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

单位有一位热心的同事,张罗我们去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的陕州地坑院游玩。因为前段时间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看过烹饪地坑院特色美食十碗席,加上在三门峡游黄河也就两天的行程,便凑热闹和大家踏上了这趟探奇之旅。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上大学时,全班同学大部分来自全省各地。每年春天,我们榆次才刚草芽初露,大学群里南部的同学处已是开得繁花似锦。这次切身体验了一把由北向南物候期的鲜明变化。

到了陕州,已是中午时分,倒也确实吃到了十碗席。看介绍,正宗的十碗席包括:红烧肉(大烧)、小酥肉(小烧)、条子肉、乱碗(烩菜)、红豆腐、炖山珍、炖海味,再加上三个凉菜:豆芽、粉条、萝卜丝。我们吃的形似,因为是旅游团餐,口味肯定要差很多。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据来过此地的导游张师傅讲,我们今天在去正式景区之前,先要去看看村子里还没被开发过的地坑院。我们一行人有说有笑,不疾不徐走着,一路上从村民的房舍和乡间道路,能明显地感觉到这里的富裕程度,远不及榆次近郊。从几个匆匆穿行在乡间小道上的女子干枯的发质和她们暗沉的脸色,能看出她们正在为生活奔波,没有多余的时间和财力顾及自己。

不知不觉已到了导游所说的地坑院。其实与其说是民居,还不如说它是用原民居改造成的具有经营性质的地坑院饭店。我们去时,因为过了饭点儿,几乎不见就餐的人。倒是有不少和我们一样刚见到地坑院,满怀新奇感的游客。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因为在老家的山村住过窑洞,对窑洞本身并不好奇。地坑院奇就奇在它像构建在地平面下的窑洞四合院。正如导游在后面讲的,它的建造是: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后两步之后说,向下挖坑、四壁凿洞倒是一目了然。今天外面的气温大概有二十七八度,一进窑洞,马上就清凉许多。据说窑内温度常年保持在10到20度左右,冬暖夏凉,先民们缺乏燃料,这大概就是他们的居住智慧吧。窑洞里的生活设施与我们山西的并无二致,对我来说更是似曾相识。倒是窑洞的炕上坐着一位老奶奶,墙上挂着明星们来此就餐时的照片,无形中为老板做了广告。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据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就在这里拍过,我也正好看过个片段,所以兴趣很快就被地坑院里特有的穿山灶吸引了去。从炉灰和灶上的一口口大锅,能看出这个灶确还在用。我们见的这个穿山灶有七个火口,不知从谁的口中听见叫它七星灶,也不知和京剧里唱的“垒起七星灶”是不是一回事儿,留待以后慢慢探究。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穿山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走的原理。依次最多可开九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九口锅。往上炉温逐减,可根据火候,烹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穿山灶的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步减弱,依次为炖、焖、保温功能。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到现在,人们一定有个疑问:人是如何进入地坑院的?其实再简单不过,大家进过城门洞吧,地坑院的入口就像一个微缩的城门洞,所不同的就是:由外向院子内倾斜。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与它紧邻的,是一个已无人居住的地坑院,虽然破败不堪,倒是能窥见它真实的原貌。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向景区走的路上,有些疑问又涌到大家的脑海里:地坑院是如何防止雨水灌入?又是如何排水的呢?

越进入景区,开发的痕迹就愈明显,我对前半部分人造景观向来兴趣不大,随着向内行进及导游的讲解,一个个谜底便揭开了。

这些地坑村大部分建在塬上。塬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 四周陡峭,顶上平坦。特殊的地貌决定了他们的这种民居建筑方式。这个景区原是个村子,叫北营村。在开发之前,一直有人居住。开发时,村民被整体搬离安置。被规划入的地坑院有21个。这21个地坑院原是独立成院的。为游览方便,现另开挖了敞阔的地道,把这21个院子连了起来。每个院子有不同的主题: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陕州锣鼓书,陕州澄泥砚等等。

