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作与共鸣

今天我特别想写一个以前就特别想写的东西。有关读者对笔者的共鸣及写作。说起这个是起于蒙田《随笔集》的感想。

其中有两句话这么写到:我从书中到处收集我喜欢的名言警句,不是因为我记性不好而保存,而是为了搬进我的作品中。还有一句话是:那些知识的口耳相传,不过用来作为炫耀,交谈和引经据典的资本而已。

起先看到这两句话我是震惊的,几百年前的伟大学者原来也有这样的感受。记得上高中那会儿,感觉写作已经完全变味了,我也完全失去了写作的热情和乐趣,只是一味的背素材,然后不论素材的内容如何一股脑的扔进作文里。那个时候总觉得写作真的很难。现在我或许明白了!我的作文并不是属于我的,而是堆砌出来的。就如小时候搭积木一般,我做的无非是将一个个积木往上搭,而不是创造出一个房子。因此,毫无疑问便是写不出来!效果也不好了!而说到第二句话时,我觉得这是现代读书人的通病,总喜欢盲目跟风,听说大学要涉猎广泛,于是就买了一大推书籍。这时便出现两种现象:第一书全放在架子上连包书皮都没拆。第二书都读了一遍,然后还发朋友圈,但真正要其理解,便一问三不知!我觉得这样的人很多,不在少数。我想当看到蒙田也有如此感受便也觉得这或许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吧!而后要做的便是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行!

当然,这并不是我第一次的感受,记得在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就让我感触颇深,其中主人公的老师说了大致如下的话:你去学习便会发现,对人类行为感到恐惧,甚至是恶心,你并非是一个人。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像你这样,只是极少数人会将其记录下来。你可以像他们学习――只要你愿意正如有朝一日如果有什么贡献,别人也可以向你学习。我认为这句话极为恰当的阐明了共鸣这一说法!任何人都不是一个孤独的人,只要你尝试将你成长的烦恼与生活磨难写出来,你便会清楚的了解以上的话了!因此,我想写作也并非是件及其困难的事情。要学着用心体验你所处的生活以及认真感知身边的事情,学会抓住闪现的想法。

然而,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个人――王小波。我读过他很多作品,但并没有仔细研读。不过我仍然能够感受到其独到的地方。其文章总能以小见大。比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作者便是一只猪来说明人性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很多人喜欢设置别人的生活,而也有很多人对所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而这只猪却能无视生活的设置。当然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是其惯常的方式。因此我觉得并不是你不会写作,而是不会观察和思考!另外写作也并非要用文邹邹的语言或及其考究的格式。王小波被称为白话第一人,但其文章却广受好评,这难道不是思想精髓的作用吗?当然关键还得是自我思想。你抄袭自然是不能算的了!这时我们便要好好抓住转瞬的想法,然后学着将其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并系统的归纳形成自己的东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新旧知识的碰撞,而我们需要以经典作品作为一个基础。就如蒙田所说:我深信,我们只能靠现在的知识,而不能靠过去或将来的知识成为有学问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写作与共鸣)