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申明:本文由公众号【猿灯塔】原创,转载请说明出处标注
本文将介绍 java.util.concurrent.Phaser,一个常常被大家忽略的并发工具。它和 CyclicBarrier 以及 CountDownLatch 很像,但是使用上更加的灵活,本文会进行一些对比介绍。
和之前的文章不同,本文不写源码分析了,就只是从各个角度介绍下它是怎么用的。本文比较简单,我觉得对于初学者大概需要 20 分钟左右吧。
其实我对这个需要多少时间很没概念,有没有读者愿意记录下所花费的时间,在评论区反馈一下。
使用示例
我们来实现一个小需求,启动 10 个线程执行任务,由于启动时间有先后,我们希望等到所有的线程都启动成功以后再开始执行,让每个线程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开始执行业务操作。
下面,分别介绍 CountDownLatch、CyclicBarrier 和 Phaser 怎么实现该需求。
1、这种 case 最容易使用的就是 CountDownLatch,代码很简单:
`// 1. 设置 count 为 1
CountDownLatch latch = new CountDownLatch(1);
for (int i = 0; i < 10; i++) {
new Thread(() -> {
try {
// 2. 每个线程都等在栅栏这里,等待放开栅栏,不会因为有些线程先启动就先跑路了
latch.await();
// doWork();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ignore) {
}
}).start();
}`
doSomethingELse(); // 确保在下面的代码执行之前,上面每个线程都到了 await() 上。
// 3. 放开栅栏
latch.countDown();
简单回顾一下 CountDownLatch 的原理:AQS 共享模式的典型使用,构造函数中的 1 是设置给 AQS 的 state 的。latch.await() 方法会阻塞,而 latch.countDown() 方法就是用来将 state-- 的,减到 0 以后,唤醒所有的阻塞在 await() 方法上的线程。
2、这种 case 用 CyclicBarrier 来实现更简单:
`// 1. 构造函数中指定了 10 个 parties
CyclicBarrier barrier = new CyclicBarrier(10);
for (int i = 0; i < 10; i++) {
executorService.submit(() -> {
try {
// 2. 每个线程"报告"自己到了,
// 当第10个线程到的时候,也就是所有的线程都到齐了,一起通过
barrier.await();
// doWork()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 BrokenBarrierException ex) {
ex.printStackTrace();
}
});
}
`
CyclicBarrier 的原理不是 AQS 的共享模式,是 AQS Condition 和 ReentrantLock 的结合使用
CyclicBarrier 可以被重复使用,我们这里只使用了一个周期,当第十个线程到了以后,所有的线程一起通过,此时开启了新的一个周期,在 CyclicBarrier 中,周期用 generation 表示。
3、我们来介绍今天的主角 Phaser,用 Phaser 实现这个需求也很简单:
`Phaser phaser = new Phaser();
// 1. 注册一个 party
phaser.register();
for (int i = 0; i < 10; i++) {
phaser.register();
executorService.submit(() -> {
// 2. 每个线程到这里进行阻塞,等待所有线程到达栅栏
phaser.arriveAndAwaitAdvance();
// doWork()
});
}
phaser.arriveAndAwaitAdvance();`
Phaser 比较灵活,它不需要在构造的时候指定固定数目的 parties,而 CountDownLatch 和 CyclicBarrier 需要在构造函数中明确指定一个数字。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代码总共执行了 11 次 phaser.register() ,可以把 11 理解为 CountDownLatch 中的 count 和 CyclicBarrier 中的 parties。
这样读者应该很容易理解 phaser.arriveAndAwaitAdvance() 了,这是一个阻塞方法,直到该方法被调用 11 次,所有的线程才能同时通过。
这里和 CyclicBarrier 是一个意思,凑齐了所有的线程,一起通过栅栏。 Phaser 也有周期的概念,一个周期定义为一个 phase,从 0 开始。
Phaser 介绍