这里最具代表性的老院子有好几处,就拿老杨家院来说吧,1878年开挖,历时八年建成,(有的院落建成时间长达十年,有时候先挖好几孔,人住进去后,再挖其它几孔)。据说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院里四周共有十孔窑洞,住过老杨家七代人,2012年才迁出。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时导游也给我们讲解了一直困扰我们的:地坑院是如何解决排水问题的。首先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房檐,房檐上砌高30-50 厘米的栏马墙(也称女儿墙),在通往坑底的门洞四周同样也做有这样的栏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也是为儿童的安全所设。三是建筑装饰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这就是所谓的戴帽吧。这样即使下雨,落入地坑中的雨水,也只有天井上的一方。

窑脸(窑洞正立面)除开有窗户外,均以泥抹壁,基座一般以青砖加固,这一定是所谓的穿靴。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砖,地坑院院心比院子边长窄2米左右,又略低些,并在其偏角(一般东南角居多)挖一眼开口1米左右的水坑(井),据说底下呈葫芦形,院有多深,井有多深。坑(井)底下垫炉渣,上面用青石板盖上,主要用来积蓄雨水。有些地方,这些雨水沉淀后还要供人畜饮用。据导游讲,这里的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有的年景连下二十几天雨,井水也从没溢出过。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他们一般会在院子里种棵树,因为不种的话,方方的院子里住着人,是个“囚”字,但也不会把树种院子中间,因为又成了个“困”字。他们种树很有讲究,会在合适的位置种:梨树(大吉大利),苹果树(平平安安),石榴(多子多福)。一路转下来,我看见种梨树的时候偏多。通常不会种这些树:杏树,怕女子红杏出墙;炮桐树,长得快,怕树大招风,惹官司;杨树,刮风时,叶子太吵;榆树,怕生的孩子是榆木疙瘩。门前不种桑树,会种槐树,因为喜鹊筑巢,会给主家报来喜讯!

有几个主题展非常吸引我们的目光。

陕州剪纸中的黑色剪纸风格独特,据说剪纸技艺传男不传女,自成一派,独具魅力。陕州剪纸被誉为“民俗奇葩,中原一绝”,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一位女传承人向我们介绍,她三岁开始剪纸,如今63了。细看她的作品,功力非凡。居然能剪出《兰亭序》,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捶草印花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印染技艺,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人把一种野生植物“芊棒棒草”采摘回来,夹在白棉布里摆放成花型图案,然后铺展在石头上,用木棒槌捶打出草的汁液渗印在白布上,形成白底绿花的图案。我们今天见到的是一位女郎用玫瑰花瓣展示的。同学看了视频,已心痒难忍,要来看看了。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1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澄泥砚是我国历史上四大名砚之一,被皇宫列为贡品,曾于1914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澄泥砚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光泽滋润的特点,为砚中一绝。因为同事们催得紧,不及细看制作过程,想买一方,一问价格,伸伸舌头跑了。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1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听了一段原汁原味的陕州锣鼓书,陕州锣鼓书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主要流行于河南三门峡陕州。我们听了一会儿,倒极有谭维维唱的华阴老腔的味道。所以艺术深藏在民间,只待有缘人发掘罢了。

还有一个值得看的地方就是中华百家姓图腾。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在原始人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脉上的统性。

是不是已经勾出了你的好奇心?你姓氏的图腾是什么样子?有时间不妨亲自来看看吧。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1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1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1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1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2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2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2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2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2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2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2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27张图片
古老的婴儿车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28张图片
双胞胎婴儿车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2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3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3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3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33张图片
抹额?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3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3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3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37张图片
织布机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38张图片
接小孩口水的兜兜?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3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4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_第41张图片
同行同事

谢谢同行同事张萍、幸运星提供的素材,以及其她同事的相互照顾,有你们同行,欢声相伴,存入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陕州地坑院游记 张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