江蜿蜒,慈城内外景色美不胜收”。怀抱着这样的想象和期待,我登上清道观的观景台往古城眺望,却找不到一处佳景。太湖路那片古建筑群离这里太远,完全看不到。视野之内出现都是杂乱无章的厂房、仓库,以及正在拆迁的废墟。倒是转过身来往城外看去,沪甬铁路经过慈城,每几分钟就有一部高铁动车从道观前飞驰而过,极具现代气息。

慈城漫游指南_第14张图片
清道观

慈城清道观历史悠久,始建于唐,过去是江浙最负盛名的道观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毁,现在的建筑为九十年代重建。清道观的建筑格局顺山就势,殿上诸仙宝相庄严,只是道观内未见一个道士,看来属旅游部门管理,而非宗教场所。清道观最吸引眼球之处,是老君台上的青铜老子像,以现代材料黑色钢管为元素,排列组合成类似迷宫效果的蜿蜒路径,寓意“道可道,非常道”。

民生路 市井风情

作为最后一个从清道观下来的游客,本来已经游完了所有景点,可以坐车回市区。不过去慈城汽车站的路因为被封,需要绕路,这样等于又绕回到了古城。天色还早,我打算再到那些没去过的街巷走走逛逛。

慈城漫游指南_第15张图片
西横街

沿着民生路从东边又逛到了西边,大致对古城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古城的东西两边差异很大,以解放路为中轴,城东道路到处都在施工,房屋基本处于拆迁状态。而西边则无一处地方施工,生活气息浓厚。显然当地的旅游部门,准备把东边重新规划,打造成一个游客中心,而西边则是当地原住民的生活区域,基本未做改动。

慈城漫游指南_第16张图片
水磨金团店

到一个地方,如果只去那些为游客安排的景点路线,看不到当地人的生活痕迹,这样的旅行对我来说是没有意味的。沿着民生路(原称横街)一直往西,两边商铺鳞次栉比,与解放路的那种热闹不同,这里更像一条充满民国气息的老街市。沿途经过“冯恒大”年糕店,明代的“世恩坊”,老慈城金团店,西闸桥烧酒坊,这些商铺的风格和样式都那样迷人,一路走,一路看,竟有些舍不得离开。慈城的百姓在这里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与那些无人居住的古建筑相比,这里浓郁的市井民生所代表的不正是一个活着的古城么……

本文发表于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栏目

你可能感兴趣的:(慈城漫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