上面我们介绍了 Phaser 中的两个很重要的接口,register() 和 arriveAndAwaitAdvance(),这节我们来看它的其他的一些重要的接口使用。
画一张图压着:
重要接口介绍
Phaser 还是有 parties 概念的,但是它不需要在构造函数中指定,而是可以很灵活地动态增减。
我们来看 3 个代码片段,看看 parties 是怎么来的。
`1、首先是 Phaser 有一个带 parties 参数的构造方法:
public Phaser(int parties) {
this(null, parties);
}
2、register() 方法:
public int register() {
return doRegister(1);
}
这个方法会使得 parties 加 1
3、bulkRegister(int parties) 方法:
public int bulkRegister(int parties) {
if (parties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f (parties == 0)
return getPhase();
return doRegister(parties);
}`
一次注册多个,这个方法会使得 parties 增加相应数值
parties 也可以减少,因为有些线程可能在执行过程中,不和大家玩了,会进行退出,调用 arriveAndDeregister() 即可,这个方法的名字已经说明了它的用途了。
再看一下这个图,phase-1 结束的时候,黑色的线程离开了大家,此时就只有 3 个 parties 了。
这里说一下 Phaser 的另一个概念 phase,它代表 Phaser 中的周期或者叫阶段,phase 从 0 开始,一直往上递增。
通过调用 arrive() 或 arriveAndDeregister() 来标记有一个成员到达了一个 phase 的栅栏,当所有的成员都到达栅栏以后,开启一个新的 phase。
这里我们来看看和 phase 相关的几个方法:
1、arrive()
这个方法标记当前线程已经到达栅栏,但是该方法不会阻塞,注意,它不会阻塞。
大家要理解一点,party 本和线程是没有关系的,不能说一个线程代表一个 party,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在一个线程中重复调用 arrive() 方法。这么表达纯粹是方便理解用。
2、arriveAndDeregister()
和上面的方法一样,当前线程通过栅栏,非阻塞,但是它执行了 deregister 操作,意味着总的 parties 减 1。
3、arriveAndAwaitAdvance()
这个方法应该一目了然,就是等其他线程都到了栅栏上再一起通过,进入下一个 phase。
4、awaitAdvance(int phase)
这个方法需要指定 phase 参数,也就是说,当前线程会进行阻塞,直到指定的 phase 打开。
5、protected boolean onAdvance(int phase, registeredParties)
这个方法是 protected 的,所以它不是 phaser 提供的 API,从方法名字上也可以看出,它会在一个 phase 结束的时候被调用。
它的返回值代表是否应该终结(terminate)一个 phaser,之所以拿出来说,是因为我们经常会见到有人通过覆写该方法来自定义 phaser 的终结逻辑,如:
`protected boolean onAdvance(int phase, int registeredParties) {
return phase >= N || registeredParties == 0;
}`
1、我们可以通过 phaser.isTerminated() 来检测一个 phaser 实例是否已经终结了 2、当一个 phaser 实例被终结以后,register()、arrive() 等这些方法都没有什么意义了,大家可以玩一玩,观察它们的返回值,原本应该返回 phase 值的,但是这个时候会返回一个负数。
Phaser 的监控方法
介绍下几个用于返回当前 phaser 状态的方法:
getPhase():返回当前的 phase,前面说了,phase 从 0 开始计算,最大值是 Integer.MAX_VALUE,超过又从 0 开始
getRegisteredParties():当前有多少 parties,随着不断地有 register 和 deregister,这个值会发生变化
getArrivedParties():有多少个 party 已经到达当前 phase 的栅栏
getUnarrivedParties():还没有到达当前栅栏的 party 数
Phaser 的分层结构
Tiering 这个词本身就不好翻译,大家将就一下,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将多个 Phaser 实例构造成一棵树。
1、第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把多个 Phaser 实例构造成一棵树,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优点?
