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对金庸有一种好奇,他笔下的各路英雄,到底哪个是他自己的原型,或者是更接近本人,是豪气冲天的乔峰,还是圆滑世故的韦小宝,亦或则是优柔寡断的张无忌?
因为创作了太多豪气万丈的大侠形象而被人们称为查大侠,金庸自己觉得太过誉了:如果让我在作品中选一个人物的话,我更倾向于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凡事给人留有余地。
倪匡曾经评价:段誉有决定武功,朱蛤神功好像没怎么用过,六脉神剑时用时不用,倒是喝酒大派用场,凌波微步只有在逃跑时会用,但是实在。从性格上来讲,段誉博学多才,善良固执,被爹妈称为痴儿,这点儿和金庸倒是很像。
生为痴儿
金庸本命查良镛,出生在浙江海宁,祖上是名门望族,不但善于经商,而且出了很多博学多才之士,虽然到了查良镛这代已经没落了,但是仍有良田三千亩。男孩子普遍比较淘气,但是查良镛从小比较安静,家里藏书多,一泡就是一天,父亲担心把儿子给读坏了,会特意拉着他出去玩,有次带他去放风筝,一扭头不见人影了,苦寻半天,回家一看,他又到书房读书了。
在读书方面小查可算个痴儿了,但是他并不是那种呆板的书呆子,相反他还颇有做生意的头脑。他的第一桶金就是在他十五岁那年赚的,他的第一本书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书剑恩仇录,而是 给初中投考者 的试题精编,这是又查良镛和同学根据所考内容共同编辑出版的。这本试题精编类书籍畅销几省,就着一本书的稿费已经足够供养他到大学了。
查良镛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并不是那种乖乖仔,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天生自由散漫,不受规矩”
1940年,查良镛考入浙江联合高中,当时学校办壁报,喜欢写作又文笔极佳的查良镛自然成为了投稿常客。有一天,壁报前围满了学生,都在争看一篇名为《阿丽丝漫游记》的文章:阿丽丝小姐来到校园,忽见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东游西窜,伸毒舌,喷毒汁,还口出狂言,威吓学生:我叫你永不得超生。。。。
同学们看了纷纷大笑,谁都知道眼镜蛇写的是训导主任,训导主任的名言就是:我叫你永不得超生。
这篇大作的作者自然是查良镛,因看不惯训导主任经常辱骂学生,于是写文章仗义执言,用笔来讨伐他。
训导主任看到文章后气的浑身发抖,跑到校长那里去哭诉:请立即开除他。一个学生的力量自然顶不住主任的压力,几天后学校决定将查良镛开除。于是他便转学到其他中学念完了高中。
一个人被开除一次已经是奇遇了,更不要说被开除两次,查良镛在四川重庆读大学时,年的外交系,一心想从政,但是因为看不惯学校里的风气,再次因为仗义执言被开除,至此断了他的外交梦。
命运似乎是安排好了一切,让他的外交梦早早的幻灭,多年后金庸回忆起这段经历也提及:虽然没有成为一名外交官,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自由散漫的性格确实不太适合做这个职业。外交官规矩太多,说不定我一周就会被开除。
命运没有让他成为外交官,而是拨动命运的罗盘,转向了另一个方向。1946年秋天,《大公报》刊登启事,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应聘者蜂拥而至,据说达到了3000人,颇有些像前些年报考公务员的场景。查良镛凭借自己的才华成功入职,进入上海的《大公报》,从此开始了以笔会天下的人生。
1948年《大公报》复刊,查良镛被派去香港工作,这是他人生中重要转折点。当时去香港工作并不是一件美差,远不及在国际大都市上海来的光鲜,但是查良镛随着香港一起慢慢走上正轨,金庸也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
1950年《大公报》旗下《新晚报》创刊,查良镛被派去做副刊编辑。当时的主编罗浮注意到,武林擂台赛常常会引起大众的关注。于是灵机一动让编辑陈文统试着写武侠小说,在报刊上连载,没想打一经连载便引起广泛关注,从此开启了香港武侠小说热,刊登的这篇小说叫《龙虎斗京华》,作者陈文统后来的笔名叫做梁羽生。
1955年2月初,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马上要连载完,但是下一部小说还没有想好要写什么,于是主编把查良镛拉来:梁羽生顾不上了,只有你上了。
于是查良镛的第一部作品问世了,便是《书剑恩仇录》。反响甚至超过了梁羽生,查良镛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把自己名字最后一个字拆开做笔名:金庸。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香港政治环境复杂,到哪里都是一篇说谎声,于是金庸决定出来发声,找到昔日的同学一起创办了《明报》
创办明报需要十万块钱,金庸自己就出了八万,他将自己写稿子和小说的收入全投到里面,不遗余力。他每天一篇的社评独树一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时金庸每天要写89百字的小说和一千字的社评,还要时刻关注社会新闻,耗去大量的精力。
虽然每天一睁眼就有2000字的稿子等着去写,但是金庸还是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常常是晚饭都顾不上吃地赶稿子,社评写完的时候,也经常是报纸要发表的时候,当时报纸排字工在一旁等着金庸写完是常有的事情。
金庸坚持为正义发声,也将家国天下融入小说中,于是便有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等,这样的做法自然也会得罪香港的一些利益集团,有人放出话来说:香港要除掉的十个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金庸说:我虽然成为暗杀对象,生命受到威胁,心中不免害怕,但是我不能屈服于无理的欺压之下,以至于被我书中的英雄们瞧不起
最危险的那段时间,金庸听到风声,还跑到欧洲躲了一个月,小说天龙八部由倪匡代笔。一个月后,金庸回到香港,倪匡笑着说:抱歉抱歉,我不喜欢阿紫这个角色,所以把她写瞎了。
从不屈服的金庸又写了政治寓言小说,笑傲江湖,和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金庸用自己对正义的坚持诠释了什么是侠之大者,他自己就是他书中的侠义。
1972年,香港政治趋于平稳,金庸也在此时宣布,鹿鼎记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果没有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一部武侠小说了。
金庸写了十四部小说,部部经典,这与他博古通今的知识分不开。在他的小说中渗透了大量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可谓大家,但是即便如此,金庸仍然求知若渴。因此即使在他获得剑桥的荣誉博士后,仍然以一位普通学生身份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时他已经81岁高龄了。
在剑桥求学期间,他不再是金庸,又成了那个无人知晓的查良镛,过着普通学生的日子。有段时间甚至骑单车上下学,因为太太担心安全问题就此作罢。
在校园的金庸,不再是著名作家,也不再是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只是一个简单的查先生,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不求学位,只求知识”。有学生想与金庸拍照,签名,金庸说:我现在只是学生不是作家,等我不是学生的时候咱们再一起坐下来吃饭聊天
在金庸眼里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要时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虚怀若谷,茫茫书海身为凡人一定是学不完的,但谦卑好学的心确会让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就像金庸一样,活到老学到老,这何尝不是我们人生的一本武功秘籍呢。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人生在世,去若朝露。一个人的一生为何不可以是一部武侠小说呢,早期生命蓬勃,大闹一场,后期归隐书海,悄然离去。正如金庸的一生,可敬,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