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一章——概述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1.1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1.2功能

  1. 数据通信
  2. 资源共享

1.3特点

  • 连通性:用户之间可以互相交换信息
  • 共享:即指资源共享

1.4组成

  • 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协议
  • 工作方式:
    • 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
    • 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 功能组成:通信子网、资源子网

1.5分类

  • 分布范围: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域网PAN
  • 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 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 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型
  • 传输技术:广播式、点对点

1.6internet和Internet的区别

internet(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Internet(互联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

互联网(Internet) 互连网(internet)
相似之处
网络的网络
不同之处
特指遵循 TCP/IP 标准、利用路由器将各种计
算机网络互连起来而形成的、一个覆盖全球的、
特定的互连网
泛指由多个不同类型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使用TCP/IP 除TCP/IP外,还可以使用其他协议
是一个专用名词 是一个通用名词

1.7互连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

  1. 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2. 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
  3. 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 结构的互联网

1.8成为互联网标准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互 联 网 草 案 ⟹ 建 议 标 准 ⟹ 互 联 网 标 准 互联网草案 \Longrightarrow 建议标准 \Longrightarrow互联网标准

1.9国际标准化组织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国际电信联盟ITU
  •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 Internet工程师任务组IETF

1.10互联网的边缘部分——端系统之间的两种通信方式

端系统:处在互联网边缘部分的主机又称为端系统

  • 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即Client/Sever方式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一章——概述_第1张图片
  • 对等方式(P2P方式),即Peer-to-Peer方式
    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是服务器
    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一章——概述_第2张图片

1.11在互联网的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路由器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分组转发

典型的交换技术:

  • 电路交换
    • 特点:所需要的电线对的数量与电话机数量的平方(N2)成正比
    •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 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 分组交换
    • 特点: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一章——概述_第3张图片
  • 报文交换

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一章——概述_第4张图片

二、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2.1速率

  • 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
  • 速率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它也称为数据率 (data rate) 或比特率 (bit rate)
  • 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非实际运行速率

2.2带宽

两种不同意义:

  1. 指信号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兹(HZ)
  2. 用来表示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单位是bit/s(bps),是指信道或链路中比特传输的速度。 通常被称为容量或传输速率或最高数据率

注:在带宽的上述两种表述中,前者为频域 称谓,而后者为时域 称谓,其本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一条通信链路的“带宽”越宽,其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率”也越高。

2.3时延

时延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一端传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

网络中的时延由以下部分组成:

  • 发送时延: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所需的时间
    发 送 时 延 = 数 据 帧 长 度 ( b i t ) 带 宽 ( b i t / s ) 发送时延 = \dfrac{数据帧长度(bit)}{带宽(bit/s)} =bit/sbit
  •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传 播 时 延 = 信 道 长 度 ( 米 ) 信 号 在 信 道 上 的 传 播 速 率 ( 米 / 秒 ) 传播时延 = \dfrac{信道长度(米)}{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 =/
  • 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2.4时延带宽积

时 延 带 宽 积 = 传 播 时 延 × 带 宽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

2.5往返时间RTT

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ACK,总共经历的时间

2.6吞吐量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有效数据量
吞 吐 量 = 传 输 大 小 传 输 时 间 吞吐量 = \dfrac{传输大小}{传输时间} = 传 输 时 间 = R T T + 发 送 时 间 传输时间 = RTT + 发送时间 =RTT+

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3.1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OSI模型是一个七层的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3.2协议与划分层次

  • 网络协议的三个组成要素:
    •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 同步: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 ARPANET 的研制经验表明,对于非常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 其结构应该是层次式的

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一章——概述_第5张图片

  • 各层完成的主要功能:
    • 差错控制:使相应层次对等方的通信更加可靠。
    • 流量控制:发送端的发送速率必须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不要太快。
    • 分段和重装:发送端将要发送的数据块划分为更小的单位,在接收端将其还原。
    • 复用和分用:发送端几个高层会话复用一条低层的连接,在接收端再进行分用。
    • 连接建立和释放:交换数据前先建立一条逻辑连接,数据传送结束后释放连接。

3.3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只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一章——概述_第6张图片

3.4实体、协议、服务、服务访问点

  • 实体: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协议是“水平的” 。
  • 服务: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服务是“垂直的”。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即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 服务访问点: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OSI把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DU。
    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一章——概述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