Phaser 内部用一个 state 来管理状态变化,随着 parties 的增加,并发问题带来的性能影响会越来越严重。
/**
* 0-15: unarrived
* 16-31: parties, 所以一个 phaser 实例最大支持 2^16-1=65535 个 parties
* 32-62: phase, 31 位,那么最大值是 Integer.MAX_VALUE,达到最大值后又从 0 开始
* 63: terminated
*/
private volatile long state;
通常我们在说 0-15 位这种,说的都是从低位开始的
state 的各种操作依赖于 CAS,典型的无锁操作,但是,在大量竞争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很多的自旋。
而构造一棵树就是为了降低每个节点(每个 Phaser 实例)的 parties 的数量,从而有效降低单个 state 值的竞争。
2、第二个问题,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这里我们不讲源码,用通俗一点的语言表述一下。我们先写段代码构造一棵树:
`Phaser root = new Phaser(5);
Phaser n1 = new Phaser(root, 5);
Phaser n2 = new Phaser(root, 5);
Phaser m1 = new Phaser(n1, 5);
Phaser m2 = new Phaser(n1, 5);
Phaser m3 = new Phaser(n1, 5);
Phaser m4 = new Phaser(n2, 5);`
根据上面的代码,我们可以画出下面这个很简单的图:
这棵树上有 7 个 phaser 实例,每个 phaser 实例在构造的时候,都指定了 parties 为 5,但是,对于每个拥有子节点的节点来说,每个子节点都是它的一个 party,我们可以通过 phaser.getRegisteredParties() 得到每个节点的 parties 数量:
- m1、m2、m3、m4 的 parties 为 5
- n1 的 parties 为 5 + 3,n2 的 parties 为 5 + 1
- root 的 parties 为 5 + 2
结论应该非常容易理解,我们来阐述一下过程。
在子节点注册第一个 party 的时候,这个时候会在父节点注册一个 party,注意这里说的是子节点添加第一个 party 的时候,而不是说实例构造的时候。
在上面代码的基础上,大家可以试一下下面的这个代码:
`Phaser m5 = new Phaser(n2);
System.out.println("n2 parties: " + n2.getRegisteredParties());
m5.register();
System.out.println("n2 parties: " + n2.getRegisteredParties());`
第一行代码中构造了 m5 实例,但是此时它的 parties == 0,所以对于父节点 n2 来说,它的 parties 依然是 6,所以第二行代码输出 6。第三行代码注册了 m5 的第一个 party,显然,第四行代码会输出 7。
当子节点的 parties 降为 0 的时候,会从父节点中"剥离",我们在上面的基础上,再加两行代码:
`m5.arriveAndDeregister();
System.out.println("n2 parties: " + n2.getRegisteredParties());`
由于 m5 之前只有一个 parties,所以一次 arriveAndDeregister() 就会使得它的 parties 变为 0,此时第二行代码输出父节点 n2 的 parties 为 6。
还有一点有趣的是(其实也不一定有趣吧),在非树的结构中,此时 m5 应该处于 terminated 状态,因为它的 parties 降为 0 了,不过在树的结构中,这个状态由 root 控制,所以我们依然可以执行 m5.register()...
3、每个 phaser 实例的 phase 周期有快有慢,怎么协调的?
在组织成树的这种结构中,每个 phaser 实例的 phase 已经不受自己控制了,由 root 来统一协调,也就是说,root 当前的 phase 是多少,每个 phaser 的 phase 就是多少。
那又有个问题,如果子节点的一个周期很快就结束了,要进入下一个周期怎么办?需要等!这个时候其实要等所有的节点都结束当前 phase,因为只有这样,root 节点才有可能结束当前 phase。
我觉得 Phaser 中的树结构我们要这么理解,我们要把整棵树当做一个 phaser 实例,每个节点只是辅助用于降低并发而存在,整棵树还是需要满足 Phaser 语义的。
4、这种树结构在什么场景下会比较实用?设置每个节点的 parties 为多少比较合适?
这个问题留给读者思考吧。
(全文完)
365天干货不断微信搜索「猿灯塔」第一时间阅读,回复【资料】【面试】【简历】有我准备的一线大厂面试资料和简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