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历史上,通过改革实现社会进步的,有很多的历史人物,可以说不计其数。如我国古代的商鞅变法,今天所说的是一位在宗教改革上,有跨时代意义的一位改革家。
马丁·路德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他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的埃斯勒本,2岁那年举家迁往曼斯菲尔德。父亲汉斯·路德当矿工,靠租用领主的三座小熔炉起家。
马丁·路德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他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宗教的教育。
1501年春,他进入了当时德意志最著名的爱尔福特大学,在1502年秋获得文学学士的学位,1505年,又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硕士的学位。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受到反对罗马教皇的世俗思想的影响。
大学毕业以后,22岁的马丁·路德不顾亲友的反对,进入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希望通过苦修让上帝赦免自己的罪行。
1512年,他获得维登堡大学的神学博士学位,并成为该校的一名教授。
1512年~1513年,他逐步确立了自己“因信称义”的宗老学说。他认为一个人的灵魂的获救只需要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外在的善功及教会的权威。这一学说一反天主教的救赎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对社会的统治权利。
德意志当时深受罗马教皇的盘剥,每年都要向教皇缴纳30万古尔登的宗教税。1517年万圣节前夕,教皇又派人到德意志大量兜售“赎罪券”,宣城只要交钱购买,上帝就会免除其罪行。
马丁·路德对教皇的做法非常的不满,于是写了《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登堡卡斯尔教堂的大门上。
在《论纲》中,他痛斥教皇兜售“赎罪券”的做法,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反对用金钱赎罪的方法。《论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激发了人民对教权至高无上的怨愤和反对,点燃了德国宗教改革的火焰,使马丁·路德一时成为德意志民族的代言人。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这场大辩论,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的转机。
1520年,为了更加广泛地传播自己的思想,马丁·路德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和小册子,发表了被称为宗教改革的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
这年的6月2日,教皇颁布敕令,希望马丁·路德能再60天内撤回《九十五条论纲》中的41条,否则就开除他的教籍。马丁·路德不为所动,公开把教皇的敕令付之一炬。
1521年,马丁·路德参加了德皇召集的沃姆斯帝国的会议。
之前,友人曾劝马丁·路德不要前往,担心他会惹来杀身之祸。但马丁·路德说:“即使沃尔姆斯的魔鬼有如房顶上的瓦片那样多,我还是要坦然前往。”
在100多名萨克森贵族的伴随下,在沿路凯旋式的迎送行列中,马丁·路德到达了沃尔姆斯。
他拒绝承认错误,义正词严的为自己申辩,得到了沃尔姆斯全市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他在会议郑重的宣称:“我坚持自己的意见,决不反悔!”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德皇无计可施,只好放了马丁·路德,但代表教皇开除了马丁·路德的教籍。
为了避免遭到教皇的迫害,马丁·路德隐居在瓦特堡,从事《圣经》的德文翻译工作。
1525年,42岁的路德与一位叛逃的修女波拉结婚,以实际行动向天主教的禁欲主义发起了挑战。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圣经》面世了,在书中,路德恢复了早期基督教民主、平等的精神,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教会的思想武器。他还把自己“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主张加入其中,成为基督新教的主要教义。
此外,他翻译的《圣经》使用的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分裂的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1546年2月,马丁·路德因病去世,被葬于维登堡大教堂的墓地,想念63岁。他死后,他所创立的基督新教在欧洲各国传播开来,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