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7本书 | 工作中的手稿

天立小学外出培训的规定就是,一人外出培训,全体在家收益,回来要进行梳理、回放分享。感谢赵老师在周一例会上的精彩分享,触动很多老师的心弦。舒先生就是典型的行敏于知,便有见缝插针的利用午休时间所进行的课程研发交流会。于我个人而言,列会就有两事:一是资源支持者;二是促进资源信息对称的协调者。以下就是促进课程研发前期信息对称的交流内容。

1.意义感


这是今天我感觉到很兴奋的第三件事情,不是因为其它,高兴的是能够抓住敏锐感本身就是一种能力。首先做任何事情,就要赋予它重大的意义,才能够有驱动力,对于今天这个主题,应该向着咱们天立教育集团的第一块基石“使命感”:做中国基础教育的创新者和引领者,你说你做的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2.教研


得说说“教”与“研”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教研”的“教”是种行为,将知识教授与孩子;“研”是种分析能力、反思能力,就是在教之后再来研究。其实应该是“研教”,教学其最终目标是检验迁移能力,老师能不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教授与学生,在迁移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根据字面先后顺序,一节课一个主题单元,先得研究,就是先作好战略,反复推敲验证后,用于教学。     

因此所担心的“研”后,学生学科成绩抓不上来怎么办?其实上面就回答了,这就是两字理解分离的“一方说”,就是只有“研”没有“教”或只有“教”没有“研”。“研”就是战略,就是“教”的大脑司机,给教学定策略,从而实现精准打法。

3.三知


一是无知,所有的事情一切与人有关,与人心相关。“研”所带来的会加重教师负担,没有时间。这时候自动化的习惯即快思考就会冲在前头抵抗,还得最后用慢思考体会“研”所带来的磨刀石,能让“教”更锋利。后面考虑就是“得失”,其实当你提高到一定的段位,一切便与之随来,自然呈现。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谁还没有个那些年的青涩,在马斯诺需求理论你就会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自圆其说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自己选择了导向失败的路径,主要是因为那些路径自己容易上手,而且自己运用得十分熟练,十分广泛,慢慢的自己就别无选择了,这就是个淘汰的自然过程。

二是认知,当你碰到厉害人物了,才知道“人外有人,太外有天”,这就说明你触碰到自己的边界了。当你知道自己不知就有认知了。

三是行知,有行动了才有发言权。当你在认知中辨清了方向,当你在导师中看到了未来,你就会在这个平台上有力量。

4.两品


两品就是半成品和成品,而这两者之间的衡量标准就是是否出版?当我们拿着手头编辑得很好的很有深度的自编“晨诵班本课程”与人家在市场上销售的出版书时,当我们拿着数学自编练习册《我在思考》与《黄冈小状元》时,是的,我们承认上面的区别标准。这就是自然呈现的阶级产物,什么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产物,我上个阶段是半成品,下个阶段就会是半成品向成品升级的过程中,其中也必有成品出现,那么第一个出版成品的会是谁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其实,成品说的是结果,说的是可视化成果。怎么样达到这个结果?从结果导向反推,每一个学科从自有的专业性角度出发,只有每一个学科打磨尖了,这个学科才会露出你所看到的高度,这个学科才会以成品的方式冠上你的标签,天立小学的品牌便呈现了。


2018年第7本书 | 工作中的手稿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年第7本书 | 工作中的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