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库的优化

以下内容摘自阿里技术的文章:《爆料!传阿里人靠脸吃饭,真相是…》

在人脸识别应用中,特征提取是否完整与充分,对比是否快速准确,与识别算法、终端软硬件以及人脸底库照片都有关系。所以,信息平台在做大型人员识别的优化时,主要从这三个方向入手:

1.终端优化
终端的优化分为硬件与软件。硬件上,主要针对摄像头采用宽动态技术,IPS优化,从捕捉画面前景与背景处理上达到清晰均衡的要求,解决逆光问题,让人脸识别更加快速有效。
人脸识别库的优化_第1张图片
软件上,主要对拍摄清晰度做管理和控制。一般来说,在捕捉到识别图像后,首先会对每帧图像进行数据监控与评估。在经过数据化打标之后,会给图像进行分类,来考察不同清晰度下的图像通过率。以及不同清晰度与角度下,图像的实际分布情况。这能有效管控识别速度与识别距离,确保整个识别过程的通行效率。

2.识别算法的优化
误识率是人脸识别的基础,所以在识别算法上,技术人员一是对误识进行控制;二是对相似度进行管理。因为受算法性能影响,随着人脸底库的增加,算法性能会逐步降低。如何在识别服务上进行优化,成为人脸识别的一大关键。

基于此,可以采用分组优化方法,通过特征细分人群,降低误识,提高通过率。分组优化首先需要考虑时间与空间因素。如果把一个区域空间圈得越小,未来一定时间内出现在该特定区域内的人也会越少。同时,时效越强,在该区域该时段出现的人脸也会越少,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通过业务规则与特点的判断,以及人脸识别算法的性能特性,就能更好确认合理的空间、时间以及人数的分组规模情况。

除了分组优化外,在面对不同肤色与人种的情况下,建立了不同种类的算法模型与底库。这样可以针对特定肤色人种的通行率和误识率,做针对性的优化。

3.人员底库照片的优化
很多时候,人脸识别不成功并不是现场摄像头或比对算法出了问题,而是底库照片的质量太差,导致无法进行人脸识别。除了让对方重新提供照片图像外,还可以通过算法进行大小脸检测、照片校正以及身份核实,来确认本人身份。

此外,算法还可以帮助底库照片进行自学习。通过人员照片序列的分析后,提取特征进行图片聚类分析,随后再通过图片质量分析后,对本人身份进行核实,进而完成底库照片的注册与特征提取。通过上述手段优化,在人脸识别通过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误识率可以降到1‰。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脸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