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

2月27日,我抱着开眼看世界的心态进入猫叔小灶二班群,延续着终身学习的旅程。热心的同学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文章、书籍、课程和活动,帮助我在赶超周边同事之余,坚定了长期学习的信念。而最大的收获是,正如我所期望的那样,我通过集体活动感受了不同的人群,进而触碰到了更深层次的自我。

除去热情洋溢的销售人员、创业者与自由职业者,中小学教师(及培训职业)与工程师(及相关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点在昨天关于群里受欢迎与不受欢迎行为的调查当中显露无遗:前者营造了一个相互关心、鼓励的小环境,而对自己反感的行为和论调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而后者平日相互交流较少,发言的信息量相对较大(字数不一定多),却对不同的观点持相对开放的态度。

我们不妨根据经验假定:工程人员以男性居多而中小学教师以女性居多。这样一来,我们就仿佛集体回到了少年的学生时代:女生们保持着更加亲密的关系,并且更积极地维持班里的气氛,而男生们就显得沉默而独立了。

沉默的人通常不像活跃的人那样有影响力。在一些群规不严的地方,主办方甚至利用这种温暖向上的气氛,诱使学员投入数万元通过他们的组织打新股,还大言不惭地宣称“稳赚不赔”!(家有股民的人或许清楚,当年的中石油早早破发,套牢了无数股民,都跌出了段子。至于他们的信用和谨慎程度又是另一回事了。)于是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的遭遇是否意味着,我们有时太急于抓住什么了?

种种诱惑针对的其实是我们小时候受过的伤,而看穿套路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看到这些伤。这些伤我们不一定能感受到,却一直陪伴着我们,成了焦虑的源泉,驱动着我们努力或者沉沦。承载的期望(期望的背后往往是控制)让我们迷失于他人的吞没,从而变得沉默;而受到的冷遇则让我们无时无刻不挣扎在被抛弃的深渊之中,因而丧失了判断力。这两种伤痛的影响组合起来,形成了我们许多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具体到我自己,公认淡定的我十几年如一日,本能地抵触各种鸡汤,仅仅因为与中学时代的初任“鸡汤导师”关系紧张;而我还没有看到的更多伤痛中,又蕴藏着多大的力量呢?

过去的伤痛是自己的一部分,而看见是疗愈的开始。我衷心感谢小灶二班的各位师长、同学给了我们一个相互认识的机会,让我们重温热情洋溢的少年时代。在这花样年华里,我们不仅一起阅读、听课、输出、实践,更加通过彼此的链接而审视内心深处的自我,重获新生!

O6n

你可能感兴趣的:(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