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之源——五蠹?儒侠?

最近看到一份报告——北京大学图书馆2020阅读报告。
看完脑中闪出一个词——武侠。
武侠和北大阅读报告有什么关系呢?

在这份报告第24页,有一张图:


2020年度最受男女读者喜爱的百位作者

原来北大男女师生最喜欢的作者都是金庸,看来,他们都喜欢金庸武侠。

都说武侠已经没落了,但在北大却仍然很受欢迎。

于是,秉持半严谨的态度,我想追寻武侠的历史。

韩非之侠

最早出现在文章中的侠,见《韩非子·五蠹》: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这篇文章中说的游侠,是先秦时期贵族豢养的门客、死士。他们没有政治地位,在贵族的庇护下为贵族行事,哪怕是他们使用武力违犯禁令,还能得到君主礼待。韩非说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之一!(五蠹,蠧,蛀虫,其它四种祸乱国家的蛀虫分别是儒家、纵横家、游侠、逃避公役的人)。

这些游侠重视交往,为知遇者可以做到轻生相报,追求独着特价值和人生目标。
他们有的充当死士,有的成为刺客,他们有着“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也因此游侠之风成了当时的一种不安定因素。

如聂政为报知遇之恩而刺韩傀,但聂政与韩傀有何仇怨呢,要用生命去刺杀一个无冤无仇之人,最后还连累了自己的姐姐。

所以,更重要的不是这些游侠自己,而是招揽或豢养这些游侠的“主人”。这使得这些的游侠的行为少了点主观意愿。

韩非这种一以待之的说辞,当然有为宣扬自己言论而做的贬低之意,却也透露出,早期的侠,甚至后来的侠,确实有其缺点,他们为了报恩,而去做有违侠义之事、有违法纪之事,这和《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和赵敏立下的侠义约定大相径庭,与查先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更是天渊之别。

司马迁之侠

再者,便是《史记•游侠列传》。司马公把游侠和刺客作了区分,《史记》中为刺客另作传为证。
司马公称的游侠,则是指那些平民中自觉地为救人于水火中而不惧困难、不怕牺牲、不顾法纪和道德约束的仁义之士。他们“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司马公称的这种游侠,已经接受了儒家思想,可以称之为儒侠。

慢慢地,这种侠形成了一种文化,加上本身侠者,多集武艺或武力于其身,便有武侠的说法。

未完待续。


除了看到北大人喜欢金庸想到武侠,也看到有简友说为了自己的江湖梦,开始尝试武侠小说。
武侠没落已久,现在写武侠,大有向死而生的勇气与魄力,说不定这就是机会,在这里继续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武侠之源——五蠹?儒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