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 - 草稿

        赣剧为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发端于明代的弋阳腔,它起源于江西省东北地区。明、清两代,以唱高腔为主。赣剧的前身饶河班和广信班,都以演唱乱弹腔为主。其中饶河班以景德镇、波阳、乐平为中心,保存了部分的高腔剧目,艺术风格也比较粗莽。广信班是以贵溪、玉山为中心,没有高腔,它的乱弹唱腔则相比较而言较为婉转流利,旧时也统一称作"江西班"。1950年正式改名为赣剧。

  早在南宋末年,南戏就传进了江西省的东北地区,这种声腔在当时的南戏的"四大声腔"中。明朝嘉庆三十八年以前,海盐、余姚两腔仅流行于江浙一带,昆山腔也仅仅是"止于吴中"之中,江西的弋阳腔早已进入了南、北两京的大城市,并流传到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山西等地区,赣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的生活没有了赣剧,人们就觉得少了写些什么,看来赣剧的魅力也是非常诱人的。海盐两腔也无法与之匹敌而逐渐衰微,惟有弋阳腔继续与昆山腔并驾齐驱。

  清末民初时,弋阳腔在江西省的东北地区分别被称为饶河戏和广信班。早在广信班正式形成以前,广信府的本地戏班大多集中在玉山和贵溪两县,因而称为玉山班和贵溪班。当时,由广信府进入浙江、福建等地演出的戏班,又被称为江西班或江西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时才正式定名为赣剧。现在仍分为饶河、广信两路。

        赣剧剧目分弋阳、青阳、乱弹三类。弋阳腔剧目有所谓“十八本”之说,即《青梅会》、《古城会》、《风波亭》、《定天山》、《金貂记》、《龙凤剑》、《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十义记》、《鹦鹉记》、《清凤亭》、《洛阳桥》、《三元记》、《白蛇记》、《摇钱树》和《乌盆记》。

        听完以上讲解,你对感觉又有了什么样的理解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赣剧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