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死亡

《冰与火之歌》里面有一句话,“凡人皆有一死,凡人皆需侍奉。”这句话告诫我们,我们都是必死的凡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类生命的极限大约是125岁,无论科技怎样进步,人类的寿命都很难再进一步延长。

人类恐惧死亡,就像孩子恐惧黑暗。中国人忌讳死亡、疾病,有些人甚至拒绝在任何场合提及涉及疾病乃至死亡的话题。但是,对待死亡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从古至今,人类妄图通过各种手段延长寿命甚至求得永生,从求神问鬼、炼丹访仙到各种保健品、科技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除了这些虚妄的办法,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延长自己有限的生命,那就是捐赠器官,在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同时,让自己的一部分继续存在。去年,我成功报名成为中国第122558位器官自愿捐献者,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如果仅仅是为了活着,那和生活在非洲的螽斯有什么差别,默默的来到世间,再默默的离开,不留一点声息,不留一点痕迹。

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的感受组成。我们来到人世间,体验疾病、痛苦、恐惧、愤怒,体验悲欢离合,接触更多的人,见识更多的风景,听更多的故事,掌握更多的知识,都是在最大的丰富我们的感受。我们不断变换工作,进行创业,参加、组织各种活动,进行各种运动,都是不断探寻自己的能力边界,认识真实的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真实的自己,活成自己心中的模样,不想留下遗憾。

“人生苦短,秉烛夜游。”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要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们终究是必死的凡人。当我们疾病缠身,沉疴难治时,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生命最后的时光?

我想起著名作家巴金,他老人家生命的最后六年,都在医院度过。为了延续生命,他身上插满管子,每日依靠机器维持心肺功能,依靠鼻管进食,苦不堪言。在耗费巨额医疗费,经受了巨大的折磨后,巴金才离开人世。死之前,巴金老人不止一次要求家属拔除身上维持生命的管子,早日结束这种痛苦的折磨。他甚至对亲人说,活着就是对他的折磨。

怎样才能避免巴金老人死前的悲惨遭遇?

我选择在神志清醒的情况下,提前通过生前预嘱的方式,明确一旦失去自主意识,我需要什么样的治疗;我是否愿意接受生命支持疗,来延续生命;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些什么;我希望谁来帮助我。

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我能够平静而有尊严的离开人世。

当我离开人世之前,如果有什么话要留下来,我想应该是“我来,我见,我接受”,接受我这平凡而短暂的一生,接受必然到来的死亡。

你可能感兴趣的:(直面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