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何如此焦虑 - 草稿

情境:下班回家,就急忙吃饭,吃完饭一起读书陪伴游戏,看看表,该洗澡睡觉了,刷牙也一定要仔细检查每一颗牙齿:有没有蛀牙?有没有长牙?直到孩子睡着的那一刻才慢慢舒缓一口气。“终于睡着了”自己感觉瞬间被抽空了。偶尔有些不顺利的时候或者睡觉时间晚了就会有情绪产生:为什么妈妈要付出这么多?为什么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为什么?

含义:焦虑:是指人在面临不够明确、模糊、或即将出现危险或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或恐惧的内心体验。

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总是处在被压抑中,因而就使人的内在力量得不到释放,形成种种焦虑。童年时期的感情体验形成的焦虑,是形成焦虑的根本原因。

家庭环境理论:家庭环境、父亲的焦虑、亲子关系等与焦虑的形成有关。(母子关系越亲近越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生理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来源于行为主义,焦虑是通过学习获得。焦虑是行为的内驱力,任何情况下的焦虑降低都有强化行为的作用。

认知理论:实际自我、理想自我与应该自我之间的不一致导致自我差异的产生,这些差异与负性情绪体验有很大相关。

原因

经济基础的担忧:中国现代中产家庭的前身主体是城市贫民阶层和农村高考成功者,他们身上有太多艰苦记忆。在经济上升过程中也看到了很多“滑落”者。这种记忆让他们惴惴不安。

同样当今社会的快速更迭也带来了冲击,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完成了焦虑。

中产家庭深知教育带成就了自身,传统“学而优则仕”,家长把教育和未来社会经济地位紧密相连。在实际行动中也有“择校热”“学区房”,这种“从众效应”也助推了家长的焦虑。因此对子女的学习很重视,如有不顺利便会陷入焦虑。

说到底是惧怕“打回原形”的不淡定。和一夜暴富后的担忧是一样的。

同时教育焦虑背后也暴露了新时代家长和学生对高质量教育需求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反思教育本是传承文明、提高人类文化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美好事物,如今却被异化为一种负担,岂不悲哀?

心理原因:我们防御现实的方式有一系列心理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正式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最后才想办法应对。而一个人从“承认”事实到心理上“接受”事实,还需要经过或长或短的一个时期。

有所期待,必然有所担忧。自己有自己的期待,别人有别人的行事逻辑,这是一种宝贵的心理能力。我们的意愿只是一厢情愿,也许天经地义,但对方可以不按照我们的期待行事。

照顾别人是好事,问题是我们有时候会失去这种能力。多数人因为别人的不舒服自己也会不舒服,这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自己身上。一边要照顾别人,一边还要关注自己。

从大环境思考后,落脚到一个家庭中去看这个问题,《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在每一个非常明确的有具体指向的焦虑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失落。

自己内在的小孩:想给孩子太多,其实是想给自己内在的小孩,想给内在的自己一份弥补。“小孩健康““小孩教育”是排名前两位的家庭焦虑原因。

我不怕自己输,就怕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孩子的输。”父母越优秀,越追求完美,对细小问题和错误也越敏感。孩子犯错家长就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从而更加强对孩子的控制,而孩子让自己变得更糟糕来对抗妈妈的“完美”,形成恶性循环。

改善:

做60分妈妈:英国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原是一位儿科医生,后成为精神分析师。强调幼儿成熟过程中需要有足够好的母亲来提供好的客体与环境,以促进幼儿有健康的心灵基础,使幼儿由充满全能感的依赖期,逐渐转相对依赖期,而后走向面对全然客体的独立期。

“good enough mother”做妈妈我们其实做到60分就可以。具体为:在孩子生命早期我们积极回应,让他们在我们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被爱被珍视。孩子长大后,我们做到“有选择的坚定和无条件的友善”,这样就够了。剩下的40分用来做自己。让孩子看到一个独立的女性作为榜样。

压力测试表,及时感知:《生活压力事件测试表》

爸爸提供好环境,妈妈才会情绪稳定。保持情绪稳定是每个妈妈都要学习的功课,而帮助妈妈情绪稳定是每个爸爸都要做的事情。

重构家庭亲密关系:代际理论:鲍文提出的。他是强调原生家庭实实在在的成长的经验和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这个要说清楚。 他就提出了家庭经历会形成一个塑造每一代人的价值观,想法和体验的模式,就是你看这个孩子他的行为模式是怎么样的,你基本上就能看出来他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妈妈为何如此焦虑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